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想不想要一个朱雨辰这样的妈妈?

杭州网 2019-08-13

最近《我家那小子》热播,看了几期,完全惊呆了!真的会引起观看不适啊,原来真有这样的父母!


这是一档真人秀节目,四个明星儿子通过镜头记录一天的生活。妈妈们则聚在一起,看着视频讨论自己家的孩子。其中有个明星儿子是朱雨辰。但是不重要,因为里面还有个人叫“朱雨辰妈妈”!让我们一起来见识下!


说实话,看到他妈妈的样子以及说的这些话真的是让人打哆嗦,吓得无数姑娘直歇斯底里:老娘宁可单身一辈子,也绝不嫁入这种家庭!


摊上这样可怕的妈,

朱雨辰真的是凭实力单身


朱雨辰妈妈在节目中的一席话,不禁让网友纷纷感叹这个妈妈太“伟大”


一起来看看朱雨辰妈妈的“超人”日常。



她认为,上火是万病之源,所以每天都给儿子熬梨汁喝。每天凌晨4点起床熬梨汁,要熬一个半小时以上,坚持了十年。(看得小编直上火……)


之所以起这么早,是因为必须在8点之前完成,否则会影响后面的午餐和晚餐。



她非常关注儿子的身体健康,甚至跟到剧组去做饭。她带着自己的电磁炉,不管是五星级酒店还是民宅,都能做饭。



用整个生命去对待儿子,完全没有自我。




感叹自己在家的地位就像两个菲佣。



女儿因为她对儿子的态度而恐婚……


呃,看完人家的妈妈,突然觉得自家的妈妈懒点儿怎么了?老让我干活怎么了?放养又怎么了?不是挺好的吗?!


其实这也可以接受,毕竟妈妈爱孩子,很正常。那么,不知面对这位妈妈的“贤妻良母论”,你又作何感想?


她表示,虽然她也知道别人家的闺女也是宝贝,但是男女分工不同,女的就该做贤妻良母。



其他嘉宾听到之后一脸震惊……


大张伟:“也不应该吧?男耕女织已经过去多少年了……”



朱雨辰妈妈补充说:“既然把你娶进来了,既然你进了这个家,就应该担起自己的责任。”


宁静的一段话可以说情商很高了:“我赞同朱雨辰妈妈,因为你在嫁这个人之前,对他要足够了解,你一定要知道你在这个家庭里担任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你想好了,那就嫁;如果没有想好,不能接受,那就别嫁。”


朱雨辰妈妈表示赞同:“你嫁进来了就是这个角色。”


网友表示,宁静这是实力提醒广大女同胞避雷啊……


许多网友感慨:摊上这样可怕的妈,朱雨辰真的是凭实力单身。


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子女营造舒适安逸的爱之窝?孩子小的时候,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不让孩子干一点点家务活……


孩子长大了,又要忙着给他们谋个旱涝保收日不晒雨不淋的好工作,还想着给他们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哪怕自己为此吃尽苦受尽累也心甘情愿。


这就是他们博大无私的爱,可是看看朱雨辰的现状,我们还能对这种爱肃然起敬吗?


温室成长,

能不能成就一个完整的人?


“温室效应”父母,顾名思义,溺爱型与控制型的结合体。这不就是朱雨辰妈妈的原型吗?


有人说,朱雨辰的妈妈71岁了,算起来是奶奶辈了,思想没有这么开放也是正常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即使是现在,“我是为你好”的父母也无处不在。比如热播综艺《少年说》里的一位男生向母亲郑重其事地说:“妈,这辈子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



而妈妈却一脸笑意地说:“你长得这么帅,就是妈妈让你吃苹果和鸡蛋吃出来的。”



是不是和朱雨辰妈妈“梨汁是为了你身体好”的逻辑如出一辙?


平等、尊重,这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法则,但偏偏在最重要的亲子关系上,这一法则似乎失了效。


男孩非常认真地跟母亲说自己的想法,而母亲只把它当成孩子不成熟的撒娇。


在试图用自我的经验让孩子过上“完美人生”的控制欲方面,这位年轻的妈妈与50后的朱雨辰妈妈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我做这些全都是为了你好”的逻辑,唯独没有照顾到孩子怎么想。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孩子真的能成长成一个“完整”的人吗?


在有这种父母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有为自己活过,人生每一步都不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是像棋子一样被人推着往前走。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材生,虽然考上了耀眼的名校,却感觉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干什么,甚至出现很多抑郁或者自杀这样的悲剧。


这么来看,其实这种父母看似爱给得太多,实则是爱得太少啊!他们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满足或限制,而且对孩子需要的满足,要以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为前提。


心理学家荣伟玲说: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内在小孩”投射到了现实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


很多父母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约束孩子,却常常觉得自己是为孩子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他有自己去认识世界的自由。


孩子只有通过自主探索,才可以形成独立的自我,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角色和位置。只有通过足够的探索,孩子才会形成自主选择的权利,进而形成责任心。


你是这样的“温室效应”父母吗?

孝顺、听话往往被视为优秀品质,是好孩子的表现,这就更让我们对于父母的畸形教养方式难以察觉。


他们一方面强调严格控制和孩子无条件服从,同时,很少考虑孩子的需求和意愿。父母常说“我是为你好”,但话里隐含的意思却是“你必须听我的”,完全不给孩子选择权。


很多父母都打着“我为你好”的名号让自己的孩子变成“长不大的巨婴”。


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我可以干涉你的生活;


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我可以左右你的选择;


因为我是为你好,所以你交往的对象应该由我来决定……


你是不是也听说过这样的的父母,毕竟在中国,实在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从小到大,父母替他们安排好“一切”,对,不要有任何质疑,就是“一切”


人生最痛苦的经历是来源于父母,这真是一件令人难过的事。


有些父母总说为孩子好,不让你这么早谈恋爱是为你好;不让你背井离乡出去打拼是为你好;相亲是为你好;让你练琴是为你好……总之都是为你好!可是孩子真的觉得好吗?


这样的父母往往以微妙的方式操纵子女的行为,常常被“爱”和“在乎"的外表所蒙蔽,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


那么,通常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看看你中招了没?


1

社交隔离

如果要控制一个人,首先就要营造一个封闭的环境,防止他接触外界的信息。我们不否认父母应该让孩子提高警惕性,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但过度的控制就会破坏一个人的正常社会性活动。


要报备去哪里玩、见什么人,早请示、晚汇报,限制孩子的正常社交。同时向孩子灌输“其他人都不可信!这世上只有爸妈才是真心关心你”的诡异理念。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发现,除了父母,根本没有值得信赖的朋友、没有其他社会支持。


2

贬低指责

当孩子犯错,父母会明确地责怪、训斥,甚至贬低他们的人格。同时,在他们插手孩子生活各个方面时,会理直气壮地解释:“我这不是为你好吗,爸妈能害你吗?”


而这份“为你好”背后所裹挟的控制和强迫却在传递着另一种信息:你不行!没有我们来指导你,你什么事也干不成!


3

经济把控

经济尚未独立的滋味实在不好受,这时候,父母的经济控制是最强有力的武器。


控制花销就等于控制了孩子的行动范围以及活动内容,就算对于经济独立的成年人,控制型父母的经济手段仍然起作用:“你要是非要XXX,房子首付就自己想办法吧!”


4

情绪绑架

让孩子产生愧疚感是控制型父母常用的情感武器。连流行歌曲都在教育我们:“听妈妈的话,别让她受伤。”多么顺畅的催眠,指示性的话语,没有拒绝余地,还顺便假设了拒绝的后果:"如果你不听话,父母就会受伤。" 隐含传递了后续的愧疚感,一气呵成。也许朱雨辰就是一直活在这种意识的绑架下吧!


做孩子最失败的,是既厌恶父母设计的人生,又怕走错路辜负了父母的期望。


朱雨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他受不了母亲的这种教养方式,但是大部分时候却还是选择妥协。


父母如何与子女保持一种恰当的关系

父母控制是世界上最难拒绝的事情,因为这其中有对孩子的爱,这是这个世间最伟大的爱的存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爱给的太多了。“爱”这个词太大了,太模糊了,把握不好就会造成以爱为名来对孩子进行控制和伤害。


积极心理治疗的创始人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提出,爱是由诸多侧面所体现出来的,但总的来说,家长给孩子的爱可以分为两部分:


关系的爱:关系的爱主要是父母在孩子早年时给予的,它通过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呈现给孩子。它会传递一种包含,你是如此的重要,你值得被爱护、被理解,你可以犯错误,你可以被包容等情感方面信息的爱。这种爱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印象、自信、信任感、安全感等情感方面能力的发展。


规矩的爱:规矩的爱是父母在孩子晚一些发展时期主要给予的,它通过父母的教育呈现给孩子。与关系的爱不同,它会传递给孩子一种包含着“你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准则方面信息的爱。这种爱会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内在的规则和价值观。


这两种爱都需要以适度的原则给予孩子,过分的给予就会变成一种控制,进而对孩子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但遗憾的是,这往往很难,很多家长都会不自觉得在某一方面给得过多或过少。


那父母与子女之间应该如何保持一个舒适健康的关系呢?


1  彼此经济独立,但不代表完全没有经济往来


成年之后的子女,会有自己的事业与家庭,此时与父母的财务理应分开。你打你的算盘,我算我的帐,平时的各类开支我们互不干扰。当然,如果子女需要父母帮忙照看孙辈,是需要支付一定费用的。


一方有难,作为血肉亲情,理应倾囊相助。我希望你一帆风顺,你祝愿我健康长寿。如果碰上了难关,我们就相互扶持,因为你好,我才能安心。如此一般,关系更易健康长远。


2  与父母精神独立,共享亲子关系


这是一种更亲密、更轻松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孩子可以自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父母要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人格,能够看到并接纳孩子的不一样,允许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自由选择,同时允许孩子做符合年龄特点的相应决定,孩子精神相对自由,对于对错不过分纠结。


不过,作为孩子也要知道,没有一对父母是完美的,与父母精神思维的独立这没有错,但不要忘记“精神孝顺”这一回事。即使与父母观念有冲突,也请记得尊重。


3  在一个大家庭里,父母理应退居二线,大小事务由儿女主导


父母对子女干涉到方方面面,只会让家庭朝着病态的方向发展。父母合理的处理方式是,凡事以儿子、媳妇儿为主,他们才是家庭的主心骨。老一辈宜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家庭的重大决策还是让子女来做的好。如果子女有什么困惑,父母可以以几十年的功力来提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至于采不采纳,就又不是父母所能操心的了。


4  给孩子提供合适的帮助


当孩子心理或身体受到伤害时,是孩子感受父母的爱的关键时刻。


若父母不管孩子发生什么事,一味责怪其他人或外在环境,孩子虽然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但同时也形成自己的不幸全是由别人造成的意识。当自己遇到大的灾难时,他便把责任全部推给父母,变爱为恨。如果任何事都去帮助孩子,丝毫不给孩子留做事情的任何余地,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父母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增强自信,酌情给予帮助即可,切记,不要加重孩子的受伤害感。


我们都知道父母都不是完人,孩子也并不需要完美的父母。


然而,如果父母缺乏自我反思,则往往可能使自己的创伤或者原生家庭的创伤在孩子身上重演。这种爱只不过是建立在父母需求基础上的骄纵,而不是建立在孩子需求基础上的爱的给予。只有尊重孩子自由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只有让孩子获得足够的情感重视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因此,杜绝畸形的爱,需要父母适时放手。一味溺爱与控制,不是爱,更是一种伤害。


心理咨询师袁荣亲说过: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要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而骄纵之爱,则是偷懒的爱。


还是那句话,真正的爱,是自由之爱。


正确的教育培养,不该是过度的关爱和控制。而是应给予自我成长能力的分析、培养、锻炼,以及适度的辅佐。做父母真的是一门艺术,我们虽然无法做完美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


作为子女,我们爱父母,但不依附父母;


作为父母,我们爱子女,但不干涉子女。


我们相互独立,却又血脉相连,你的幸福快乐我始终挂在心上,但我决不用我的思维去主宰你。我可以不认同你的观点,但我会尊重你保有自己想法的权利。


爱是健康亲情关系的本质,但是过度的、不当的却不自知的控制之爱和过溺之爱,却如砒霜,毒不可遏!


愿孩子长大后还愿意与我们交心,愿意与我们做朋友,愿意和我们分享……


最后,愿所有的父母与子女都能找到适宜自己的相处方式。

猜你喜欢 | 杭州网

往期精选 Editors' Choice




来源:布谷听听(ID:iBookgood),本文经授权转载。

编辑:陈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