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灵修:少年人行为得洁净的秘诀(音频)
(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生命季刊”,选择“关注”,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今日灵修:少年人行为得洁净的秘诀
——诗篇119篇灵修系列之八
文/王峙军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以下语音为作者本人朗读,之后为黄滨姊妹、孙锺玲姊妹圣乐献诗“如鹿渴慕溪水”:
今日经文: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是要遵行你的话。(诗篇119:9)
诗篇119篇,在形式上属于字母诗。全诗176节,按照希伯来文22个字母,自然分作22段,每段8节经文的第一个字母都相同,一段一段照22个字母的顺序排列,使得全诗结构十分严谨和精美。
这样的诗歌结构,要求作者须有极强的语言能力和选字技巧。
今天我们读的经文,是119篇第二段的头一节。这一节经文,主要讲年轻人如何保持自己生命的纯洁。
当诗人写作诗篇119篇的时候,可能已经不再是年轻人,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他的生命经历已经十分丰富。
但诗人告诉我们,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青少年阶段的生命状况,会对他的今后的人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诗人虽然是在用第三人称讲述着一个一般性的真理;但从他所说的“少年人”身上,读者却可以看见诗人青少年时代的影子。
从积极方面说,他可能是一个从少年时代就遵行神话语的人,以至于他能够保持自己行为的纯洁。
从消极方面说,他可能是对自己青少年时代行为上的失败有所反省,在生命成熟后,才明白了这样的道理:唯有遵行神的话,方能保持行为的洁净。
“少年人”,即年轻人,是可塑性很强的人生阶段,也是各种欲望都十分旺盛的阶段。如果得不着正确的引导,就会迷失人生方向,陷溺于罪中而难以自拔。使徒保罗曾告诫提摩太:“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祷告主的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后2:22)
这一节的“行为”(אֹרַח ),和第1节“行为完全”的“行为”( דָ֑רֶךְ)是同义词,主要指内在生命形态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从一个人外在的行为表现,可以知道他内在的生命状况,正如主耶稣所教导的,一个人是“好树”还是“坏树”,“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太7:20 ),“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路6:44)。
既然外面的“行为”,是内在生命状况的彰显;因此,要“洁净”自己外面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保持纯洁),就要先洁净自己的内心。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样一种由内而外的洁净呢?
诗人说:就是遵行神的道。
此处的“遵行”,和第8节的“我必守你的律例”中的“守”是同一个字,强调的是人要把神的道“保守”在心里,叫神的道在我们的里面,产生改变生命与洁净心灵的果效。人心因有神的道掌管而变得洁净,行为因受心灵支配,自然就是纯洁的了。
亲爱的弟兄姊妹,这节经文虽然说“少年人”要靠着主遵行神的道,来洁净自己的行为;实际上,这个真理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基督徒。几年前,一位年近80岁的老传道人曾跟我分享说,罪的诱惑不但会临到青年人,也会临到老年人,甚至会临到像他这样的老传道人。他最后的话使我印象深刻,他说,越是到老年,越是要追求过圣洁生活啊!
既然如此,弟兄姊妹,我们就要把“洁净自己的行为”,当作一生的属灵操练。我们要渴慕认识神的道,并把神的道保守在心里,让神的道塑造我们里面的生命与性情,以至于我们外面的行为,可以成为基督荣美的见证。
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我们教会中或自己家中的“少年人”。
作牧者的,要把教会中青少年的属灵生命的成长,看作是牧养工作的要务;
作家长的,不能用世俗的成功作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孩子,而是要按照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4)。
父母关心儿女的学业并不错,但不要费尽心思让孩子“出人头地”,成为弹琴、跳舞、体育、奥数……十项全能的人,更不可忽略他们与神的关系。父母不要以道德教育代替向儿女传福音,不能只满足于他们作个“乖孩子”,而是要恒切祷告他们成为与基督建立起真实生命关系的基督徒。唯有让孩子清楚地认识福音,叫神的话语充满孩子的心,我们才是真正地爱孩子,才是做了对孩子的生命有永恒意义的大事啊。
但愿有一天,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孩子都能明白:少年人用什么洁净他的行为呢?就是要遵行神的话!
祷告:亲爱的主,求你帮助我们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叫主的道洁净我们的心灵和我们的行为。荣耀归主!奉基督的名,阿们!
王峙军牧师 生命季刊主编,生命团契总干事。
本文为作者诗篇119篇系列灵修文章之八,请阅读:
=============
如果您是在朋友圈中看到这篇文章,请点击手机屏幕的右上角,然后“查看公众帐号”,点击“关注”即可。
您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直接回应或评论。“生命季刊微信平台牧师团”将为你解答疑惑。
生命季刊微信公众号:cclifefl
生命季刊网页:https://www.cclifefl.org/
击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看到生命季刊的视频短片及文章。
使用苹果手机的读者,您若愿意支持生命季刊微信文字事工,请按住下面的本刊微信专用二维码,然后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为本刊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