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800美元衣服的穷人

2018-02-05 决策 飞碟说


决策读者从网上看到文章说,美国人认为买800美元的衣服的人是傻瓜,他来向我求证,北美的风气是这样吗? 如果美国人或加拿大人都不买800美元的衣服,那么贵的衣服卖给谁?


我和久居此地的朋友讨论,我们的观点比较一致:如果有人买了800美元的衣服,别人一般也不会评论,因为消费是当事人自己的事情。但是确实没有多少人去晒,或者本着显摆的目的去买。买就是为了穿。


-1-

加拿大和美国的服装价格都不算贵,美国的应该更便宜,税还低。美元没有那么坚挺时,许多加拿大人喜欢去美国购物,就是为了省钱。


我不常购物,对服装价格尤其缺乏研究。我的印象中,北美的服装大多数都是“品牌”或者“名牌”,像H&M这样的应该算很大众化的。假冒伪劣、高仿的还没见过。通常的衣服一件在几十加币之内都能搞定,买到的是哥伦比亚、北脸这些常规品牌。


孩子小的时候买Children Place纯棉T恤、人造纤维的短裤,都是5块钱一件,遇到打折,3块钱的也买过。长裤是二三十块一条。买过最贵的一件衣服是孩子的滑雪裤,因为没有赶上打折,只能按原价买,200多。


身边朋友有的重视穿着,我见过他们400元买过始祖鸟的无折扣的最新款羽绒服,1000元买过加拿大鹅。


800美元的衣服肯定算贵的,没有多少人会轻易购买。当然,更贵的衣服、不理性消费的人肯定有。不过在这里,或者至少我日常接触的人中,真没见过谁特别在意追赶服装潮流、为了买而买衣服,尤其是去买贵的衣服。


-2-

有人开玩笑说,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国人最会攒钱。此言不虚。本地西人其实不如华人移民会理财,他们甚至没有太多攒钱的观念。尽管也在超市见过西人站在那里比价,但更多时候,他们对消费的考虑度远不如华人。


本地人或老移民更喜欢在旅游度假、文艺演出、电子产品等这些方面消费,对服装、奢侈品方面的兴趣没有那么强。这可能与社会风气有关——无论有钱没钱,谁都没有,也不会有特权,谁也不会看不起谁,因此也就没有攀比的土壤。


我曾帮国内的朋友去买过LV包。那次正好和一位西人朋友约见面,就请他顺便和我一起去专卖店,因为我担心语言沟通不畅。进去之后发现,顾客全是中国人,销售人员中只有一位是西人,其他也都是说中文的华裔,店里此起彼伏地响起来的都是中文。



从店里出来,那位西人朋友一改绅士风度,拒绝帮我拿买来的东西。他的理由是,LV不是他的收入所能支付的,不属于他的消费范围,他不想让别人以为是他买的。


“用买得起的东西”的观念在本地成年人中比较普遍。遇到贵的东西,他们会坦荡地说“我付不起”。所以,800美元的衣服也有人买,不过绝大多数顾客是真的买得起、也真的喜欢那款设计。


-3-

促动那位读者提问的原因也许是由于他在国内见到的局面和北美的完全不一样。


麦肯锡大中华区发布的《2017中国奢侈品报告 | 中国奢侈品消费者:1万亿元人民币的机遇》中指出:


“中国消费者的奢侈品年支出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贡献了近三分之一的全球市场。”


 “奢侈品牌商需巧取中国消费者的欢心,并把自己的门店打造成为中国观光客出境游的“必达站”,因为三分之二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发生在海外。”



这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的有钱人,正在成为世界的笑话》写的就是中国的游客境外游,不看风景、古迹,只喜欢逛奢侈品店。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笑话,是由于这些有钱人不懂历史、没有文化,对自然风光不感兴趣,只知道买买买。


到海外旅游的主要目的是买名牌,不出国的就代购、海淘,或者某网买高仿。国人热衷于此,也是情势所迫。有的人是为了证明自己“有面子”,有的人是为了以自己的“有面子”鄙视别人的“没面子”。


博取那份面子的代价有多大、那份面子的价值有多少,不在考虑范围中。


-4-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些不顾一切、闷头赚钱的人,会被讽刺为“一切向钱看”、“钻到钱眼里了”。没有文化、思想、精神追求的洋洋自得的暴发户们,会被批评为“穷得只剩下钱了”。


今天,风向已经转为一切向前看、经济挂帅、利益第一。那些穷得只剩下钱的人,不再难为情了,会更加洋洋自得得晒他们的钱,通过各种豪奢显示他们的“身家”。


钱成了友谊、人情、关系、地位、身份、能否受到尊重的判断标准,更是择偶的硬条件。


美国《纽约时报》以《中国式相亲胜似一桩买卖》为题,批评过中国婚姻中拜金主义横行。在中国和美国曾经做过的关于拜金主义的民调中,中国都是排名第1。



钱成了许多人唯一的信仰。拜金主义的兄弟是成功学。


全民励志,多种APP、课程、讲座、图书、文章都指向“成功”——年收入在多少钱以上就是成功。这个钱无论是怎么赚来的,只要是钱入了帐,就是成功。


于是,有了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有了数不胜数的假冒伪劣。有人为了赚钱造假贩假,有人为了赚钱不要命。


-5-

去年12月,“中国高空极限运动第一人”吴永宁失手身亡。网友细究吴永宁的成长史,发现他作为群众演员时,竟然还有些恐高。是什么促使他从恐高到敢于挑战高空极限?为了给妈妈治病,为了结婚。


诚然,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够完善是民众拼命赚钱的一个促因,但人们对于钱的过度追求也是一大因素。这种过度追求的成因之一与泛滥“成功学”分不开。


当人们拼命钻研“成功学”、“如何在30岁赚取第一个100万”、“暴富秘笈”时,不仅没有真的脱困,反而让人浮躁,连安心工作赚点”小钱”也赚不好。即使赚到了,也不开心,因为在巨大的希望面前,一般的成绩都是失望。全民焦虑。


钱不仅是衡量自己成功的标准,也成了衡量别人成功的标准,成了衡量人际关系的标准。


没有钱,就没人看得起你,甚至连爱情、婚姻都是奢谈。这是许多国人的痛点。


一些月光族不是赚的太少,是花得太多。双11、双12是有些人真正的节日。真的需要那么多东西吗?恐怕更多得是受观念影响,认为大家都这样花钱,钱就应该这样花。于是有人“打肿脸充胖子”,去买和工资收入不匹配的奢侈品,装点门面。


-6-

有人评论吴永宁的死亡,谴责每一个为他微博点赞的人。受到舆论的影响,吴永宁的胆量无限放大,大到无知无畏的程度,最终赔了命去换钱。评论认为,吴永宁是被舆论绑架了。


又有多少人不是呢?


多少人追名牌追的只是牌子,不懂设计。拎着一万元的包包去买菜以为是身份的象征,其实透露的是不自信,是愚昧,是不理性消费。真正的身家不是靠这个体现。


郭晶晶嫁给霍启刚后,非常低调朴素,“经常到平价小店吃饭、到平价商店买衣服、还在街边档为孩子买几十块钱的童装,而自己的头饰竟然也是5块钱的。”郭晶晶不怕被鄙视。她就是穿着5块钱的衣服,也有跳水女皇光荣的历史,有着和霍启刚美满的婚姻。



很多部科幻小说中都有在人体内植入芯片的情节——人们的行为看起来是自主的,其实是受程序控制。在当下,功利、拜金、暴富、疯狂购物等等,都是植入某些人意识中的“芯片”。他们以为他们在生活、在消费,其实是被无情的商家所消费。


人民日报的微博曾推送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谁是恶性循环的第一推手呢?压垮骆驼的绝不仅仅是最后那根稻草,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当天的人们论坛的标题是《我们都是风气的一分子》。


今天有人为了一款名包倾囊而出,因为不背着这个档次的包去面试就可能没有工作机会;明天那个为了保住人际关系不得不通过花钱显示实力的、即使借高利贷也在所不惜的可能就是你。



今天有人因为失业后不能负担房屋贷款、中产开销而跳楼,明天那个为了赚钱拼死去挑战高空极限的可能就是你。


我们都是社会风气的一分子。做出正向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至少我们自己不以贫富论英雄、看交情。否则,压垮我们生活的就是我们自己。



end


本文已取得授权转自公号决策(juece2015),作者:辛上邪,弃商从文的博士、学者,定居加拿大后专职写作。主张视界才是世界;提倡人生不易,要以积极的心态自娱自乐。主持公号决策,分享经验,为您做好选择助力。




解读水浒传l我们与香港终于不告而别

死了都要嗑瓜子烈女失贞不如老妓从良

寻找汤兰兰l恶搞《黄河大合唱》就该罚?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