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货 | BIM技术在中国企业联合馆设计中的应用

李莉、张峥、吴杰 同济设计TJAD 2020-09-01
本文以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企业馆为主线,全面回顾了BIM技术在中国企业馆中的应用,分享了该项目的设计理念、设计难点,总结了该项目中的BIM应用亮点;最后,笔者总结了目前BIM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

2015年,“互联网+”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被纳入顶层设计,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很多传统行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筑行业作为技术密集型的传统行业,自然要顺应潮流,寻求新的突破与发展。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概念,其核心就是建筑行业信息的创建与传递,这些信息是建筑行业并入“互联网+”的数据基础,是引领建筑行业微笑转型的引擎。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同济院)自2009年成立BIM中心以来,先后完成了上海中心、上海国际旅游度假中心、中国企业联合馆、上海通用汽车展馆等项目的BIM设计。至今,共完成BIM设计项目的建筑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正是有这样一个量的积累,同济院有能力也有意愿在BIM事业上实现质的飞跃,从而推动整个行业的BIM技术发展与进步。


项目设计理念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的主题为:“滋养地球,生命能源;为食品安全、食品保障和健康生活而携手”。中企馆在呼应世博会主题的同时,选择“中国种子”作为展馆主题意象,来反映中国企业的发展与成长(图1,2)。


图1 中国企业联合馆

图2 中国企业联合馆中意花园


建筑设计的灵感也来源于“种子”,并在多方面回应自然和生命的主题。建筑表皮卷裹的动势是对种子萌芽和生长过程的模拟;双重环形坡道则是对DNA分子结构的隐喻;建筑核心的垂直绿化直接将生机引入建筑内部。同时,建筑设计构建了“方圆”、“内外”、“虚实”、“刚柔”、“动静”等一系列空间形态的二元关系,与“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思想相通。从建筑的任何角度都可以看到内外空间的自然衔接,空气和光线完全可以进入建筑最深处。


项目设计难点


>> 非线性设计


为了营造出 “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的思想意境,从外部轮廓到环形中庭,均有大量的非线性设计元素。建筑轮廓为一方形体量,在当中嵌入树状柱筒、环形中庭及其内部的绿核,这些设计都不是常规的“横平竖直”,而是一些灵动的曲面,以保证观展流线在内外之间不断转换,并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到达屋顶花园(图3~5)。

图3 建筑外表皮

图4 环形旋转坡道

图5 树状柱


>> 建筑空间紧张


米兰世博会提供给每个展馆的用地相对较小,周边道路用地紧张。国家馆之外的所有展馆建筑高度严格控制在12m以内;而且主要室内空间要满足至少3m净高的舒适度要求。而企业馆是一个由多家企业联合集资建设的场馆,各企业都要求有尽量多的展示面积,以在世博会实现其宣传的目标。我们需在930m2的净用地面积中设计约2000m2的使用面积。在局促的空间里做足业主需要的面积,并满足内部的净空要求,这对建筑、结构以及设备工程师都是巨大的挑战(图6,7)。


图6 总平面图


图7 BIM设计模型


BIM设计流程


基于以上两点,设计团队在方案初期就引入BIM技术,直接用三维来进行设计,各专业协同工作,有问题及时反馈,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高品质的设计作品(图8,9)。


图8 BIM设计流程


图9 剖面图


前期设计阶段,土建专业直接在BIM模型中协同工作,最先确定建筑的形体、边界、结构形式等大方向,找出各专业在该项目设计中可能遇到的瓶颈问题,并逐一解决,避免后期出现颠覆性的改动。确定之后,各专业继续深化模型,为下一步专业间配合作准备。


中期各专业配合阶段,建筑与结构专业的BIM模型已逐步完善,力求达到施工图建模深度,建筑专业需要确认在现有的结构布置之下,建筑功能与空间能得到满足,此外,设备专业的主管线与大型设备也体现在BIM模型之中,对于现有的碰撞问题,设备专业与结构专业共同协商,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并对后期的工作重点进行总体安排。


后期管综优化阶段,建筑与结构专业不断完善模型,并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局部微调,设备专业全面介入,所有的支管与设备均反映在BIM模型中。结构专业根据前期的工作计划,在设备专业管线确定的基础上,直接在BIM模型中根据实际尺寸开预留孔洞,这项工作对日后的深化设计与施工安装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BIM设计亮点


>> 立面桁架


由于建筑体量较小,方案设计策略是简化外立面元素,用纯净的材料、简约的细部使建筑充满力量感。建筑入口处,外表皮向上掀起,划出一道与地面相切、直至屋面的大弧线造型(图10,11)。结构师选用适应建筑轮廓的立面桁架形式,高效地实现了力流的转化和落地,实现了“帘幕掀起”的效果。同时,采用大悬挑取消了立柱,模糊了建筑内外空间的边界,从而实现了建筑出入口的开敞效果(图12)。

图10 入口大悬挑结构

图11 外表皮设计


图12 建筑内外中介空间


设计师均以BIM设计为依托,首先用犀牛搭建出建筑外轮廓,然后结构设计师用REVIT软件在建筑外轮廓中进行结构布置,并导入结构分析软件。这种设计方法,改变了传统设计中,依靠二维定位指导三维建模的“逆向”设计,直接利用BIM三维可视化的特点,让设计从抽象变得现实,空间关系一目了然,另一方面,由于BIM设计的思路是协同工作,通过建立REVIT中心文件,建筑的改动可以立即反映给结构,结构可以对该建筑造型的可实施性进行及时反馈,这大大提高了双专业配合的质量与效率。(图13)


图13 外立面桁架BIM模型


>> 树状柱设计


为了给中企馆的结构构件赋予美学含义,我们在建筑核心设置了树状柱,它们相互交叉支撑,整体形成一个椭圆形柱筒。结构师依照不规则造型布置钢结构折形柱,使树状柱成为建筑设计的亮点。绿核影厅由树状柱筒吊挂,可取消影厅下部立柱,-2m展厅的边界得以无碍地延伸到枝状柱,环形光井被纳入展厅空间。此外,树状柱还承担环形坡道的重量,是结构设计中的关键部位。在枝状柱的生产和安装方案中,柱筒整体被分成内、外两个展开面以及若干小的侧面来拼装,实现了很好的表面平整度。


树状柱作为整个建筑内核的竖向受力构件,它的设计完全无法按照常规的设计思路进行,二维设计甚至连柱定位这一项工作都无法实现,因为柱之间是相互交错的。对于这种罕见的结构形式,BIM设计发挥出巨大的优势。首先,建筑师与结构师可以同时在REVIT中心文件中工作,建筑设计师给出建筑想要的柱的定位与形态,结构设计师直接根据建筑师的模型进行结构分析,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保留了整体建筑的设计精髓;此外,因为树状柱的设计,树状柱区域的管线综合完全依赖于BIM模型,设备专业的工程师,在已经确定的树状柱模型之上进行布管工作,避免了后期的大量修改(图14,15)。

图14 树状柱的BIM模型与现场施工

图15 内部核心垂直绿化


>> 管线综合出图


企业馆的总高度限制在12m以内,而且主要室内空间要满足至少3m净高的舒适度要求,再加之本项目对通风、照明的要求极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实现管线的最优排布,成了后期设计关注的重点。对此,结构工程师与设备工程师配合,直接在钢梁上开洞,这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设备工程师的自由度,同时也节省了专业之间相互协调的时间,所有的专业都是同时进行工作,一次性排定所有管线,然后结构工程师重新进行结构分析,对于受力不足的位置进行局部微调。当结构专业与设备专业设计完成之后,用BIM模型一次出钢梁开洞图与管线综合图,并将BIM开洞模型传递给施工单位,为施工单位下料、安装等提供可视化参考(图16)。


图16 中企馆局部BIM管综模型


>> BIM助力跨文化交流


中企馆项目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国际化项目,项目的设计方与管理方是中国人,施工与产品供应商是意大利人,这种文化与语言的差异,导致中方与意方在技术交流方面有很大的障碍,本来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要在纸上交流很久,双方才能充分领会到对方的意思。此时,BIM的可视化在助力跨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双方在电话会议或面对面的交流时,BIM三维模型可以将目前项目的进展与全貌充分展示在屏幕上,通过全景漫游,各参与方可以即时在BIM模型上留下自己的意见以及多方解决方案,会议之后,这些记录与解决方案上传至BIM管理平台并落实到人,记录清晰,分工明确,保证项目快速高效的推进(图17,18)。

图17 中企馆项目会议

图18 从外部看中企馆



BIM设计思考


BIM设计的优势在我们实施的项目中已经得到了设计师的一致认可,但设计仅仅是建筑行业产业链上的一环,而BIM的初衷是要用信息带动整个建筑行业,贯穿整个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因此BIM的全面推广有赖于整个行业的成熟与联合,从目前的发展来看,BIM在全行业的开展仍存在一些问题。


>> BIM标准


目前,北京市已经出台了《民用建筑信息模型设计标准》,上海市的BIM标准也在积极推进中。根据笔者的了解,国家及地方标准主要用于指导BIM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而在BIM操作过程中,业主更关心我们是否能制定出针对项目的BIM标准,以便于该项目的数据能够实现全生命周期的流动。对此,同济院在实践中根据业主的需求,在项目前期向业主提供了全套的项目级BIM操作手册,在得到业主的认可后,严格用BIM操作手册指导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同济院也在尝试根据现有的经验,汇编出一套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项目级BIM应用标准。


>> 数据传递


目前在BIM操作过程中,设计单位的BIM模型移交给业主之后,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施工单位在做BIM的时候,会根据施工图再建一遍模型。这种设计施工分家的操作方式,违反了BIM的初衷。在这方面,同济院进行过积极的探索,在“上海国际旅游度假中心”项目中,同济院与施工单位紧密合作。施工单位将自己对BIM模型的建模要求告知同济院,同济院根据这些要求(包括建模方式、命名规则等)修正模型,修正之后上传至鲁班工作平台,施工单位收到模型之后,直接利用该模型进行施工深化设计与施工管理,并将现场照片上传至鲁班平台与BIM模型比对,及时发现问题并修正。在该项目中,同济院对于如何与施工单位对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人才培养


同济大学沈祖炎沈院士曾提出,BIM中的“M”是否可以理解成Management。这可以看出,在BIM领域,管理远远大于技术,如果管理者的思路明确,技术的跟进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目前,我们设计领域的项目经理大多是从技术人员培养起来的,这些中年工程师技术过硬、精力充沛,但唯独缺乏的是对BIM理念的深刻理解,很多工程师在最初接触BIM时甚至是抵触的,因为BIM的这一套流程改变了我们习惯多年的工作模式,在局部应用上甚至增加了设计师的工作量。


设计行业应该深刻认识到,技术为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D(设计)”模式应该向“D+M(设计+管理)模式”转变,我们应该借助BIM发展的浪潮,提高设计行业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从整体上推动整个建筑行业产业链的发展。在这方面,同济院在BIM设计项目上,在原有项目经理制的基础上,又配备了一个BIM经理,项目经理主管设计质量,BIM经理主管设计流程,二者相互配合,逐步实现传统设计到BIM设计的转变。


结语


BIM发展的路途可能是崎岖的,它需要建筑行业内各个参与方的全力支持,共同发力,但BIM发展的趋势已然不可逆转,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软件公司等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从传统思维向BIM思维转变,只有当我们所有人的努力联合在一起之后,我们才能看到BIM给整个建筑行业带来的深刻变化。让我们一起微笑着面对这场变革,我们也坚信这场变革最终会给我们一个微笑的结果。


作者简介


李莉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BIM中心技术副总监,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曾全程参与上海迪士尼乐园过山车、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企业联合馆、上海国际旅游中心办公大厦等大型项目。


张峥

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现任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技术发展部副主任。从事超高层综合体建筑以及体育、会展、文化、交通建筑大跨度复杂钢结构的设计、研发与咨询工作。


吴杰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二院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工程师。2004年获第五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注:本文刊于《建筑技艺》2015年10月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