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伟:金融科技发展与监管

贸易金融 2019-10-01

金融科技(Fintech)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核心是利用 新兴技术改造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


近年来,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 应用蓬勃发展,有效提升了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降低了金融 交易成本,拓展了金融发展广度与深度。无论是市场规模,还 是投融资总额,中国都已逐渐成为全球金融科技的领跑者。


文/ 李伟,中国人民银行科技司司长

来源/ 新金融大数据


金融科技发展形势


大数据助推金融业务精细化运作。大数据是对数量巨大、 来源分散、格式多样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和关联分析,从 中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的信息技术和服务业态。


近年来,大数据在金融业务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对金融 数据的整合、建模、挖掘,打造金融服务创新模式,进一步推 动金融业务精细化发展。


一是市场营销更加精细。依托丰富的 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金融机构能够勾画用户“3D”图像,挖 掘潜在客户需求,建立个性化的顾客沟通服务体系,实现精准 营销。


二是业务场景更加精细。通过对客户交易记录、消费习 惯、理财偏好等数据的有效整合,深挖客户急需的、替代性较低的业务场景,形成细分市场的差异竞争优势,避免同质产品、 价格战为主的低水平竞争现象。


三是风险管理更加精细。依托大 数据技术建设风险计量评分体系,根据风险评分实施风险控制 的分级分类,提高欺诈行为识别、反洗钱分析的管理水平。


云计算促进金融服务集约化发展。云计算是实现计算资源 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计算模式。


云计算和金融业务的深度融合,凸显了其按需分配、弹性扩展的 资源配置优势。IaaS、PaaS、SaaS服务模式的推广应用,逐步实 现自动资源配置、高效平台管理、优化金融服务。


一是提升金 融服务效率。云计算技术可根据业务需求实时配置IT资源,最 大限度地提高对业务需求的响应速度和支撑效率。


二是降低金 融服务运营成本。通过构建跨层级、跨区域、分布式的后台处 理中心,使得资源集中管理、数据集中存储、服务集中维护、 应用集中部署,避免了闲置资源的浪费,降低了运维成本。


三是满足互联网金融长尾需求。在互联网与金融业务深度融合的 大背景下,服务模式逐步迁移至线上,长尾客户群体需求不断旺盛。


云计算以其在系统架构、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能够 适应互联网渠道交易时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金融服务 新特征,满足长尾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支撑互联网金 融实现广覆盖、可持续发展。


人工智能推动智慧金融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致力于利用计 算机模拟人脑的智力功能,赋予机器以人的智能,是延伸与扩 展人类智慧的综合性技术应用。


在金融领域中,通过打造智能 系统、渠道、产品等,对金融业务流程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和改造,实现“人工智能+金融”创新发展。


一是让金融产品用户体 验更加智能。采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触摸感知等信息交互技 术,使得金融产品能够“看懂文字”“听懂语言”,实现与用户 的无缝连接与协作,为公众提供智能化金融消费体验。


二是让金 融服务决策更加智能。通过建立金融业务智能感知与处理系统, 模拟人脑的逻辑思维完成信息收集、数据建模、推理判断、结果 预测等,实现最全面、最优化的金融决策,如当前快速发展的智 能投顾就是典型的智能决策案例。


三是让金融创新升级更加智 能。人工智能可感知金融环境发展并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学习, 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更新、迭代,促进后台信息处理、中台风险管理、前台交易撮合等流程的持续优化。


密码技术支撑金融信用背书技术化。在传统金融服务模式中,为有效填补交易各方之间的信用鸿沟,通常引入第三方 实体机构作为金融中介。随着密码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广泛应用,其在金融交易各环节逐步起到了信用媒介的作用,实现了 金融信用背书的技术化。


例如,区块链技术将密码技术与分布 式记账技术、共识机制有机结合,采用点对点的网络结构、分 布式的系统架构、分散化的存储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在网络环境下交易各参与方的共识与互信问题。


一是交易主体的身份验 证。通过PKI体系等实现交易参与方的身份识别与认证,确保其 身份的真实性与合法性,为交易各方建立了坚实的互信关系。


二是交易过程的匿名处理。运用零知识证明、盲签名等技术, 在不向验证者提供具体交易信息的情况下确认交易内容的有效性,保障交易过程的匿名性,使得交易参与方放心地进行金融活动。


三是交易活动的不可抵赖。结合分布式存储、安全芯片 等技术确保交易记录不可篡改,并可基于数字签名技术追溯交 易过程,保障交易活动的不可抵赖性,为金融活动搭建安全可 信的环境。 


移动互联技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近年来,普惠金融 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发展普惠金融仍存在成本较高、收益不足、效率与安全难以兼顾等难题。


移动互联技术作为重要 的数字技术,能够促进金融服务模式与工具的创新,在一定程 度上消除了因使用成本、文化程度、地域限制等造成的数字鸿沟,为突破普惠金融发展瓶颈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是移动 通信网络的广覆盖。尤其是移动通信网络从3G向4G甚至5G的升 级发展,不断拓展传统金融服务的辐射半径,将金融服务网络 延伸至传统金融机构网点覆盖不到的区域,有效填补偏远地区 服务空白,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工业和信息化部统 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3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城市与乡村,计划于2018年实现4G网络全覆盖。


二是移动智能终端的高 普及。截至2016年底,全国手机用户总量已达13.2亿户。平板 电脑、手机、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成为重要的生活元素,凭借 其随身携带、随时使用等优势,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营业时间 限制,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与便捷性。


三是移动客 户端应用(APP)更加丰富、易用。近年来,移动客户端应用呈 现爆发式增长,涵盖公众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支付、 购物、理财、借贷等众多金融服务应用,能够低成本、高效率 地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有效提升广大群众对金融 服务的满意度。


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带来的挑战


金融科技加速业务风险外溢。金融科技能够提高资源配置 效率和服务能力,推动传统金融业快速转型。然而,由于金融 科技背景下服务方式更加虚拟、业务边界逐渐模糊、经营环境 不断开放,使得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呈现出 外溢效应。


一是跨行业、跨市场的跨界金融服务日益丰富,不 同业务之间相互关联渗透,金融风险更加错综复杂,风险传染 性更强。


二是金融科技利用信息技术将业务流转变为信息流, 在提升资金融通效率的同时,也打破了风险传导的时空限制, 使得风险传播速度更快。


三是部分金融科技创新产品过度包 装,其风险被其表象所掩盖,难以识别和度量,风险隐蔽性更 大,传统的风控措施很难奏效。


金融大数据风险不断加剧。在金融科技的助推下,大数据 与金融行业深度融合,推动了产品形态、营利模式的不断创 新,数据资源已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商业机构对数据的追求 近乎狂热,“采数”“存数”更加常态化,金融大数据潜在风 险不断加剧。


一是部分机构通过抢占入口和渠道,大量汇集信 息流、资金流与产品流,成为数据寡头,使得信息泄露风险高 度集中,一旦出现问题,不再是单一数据丢失问题,而是系统 性数据安全问题,将对个人隐私、客户权益甚至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二是部分机构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薄弱,在开展业务合作 时,常常将自身所掌握的客户信息作为资本和筹码,甚至将数据资源随意共享,导致信息被滥用。


三是大数据主要应用于精 准营销、风控管理、金融决策,如果数据中混杂了虚假的信 息,可能导致错误的风控措施、决策判断,进而引发金融市场 风险。


金融网络安全风险更加凸显。随着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 金融IT设施规模逐步庞大、通信网络更加开放、生产操作自动 化程度越来越高,导致IT风险也随之高度聚集,金融网络安全 隐患尤为突出。由于机构规模和发展阶段不同,安全防控水平 可能参差不齐、差异较大,风险洼地效应明显,导致整体应对 网络攻击威胁能力不足。


另外,一些机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生产管控机制不完善,服务中断事件时有发生,业务连续性水 平亟待提高。从全球范围来看,近年来发生的几起大规模系统 攻击或故障事件(如孟加拉央行资金失窃事件),引发金融业对SWIFT网络安全的担忧;国内某大型支付机构由于网络中断, 导致部分用户无法正常使用。上述事件表明金融科技时代下网 络安全形势非常严峻。


技术依赖风险相伴而生。金融科技推动信息技术逐步从业 务支撑向引领方向发展。业务与技术的紧耦合也带来了金融创 新高度依赖技术的潜在风险。


一是信息技术本身尚未成熟,就开始炒作概念,拔苗助长、急于应用,导致信息泄露、资金盗 刷等风险。


二是技术选型错位,甚至张冠李戴,使得技术固有 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既浪费了大量资源,又带来了不确定性风险。


三是技术先进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某项技术在一定 时期内是先进的,能够引领业务创新,提升金融服务竞争力, 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主动升级换代,就可能在未来市场竞争 中失去优势,成为业务发展的绊脚石。


做好金融科技监管的几点思考


处理好金融科技安全与效率的关系。金融科技应用重在以 高效便利吸引客户,以安全可靠留住用户。安全与效率作为 两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是托举金融科技发展的“两翼”。正确 应用金融科技,要求把安全和效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考虑。


一方面,没有绝对的安全,过度地附加安全措施而忽视金 融科技发展效率,可能会限制金融科技的创新活力;


另一方面,也不能无底线地追求效率,只讲效率而罔顾安全将导致金 融科技无序发展,引发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失、个人隐私泄漏等风险。因此要从观念上强化安全意识,在确保金融科技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不断追求创新效率,建立健全金融科技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风险补偿能力,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兼顾安全与效率的金融科技发展之路。


运用“监管沙箱”防范创新风险。作为新兴业态,金融科技给金融行业引入了新风险,成为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部门的关注焦点。


有的国家采用限制性监管方式,根据金融科技的金融本质,纳入现有监管体系进行监管;有的国家则秉承适度监管、审慎治理的原则,通过建立科技创新的检验机制,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关系。


中国作为全球金融科技发展的领跑者,对监 管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更加急迫,同时监管工作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巨大。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提出的“监管沙箱”是 值得借鉴的有益探索。


“监管沙箱”通过提供一个缩小版的真 实市场,允许企业对创新产品、服务模式大胆尝试,及时发现 并规避产品缺陷与风险隐患。监管者也可通过测试掌握创新本质,有效评估风险,确定开放范围,并判断其对现有监管规则 的影响,从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促进金融科技创新,引导金融科技向有利于消费者权益方向发展。


因此,要汲取“监管 沙箱”等国际创新监管经验,深入研究有弹性的差异化监管方 式,开辟金融科技应用的“试验田”,提供公开、透明的试验 推演和政策激励环境。


加强统筹规划、部门协作和制度建设, 结合现有金融监管报备制度,明确准入门槛、实施程序、试验 时间、合格标准、退出条件等,建立技术创新应用的试错、容错、纠错机制。


同时,要引导合法经营、敢于创新、符合试验 条件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持真正具有技术创新含量的金融 科技应用;还要对金融消费者做好权益保障工作,从试验范围、产品合同、信息披露、隐私保护、损失赔偿、技术标准等 方面制定合理的消费者保护计划,确保技术创新风险不会从申 请测试的金融机构转移给金融消费者。 


运用穿透式监管手段防范业务风险。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混业经营特征,不同种类的金融业务之间盘根错节,相互交织、相互嵌套,致使业务形态多样易变,不易准确辨识业务本质。


部分金融机构提供的创新服务或产品,分段看可能符 合监管要求,但综合起来看业务本质,则会发现挪用侵占资金、违规交易操作、虚假误导宣传等风险。


因此要强化综合监管,积极运用穿透式监管手段,追根溯源,强化监管渗透的深度、广度和频率,防范和化解金融业务风险。在业务链条关键环节嵌入监控“探针”,实时采集风险信息、抓取业务特征数据,对业务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分析, 透过金融创新表象分析金融业务的本质,把资金来源、中间环 节与最终流向串联起来,综合全流程信息识别业务风险。


在业务交叉领域筑牢金融风险“防火墙”,严格准入条件、业务资 质和业务规则,有效处置突出风险点,切断风险传导路径,防 范风险交叉传染。


运用监管科技提升金融监管能力。近年来,金融创新层 出不穷,给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方式、技术和流程提出了新 要求,监管科技(Regtech)应运而生。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分 支,监管科技的本质是采用新技术在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 建立可信赖、可持续、可执行的监管协议与合规性评估机制, 旨在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能,降低金融机构的合规成本。


从监管角度来看,金融监管部门通过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 能等技术,能够更好地感知金融风险态势,提升监管数据收集、 整合、共享的实时性,有效发现违规操作、高风险交易等潜在问题,提升风险识别的准确性和风险防范的有效性。


从合规角度来 看,金融机构采取应用对接、系统嵌入等方式,将规章制度、监管政策和合规要求“翻译”成数字协议,以自动化方式减少人工 干预,以标准化方式减少理解歧义,更加高效、便捷、准确地 操作和执行,有效降低了合规成本、提升合规效率。




长期坚持提供干货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对大家有帮助,请大家赞并转发,以支持我们提供更多干货,谢谢。

专注十年,持续打造全面有价值的贸易金融知识库

更多关键词,请到公众号对话框输入,获取更多干货

商务合作请联系手机号同微信:18501955840、15201195871(备注合作事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