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雄文:中国的运势

贸易金融 2018-08-05

导 语

本文为文一在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国家智库论坛”的演讲。在演讲中,文一先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有未来的走向,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思考维度。

我觉得对“中国崛起”这样一个现象,无论怎样评估都不为过。我把它看成是人类经济史上,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最为壮观的历史事件之一道理很简单:

英国工业革命到现在接近250年,但是目前为止,只有10%左右的人口真正生活在完全工业化的国家。如果中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业革命,就意味着又多了20%的人口能够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的生活之中,而且是用更短的时间。英国工业革命用了好几百年,我们目前为止只用了30多年,再往下发展二、三十年,总共也就五、六十年的时间。

而且中国崛起不靠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战争,却带给全世界经济巨大的拉动力量,这个力量相当于当年大英帝国崛起的100倍,相当于当年美利坚合众国崛起的20倍。

所以这个力量非常强大和伟大,它拉动非洲、拉美和亚洲,甚至欧美发达地区,给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另外,中国还有可能在人类文明现有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增长方式、创造新的工业文明和文化。

我们大家知道30多年前,中国还非常的贫困,当时的人均收入只有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人均收入的三分之一。但是中国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生产全球一半的钢铁(是美国的八倍),全球60%的水泥,世界25%以上的汽车。

中国目前也是全球最大的专利申请国,专利申请总数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总和。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一系列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大国,这一点大家都很清楚。

从全球前五大工业生产国的制造业生产总值来看,1970年代中国在最底部。但是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一步步上升,先后超越其他老牌工业强国,甚至在2010年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且增长的趋势很难再被扭回。我们再看专利申请总数,中国也是从世界排名的底端开始起步,到了90年代末期和2000年初期便开始把发达国家一个一个地超越,目前专利申请总数远远超过了美国与日本的总和。


解释中国奇迹的几种观点

如何解释这个现象?在很多解释中国过去增长奇迹的理论中,我找出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目前为止的超常增长不过是一个政府利用各种行政资源和初步市场化改革红利,以廉价劳动力、低效率的政府和国企投资为手段,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制造的“振兴假象”。因此根本不可持续。

一句话,中国没有一系列当年使得西方产生科学和技术革命的政治、文化、经济、宗教和社会条件。因此,中国不过是拙劣、虚伪且不踏实的模仿者而已。这种观点在国内外非常有代表性。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不过是向历史的自然回归。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和先进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体系,只是到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才开始落伍了。因此,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决定了它再次崛起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正如拿破仑所说:“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觉醒就会再次震撼世界。”所以这个观点认为中国崛起毫不奇怪,是向其伟大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自然回归。

两种观点经不起推敲

在我看来这两种观点都经不起推敲。首先,一个缺乏良性激励机制、有效社会管理制度和包容型开放经济结构的国家,不可能在改革开放后保持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从一个贫穷的农业社会,迅速转变成一个全球最大、最具活力的制造业中心。

这一点,资源富饶的非洲没有做到,政治和金融制度更加“优越”的拉丁美洲没有做到,工业、科研、教育基础更加雄厚的东欧和俄罗斯在引进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后也没有做到。

其次,如果灿烂的古代文明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再次崛起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埃及、印度、希腊和奥斯曼帝国的重新崛起呢?

我们需要新的观点和理论。

首先我们需要把西方近代文明的神秘面纱揭开。

哈佛大学经济史学家斯文·贝克特在研究了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指出:

当年的大英帝国,作为第一个开启工业化的国家,并非是一个后来人们所描绘的自由、开明和廉政的国家。相反,它是一个军事开销庞大的、总是处于战争状态的、奉行干涉政策的、高税收的、债台高筑的和极端贸易保护主义的官僚集团和强权国家。

看来大家一定要知道历史,要多读历史。如果你觉得这个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还不够著名,我引用一个最著名的经济史学家,莫基尔(Joel Mokyr),他是美国西北大学的著名经济史学家。

他认为在工业革命的前夕和初期:

英国社会几乎没有什么法律和秩序来保护工业财产和人权,而是充斥着大量的抢劫和偷盗,以及由经济或政治上的民怨引起的地方暴动。因为没有官方正式的法律执行机制,整个英国依赖着民间残酷惩罚的威慑效应维持治安。惩罚大多是私人性的,犯罪预防大多是民间自己实施的:超过八成的犯罪惩罚是由被害人私下实施执行的。

因此,仅仅靠指出中国的问题,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中国的增长奇迹。中国的问题非常多,别的国家问题也很多。但是为什么中国增长这么快而别的国家做不到?

很多人会说中国奇迹没有什么了不起,它做对了的事情不外乎是搞了市场经济。但是一听到这个解释,菲律宾就笑了,它搞市场经济比你中国时间长,为什么没有同样的效果?乌克兰和俄罗斯也笑了,他们搞市场经济比你中国彻底,为什么他们没有起飞?拉丁美洲国家也笑了,他们独立建国搞市场经济时,你中国还在哪里?

所以,要找出中国做对了的地方看来还真不容易。

少数国家引爆了工业革命,是因为民主政治吗?

我的观点就是中国终于在洋务运动一百多年的探索之后,成功引爆了一场工业革命,找到了工业革命的秘诀。

但问题就来了。什么是工业革命的秘诀?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落后国家不知道这个秘诀?250年前英国究竟怎样找到它的?

但可惜的是,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长期以来为揭开工业革命之谜争论不休,现在还搞不清楚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为什么最早发生在英国,而不是法国和德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同时期的中国和印度?就像美国经济史学家克拉克2012年所指出的:“解释工业革命仍是经济史上的终极大奖。它到目前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学者穷其一生,但总是无果而终。”

我认为中国的经验可以照亮这个历史之谜,帮助揭开工业革命的秘密,因为中国正在经历一场工业革命。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我们知道它对人类的生产力带来了一次突然的突破性飞跃。在工业革命产生之前,人类几千年,不管哪个国家,不管什么朝代,人均收入都很低,徘徊在马尔萨斯陷阱的边缘。

但是到1800年之后,产生了一个彭慕兰所说的“大分流”,少数国家因为引爆了工业革命,其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剩余的国家却徘徊在马尔萨斯陷阱里面,包括洋务运动时期和民国时期的中国。

为什么只有少数国家成功复制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成功地复制了英国的工业革命。比如西欧地区,大概从1820年开始到1960年左右完成了工业化,美国也是大概同样的时间段开启和完成了工业革命。

日本开启比较晚,大概晚了50年,然后用更短的时间在1960年代也完成了工业化。亚洲四小龙战后崛起,花更少的时间实现经济起飞,但是他们不是每个都完全完成了工业化,比如中国台湾地区的人均收入目前只有美国的60%左右。

我们把这些国家和地区加在一起,也不过就是10%到15%的世界人口,剩下的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开启或完成工业化。

为什么目前为止,只有少数国家获得成功呢?

有个理由叫做“新制度经济学”。这套理论很简单,其认为人类社会大概有两种政治制度,一种是包容性的制度,比如说君主立宪和民主制。

这个制度意味着它能够限制精英阶层的权力,意味着良好私有产权保护,人们从而有积累财富和发明创新的积极性,从而导致经济增长。

另外一种是榨取性制度,比如说独裁。这个制度下没有很好的私有产权保护,人民因而没有劳动和积累财富的积极性,也不会去创新发明,这就意味着贫穷。

因此在这个理论看来,解决贫穷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实现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在我看来这个理论无法自圆其说。

第一,它与历史事实不符。比如英国不是在民主制度下崛起的,虽然有过光荣革命带来的君主立宪,但它的私有产权保护力度并没有因为君主立宪而改变,它的法律制度也没有因此变得更加完善。又比如德国和俄国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崛起也不是靠民主制度,而是在专制制度下崛起的。

第二,这个理论与当代的实践也不符。当代实践表明,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因为采纳了民主制度而富强,反而是不断的内乱,比如伊拉克、利比亚、阿富汗、埃及、乌克兰等。

第三,这个理论不能解释很多其它现象。比如俄罗斯经济改革后采纳了民主制,但是并没有因此变成超级经济大国,这和中国奇迹形成鲜明的对照。

又比如日本在19世纪末明治维新开始的崛起并不是在民主制下进行的,韩国在六七十年代的迅速工业化是在独裁统治下实现的,新加坡独立后的经济起飞也不是在民主制下实现的。

第四,我们也看到,即使在同样的政治和法律制度下,比如在美国不同的城市和同一城市不同的街区,即便有同样的制度、同样的私有产权保护和同样的法律,我们却依然能看到一边大面积的贫民窟,另外一边富得冒油的富人区;一边是非法抢劫和无法无天,另外一边是社会秩序和守法奉公。


为什么中国前三次工业化尝试,没有引爆工业革命?


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给我们很多启示,让我们重新理解工业革命,也能重新帮我们很好地理解中国为什么能崛起。中国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并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雄心勃勃的工业化尝试,而是第四次。

中国第一次工业化尝试,是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以后,由洋务运动开启的。

清朝晚期的那次尝试用了半个世纪也没能够解决中国的贫穷、落后和国家无能的问题,因此产生了辛亥革命。它不像英国光荣革命那样仅仅限制了皇室的权力,而是干脆彻底废除了它,比英国光荣革命还要彻底。

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基于西方宪法的“包容性”政府——新共和政府,并想通过全面模仿美国的民主、分权(即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三分)的政治制度来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这是第二次尝试。

当时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基本上是全面地模仿了美国的政治制度,但是辛亥革命以后我们知道中国照样经历了长期的动乱。40年以后,中国仍然贫穷。虽然取得了很多社会进步,但是远远不足以引爆一场工业革命。

正是因为民国期间中华大地持续的动荡和贫穷,才导致了共产主义革命和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这开启了中国的第三次工业化尝试。

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采纳的是计划经济,因为当时中国已经落后这么多年,错失了很多的工业发展机会,所以想以更加激进的方式实现工业化,模仿了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这一时期,经过30年的努力中国也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比如文盲数大大减少,人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68岁,人口从6亿万增长到10亿,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国家、有效行政能力的政府和一个初步完善的工业体系。

但是这些成绩仍然不足以引爆一场工业革命。

中国前面三次工业化为什么没有成功引爆工业革命呢?是因为缺乏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保护吗?不是的。现在国内外大量的历史学家,尤其是美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国在清朝的私有产权保护和市场经济,比同时代的欧洲和英国还要好,还要发达,但并不因为如此清朝就有能力开启工业革命。

那又是因为缺乏包容性的民主和政治制度吗?你也许会说清朝的私有产权保护很好,市场机制完善,但是政治制度非常的腐败。然而辛亥革命就是改变了这点,一方面保留了清朝留下来的土地私有制度和市场经济,同时还从政治的上层建筑实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变革,但是仍然没有导致中国的工业革命。

让我例举一些简单的历史事实,看一看私有产权制度下市场机制是如何失灵的,从而理解为什么单靠市场机制和私有产权不可能爆发工业革命。

一位法国天主教随军牧师于1839年至1851年期间游历中国,并在《中华帝国见闻》一书中记述到:

“毫无疑问,再也没有一个国家像这个泱泱天朝上国一样,深陷于如此多灾多难周而复始的贫困。没有哪一年,这个国家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饥荒。朝不保夕的人们不可计数。只要来一场使一个省粮食歉收的干旱、洪水或其他什么灾害,整个人口的三分之二会立马挨饿。你会常常看见乞讨的大军,其中有男人、女人和小孩,他们一起行进,只为在什么村镇找到一点点给养。”

这些景象只是许多前工业社会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不是中国独有。

但是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下面,中国虽然取得了很多进步,但是也不足以引爆一场工业革命。以至于到了1970年代末,一场新的改革和工业化尝试势在必行。

而这一次尝试却意外成功,中国终于自洋务运动一百二十年后引爆了一场震撼世界的工业革命,使得中国踏上了工业化的坦途,迅速从一个农业国转变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而且很快会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虽然中国的工业化过程目前还没有完成。

1978年中国引爆工业革命并非否定前三十年


那么中国第四次工业化的道路,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这次如此顺利呢?

如果真是这么简单,那就意味着中国1980年不需要改革也能够变成今天一样的富裕和强大,但这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也决不能忽略前三十年打下的基础,它为后三十年的起飞奠定了很多看不见的,却十分扎实的地基,虽然它本身不足以引爆一场工业革命。

中国第四次摸索采取了一个极为谨慎保守的“摸着石头过河”的策略,具有以下的特征:

第一点,中国当时拒绝全盘西化,在维持即有政治结构稳定的前提下引进市场化改革。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做实验然后再推广;

第二点,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不是像拉美国家、东欧国家和俄罗斯一样全面铺开,而是从农村改革开始,不是从工业(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也不是从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自由化开始,而是让农民和贫民百姓先致富,由下而上。这里面藏有深刻的经济学道理。

第三点,鼓励乡镇企业,尽管乡镇企业采用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是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而且和当年的国企都没法相比,但既使是这样,中国政府一旦发现乡镇企业赚钱,能够帮助广大基层人民致富,也采取了果断的措施支持乡镇企业。

这是决定中国从此以后走上工业化坦途、开启工业革命非常关键的一点。

第四点,鼓励发展制造业,用日用制造品而非仅仅用原材料去换取外汇和机器;我们长期制定各种产业政策鼓励制造业出口。

第五点,我们长期维持各级政府对招商引资的热情和对基础设施的投资。这方面越南向我们学习也取得了很好成绩。

第六点,因为我们是转型国家,我们不光是一个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我们还是一个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国有企业对于国家发展战略非常重要,当年我们国企的私有化是有条件逐步逐步进行的,比如“抓大放小”采纳了双轨制和混合型所有制。而且今天我们仍然重视培育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企。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要迷信西方经济学。

第七点,我们进行的是渐进的产业升级,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由高储蓄到高消费。

成功的工业革命都经历了“胚胎发育”式演化


我们现在来看看发达国家所经历的工业革命的“胚胎发育”式的演化模式。工业革命这个问题我们以前不太研究,现在去研究才发现有一个非常惊人的模式,叫做“胚胎发育”的模式。

第一个阶段,是工业革命之前的原始工业化阶段,这个阶段在欧洲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也就是我们国家的乡镇企业高速发展阶段。与我国的乡镇企业繁荣类似的乡村企业,在16世纪~18世纪的英国、荷兰、比利时、法国和其它西欧国家繁荣了几百年。

这些大批量欧洲乡镇企业也是在当时欧洲各国的重商主义政府的支持下繁荣的,不是自然爆发产生的。它们的特点是都以远距离贸易为其生产的目的,而不是自给自足或满足当地需求为目的。换句话说,它们都以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主力,以远距离的全球贸易为目标。

这个乡镇企业繁荣阶段由各国政府修建人工运河和原始公路网络为契机,为引爆工业革命所需要的统一国内外市场和营销网络奠定了基础,为训练一支产业大军做好了准备。正是这个原始工业化阶段最终在政府正确的产业政策(尤其是全面扶持纺织业的产业政策)支持下启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就是用劳动密集型的规模化大生产方式(工厂体制),来生产终端的轻工消费品或小商品(主要是纺织品),把它们倾销到全球,但是机器和生产工具可能是手工造的,而不是量化(规模化)生产的。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推进,就产生了对新的能源、新的动力和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市场需求,以加速商品的生产和运输,提高流通速度和单位总重量,因而使得老式的能源—动力—运输体系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

这刺激了新型能源—动力—运输新技术的发明和工业应用,产生了一个工业“三位一体”的大繁荣,比如像煤炭的开采、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和铁路与公路基础设施的繁荣。

这个能源—动力—运输“三位一体”繁荣是由市场需求驱动的,也是由强政府供给推动的,自然会导致重工业繁荣并诱发第二次工业革命。大量采煤需要大量挖掘工具,大量制造蒸汽机需要规模化生产零部件和大量车床,大量铺设铁路轨道需要规模化炼铁、炼钢。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就是对所有生产资料、中间产品和生产工具的规模化大生产,包括钢铁、煤炭、铁路、机器、通讯设施、轮船和汽车等等运输工具。这也使得采用新技术和量化生产方式来生产这些有利可图的重工业产品,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征就是一系列工业新技术的大爆发。

每一个国家一旦引爆第二次工业革命,都立刻进入一个新技术大爆发时代,不管他们以前是如何模仿和引进英国先进纺织和铁路技术的,因为重工业的产业链特别漫长,零部件和生产环节非常多且复杂,产品多样化特别高,创新机会也就特别多,对本土国情又特别依赖,而且全部重工业体系如果完全依靠进口会十分昂贵,因此一定会刺激创新发明。

这就是为什么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和目前的中国,都是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阶段才开始逐步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并大量涌现出自己的创新发明。

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一个经济体就完成了一个回路,不仅是终端产品能实现量化生产,连中间产品和生产工具都能实现量化生产。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生产力大大跃进,人类社会也就有条件进入第五个阶段,即福利社会阶段。

而这个阶段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阶段,因为农业不可能是一开始就现代化(机械化)的,而是要等到一个国家能够规模化生产机器和生产工具的时代。

比如农业技术在美国长期落后,直到美国快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即1920年,农业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50%。只有等到资本变得廉价(也就是能够规模化生产所有农业机械和其它生产工具),人力变得昂贵之后,一个国家才能够全面开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量资本,而现代农业就是资本密集型的。

福利社会阶段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经济福利,比如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社会安全网、退休和失业保险等等,还有政治福利,比如各种各样的天赋人权。

不同工业化国家的共同演化模式


描述了工业革命的演化模式以后,我们再来对比一下,所有工业化国家都走过的这些阶段。

英国

英国是第一个开启工业革命的。但是在这之前有一个长期的助跑阶段,至少从1600年开始,一直到1760年,乡镇企业在英国繁荣了一、二百年,满山遍野的乡村企业到处都是。

英国政府大量地鼓励英国乡镇企业和比利时、荷兰、爱尔兰与法国等国家的乡镇企业进行竞争,制定一系列贸易保护法令帮助他们创造欧洲和全球市场。

而且这个乡镇企业的繁荣,是由一大批富裕的、依靠全球殖民和奴隶贸易发财的商人集团(阶级)帮助融资、组织生产和销售的,因为单门独户的农民不可能自己依靠劳动分工去组织企业、创造大市场,他们缺乏资金和原材料,也不知道销售渠道在哪里,知道了也无力控制和维持安全、惩罚欺诈。

是这些商人把原材料拿给农民,提供信用担保,负责销售。他们都是“持剑经商”,同时还依靠强大的皇家海军进行武力保护。因此原始工业化阶段的出现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和中介,而这个中介就是一大批在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全球贸易致富的商人,由他们形成的。

这样一个几百年的原始工业化过程,终于在18世纪中期以后的英国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而不是别的国家或别的产业,因为只有英国政府通过多代皇室的不懈努力和奋发图强,为英国乡镇企业创造了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市场,羊毛和棉花原材料供应、生产基地以及全球销售网络。

所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是乡镇企业繁荣和农产品商业化,先让广大农民致富,向原始制造业就地输出剩余劳动时间,并为他们开辟和创造国内外统一的大市场。

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繁荣,造成了对新型能源、动力和运输的巨大的需求,传统的能源—动力—运输方式远远不够用了,因此在英国政府财政支持下爆发了煤炭—蒸汽机—铁路“三位一体”的大繁荣,解决了瓶颈问题。

也由于对钢铁、机器和其它重工业产品的量化生产的需求,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其特征是对所有的中间产品,钢铁、水泥、机器、桥梁和隧道进行量化生产。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英国大概在1900年左右完成。每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会相互重叠一部分,时间界限不一定是非常清晰的。

1900年以后英国才真正的全面进入福利社会,比如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经济福利、失业保险、公费医疗教育和社会安全网等等,还有在1928年开始实行的“每人一票”全民选举。

美国

讲完英国,现在我们来看美国。美国在地理大发现之后,各种欧洲移民,尤其是英国移民,把英国的乡镇企业技术和农村商业化思维带到美国,使得美国的乡镇企业在1820年之前繁荣了一、二百年。1820年左右才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而在这之前农村的商业化、以远距离贸易为目的的工场手工业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1820年到1860年左右,即到美国内战期间,在重商主义强政府主导下,美国通过大量引进和剽窃英国的产业技术,在纺织业率先实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美国利用的主要驱动能源是畜牧、流水和木材,而不是煤炭和蒸汽机,美国东部的河流和木材很丰富,是它可以利用的优势。

1830年到1870年期间美国迎来了第一次铁路建设的高潮,在强政府的主导下进入克服能源—动力—交通运输瓶颈为目标的一次全面建设高潮,1830年前后全国主要运河修建的资金有70%是由政府提供的。

1850年到1870年之间在政府招标和民间出资的方式下,给予铁路公司以铁路沿线获取垄断利润为诱惑,美国爆发了铁路建设的热潮。

大规模铁路建设热潮和对其它生产工具日益增长的巨大需求,自然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因为基础设施所用的所有中间材料都要进行量化生产,否则的话跟不上,也不合算。

所以通过跨洋铁路系统和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海外贸易的急剧扩张,还有美国领土的急剧扩大,美国于1870年左右成功引爆第二次工业革命,而且花了大约70年时间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钢铁、汽车、化工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与核心技术上对英国和欧洲的领先。

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之后的1920年,美国仍然还有5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接下来的二、三十年由于资本的不断量化生产,才能够迅速地推广机械化的农业耕种,因此农业机械化要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高潮后才能开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的时候才能实现。

美国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是二战以后,进入了福利国家阶段。美国1960年代爆发了全面的人权和妇女解放运动,1965年才实现普选,即在美国人权宣言几百年之后,在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一两百年之后,在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几十年之后才实现了普选。

日本

现在我们来谈谈日本。日本在江户时代经历了将近300年的商业繁荣,才真正开始复制我国的唐宋工商文明。但是日本运气好,复制了我们的唐宋文明以后就直接接上了欧洲的工业革命。

而我们在唐宋工商繁荣以后贪图市场经济的享乐,政府和军队变小变弱了,被蒙古人打进来给灭了,所以明朝又重新回到重农主义时代。

日本没有经历这些曲折。它在明治维新之前,实际上农村商业化和乡镇企业在日本就相当繁荣了,只是那时候还没有打开全球市场。明治维新开启以后,日本才为它的乡镇企业打开了全球市场,并且经过明治前半期的孕育,1890年左右完成了原始工业的工业化,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助跑的早期阶段。

然后,日本迅速在明治后期,即1890年~1920年,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即以劳动密集型方式规模化生产纺织品和其它轻工业品的工业革命。

日本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890年到1920年期间,这个期间日本还打了两次战争,中日战争和日俄战争,不仅用武力开拓殖民地和全球市场,而且利用战争赔款引进西方技术和从事基础设施建设。

这也是一场在政府主导下引爆的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纺织工业,以出口世界市场(尤其中国和亚洲市场)为目的。所以日本的长期目标就是要和欧洲抢占亚洲市场,不惜以武力和战争为手段。

在1900年到1930年期间,日本也是在军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国家投资来克服能源、动力和交通工具“工业三位一体”的巨大瓶颈,大力引进发电技术和铁路技术,国有化了全国的私有铁路企业,实行全国统一的铁路规则和轨距标准,为日本第二次工业革命做了准备。这个期间日本通过每年巨大的政府投资,基本实现全国铁路电气化。

1920年左右,在工业三位一体建设高潮的推动下,日本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也就是重工业革命。

这使得日本有能力量化生产飞机、大炮和航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过程在二战期间中断,二战以后日本继续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对新技术的赶超,包括农业现代化。1960年代日本才在美国占领下真正进入福利社会。

中国

我们现在再来看中国,第四次工业化很顺利,原因在于其产业升级路径和工业革命模式的高度吻合,也符合自己的比较优势。

但是,中国的第四次工业化也靠政府主导,如果政府不主导,农民是没法利用他的比较优势去依靠专业分工来组织企业,因为自给自足的农民很难组织起来,去形成企业,尤其是现代化大企业。

但是中国这次工业革命之所以能够顺利引爆,是它没有搞大的跳跃式发展,它老老实实地重新回去补课,从乡镇企业开始补课。

我把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发展阶段分成三个阶段(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是1978年到1988年,这个期间中国成功复制了英国历史上用两三百年走过的乡村工业繁荣,也就是原始工业化阶段,那十年也就是我们乡镇企业的爆发阶段。重走原始工业化的道路,产生了大量的乡镇企业,而且我们的乡镇企业很有特点,是集体所有制,不是私有制。这也是我们的创新。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乡镇企业数量增长了12倍,生产总值增长了将近14倍,它在GDP占比从14%上升到将近50%。

1988年的时候还没人瞧得起中国,虽然中国已经迅速通过乡镇企业基本完成了原始工业化阶段。中国在1988年仅乡镇企业就创造了将近1亿个就业岗位,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增长了12倍。

由于消费品出现了爆炸性增长,中国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基本告别了短缺经济,同时解决了面临所有计划经济国家的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短缺经济”和威胁所有农业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八亿农民是这个时期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第二个十年,从1988年到1998年。这个阶段中国终于在原始工业化的基础上引爆(复制)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以规模化方式、劳动密集型方式生产和出口大批量日常消费品的革命。

这个期间遍布中国城乡各地的劳动密集型工厂应运而生,农民工开始大规模流动,生产了大量轻工业产品,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但是高端生产设备主要靠进口。期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抓住了纺织品这个最大的轻工产品市场,就占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制高点。

很多人把中国发展到今天归结为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是以偏概全。中国加入世贸6年前(1995年)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和生产国,这才是中国能长期发展的关键,而这和中国政府的长期纺织业政策密不可分。

加入WTO当然很好,但机遇永远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是中国通过原始工业化引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其在入世之前就为占领全球纺织品市场做好了充分准备。在这段期间,中国的乡镇企业继续高速发展,雇佣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全国人口的三成,其产值在1978年和2000年间,平均每年增长28%,三年翻一番。

第三个阶段,1998年至今。这个期间,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升级和高铁联网顺利了引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一直在这条路上奔跑。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的对能源—动力—运输的巨大市场需求和积累的社会高储蓄,中国政府开始克服能源、动力、交通和通讯等瓶颈,由此引爆了中国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场革命是重工业领域实现对冶金、钢铁、矿产、大型机械设备、精密仪器和化工材料等的规模化大生产。换句话说,受到对机械设备、中间产品和交通工具等产品市场快速扩张的刺激,煤炭、钢铁、水泥、化纤等生产和技术迎来了高峰。

这一时期共有400多万公里现代公路建成通车,比历史上美国工业化同期的公路多出50%。现在中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可能还会更多)建成的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比全世界其余地区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出一半。

高速铁路涉及钢铁、冶金、复合材料、机车、新型动力、底盘、制动、电源、稳压、感测、通讯、电讯、制动控制、信号集成、信号传输和安全控制等几十个科研与工业部门、数百个制造门类和数以万计的产品种类,涉及工业和工程质量的整体提高和监管体制以及生产管理的完善,是“中国制造”整体水平急剧上升的标志。

因此,对高铁的量化生产涉及对所有零部件和上下游产业链的规模化生产,而每个环节的固定资本投入和研发投入都十分巨大,没有规模化大市场行吗?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是市场原教主义的胜利?

反思一下:中国快速工业化是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胜利呢?国内多数经济学家都是这样认为的,说中国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邓小平改革开放以后引进了市场机制的结果,而且还很不彻底,如果进一步彻底把国企都私有化,土地都私有化,中国不仅还能够增长更快,而且才有希望赶上美国。

这个观点需要好好反省一下。

首先市场肯定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们改革以后引进了市场要素。

民国时代除了市场机制还有政治变革,也没有引爆工业革命。市场有什么作用呢?我们知道市场的作用是迫使参与者互相竞争,刺激生产商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然后让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毁灭性创造,来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国企和私企,这是市场力量起作用的地方。

但是中国崛起不是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胜利,这恰巧是这么多采纳市场经济的国家试了一、二百年和这么多次都没有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

很多拉美国家采纳了很多年的市场经济,也没有成功引爆工业革命。东欧国家和俄罗斯改革后完全拥抱了市场经济,也没有引爆工业革命,反而去工业化严重,沦为农产品和原材料出口国。

被西方经济学忽略的因素:成本高昂的公共品提供者

那是为什么呢?关键就是表面上看起来与“市场原理”冲突的很多非市场要素,比如产业政策,被西方经济学忽略了。我这里再提三点被西方经济学忽略的因素:

第一,政治稳定和社会信任。除非没有战争并存在民间的广泛的社会信任,让那些自给自足、封闭、独立、无序和未受教育的农民自己实现专业分工与创建企业,从事基于劳动分工原理的规模化生产和远距离销售活动,其组织成本是高不可攀的。谁能够保障他们的粮食安全?

第二,统一大市场。为了使得建立于劳动分工基础上的规模化大生产有利可图,必须首先创造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

但是规模化大市场是一个“公共品”,其创建的社会成本非常高昂,没有任何劳动者个体或单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有此能力和意愿去提供这个公共品;因而必须由某种统一的意志和社会力量(比如国家和政府)出面去组织和协调大市场的创造和建立。

第三,市场监管。为了使得市场能够有效和安全运行,必须存在必要的、相当复杂精致的国家监管机制,防止欺诈等不诚信行为。而这个监管的成本尤其高昂。没有监管,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标的市场力量和贪婪一定会摧毁市场经济本身(俄罗斯改革失败就是最好证明)。

正是上述三种高昂成本的存在,阻碍了规模化制造业和大型企业在众多农业社会和发展中国家的形成和发育,尤其是那些采纳了放任自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政策的国家和在工业化完成之前就尝试西式民主制度的国家。

一个国家贫穷的原因,就在于它没有能力规模化生产各种消费品以及各种生产资料和工具。而消费品的规模化大生产又需要庞大的市场和商业物流网来支撑,以便使规模化大生产有利可图。

注意,市场竞争与产权没有必然联系。私有产权可以从事市场竞争,集体和国有产权也可以从事市场竞争。

在决定国家利益走向的关键阶段,国有产权比私有产权更有利于国家总体利益、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这是为什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临之前美国政府毅然决然地国有化了重大能源、通讯和基础设施产业,比如AT&T(这是为英国这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化历史上长期拥有许多战略产业部门的国有企业)。

也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三个高昂社会成本的存在,和只有组织起来的国家才能够去克服这些成本,使得很多国家被拦在了工业革命的门外。

也正是上述三种高昂的创造市场成本和克服这些成本的国家能力缺失,葬送了俄罗斯的经济改革。这种理论也使得非洲和拉丁美洲陷入了贫困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

这些国家徒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更好的私有产权保护制度,但是却不能像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那样开启他们的工业革命。

前三十年对于后三十年的意义


工业化意味着规模化企业的出现,那支撑规模化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哪里来?早期的欧洲列强都是在国家力量支持下采取重商主义政策来开拓和创造世界市场的,通过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奴隶贩卖。

这个血淋淋的资本主义发家史,马克思没有白写但是我们好多人忘记了,西方经济学也不提。

其它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凡采纳英国式的、由强政府引领的重商主义发展战略来培育了自己的商人阶层,并为本国制造业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市场的,都如法炮制了自己的工业革命,比如美国、法国、德国、俄国和日本。凡是没有走这条道路的,都是没有成功的。

但是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依靠国家和坚船利炮,在为本国制造业创造全球市场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不仅给本国工人和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痛苦,而且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导致几千万人死亡和更多的人流离失所。

二战结束以后的今日,发展中国家不再拥有这样的“特权”、以这样的方式来创造世界市场和开启工业革命。因此,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必须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扮演好“公共商人”的角色,在循序渐进的市场开拓和帮助穷人组织企业方面起到更加强大的“催化剂”作用。

总结

中国奇迹符合“胚胎发育”规律

经济发展和大自然的很多奇妙现象一样,服从一个“胚胎发育”的基本原理。即个体的发育需要在很多关键环节重复整个“类”的进化过程。

比如人类个体的胚胎,在母亲身体里发育的过程就重复了整个人类甚至生物进化的全部过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有脊椎,从低等脊椎动物到高等脊椎动物,最后到婴儿。为什么会这样,生物学家没有搞清楚。

人类社会各个文明几千年共同创造了数学知识的大厦,怎么创造的呢?先发现“数”的存在,又发现加减法,然后又发现代数,然后又发现微积分。印度人发明一点,阿拉伯人发明一点,欧洲人发明一点,中国发明一点,撮合起来。

但是这个漫长历史有好多个阶段在里面。最早的时候,不同的原始部落都先是发现数的概念,用手指头数数。最后进一步抽象出加减乘除,然后变成代数,最后再由牛顿这样的天才把它上升到微积分。

现在学微积分不需要天才了,大学一年级或有些高中生就可以学会,但是你不可能一开始就学微积分,还要从小开始,先学会搬起手指数数,向我们的古人一样,在小学学习加减法,在初中学习代数,然后在高中学习几何与微积分。

一个小孩生下来不管多聪明,扔到原始森林他不可能发现数学,是牛顿也不可能。他需要在学校经过强行训练,而这个强化训练过程,其实就是相当于经济发展里面政府的作用和“产业政策”的作用,它要遵循人类数学知识(经济)发展的历史规律。

这些早期数学发展的主要阶段,每个小孩要重新走一遍,才能够学会数学,进入前沿。否则是不行的,长大以后肯定数学能力很差。但是在强化训练的教育体制下,个体学习数学的过程可以大大缩短,不需要用当年人类发明数学时需要的时间。

就像经济学里面讲的“后发优势”,这个过程人类历史上用几千年才走过,一个个体经过12年至16年的学校教育就能以很快的速度全部走过,学会数学。

中国奇迹也是如此。经济发展也符合这个“胚胎发育”的规律。人类工业革命史走过的一些基本演化阶段,后来的每一个国家都要重新走过,才能够真正引爆自己的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半途而废。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用第一个十年就复制了英国历史上用两三百年才走过的原始工业化阶段,用第二个十年复制了英国历史上用50年走过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虽然目前的纺织机比英国当年先进,基本原理是一样的,产品的目的和面向的市场也是一样的。但是你必须重新走这些阶段,不能跳过。

我们以前不懂,想把它们尽快跳过了,希望直接开启重工业化阶段和农业现代化阶段,结果不行。拉美国家也是这样,行不通。

但是必须认识到,哪怕落后国家具有“后发优势”,如果没有国家能力和政府的作用,没有产业政策的作用,这些国家不可能实现工业化。

在没有国家力量和正确产业政策的帮助下搞工业化,完全让位于所谓的市场力量,就等于让小孩自己在原始大森林里面靠自己去发现数学知识一样,是不可能成功的。依靠国家力量,遵循正确的产业升级政策,主导市场经济发展,就是中国成功的秘诀。

所以我就联系到“一带一路”了,“要想富,先修路”。贫穷、落后和工业化失败,始终是社会协作失灵的产物。问题的根源在于,创建规模化的、能让现代产业盈利的市场,需要付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协作成本。

“自由”市场并不自由,它既不天然存在,也不自动有效运作,更不是免费的。它本质上是一种成本高昂的公共品,必须由一个强大的政府去提供。

正在中国大地上展开的工业革命,其源泉并非来自于技术升级本身,而是来自于一个有为的重商主义政府,所引领的连续不断的市场创造。

规模化工业品市场难以通过一次性的大推进(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休克疗法)来建立,而只能是一步一步按照正确的顺序来实现。无论一个国家多晚开启工业化,重复早期发达国家的基本发展阶段是必要的。

 来源:城商行研究院



喜欢这篇文章,就去置顶支持我们! 步骤见下图☟

长期坚持提供干货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对大家有帮助,请大家赞并转发,以支持我们提供更多干货,谢谢。

专注十年,持续打造全面有价值的贸易金融知识库


更多关键词,请到公众号对话框输入,获取更多干货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sinotf(备注合作事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