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零接触,银行数字化变革的深水区

张志强 任文心 贸易金融 2020-09-05

记者 | 张志强 任文心
来源 | 贸易金融

疫情让银行远程服务模式成为刚需,也让“零接触”模式成为行业热点。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与全国工商联等联合发起“无接触贷款助微计划”,计划在半年内全力支持全国约1000万家小微企业、个体经营者和农户有序复工复产及疫情之后的扩大生产。各大银行纷纷推出“零接触”系列产品。“零接触”产品的火爆,看似是由疫情催发,其实还是银行围绕客户用户体验的提升,通过技术的能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线上化的过程。
 
零接触,物理介质从有到无

零接触银行,首先减少的是人员接触。像很多传统线下业务一样,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最初是通过面对面的服务来达成业务的,最常见的物理介质是存折、存单等纸质单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银行业务的电子化,纸质记录,逐渐被电子化的卡片替代。物理介质的变化,仅仅是冰山一角,对银行而言,真正的深层次的变化,是营业范围的增加、业务场景的深化、同行间竞争激烈程度的提升、风险控制技术要求的提高。

比如银行卡的大规模应用,就是扩大了金融机构营业范围。不仅可以在柜台办理相关业务,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ATM、POS机提现、付款。ATM增加了营业网点的营业时间,而POS机更是深入了消费者、企业主的生活和日常运营。

而从现金付账到银行卡刷卡,看似一个小变化,其实是个大飞跃,实现了业务场景的不断深化。现金付账很难留下交易痕迹(这也是洗钱等黑产喜欢现金的原因),很难积累交易数据,让这样一个数据信息在每一笔交易中浪费。

可以说,没有数据信息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之后的根据数据信息对业务做优化和调整,就可能会因为业务体验差而流失客户。即业务场景的深化,是建立在数据信息不断积累和优化基础之上的。这不仅仅是数据积累和优化,随着银行卡被广大企业主接受,更大范围地使用,使得交易留痕、上下游供应链条信息留痕成一个数据信息网络,使得更多的产业间交易数据被记录并积累下来。

银行卡这样一个物理介质的出现,因为其应用场景脱离了柜台、脱离了网点,就有可能出现新的之前柜台纸质记录所不存在的风险。比如银行卡伪造、复制、密码破译等风险存在。

加之疫情的情况,使得银行卡的发展,受到了难以避免的困局。针对疫情期间中小银行信用卡发卡及营销难点,就有一家机构开始变被动为主动,化危为机。

据相关资料显示,京东数科就在通过加强信用卡数字化运营,强化线上场景拓展、用户权益创新、运营流程优化,着力提升银行客户运营水平,促进客户用卡、活卡。同时从卡片申请、风险评价、审核授信、发卡寄卡、激活、用卡、经营全环节帮助银行提升信用卡数字化运营、非接触式服务。

可以说,新一次的理念革命,即将到来。
 
零接触,银行数字化的深水区

银行卡替代纸质存单的过程所存在的所有问题,到了零接触的APP时代依然存在,且愈演愈烈。

银行卡业务的推进过程中,对营业范围影响深远的领域,主要集中于消费领域(C端)。而以银行APP为代表的零接触,触及的是产业端(B端)。


从中国各行业数字化程度的整体情况来看,传统产业数字化程度偏低,而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数字化程度位居前列。显然,B端的数字化渗透难度显然要难于C端。

而疫情的出现,将加速这一数字化的进程。

同样,银行卡业务场景,主要集中在C端,而未来APP的超级应用场景在B端,因为C端已经被支付宝、被微信等平台的支付、消费、娱乐生态完全占领,而在B端的深水区,将迎来新一轮的厮杀。

2018年,腾讯宣布杀入产业互联网,当时对业内的震惊,仍记忆犹新。无疑,APP的应用,将是银行业务场景不断深入B端、C端的一次深化革命。因为相对于仅仅记录并积累交易信息的银行卡而言,银行APP承载的是业务场景、是资金生态,更是银行翻盘、与非金融科技公司较力的一次历史机遇。

众邦银行行长程峰程峰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认为,数字技术并非仅仅是银行的某一个方面,而是银行一个重要的底层支撑,我们通过数字技术将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场景转化为数据,通过数据实现整个业务无缝运转和直连。数字金融极大的提升互联网银行综合效益,这便是数据业务化和业务数据化的真谛。
竞争是永恒的。

只不过这一次竞争已经超出了同行业的范围,银行的资金优势在技术和产业面前,不再是绝对优势。这仅有的相对优势,需要同时应对行业内的比拼和行业间、跨领域的PK。
 
零接触,商业银行面临两大关口

回望中国商业银行所走过的升级之路,我们会发现,随着物理介质的从有到无,商业银行反而获得了更多的客户信息。

即每一次接触的减少,都开启了数据沉淀、数据积累的新阶段。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为我们道出了金融业本质上就是信息产业:这些来自于银行卡和银行APP的资金轨迹,就是最原始的金融客户资金信息的线索。资金支付、往来、交易信息构成了这些线索的节点,让资金链路清晰地呈现在银行的数据系统上。

而且这些数据的采集沉淀的维度的不断扩大,伴随着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


显然,疫情强行启动的零接触时代,将商业银行推向了社交数据、产业数据和各类交易消费数据、资金数据交织的数据大网中。

这个大网价值到底有多大?

网络三定律之一的迈特卡尔定律,对价值数量级有个评估模型,即网络价值与网络节点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如果1.0的存折时代的价值是一维的(比如,银行掌握了客户存储借贷的信息,这一信息的价值在征信上得以体现),那么2.0卡片时代的价值至少是二维的,因为不仅仅有银行借贷信息、还有消费信息和交易信息。而3.0APP时代的价值就至少是四维的,因为在二维信息基础上,每个维度增加了(C端)社交信息、(B端)产业信息,并在这些时点信息基础上实现了数据累计、实时可追溯,即增加了第四维时间轴。

巨大的数据价值,等于巨大的市场空间。

如何甄别、利用、挖掘这些信息的价值,将成为下一个数字化银行的挑战。商业银行,应对这一挑战,必须通过两大关口:一个技术关、一个是产业关。

从技术关来看,烟囱式的系统构架,对于传统的信贷业务而言,是高效稳定的。因为部门之间有严格的职责分工,客户也按照规模、客户价值等做细致切分。

但是这种自顶向下归口各部门的系统结构,很难适应数据之间的共享和复用。比如一个个人业务的高净值客户,同时也是一个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他的社交数据,如果能和产业数据做归集、勾稽,可能通过其个人社交行为和企业交易行为,预判其对行业对市场的信心,进一步预判其企业经营状况。这一切在烟囱式系统构架中是无法完成的。

数据价值的挖掘需要底层系统的支撑。能让数据具备共享性、复用性,业内比较公认的是分布式和微架构模式。

就如京东数字科技集团副总裁谢锦生所言,传统银行的IT架构不仅重复性投入成本高,而且资源无法共享,更新、维护的成本也很高,很难适应互联网业务高并发、产品快速迭代等需求。为了支撑日益增长的业务量和适应灵活多变的业务需求,业界开始使用分布式和微服务架构,随着分布式系统调用变得日趋复杂,故障难以定位、系统交易链路难梳理、系统容量难以估算等问题凸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弹性供给、灵活调度、动态计量的私有云平台成为下一阶段的主流选择。

分布式架构支持数据的高效复用、共享,打破了部门之间的阻隔,从以部门(产品)为中心的烟囱式架构,做功能抽离、整合,形成不同的功能模块,比如用户模块、产品模块、资金(各类交易)模块,这些模块,同时都在调用数据中台的数据,并将新信息共享于数据中台,让数据之间的勾稽节点增加,价值最大化。

数据中台的建立,需从系统架构层面上,重起炉灶,这个时间成本、巨额投入、效果预判,都有可能成为阻碍商业银行立即行动的一大关口。

技术关口,仅仅是开始,更艰难的是产业关。

从产业关来看公司业务里的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一直以来的风控策略就是抵质押物。这种风控模式学习门槛低、标准化程度高、控制难度低、管理难度低,毋庸置疑,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模式。

然而,这样的风控模式更适合于以固定资产投入为核心的比较成熟的产业,难以下沉到抵质押物缺失的农业、新兴产业、科技企业、文化类这些日益繁盛的新兴市场。

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的银行,对实体产业越来越陌生。2014年,微信创造性地通过微信红包,在春节晚会上收获上亿用户,并成功引爆移动支付年。而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的支付宝,其余额宝年化收益率达4.83%。 超活期存款12.8倍。

银行人开始不淡定了,越来越焦虑:网点客流量逐年下降,人们与银行的交互频次和对银行的依赖度明显下滑,依附于电商、社交、出行等高频场景的第三方金融科技企业却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开始依托特定场景发力自金融。

没有消费场景,远离产业场景,银行的市场正被悄无声息地侵蚀。“银行不改变,我就改变银行”当年的马云掷地有声。

作为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商业银行的命脉一直与中国产业的崛起息息相关,理论而言,商业银行最应该具备最为丰富的产业数据,但事实上,除小范围的、具备政府背书的科创企业外,大部分企业想要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还是需要具备足值的抵质押物。

在突破产品困境之前,银行首先需要找到下一个可以依赖的(至少是可应用的)风控手段,以替代现有的抵质押模式。

风控模式的创新,从何而来?

利用科技工具,快速了解产业,获知产业痛点,挖掘产业价值。

科技是解决问题的杠杆,而产业是杠杆的支点。

获得科技杠杆的前提是了解产业,因为如果不了解产业,即使拿着锄头,也分辨不清哪棵是杂草,哪棵是水稻。熟悉产业,明确每个产业环节的价值所在,明确这些环节的痛点与难点,并能利用科技工具,创新并完善风控模式,将成为银行发展的方向之一。
 
零接触,商业银行的大发展

看似简单的零接触,需要深透地了解行业,深知关键痛点,充分利用科技工具,提供敏捷服务及高度迭代的定制产品,而这已经触达数字化的深水区。

真正实现零接触,商业银行将迎来数字化所带来的业务大发展。

比如,数据整合能力将突破四维空间,让隐藏于社交、市场中的蛛丝马迹,通过数据挖掘,显现其真正的价值,让潜在风险无处遁形。

产业闭环将在金融科技的助力下,实现闭环,核心企业的信用,可无损传递给中小微企业,从而破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更多的商业银行,将专注于产业痛点,助力产业链的优化与重组、资金无忧,让产业更高效。

随着数字化不断深入,数据生态的完善,商业银行也更为专注于资金闭环与风控预警,真正回归本源,服务好实体经济。

当然,迎接零接触时代到来之前,需构建适合于数据高效复用的系统构架,需多渠道多路径积累数据,需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多种技术的无缝应用,以打通技术关口。更需要熟悉了解产业、获知真正的痛点与价值,对症施治,才能药到病除,真正服务好实体企业。

零接触,一点都不简单。

长期坚持提供干货不易,如文章引起大家共鸣、对大家有帮助,请大家赞并转发,以支持我们提供更多干货,谢谢。

专注十年,持续打造全面有价值的贸易金融知识库

更多关键词,请到公众号对话框输入,获取更多干货

商务合作:手机号同微信:18501955840(备注合作事由)研报定制/公众号代运营/内容撰写服务:1860032999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