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男子离职后在朋友圈大骂前公司,被判在朋友圈连续道歉5天
然而,朋友圈并不是单纯的朋友圈了,里面有领导、同事、客户……随便发表一段心情,也是要左思右想,怕别人乱联想!一不小心就成了仇人!
前阵子,四川一名女子赵某将她和朋友张女士吵架的截图晒到朋友圈,其中不乏侮辱性语言,配文称“就喜欢看你生气的样子”。
事情越演越烈,张女士的家人和丈夫都知道了这事,还弄得夫妻感情都出现了问题,
最后张女士将赵某起诉到法院,法院最终判决赵某在朋友圈向张女士道歉3天,并赔偿5000元。
任何事情都有边界,如果在朋友圈里信口雌黄、大放厥词,甚至指名道姓、辱骂他人以泄私愤,可能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近日,杭州上城法院就判决了一起涉及朋友圈的名誉侵权案子。
刘某是B公司的发起人、法定代表人。2014年11月6日,某知名电力系统A公司对B公司进行增资,成为了B公司的大股东。
但是后来,在B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刘某与A公司产生了纠纷。
2015年7月19日,B公司作出董事会决议,同意刘某辞去总经理职务。2016年4月27日,B公司召开股东会,决议解散公司并进行清算。
B公司解散前后,刘某多次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布“A公司自投资B公司之日起,就开始了整垮B公司的计划”,以及包含“黑心企业”、“强盗公司”、“黑心狠毒,诓骗、抢劫、掠夺”等侮辱性字眼的言论辱骂A公司及相关人员,并声称将撰写一篇纪实文学,揭露A公司的种种恶行,并将引子、框架及相关人物(实名)介绍在朋友圈中发布。
之后,刘某被A公司起诉名誉侵权。
法庭上,刘某抗辩说,他在微信所发内容都是客观事实,且有相关文字图片为证。
另外,他发在朋友圈的内容,只有微信好友可见,朋友圈的传播范围小,影响力低,而且不久之后就设置为隐私照片,并没有给A公司造成实际负面影响。
法庭调查当天刘某的微信朋友圈有三百余人。
法院认为,虽然在朋友圈中发布的内容,仅微信好友可见,但好友可以通过分享、转发、口耳相传的方式,迅速扩大影响范围。目前,职业社交已经开始成为微信社交的重要一环。
“刘某毕业于电气自动化专业,他的圈中好友一般也多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员,而A公司又是在某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上市公司,刘某发布的信息A公司及其关联公司的部分高管已经知晓,且传播范围可能涉及A公司潜在的客户群、合作伙伴或系统行业知晓该公司的群体,也必然会影响到A公司的商业信誉和行业对公司的社会评价。”
侮辱、诽谤、宣扬他人隐私是侵犯他人名誉权的三种典型方式。一般认为,侮辱不涉及事实问题。即使发布的言论中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只要有恶意贬损他人人格尊严的行为,即构成侵害他人名誉权中的侮辱行为。
这个案子中,刘某在朋友圈中多次使用诸如“抢夺”、“诓骗”、“强盗公司”等侮辱性字眼来形容A公司,已经构成了侵害他人名誉权中的侮辱行为。
鉴于刘某已经将朋友圈发布的上述内容设置为隐私照片,已经事实上停止了对A公司的侵权行为。
近日,杭州上城法院作出判决,刘某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在其微信朋友圈中,连续五日发表致歉声明,向原告A公司公开赔礼道歉(声明内容需经法院审核)。
宣判后,双方都未提起上诉。
网友评论
@欧恩华:看完立马把朋友圈设置成“仅三天可见”
@为了过日子:现在的朋友圈还能叫朋友圈么,那就是一菜市场!卖菜卖水果卖衣服什么都有!
@wngo:还是那句老话,东西可以乱吃,话不能乱说!
更多精彩内容,
扫描二维码下载杭州网APP
给你好看!
猜你喜欢
合作或广告请回复“商务合作”
来源:钱江晚报(qianjiangwanbao),记者 方力 通讯员 尚法,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期编辑:未果
看来,微信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不是个人的独立王国,朋友圈上的言论同样受到法律的制约。记住的猛戳z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