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 | 泰山余脉·山城相依——山东美术馆
“山、城相依”
山东美术馆设计简介
“我的基本观念是从场地出发寻找设计切入点,从不预先想好一个形式然后把它放进场地,而是习惯于从一个更大的范围审视建筑与场地的关系,首先确保建筑融于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场地暗示将会激发出适应的建筑形式,认识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最终的建筑设计。”
——建筑师自述
山东美术馆的选址位于济南市东部的山东文博中心,这里已建成的博物馆、档案馆布局都是座北朝南、各自为政,孤立的地块划分方式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美术馆建设用地为梯形,如果仍旧南向组织入口将会非常局促,并且会增加对南侧经十路的交通压力。经过分析,我们对现有的地块划分进行了优化:将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的现状道路改造为步行广场,将美术馆的主入口西向设置,与博物馆前广场连成整体,在区域内创建安全、连续的步行空间。与之相适应,区域交通组织也作出调整,在博物馆入口平台下形成应急交通环道,并在步行区域外围组织机动车停靠点。同时强化博物馆广场的地下空间联系东、西地块的枢纽作用,将其商业、停车空间作为区域资源共享。
场地周边的地形特征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场地南部的泰山余脉在此与城市平缓交接,形成泉城济南的重要地理特征。于是,植根于特定的场地暗示和齐鲁大地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我们确立了以“山、城相依”为概念、从三层的具有山形特征的形体逐渐切削过渡到五层方整体量的基本构思。
总平面图
山东美术馆是我国新建的规模最大的现代美术馆,如何在大型展览序列中建立清晰的空间识路系统是我们组织内部空间的主要关注点。我们建立了多层级的公共空间系统,入口大厅是空间定位的最重要支点,其斜向穿越的特征顺应了基地形状,同时将人流引向二层的展览空间序列。此外,依循山美的主题展示内容,分别以近、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为主题建立了两个并列的环形展示空间,空间在获得尺度感的同时也收获了识别性和领域感。
外部的场地分析确定了“山、城相依”的建筑概念,内部的空间塑造则紧扣形体特征并继续在概念引导下完成设计。首层大厅是以“山”为主题的空间,展厅的适当扭转出挑提供了多层次的展示平台。漫步而上的坡道、扭转的形体、架空的天桥赋予人们不期而遇的空间体验,这里将与当代艺术作品一起构成生动的立体景观。二层大厅是以“城”为主题的空间,北向的大型天窗塑造出均匀柔和的光环境,这里将为观赏近、现代艺术作品留下安静沉思的空间。
大型美术馆的参观极易导致疲劳,不断克服单一空间的束缚并在空间中加大景深是调整视觉的重要手段。我们首先拓扑延展了原有固化的空间界面,在梯形平面南侧的两个转折位置,使公共空间与展览空间相互包裹、渗透,这里也对应着建筑山形外观的两个缺口。其次,在空间转折的重要位置强化对角空间的设计,提高了公众对拓扑空间的感知度。此外,参与空间构建的实体彼此间错动、扭转,加强了空间的流动感。在材料选择上,干挂洞石墙面与石膏板墙体的分层布置从竖向界定空间的同时强化了空间走势。
本建筑地上五层,地下一层。依据大型美术馆的复杂功能要求完善功能配置,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尤其是代表大型美术馆特点的货运设施、流线安排、备展空间以及照明设施的设计周详,很好地满足了各种艺术展览的需求。此外,山美属于超限复杂高层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为了满足复杂的功能要求,结构多处部位出现大跨度、大悬挑以及转换构件。其中,楼层间的大跨度转换使用型钢混凝土桁架体系;大空间采用空间钢桁架和钢梁体系;在顶部需要大跨度与悬挑的部位,选用钢桁架体系。通过精心调整结构整体布局,使各种结构形式结合并成为有机整体。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山东美术馆
项目地点:山东济南
设计:2011年
竣工:2013年
基地面积:20700平方米
建筑面积:52138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钢桁架结构
本文原刊于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