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JAD作品 | ”治愈系“建筑
2015年11月26-28日,由中国医院协会主办,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中国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共同承办的“2015绿色医院建筑与后勤管理国际研讨会暨博览会”、“2015中国医院协会后勤管理专业委员会、医院建筑系统研究分会年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
同济设计集团受大会组委会邀请参展,集团执行总建筑师张洛先出席。会议共同解读了国内外医院建设与后勤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展示并交流国内外绿色医院建筑和后勤管理中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同济设计集团长久以来一直关注医疗建设的发展,完成了大量的医疗建筑设计,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医疗建筑设计理念,在设计中注重医院使用功能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统一。集团在本次博览会上集中展示了近年来设计的医疗建筑项目,本期微信整理了部分项目展示给大家。
设计时间/建成时间:2006年/2009年
建筑地点:云南省昆明市
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
床位数:1200床
获奖情况:2011年上海市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
2011年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奖公建二等奖
2010-2011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 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图片 >>
基于项目位置和相对庞大的体量,设计采用对称的布局、将高层主体置于前端并以弧形界面塑造,使之与门急诊大楼、医技大楼形成呼应,契合院内功能动线和群体环境,并将左右两侧的绿化自然地衔接起来。以明确、简练、挺拔的建筑形象,展示军队医院建筑性格及时代风貌。
建筑形态塑造充分考虑不同区域功能的空间要求。对称布局有利于发挥双护理单元的配置优势,宽大平直的裙房有利于医技功能的展开,弧线正面有利于护理单元公共空间活跃氛围的营造、扩大病房景观视角,弧面递退则与病房所需进深对应。从而将建筑造型与功能空间需求、面积控制合而为一,形式与功能取得一致。
结合昆明夏凉冬暖的气候优势,在裙房屋面设置绿化平台,为住院患者提供更多的室外活动场地。在主楼屋面设置太阳能集热板,充分利用清洁能源。
设计时间/建成时间:2010年/2015年
建筑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床位数:1500床
合作设计:株式会社山下设计 YAMASHITA SEKKEI INC
<< 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图片 >>
作为建设在新城区的医院,我们在配置计划设计时着重突出了都市化“集约型配置”。具体措施是将门诊,医技,住院等各个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其集约化。因此,对于医疗至关重要的流线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更为将来的发展确保了充分的空间。
城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景观,我们意识到作为建设在城市中心的设施,它的各个角度都将被周边住民看到,因此,一个没有“背面”各个方面都是“正面”的外观设计就显得十分重要。另外,作为高水平的最先进医疗技术的象征,还应突出建筑外观的先进性。不仅是近景,从高速公路等远处看到的远景也应充分体现医院的优美形态。
设计时间/建成时间:2008年/2012年
建筑地点:上海市闸北区
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
床位数:300床
<< 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图片 >>
建筑采用集中式布局既解决了用地不足的矛盾,同时保证个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方便,满足医院的使用功能,符合现代医院的设计理念。通过平面上局部的灰空间解决了采光通风的问题,使得建筑达到节能、舒适的目的。
病房楼布置在基地东南角,高度为11层,平面为矩形,从方位角和高度角两个方向减少建筑对后面住宅的影响。基地北侧靠近住宅部分为建筑裙房,裙房高度三~六层,与住宅的间距保证了裙房对住宅无日照影响。
建筑一二层平面后退一跨柱网布置各部分的入口,在增加广场进深的同时利用灰空间作为雨篷,完成城市空间到建筑空间的过渡。
底层平面在建筑的南北西三个方向各局部退进形成半室外的庭院,种植绿化,庭院与建筑的竖向交通及水平交通相邻,将室外的绿化引入室内,形成景观绿化轴,将小区的绿化和建筑的绿化相联系,并将之引入到室内和中庭相结合,使得建筑的室内空间与室外绿化、周边集中绿化浑然一体,提高建筑的环境品质。
设计时间/建成时间:2012年/在建
建筑地点:上海市虹口区
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
床位数:300床
<< 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图片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改扩建工程”项目由新建的住院医疗综合大楼(A楼)、保留建筑(B楼)及连廊、连接体共同构成。新建的住院医疗综合大楼(A楼)共15层,其中裙房5层,功能包含急诊急救中心、手术中心、门诊体检中心、住院中心及相关诊疗辅助等功能。保留建筑(B楼)为4层,底层改造成为急诊中心的诊室,二至四层改造成为后勤行政办公功能。二者之间的连接体为急诊中心的大厅。
门诊、体检及住院中心入口位于基地的东侧,主入口通过城市道路转角面向虹口港,有较强的标识性和良好的景观。病房楼部分为板式高层建筑,面向南面,拥有良好的景观通风条件,北向面向虹口港,保证良好的住院环境。
行政办公中心主入口位于基地东侧新老建筑之间,同时借助老建筑原有楼梯在哈尔滨路设置次要出入口。机动车出入口开设在九龙路上,同时就近设置地下车库地出入口及广场,提供一个景观别致可识别性强的出入口广场空间。
后勤服务设施集中设置,统一管理,通过地下物品配送专线送至各区域进行再分配,实现物流的清晰顺畅,分级明确。
设计时间/建成时间:2013年/在建
建筑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床位数:2000床
<< 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图片 >>
“L”型医院街在保证传统医院街功能的同时缩短了医院街的长度,探索了大型综合医院新的内部交通组织方式。医技区位于门急诊与病房两者之间,符合医院的医疗流程。医疗综合楼采用集中式布局,各个功能块之间的距离最短,病房与医技楼直接联系又有各自的院落空间保证病房的通风采光。
基地内交通组织充分考虑清污、人车分流,保证医院建筑中的卫生要求,设计中将公交车引入医院,方便外来人员的就诊,缓解了基地入口与建筑入口较远的矛盾。
结合医院街设置社会服务和下沉庭院,在满足医疗功能的同时,营造温馨的建筑室内环境,改善病人的就医体验。
外立面渐变的水平向构件源自太湖水的意向,突出建筑位于太湖湖滨的特点,主入口处两边向上升起的线条不仅与水的波纹相呼应,同时营造出腾飞的意向,寓意作为太湖新城大型医疗港的医院的不断发展。
设计时间/建成时间:2014年/在建
建筑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
床位数:800床
<< 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图片 >>
新老医疗区紧邻设置在基地西南侧;道路北面规划后勤、行政功能用房,独立成区。在基地东侧预留康复疗养区,充分利用京杭大运河及院内河道的优质景观资源,三面环水,与医疗区自然分隔,形成安静怡人的疗养环境。康复病人可通过医疗区东侧的次入口直接进入医技区,方便二者资源共享。
“U”形医院街的引入将新老医院功能有机联系在一起,原有医疗主街与新建医疗街围绕内院设置,医疗功能模块环绕医院街有机生长。“U”形医院街通过病房区内部连廊形成环通,保证门急诊、医技、病房之间紧密高效的动线连接。
新建医院并未将建设用地占满,而是有意与老建筑靠近,在东侧留出大块的发展绿地。同时设置东西向医疗街,预留端部连通口,为医疗设施向东侧发展创造可能。
新老病房通过连廊相连,四个护理单元同层展开,便于大科室多护理单元同层布置,提高看护效率,避免相互穿越,降低感染风险。
老病房以外科为主,相邻医技区保留与外科相关的手术中心、影像科等科室并合理扩建;新建病房以内科为主,对应医技区设置检验科、内科ICU、血液透析等科室。各科住院病人通过“U”形医院街抵达对应医技内容,提高就诊针对性,避免科室间穿越,缩短移动距离。
设计时间/竣工时间:2015年/在建
建筑地点:山东省青岛市
建筑面积:31.8万平方米
床位数:3000床
<< 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图片 >>
规划从城市出发,沿南北方向开辟一条直通大海的契形景观轴线,将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科院以及酒店式公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脉络清晰空间有序的医疗建筑集群,“中心突出、体系完善”。
400亩的综合医院用地面海、枕绿,景观资源良好。其中,综合医疗设于地块中心部位;传染科设于地块南侧,位于基地下风向;精神科设于地块西侧靠近林地,远离干道,为病人静养康复提供条件。两者与综合医疗既靠近又独立成区,便于管理,避免干扰;东北角的国际医院或酒店式公寓作为综合医院的预留发展。
规划将公交车、地铁直接引入医疗园区内,方便医患人员的同时缩短病人到各个医院的距离。
共享服务中心以其丰富的空间形态把人流有序地引入院区地下一层步行系统。通过地下门厅与综合医院门诊大厅、酒店大厅、眼科医院、综合住院门厅、重离子中心相连,起到了人流集散的作用。人流通过扶梯电梯抵达地下二层的机动车接驳站台。出租车、私家车、医院班车在此停靠,行人乘车不必穿越车道,体现了交通设计的人性化原则。下沉庭院的步行街与上部的漂浮建筑集商业、餐饮、保健养生及医学论坛功能为一体满足医疗卫生和院内生活的商业配套。
设计时间:2015年
建筑地点:江苏省连云港市
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
床位数:800床
<< 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图片 >>
项目以专科医院为中心,医疗、保健各自成区布置,分别布置单独的出入口,保健以医疗为依托,医疗为保健提供支持,相互协调。医院兼具服务、科研,日门诊量大,设计根据专科医院的特点,从 “协调为先,理性发展”的理念有效地解决了功能的可达性、交通的有序性、服务的高效性。
医疗区门急诊及保健中心、医技、病房形成王字形布局,功能上紧密结合。三大功能通过入口大厅和医疗主轴相互连接,保健区与医疗主轴紧密连接,不同功能的医疗模块,形成既联系紧密又灵活可变的平面模式。保健中心采用洁污分区的布局。患者由南侧入口广场进入.由电梯到各层诊室,各门诊医技候诊区由景观共享中庭连接,使患者的就诊检查路线尽量短捷.医护人员由北侧进入医护专用电梯经医护通道到达工作区域。绿化布置根据建筑空间的性质以及各个部分的使用功能进行区别设计,沿道路周边结合城市绿化设置绿化带,布置乔木树阵,既能够为医院内部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设计时间:2015年
建筑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床位数:1000床
<< 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图片 >>
本项目定位于高端三级甲等妇幼保健医院,建设内容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力求全面提升湖南省妇儿医疗服务的水平和品质。
按项目计划,拟三期建设,这是对医疗建筑设计的一大挑战。本项目用地较小,但规划容积率高、建筑密度低、绿化率高。如何从全局出发,一次规划、三次建设,做到三期项目既是一个完整项目总体,又能在各期建设时保证各期的功能完善性和形象完整性,甚至从规划层面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对未来的各种非预期状况做出及时的调整,也是本案的设计重点。
洋湖新城是生态新城,本医院是以妇女儿童为服务对象,更应突出安全、舒适、生态与生机。因此,本案以“百姓绿舟”作为设计概念,并以此引导建筑形态的生成。医院与患者的健康息息相关,正如一艘稳稳前行的帆船,载着人们驶往健康的港湾。裙房如同坚实的船身,曲线的造型象征流水的动态和女性柔美、儿童的活泼与浪漫。塔楼如同高耸的船帆,赋予建筑群前进的动态与活力。一个个怡人的绿化庭院为“绿舟”带来无限生机。
设计时间:2014-2015年
建筑地点:云南省红河州
建筑面积:40.8万平方米
床位数:2000床
<< 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图片 >>
高效集中的功能结构
采用“医疗街”的模式,将门诊医技楼、急诊楼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的方便患者就诊和检查。垂直于医疗街衍生出多条公共走廊,依次连通住院楼、科研信息楼、感染诊疗楼、食堂和各幢附属工程,构建一种合理便捷的空间秩序。
合理共享的医疗规划
医技、医疗核心区采用“空间和资源共享”的规划模式,门诊医技楼相关科室围绕半室外的医疗街连廊同层设置,最大程度缩减病人看病与检查的就诊流线。就诊人群统一进入医疗街连廊,然后分流通向各个科室门诊。医技及保障系统资源同样实现完全共享,最大限度地增加使用效率。
方便快捷的交通流线
利用简明的“医疗街”体系实现内部空间的易识别性,形成整体交通骨架,缩短各功能之间水平和垂直交通路径,方便工作人员完成各项医疗及保障服务,提高效率。以贯穿东西的“医疗街”为主轴,将急诊楼、门诊医技楼、住院楼、科研信息楼、食堂及各附属工程串联起来,使之连为整体,集约高效。
设计时间:2015年
建筑地点:陕西西咸新区
建筑面积:33.7万平方米
床位数:1300床
<< 左右滑动下图可查看更多图片 >>
城市风貌——完整统一
门诊医技楼门诊主入口设置在红光大道上,住院主入口布置在科源东路上,同时结合主入口分别设置了院前的景观广场。四栋专科沿着科源东路有序展开,整体形象主次分明,空间环境舒张有致,兼顾明确的识别性。在东北角布置综合大楼,统领院区,形成焦点。
高效集中——突出专科
为强化“高效集中”的医疗规划理念,设计采用了“医疗街”的布局模式,将门诊医技楼、急诊楼、综合楼、干部楼紧密结合,最大限度的方便患者就诊和检查,构建一种合理的空间秩序。门诊和医技的相关科室围绕医疗街同层尽量相对设置,缩减病人看病与检查的就诊流线,有利于各类人群高效便捷的到达各个使用空间。
“小综合、大专科”的设计定位决定了本案特殊的布局模式。普通就诊人群由北侧主入口统一进入医疗街,然后分流通向各个门诊;专科就诊人群沿西侧各个出入口进入专科门诊,流线相对独立。
商业融合——共享空间
设计在北侧和西侧布置大量的地下配套商业,为病人、医护人员、探视人员提供便利的购物服务,延续到医院内部和医疗街相融合,营造出舒适的休闲氛围,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立体共享空间。不仅可以有效降低项目的建设投入,也突显了当代医院人性化、特色化、情趣化、服务化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