查看原文
其他

品评 | 王方戟:水边的星星——评南开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学生活动中心

王方戟 同济设计TJAD 2020-09-01

东北面鸟瞰图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建设工程学生活动中心项目曾获TJAD第九届建筑创作奖一等奖。

项目概况如下:

【建造地点】天津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建筑性质】公共建筑
【总建筑面积】10947平方米
【用地面积】73503平方米
【建筑层数】3层
【建筑高度】19.6米


文/王方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


李麟学做方案很果断,他的建筑也都特别简洁。每个设计都好像只说一了句话。这句话解决了所有问题。这一点我一直都特别佩服。


他的建筑最强的特征是其明快的几何感。这种几何感无论是体现在平面上还是体现在立面上,在二维图纸上都是清晰明了的。图纸上几何关系的简洁明确,让读图的人在很短时间内就能对建筑的秩序一目了然。这一点不少建筑师也是能做到的。但这种几何感同时又必定能在中观视野上引起观者视觉感官上的共鸣。也就是说做设计的时候既要全身心地浸身在几何系统的操作中,又要时刻保持清醒,从对几何操作的迷恋中抽身出来,以他人的眼光审视眼前的几何组织是否能取得感官上公共共识。这一点却很少有建筑师能做到。我们行业里有这么一句话,说是某某某的形式感特别好。我原先不太相信这句话。看多了李麟学设计并造起来的房子以后,我也相信了。不过我还想加一句,他不仅仅是形式感特别好,更关键的是他有一种对于形式之社会效应的意识与直觉。


东北面透视图

设计草图

李麟学和他的团队最新完成的南开大学新校园(津南校区)建设工程学生活动中心的形态设计延续了他的作风。一个星形的平面具有平面几何上的清晰感。建筑处在一个开阔的场地中,四面八方都有视线看向这个场地。星形平面让建筑形态在中观层面对四周都能进行积极的回应。这个多支的平面形式在每一支都安排了不同的功能,正好消化了建筑功能中对大小、高低各不相同的复杂空间的要求。

设计理念及分析

李麟学对建筑设计中观层面几何组织的方法只是他设计策略的一个部分。他一定很早就意识到,建筑体量上的几何形式是无法将人对建筑的感知支撑到底的。建筑设计必须在近观层面上对人的视觉感知产生回应,其建筑才能给人一个相对整体的印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在设计中尝试了很多针对近观体验的不同表面细节处理手法。与处理体形的手法相似,他处理细节的时候也是直接了当,力争最大程度的简洁。常常一个精致的细节在整座建筑上不断重复。这种重复可以使细节让位于体量,使建筑的体量在视觉上得到凸显,所以是有视觉上的考虑的。但是我认为这种处理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是对中国设计及施工流程与建筑细节表现之间关系衔接的呼应。由于没有施工协调、材料选择等方面的决定权,从理论上讲中国建筑师对于项目最后效果的控制权是非常有限的。建筑立面细节一般需要更多不同工种之间的配合。这种配合的协调工作不是由建筑师主导进行的。要是这个协调工作的量太大的话,可能会导致协调不够,最后使建筑细节失控。一个精致的细节大量重复的做法,使工种间的协调工作尽量被减少,也减少了施工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性。即使建筑师控制权非常有限,还是可以通过保证个别最重要的细节来控制建筑的精度。这是符合中国式设计及施工流程的控制细节的策略。

内庭院空间

在具体的处理上,他的建筑在立面细节处理上用到过:精细的玻璃幕墙划分、特殊质感的围护材质、具有表现力的结构形式、与体型及窗洞紧密配合的色彩搭配、双层表皮做法等等。在南开大学新校园学生活动中心项目中,他使用了GRC作为表面材料。并用双层表皮的做法将这种材料对建筑进行覆盖。两层表面各自负担各自的责任,两个面若即若离,形成了特定的近观视觉美感。多孔的表面可以比较自由地对内部光线进行控制,想进光多的地方多加穿孔,想暗的地方少开孔。一体化的材料还使建筑的体量感得到加强。符合这座校园中公共建筑应有的性格。中国很多土建施工队的做工是很糙的,在中国建筑的精密有时候更是一种精细的感觉,而不是真的很细致。这座建筑的策略应对着中国施工状况的种种可能,尽力保证了建筑在形态上的细致之感。

立面幕墙肌理

屋顶休憩空间

李麟学的设计大多数是在比较空旷的场地中,体量比较大的建筑。他的非常果断的设计手法非常好地符合了这种在中国大开发阶段所具有的条件。这座建筑同样是在天津的空旷场地之上。在期待它尽早建成展现在大家面前的同时,我也非常期待看见建筑师能再次超越自己,获得设计上更多的突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