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创新[全文]
诚邀各领域专家学者、从业者及机构投稿或荐稿
与30余万行业精英分享与共同发展
投/荐稿邮箱:tougao@sinotf.com
作者|崔勇「中国工商银行公司金融业务部总经理」
文章|《中国金融》2018年第6期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深度应用,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繁荣。一方面传统产业巨头通过“供应链+互联网”方式实现产融深度结合,推动了新常态下供应链金融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新型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跨界供应链金融,采取搭建生态圈、依托自身平台等模式进行产品创新,与传统银行机构各施长技、异彩纷呈。
供应链金融领域再现“风口”
2017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要求,为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加之当前我国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供应链金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供应链金融市场庞大
供应链金融依托真实交易背景,基于企业应收应付账款、存货、预付账款等流动资产进行融资。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约13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
同时,作为供应链末端的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拓展新兴行业细分市场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营销高附加值金融服务提供了可能。
供应链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金融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等若干政策,鼓励金融企业大力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尤其是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将加快供应链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财务硬约束使央企供应链管理受到重视
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低效企业对资金的占用,国资委近年来加大了对央企“去杠杆”“降两金”的考核,央企与银行合作开展供应链融资的需求日益增加。与此同时,中石化、联通、中车、宝钢、中建等企业纷纷开发B2B平台,对金融服务功能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互联网技术催生新型供应链金融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末中国企业互联网使用比例为95.6%,开展在线采购企业的比例为45.6%,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为45.3%,60%的企业部署信息化管理系统。并且伴随着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多维度、立体化的供应链交易数据为供应链金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风控基础。
供应链金融竞争格局“多级”化
供应链金融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面对供应链金融蕴含的巨大市场潜力,近年来,除传统的商业银行外,产业龙头企业、电商平台、保理公司、互联网金融企业等也纷纷加快供应链金融战略布局,供应链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白热化竞争态势。
商业银行。传统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有着先天的优势:一是银行在长期经营中积累了很多战略性合作伙伴,客户基础雄厚;二是资金规模相对比较充裕,融资定价相对有优势;三是银行在风险把控方面专业性较强。
产业龙头企业。产业龙头企业依托自身对整个供应链的控制力,充分发挥对交易对手、合作伙伴、上下游客户信用情况了解的行业信息优势,通过搭建集采平台,依托供应链金融,通过自身资源直接为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支持。
互联网金融企业。依托其平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整合,逐步涉足供应链金融,形成“电商+金融”模式全覆盖。其优势在于拥有平台生态圈,基于该圈内信息的对称和增信,特别是基于大数据融资具有一定优势。此外,互联网金融严监管的背景下,诸多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供应链金融转型探索,据统计,2016年1月至10月底,转型供应链金融的P2P平台约占整体运营网贷平台的10%。
国内供应链金融发展现状
供应链金融发展主要阶段
从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发展情况来看,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0阶段:线下“1+N”。银行根据核心企业,即“1”的信用支撑,完成对上下游众多企业“N”的融资支持。线下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两大问题,一是手续繁,传统纸质资料审批,客户须来回奔波银行;二是贸易背景不易核实,操作风险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极易出现执行标准不一、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风险。
2.0阶段:线上“1+N”。传统线下供应链金融线上化,让核心企业“1”的数据和银行完成对接,从而让银行随时能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物流、仓储、付款等各种真实的经营信息。线上供应链金融能够高效率地完成多方在线协同,提高业务效率。
3.0阶段:线上“N+N”。即当前供应链融资的发展趋势,它颠覆了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纽带的“1+N”融资模式,通过搭建平台的方式,整合供应链环节的所有参与方,为其提供多维度的配套金融服务,供应链各参与方的订单、运单、收单、融资、仓储物流等交易行为都通过线上化处理。
传统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成因分析
自2012年以来,在经济下行、三期叠加的宏观背景下,国内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失信行为大幅上升,区域性风险显现,一些大型企业甚至上市公司都出现了违约情况。面对复杂的外部经营环境,缺乏有效的风控手段导致业务高速发展中风险持续暴露,伪供应链频发,不良率较高,业务规模大幅下滑。
经初步统计,传统供应链融资风险成因主要是贸易背景造假、未实现资金闭环管理及个别核心企业增信不足等。其中,伪供应链风险占比超过70%。从商业银行内部原因来看,主要表现为操作风险识别控制及防假反假手段缺失,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传统人工调查手段难以识别贸易背景造假,如企业伪造买方公章、贸易合同、增值税发票、仓单等;二是贷后管理不严,导致回款路径未能锁定,应收账款对应货款资金被挪用;三是未与核心企业签订供应链融资三方协议,或在协议中未约定核心企业增信条款等,加大了风控难度;四是个别核心企业履约信用较差、经营劣变未被有效监测。从国内保理业务司法判例来看,风险成因结构也大致相同。
供应链金融与业务发展的匹配分析
从国内供应链金融服务现状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来看,主要存在着“三个错配”。
一是供应链金融服务对象与核心企业需求错配。出于风险偏好的考虑,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围绕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展开,主要以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为主,依托核心企业履约信用和付款能力,风险相对可控。对核心企业而言,往往更关心下游经销商的融资服务,一方面希望通过供应链融资能够扶持经销商发展,健全销售渠道;另一方面缩短下游账期,加速资金回流,提高企业流动性,优化财务报表。但下游经销商融资往往更依赖于经销商本身的还款能力,即使以采购货物质押或核心企业承诺回购、调剂销售,对商业银行来说控货成本及信用风险都相对较高。
二是供应链金融目标市场与金融服务能力错配。从全产业链视角看,产业终端市场孕育着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资源。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核心企业,都希望供应链金融服务向产业链终端延伸,使金融服务覆盖全产业链客户。但传统业务模式下,核心企业提供的数据、信息往往只能覆盖直接的上游和下游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具有较强实力的大中型企业,其自身也具有相对较高的议价能力,通常不愿意办理供应链融资。而真正的多级供应商或经销商又因为银行缺乏有效的信息获取渠道或风险控制手段,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三是商业银行与产业链核心企业优势资源错配。商业银行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专业的风控体系,而核心企业则依靠在产业链中的枢纽地位,掌握了整条产业链的贸易、资金、物流信息,拥有庞大的上下游配套企业。随着金融脱媒加速和核心企业供应链经营意识的提升,核心企业纷纷自建财务公司、保理公司涉足供应链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与产业龙头之间已经从简单的合作伙伴转变为合作竞争关系。核心企业往往更希望商业银行成为资金渠道,而商业银行关心的则是如何拓展客户以及避免被“管道化”,如何平衡双方核心利益诉求、实现合作共赢成为新的难题。
借助金融科技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供应链金融市场主体也积极借助金融科技加速供应链业务转型升级。如某集团联合多家央企成立平台,首次提出“云信”概念,将优质企业的信用转化为可流转、可拆分、可融资的创新型金融服务体系。某银行创新“E信通”产品,利用互联网技术在银行业首个实现优质核心企业授信的可拆分流转。某银行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押品的溯源和追踪,提高了供应链的可视化程度,着手破解了商品质押监管的难题。工商银行也在加快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以及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在此领域的研发与应用。
供应链金融未来创新方向
运营模式创新
供应链融资核心企业大多为产业巨头或者细分行业翘楚,对应的上下游企业则大多遍布全国乃至全球各地。在传统商业银行分区域经营的体制下,分支机构间沟通协调困难,如客户所在地行无意愿办理业务,往往导致其他分行也难以办理。同时,供应链融资的重要风控手段来源于核心企业增信措施,通常需要通过采取总对总签订供应链合作协议的方式明确权责,更强调自上而下进行业务规划布局,而不能仅依靠分支机构“由下而上”自发去拓展客户。
因此,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供应链融资未来应采用总部直营的模式,即由总部负责牵头营销,统一制定业务方案、统一制定客户准入标准,统一签署合作协议、统一进行系统开发等。由总部协调客户信息共享,划分参贷比例、责任分担和收益分润等,对核心企业所在地机构无办理意愿的,由总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分支机构经办并匹配信贷资金,通过经营体制的改革创新解决业务跨区域办理难题。
金融科技创新
一是基于大数据打造“N+N”网状供应链模式。即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通过追溯贸易关系,耦合不同供应链上的节点,勾勒多条供应链之间的网状联系。网状供应链一方面能够通过多维供应链数据交叉验证单个节点客户经营情况,描绘客户立体画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链条的交叉延伸发现更多的节点,批量筛选优质客户,减少对核心企业增信的依赖。同时,对于货押模式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大数据的引入可以打造押品价格库,实现自动盯市和价格波动报警等功能。
二是基于区块链拓展多级供应链融资。区块链本质上是分布式账本数据库,具有交易不可篡改、便于追溯、便于穿透性监管的特性,使供应链从交易、支付结算到融资都能更有效率,更好地做到信任传递,进而解决多级供应商融资难题。在供应链生态圈内,可以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一种基于核心企业信用的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具备贸易背景不可修改、有条件支付、自由拆分等功能,能够实现跨链条支付,有效解决传统供应链难以拓展多级供应链融资的难题。
三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货押模式下大宗商品智能监测。金融机构可以引入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第四方监测企业,通过电子标签技术,实现对大宗商品的远程定位和智能库管,通过视频及Rfid射频技术实现对押品的远程监控和移动报警,此外,还可以利用无人机实现远程巡仓。金融机构通过与监测企业之间的系统互联,可随时调阅押品的位置、状态(包括形状、质量、密度等)和视频信息,实现监测复核和一键解押,保证质物安全。
智能产品创新
整合复杂的供应链上下游产品体系,按照客户对象划分为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融资两类产品,运用大数据技术动态监测贸易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由系统为客户智能匹配融资产品及融资要素。如对上游供应商,在核心企业订单信息下发后即可融资,此时尚处于生产备货阶段,风险较高,匹配额度较低、利率较高的信用方式融资;待备货完成发货后,货物处于在途状态,供应商信用风险转化为货物运输风险及核心企业履约付款风险,此时在物流可控的条件下,即可自动转变为额度较高、利率较低的商品质押融资;而当核心企业验货完毕并确认应收账款后,则满足应收账款保理条件,转为买断式保理融资,额度进一步提高、利率也可以进一步优惠。■
(责任编辑 纪崴)
喜欢这篇文章,就去置顶支持我们! 步骤见下图☟
长期坚持提供干货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对大家有帮助,请大家赞并转发,以支持我们提供更多干货,谢谢。
专注十年,持续打造全面有价值的贸易金融知识库
更多关键词,请到公众号对话框输入,获取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