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以什么态度来读“启示录”?
(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生命季刊”,选择“关注”,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我们应当以什么态度来读“启示录”
——启示录注释之二
文/陈俊迈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本文为作者“启示录系列解经文章”,请阅读:
如果你去读有关启示录的注释书,你就会发现各个作者的解经方法都不太一样,这就增加了我们学习启示录的难度,若总结一下,历代对启示录的解经约有四种模式:
第一种是“过去派”(Preterist view),这派观点认为启示录就是使徒约翰写给当时基督徒的,因为当时罗马帝国对基督教迫害甚重,所以约翰只能用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启示录所涉及到的都是当时基督徒可以理解的事情,这种看法的合理部分是对当时读者有切身关系,但若约翰描述的一切都已经在过去实现了,那么对今天读者就失去意义了,这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是“历史派”(Historicist view),这派认为启示录的每章节表达了人类整个历史的某个阶段,一直到耶稣基督再来。这种看法似乎很吸引人,因为说明整个人类历史都在神的掌控下;但这派观点最大不幸之处是,学者们对哪个章节代表哪个时代看法都不一样,所以就没有实用价值。
第三种是“将来派”(Futurist view),这派认为启示录除了给七个教会的信以外,其他章节都是写给我们这样的末世信徒的,都是关于将来主耶稣再来前后将要发生的事情。这派看法对解释启示录带来不少方便,也带来许多不确定性,因为谈的都是将来的事情,没有人真正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而且若完全谈的是将来的事情,不知道对当时的基督徒有没有直接的帮助。
第四种是“象征派”(Idealist view),这派观点认为启示录既不是回顾历史,也不是预言将来,与事实没有关系,而是用一种寓言式的语言来表达神学上的一些原则和概念。这派观点因为脱离了历史和事实,各人就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像力,众说纷纷,如同“历史派”一样,没有实用价值了。
所以从上面四派观点来看,对启示录比较合理的解经途径,也符合对旧约先知书的解经方法,那就是结合“过去派”和“将来派”,这意思是,约翰的异象既有当时的现实意义,但也指向末世将来发生的事情,这是旧约先知书中的普遍现象,如但以理书,以赛亚书,对当时读者有现实意义,表达近期要发生的事情,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内容可能连作者也不真正明白的,是指向未来的,但同样是鼓舞人心的。
在阅读启示录的时候,有三个建议:
第一个,首先按字面意思理解,若解释不通,就寻找其他类似经文,来帮助理解;若仍然搞不明白,就不要再花时间,说明这是属于将来的事物,处在现在有限的时空内,是不可能完全明白的。切记不要随便加以解释,不要用自己属肉体的想像力来解释属灵的事情,这是对圣经的不尊重。
第二个建议是明白应当明白的事情,不要花太多时间去钻进那些与我们关系不大的问题,举个例子,在吹第五号时,从无底坑里飞出许多蝗虫,我们应当知道的,这些蝗虫出来做什么,带来什么后果,从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至于对蝗虫的描述,没有人能真正明白,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必花时间在这上面;而且对那些充满想像力的学者,他们的解释,即使说得头头是道,要谨慎对待。
第三个是读圣经的基本也是最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对你我来说,懂的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懂多少就说多少,切记不要不懂装懂。
我在注释启示录所涉及到的参考书有:
1. Michael Wilcock: The Message of Revelation: I saw heaven opened(启示录),2007。
2. LeonMorris: Tyndale New Testament Commentaries: Revelation(启示录),1990。
3. GeorgeR. Beasley-Murray: 证主21世纪圣经新译:启示录,2000。
4. WilliamMacDonal:活石新约圣经注释:启示录,2007。
5. William Barclay:TheRevelation of John(启示录注释),1991。
6. Archibald T.Robertson:活泉新约希腊文解经卷十:启示录,1995。
7. David Pawson:Comewith methrough Revelation(与大卫鲍森牧师一同进入启示录)。
陈俊迈 来自中国大陆,现居美国。为教会长老,生命季刊董事。
============
如果您是在朋友圈中看到这篇文章,请点击手机屏幕的右上角,然后“查看公众帐号”,点击“关注”即可。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公众号:cclifefl
生命季刊网页:https://www.cclifefl.org/
击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看到生命季刊的视频短片及文章。
主内弟兄姊妹若愿意支持生命季刊微信文字事工,请按住下面的本刊微信专用二维码,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为本刊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