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互联与共享:高密度、多功能的教育综合体 | 现代交通工程中心

TJAD建筑设计三院 同济设计TJAD
2024-09-03


入口广场透视

现代交通工程中心坐落在浦江上游、佘山之侧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校区内, 临近校园南北主轴北段,由“轨道交通工程、汽车工程、电子电气工程”三个学院及配套的报告厅、创客中心、展厅组成,是一座综合性的教学大楼。新建筑旨在满足学科与时俱进的发展需求,打造一个引领未来都市型教育建筑的新模版。

区位图


集群的策略


基地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且用地并不宽裕,总用地1402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030平方米,容积率达3.3。在高密度、多功能的命题下,我们提出了建筑集群的概念,强调组群内及组群与校园之间的和谐统一,弱化单体、最大程度的进行整合共享,实现小局趋同、大局趋异的设计目标,力求延续学校的整体建筑风貌。 


校园北入口的总体鸟瞰


我们提炼出“交”、“通”的概念,以此作为组织建筑体系的原则,通过形态的并置整合、功能的精简共享、开放空间的串联叠加,以营造一个契合当代高等教育各学科交融新趋势的互融、连通的建筑综合体。


幕色中的鸟瞰



谦让与对话


我们对校园结构、肌理以及外部空间的界面、开放性进行调研,并据此将建筑与环境要素的限制性条件转变为方案构思、演化的内在逻辑。


传承校区的空间结构


我们借鉴了在局促用地条件下的设计策略,摒弃提高基地利用率的贴线布局,以谦虚的姿态消弭体量的突兀感,尤其引入了直角三角形入口广场。这个广场是最重要的“负”空间,使建筑的界面呈135度角退界,以迎合的姿态、开放与包容的形式,缓解与校园道路以及与对面建筑的冲突,避免贴线产生的压迫感,增强了与环境的关联性和趣味性。

 

形态生成分析

退界形成入口广场



联与均好性


三个学院的门厅围绕这个广场布局,兼顾了可达性与均好性;这个广场集“建筑的外部空间”、“ 学院之间的共享空间”、“ 校园内部环境”三位于一体,成为校园环境与建筑之间互联的媒质。广场面积1800平方米,直角边长60多米,广场与建筑的长:高=2:1~~1:1,尺度适宜。

 

三角形入口广场


此外,把庭院化整为零,引入2个负空间:庭院、中厅,由此增强了层次感,并满足更多教学用房采光、通风的硬性需求。底层简洁、连续的曲线雨篷,实现了室内外空间的过渡、以及高层建筑向人的尺度过渡。

 

雨篷实现空间的过渡

适宜的广场尺度


多样化的环境体系


罗西在《城市建筑学》坦言,“体现美学意图和创造美好环境是建筑的永恒特征”。美学并不仅是对形式美的推敲,还应满足人性的合理诉求。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是多样化的,其行为方式是游走的、流动的和开放的。现代交通工程中心以环境的丰富性创造了一个体现人性之美的环境体系。

 

多层面的景观系统


通过下沉式广场、采光中庭、底层架空、内院、层叠退台、屋顶绿化的方式,将阳光、绿化等自然要素引入公共空间内部,供师生体验融于自然的感受,营造一个引景入境的学习、工作场所、体现从视觉体验到心理体验多样化的特点。下沉庭院弱化了广场的空旷感,籍以层叠的绿植增强亲和度。

 

下沉式广场


层叠的绿植


屋顶退台绿化


入口门厅



室内共享的立体景观


我们对室内大厅进行“二次竖向设计”:使门厅、台阶与报告厅上方的平台,形成地面的连贯起伏与空间的高度变化, 六层空中花园、天窗与景观并置在一起。


室内“二次竖向设计”分析

 

入口门厅


连贯的门厅空间

高度变化的中厅空间

大台阶


二层平台


二层平台上的共享大厅


以车轮为母题的汽车学院吊顶


高楼层也设置了5层通高的采光中厅,光影演奏着时空的律动。在门厅右侧,视线透过展厅到达第3个“负”空间------退台叠落的内庭院,架空的底层可透视到水岸的茵茵绿意。

 

高楼层采光中厅分析


高楼层中厅的活力空间


这些“广场、 厅、庭、台、院”形成贯通各学院的立体景观。当功能划分融合了公共环境与阳光、绿化等自然要素时,人的心理诉求也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面向内庭院的通透展示厅


校园风貌的传承


立面设计语言延续了工程技术大学校园文脉与学科特征,展示出硬朗的的建筑形态。我们对色调、材质和开窗逻辑进行取舍,保留校内建筑的“灰、红” 色调、金属构件的现状风貌,以功能性为基础,通过简洁的形态设计,结合水平、竖向方形窗与斜面处理,突出体量感、展示理性之美与秩序之美。综合考虑效果和造价因素,大量使用适于高层建筑且低价的真石漆,将造价较高、表现力强的铝板集中用于主入口和底层,以增添近人尺度的细节。

 

延续校园建筑风貌


 “灰、红” 色调


体现理性与秩序的立面

 

真石漆立面


入口细部

 


项目档案



项目名称:现代交通工程中心

项目地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松江校区

设计时间:2015年

建成时间:2019年

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三院

占地面积:14020平方米

建筑面积:56030平方米

项目总负责人:王文胜

建筑设计:王辉、邱班中,万朋朋

结构设计:张涛、刘浩晋、姜慧峰

给排水设计:黄倍蓉、韩欣洋、李钰婷

暖通设计:周鹏、刘人杰

电气设计:王坚、廖述龙、徐而峰

建筑摄影:马元




— 猜 你 喜 欢 —

集约、活力、开放 | 复旦大学新江湾第二附属学校




我就知道你“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同济设计TJAD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