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领导决定了,这锅你来背

2017-10-03 丹尼尔 飞碟说


无论古今中外,打工者或者下级都要担负一个不能说的使命:给领导背锅。

 

我一个在国企工作的朋友曾经跟我说,他每天的工作基本上就是各种背锅,不管领导给出多不着调的任务,只要你不完成,就是你能力不够,责任就在你。至于领导,是万万不会错的。

 

很多社会热点新闻也是这样,出了事之后,当事人永远是临时工,开除了事,至于领导,出面安抚一下群众,做个检讨,这事也就过去了。


秦桧夫妇跪像

 

往远了说,杭州岳王庙里跪了四尊铜像,分别是秦桧夫妇,张俊和万俟卨(音为莫旗谢),因为他们四人就是谋害岳飞的罪魁祸首。

 

秦桧这种祸国殃民的奸臣自然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要说他是岳飞案的主谋还真值得商榷。

 

毕竟岳飞当时的官职相当于军委副主席,还挂着荣誉性质的少保官衔,打宋朝建立以来,就没对这种级别的大臣执行过死刑,秦桧有几个胆子,敢开这个先河?


 

况且,急着和金国议和也是宋高宗赵构的想法,而金国的议和条件之一,就是要干掉岳飞,必然是赵构同意冤杀岳飞,秦桧才下的手。

 

所以,岳飞墓前其实还应该跪个赵老九才对。

 

但这显然不可能,岳飞的平反工作是赵构的养子——宋孝宗赵昚(音为甚)开展的,即将平反冤假错案,那必然要追究一下谁制造了冤假错案。在责任划分上,赵昚自然不能把错算到干爹头上,这么干了的话,等于动摇了自己执政的合法性:你爹干出这么混蛋的事,你能是什么好东西?


宋孝宗赵昚

 

现在咱们觉得父辈的错不应该让子一辈来承担,但当时的老百姓可不这么想,其实现在的有些人也不这么想。

 

再一个,如果让赵构也承担重大责任,那该怎么处理?是开棺戮尸,还是造个铜像在岳飞墓前跪着?赵昚要是敢这么干,这也是不孝嘛。

 

所以,皇上万万不会错,要怪只怪朝中出了奸臣,蒙昧圣听。一切都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错,领导是好人,只是被坏人骗了而已。


 

其实秦桧跪那也不算冤,毕竟他活着的时候坏事做绝,死了之后,让岳王庙的参观者吐两口痰也算是便宜了他,但下面这位同秦桧比,可真的冤枉了不少。

-1-

把时间拨到明朝崇祯年间,这时候的大明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内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有满清铁骑不断进犯,偏偏这两家跟联系好了一样,这边围剿农民军刚出点成绩,那边清军就打了过来,朝廷只得把镇压农民军的主力部队调到关外,与清军作战。

 

等清军稍微消停了一点,关内本来已经被打残的农民军又死灰复燃了。这种摁倒葫芦起了瓢的情况屡次三番的出现,也让明军的主力部队越打越心累,越打消耗越大,然后还哪边都灭不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再这么两线作战下去,大明吃枣药丸。


 

不少朝廷官员也想到了另一项策略:安内后再攘外。毕竟这么打下去两边都不讨好,还不如先和满清那边议和,然后把手腾出来收拾农民军,等把李自成他们镇压下去,休养生息之后,凭借着关内的广袤土地,对阵塞北苦寒之地,还不是十拿九稳的事吗?

 

按照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来看,这种想法在当时确实是大明的续命良药,就是你可以这么想,但万万不能说。因为和蛮夷议和,是明朝最大的政治不正确。

 

说起明朝的外交政策,那是相当的简单粗暴,就一个字:打。谁敢不听话,那就战场上见。很多明粉说起明朝,都会说“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话听着特别燃,不过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往往战争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种方法,通常是能避免就避免,而明朝把战争看做是最先采用的方式,这样面对什么外交问题,都会以代价最大化的方式来解决。

 

况且,在朱元璋、朱棣时期,明朝国力强盛,不断靠武力解决边疆问题还不算错,但到了明末,国家已经在风雨飘摇的阶段,还是动不动就拿刀砍人,就有点不从实际出发了。

-2-

到了崇祯十三年,洪承畴在关内已经对农民军形成了优势,但和之前一样,关外的清兵又闹了起来,于是,崇祯又命令洪承畴带兵出关与满清决战,这就是著名的松锦大战。


松锦之战将领洪承畴画像

 

这场战役打了两年,以明军惨败告终,当时传到北京城的战报说洪承畴壮烈殉国了,为此崇祯还亲自搞仪式进行祭奠,可祭奠到了一半,确凿消息传来:洪承畴当了汉奸。这次国葬也就以一种尴尬的方式收场了。

 

松锦大战的败北,让明朝在关内的最后一支精锐也折损殆尽,可以说此战之后,大明已经到了悬崖边上。

 

而这时候,当时的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的陈新甲觉得这样下去要玩完,于是偷着和满清开始了接触。

 

但这消息被人捅到了崇祯那里,其实崇祯早就考虑了议和的事,但是他不敢说,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别人可以政治不正确,他是万万不能的。

 


听到这个消息之后,他立刻把陈新甲叫来一顿臭骂,虽然心里很赞同,但该装的逼还是要装一下的。旁边的大学士谢升看皇上装逼装得差不多了,赶紧给皇上个台阶下吧:皇上,您别生气,我觉得老陈是好心,而且这主意也挺靠谱,要不咱试试?

 

崇祯沉默了一会,跟陈新甲说:议和这事儿,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于是,陈新甲同满清的议和工作就暗地里展开了,不久后就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明朝允诺每年给满清黄金十万两,白银二百万两,满清回馈人参一千斤,貂皮千张,双方休战。

 

其实这个结果对明朝是重大的利好消息,毕竟崇祯年间,专门为了应付辽东的税负辽饷最高时达到了六百万两,而议和的结果,每年只需拿出约折合白银三百万的钱就能避免军事冲突,这样老百姓的税负也会少很多,税负少了,参加农民军的积极性也就低了,可谓一举多得。

 

眼看着议和过程十分顺利,美滋滋的崇祯可能已经开始幻想后世史书是如何描述这段“崇祯中兴”了。


 崇祯皇帝

-3-

要说一个人的命运啊,既要看个人的奋斗,也要看历史的进程。

 

有一天,边关的官员给陈新甲发来的议和的密函,陈新甲顺手放在了桌子上,书童以为这是普通的塘报,就是抄送文武百官的日常报告,于是打开抄好,直接发了出去。

 

这就跟你想在微信上约个炮,不小心搞成了群发一样,会出大事情的。

 

密函传出去之后,朝野哗然,最兴奋的要属明朝的言官队伍了。言官有点类似于纪检委,而且明朝的言官可谓嘴炮无敌,谁都敢喷,当年嘉靖皇帝想认亲爹,他们也敢阻拦,嘉靖帝火了之后,直接把他们拖出去打屁股,他们依然不屈服,而且被打之后还觉得自己特光荣,第二天带伤接着去阻拦皇上认爹。

 

就像圣斗士里说的那样:伤痕,是男子汉的勋章。

 

这次的事更是不得了,属于直接蔑视大明立国两百多年来的政治正确,于是一群言官跑到大殿上声泪俱下,大概就是我朝没有议和的先例,满清不过跳梁小丑,咱大明这几年是走了背字,等过两年时来运转,天兵一到,必然横扫建奴,但是现在要议和,皇上您就是头一号的昏君,国将不国啊……

 

崇祯心里想:妈的陈新甲你个智障。

 

别看这群言官一个个慷慨激昂,恨不得立刻提枪上马,去东北和皇太极大战三百回合的样子,一年多后李自成进北京就是这群人立马跑去夹道欢迎,李自成垮了之后,他们又很快投降了满清。

 

所以,主战未必是爱国,主和也未必是卖国,一切事都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崇祯自然是不会承认议和这事是自己干的,于是他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陈新甲头上,既然领导决定了,由陈新甲来背锅,那领导就决定一下怎么处理吧。崇祯也是怕陈新甲胡说八道,把自己说出来,于是判了个斩首。


-4-

陈新甲死了,崇祯接着当自己的皇帝,看着是死了个小卒,保住了老帅,但其实这也寒了满朝文武的心。

 

谁都知道没有崇祯授权,陈新甲万不可能把议和接洽到这个阶段,人家老陈忙前忙后为了什么?不还是为了你老朱家的天下吗,这事幕后主谋是谁你朱由检心里还没点数吗?出事了,自己甩锅甩的一干二净,然后把老陈脑袋巴拉下来,以后谁还敢掏心掏肺对你?

 

此后,本来有想法的大臣也开始闷声发大财,甭管国事糜烂到了什么程度,只要保持政 49 30906 49 15290 0 0 2373 0 0:00:13 0:00:06 0:00:07 2956正确就行,至于江山社稷?反正是姓朱的,关我啥事?

 

讽刺的是,一年多以后李自成进了北京,崇祯上吊之前依然在甩锅,写下了“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的话来。


闯王李自成率农民起义

 

我乱杀人,我刚愎自用,我反复无常,但我知道我是个好皇帝。

 

其实在我们生活当中,偶尔为领导背个锅,顶个雷的倒不算什么,毕竟领导也是要面子的嘛。

 

但身为领导应该知道,下属为你分担责任是人情,不分担是本分。如果领导丝毫不知道感激,觉得由你背锅是天经地义的事,每次都享乐在前,吃苦在后,有功劳都是自己的,有过错都是下属的。

 

那你就要想想陈新甲的下场了。




让人们可以公开低俗 l对一个的思念有多深

 喝热水原来是舶来品l 日本小学午餐秒杀中国

 清理掉那些国学私塾l广州为什么吃不掉佛山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