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故事 | 从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寻找建筑形式——山东省美术馆新馆印象
本文授权转载自2015年5月10日《同济报》。
“山东美术馆新馆造型新颖大气、气质端庄典雅,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作品。”山东美术馆馆长徐青峰毫不掩饰对这座5万平方米大展馆的喜爱之情。据悉,这座由TJAD都市建筑设计院建筑师李立设计的作品获得了2014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银奖。
设计方案从19个竞标方案中脱颖而出
建筑设计师要不断地参加建筑设计方案的竞标竞赛,李立就是这样的建筑设计师。
中国国家美术馆新馆设计方案的前八强中就有他的身影,且是为数极少的中国设计师之一,因为各种原因他最终未能中标。但是,中国美术馆的评委仍然欣赏他的方案,给他提供了一个信息:山东省美术馆新馆正在酝酿,建议他参赛。李立参赛了,是国内外19个参与竞标方案中的一个。
“为了设计这个馆,我们提交方案之前已经多次前往新馆所在的位置考察。”李立介绍,但是现场调研的结果让李立犯了难:像全国很多大中城市一样,曾经“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如今也是一个大工地,那些引以为自豪的城市景观特征有的已遭到破坏。再加上山东美术馆所在的山东文博中心已建成的博物馆、档案馆布局都是坐北朝南、各自为政,将地块切割得比较零碎,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美术馆建设用地是个梯形地块,如果和博物馆、档案馆一样仍在南边开大门,它的入口必然会拥挤不堪,附近道路的交通压力也随之增加;而且,招标规划书中的美术馆布局方案用了简单的方形,这误导了许多设计单位。”李立说。
必须扭转这些劣势。李立、王文胜等团队成员经过分析,创意之初即决意将博物馆与美术馆之间的道路改造为步行广场,美术馆的主入口改朝西向,与博物馆前广场连成整体,“这样,‘品’字形建筑就围合出一个安全、连续的步行空间,广场味儿一下子就出来了。”李立说,公共场所交通和停车都很重要,于是设计方案在博物馆入口平台下形成应急交通环道,并在步行区域外围组织机动车停靠点;同时强化博物馆广场的地下空间的枢纽作用,将其商业、停车空间作为区域资源共享。
方案赢得了评审专家的认可,19个方案中,李立团队提交的方案名列第一名,被确定为实施方案。
用设计突出“山·城·泉”的呼应关系
李立说:“我做设计的基本观点是从场地出发寻找切入点,从建筑与周围环境、与城市的关系寻找突破口,从不预设建筑形式,而是先读场地。我总是习惯从一个更大的范围审视建筑与场地的关系,首先确保建筑融于场地、融于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场地暗示将会激发出合适的建筑形式。”
山东省美术馆新馆位于济南东部的山东文博中心,是济南城市向东发展的重要空间节点,规划定位为未来的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调研发现,尽管文博中心包含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各类重要的文化设施,但由于各地块划分相对独立,还不足以形成功能整合、资源集约的共享片区,迫切需要建设多功能复合的城市建筑集群以引领文博中心上台阶。
面对这样的现状,李立决意改变。“让美术馆成为这一空间的引领者和整合者”,李立说,一方面,美术馆要与博物馆、档案馆的方整体量以及轴线关系取得呼应,形成“品”字形格局;另一方面又要与博物馆共同围合馆前广场,形成一定长度的广场界面。于是,设计确立了美术馆主体四层、局部六层的体型特征。
建筑体型特征如何呼应周围环境及济南地理特点?调研发现:济南南部,泰山余脉在此与城市平缓交接,隆起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千佛山、马鞍山、五里山、六里山等山峰,构成济南的重要地理特征。于是,美术馆的建筑设计确立了以山、城相依的主题,建筑形体从四层的山形自然过渡到六层的方形;并在“山·城相依、泉·城相映”理念的贯穿下,场馆样式从南往北采取了退台式形体,往北层数渐渐增高,形状由梯形而正方体;而“泉”的意象则由屋顶的天窗来体现。
“设计中还融入中国传统园林的意象。”李立说,园林方寸之内有乾坤、咫尺天地尽旷远的意境给了他很大的启发,美术馆的范围、空间也有限制,因此设计了在南面的梯形空间转折的位置,对应建筑外观的两个缺口,并在此强化对角空间;并且,让每一参与空间构建的实体彼此间错动、扭转,加强空间的流动感;材料选择上,让干挂洞石墙面与石膏板墙体分层布置,竖向界定空间的同时强化空间的走势。
按照设计,首层大厅是以“山”为主题的空间,展厅的适当扭转出挑提供了多层次的展示平台。漫步而上的坡道、扭转的形体、架空的天桥赋予人们不期而遇的空间体验,这里将与当代艺术作品一起构成生动的立体景观。二层大厅是以“城”为主题的空间,规整简洁的多功能大厅成为展线环绕的内核,北向的大型天窗塑造出均匀柔和的光环境,这里将为观赏近、现代艺术作品留下安静沉思的空间。馆内,“山”与“城”通过参观线路联系成为整体,从“进山”线路开始,依次组织了“山间小径”“峰回路转”“夹壁磐石”“豁然洞开”“古城远望”等一系列空间场景。
新馆已经成为济南一处标志性文化设施
山东美术馆新馆迎来的第一次大型展览就是“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专题陈列”。那是怎样一幅繁忙的景象:各种各样的车辆从美术馆大门里进进出出,其中包括集装箱车辆。该馆馆长徐青峰介绍,这只是美术馆的牛刀小试。
美术馆当然要不断且频繁地更换展览,于是集装箱货车、专业卸货平台和吊装设备都得在馆内方便地施展拳脚,并且大型货梯的服务半径要求能均匀覆盖展区,因为当代艺术展的异形、巨量常常都会超出正常的尺度。按照这样的要求,所有展厅的大门设计高度都超过了3.6米,各层展厅地面荷载均充分考虑了重型展品的布展要求;在展馆一层特设了12米层高、33米跨度的主展厅,还配备了电动升降吊顶以保证空间调整的灵活性。“美术馆从地下一层到地上五层,各种大型空间相互叠加,跨度大、悬挑大,楼板开洞也较多,对结构提出较高的要求,我们通过框架与剪力墙结构的有效结合,较为经济地满足了建筑耐久年限的百年要求。”李立说。
山东美术馆新馆还是一座人性化细节无微不至的公共设施。新馆的建设总面积5.2万平方米,其中地上五层,地下一层。馆内一至四层设有展厅12个,展览总面积19700平方米,实际可用展线1600米。如此庞大的体量,如果不在设计之初就预设并规划好展览各种情形,科学分配各功能区面积,将会带来很多问题。徐青峰介绍:“在山东省美术馆新馆设计论证阶段,我们综合比较了投标国家美术馆新馆建设的100多家公司的设计方案,根据不同设计方案的优劣得失,最终倾向于选择李立团队的方案。”
徐青峰说,李立团队的设计方案不仅空间安排细致合理,人性化细节考虑得也最为周到。美术馆一至四楼都有咖啡厅,地下有下沉式餐厅。馆内还设置了艺术衍生品商店、书店、儿童托管区、学术报告厅、美术培训教室等。观众在馆里待上一天不渴不累不烦,甚至连卫生间都考虑得十分人性周详。徐青峰介绍说:“在卢浮宫参观时,我们数过那里卫生间的排队人数,发现男卫前排队的人常为10-15人,女卫30-40人。所以,与设计师沟通后,把女卫生间厕位数量增到男卫生间的两倍。现在,我们馆里一楼男卫生间厕位5个,女卫生间是14个。”
就连三馆构成的“品”字形空间里人流穿行路线都考虑到了。“山东美术馆是一个近200米长的建筑场地,隐含着人流穿越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提供一个城市意义上可供人自由穿越的公共大厅。”李立介绍,从博物馆前广场过来的大量人流,经过下沉庭院、地下商业街后引入美术馆的南侧地下空间,与地面人流一起形成影响建筑布局的主要作用力。在考虑多种人流布局的整合之后,很自然地组织了从场地西侧穿越公共大厅的公共流线。此外,地下商业空间通过条形边庭与地面层的艺术品经营、餐饮、咖啡店融为一体,极大地活跃了建筑的边缘空间。这一切,改变了美术馆空间的常规模式,通过无所不在的视线联系,将城市生活真正渗透到了美术馆内部。
据悉,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新馆受到包括文化部有关领导、艺术家及观众的交口称赞,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评价其“实现了现代性、国际性的高标准,使得中国美术馆的硬件建设提高到一个时代的高度”。
{ 工程故事系列 }
TJAD将陆续推出【工程故事】系列,讲述TJAD参与重大工程设计建造的历程,回复“工程故事”,查看以往精彩内容。
回复01,查看【上海中心】
回复02,查看【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回复03,查看【上海自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