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睡导演,被包养,但我知道我是一个好文青

2018-03-02

作者 丹尼尔


许多年之后,面对记者长枪短炮,张杨导演将会想起,小二姐和他共进午餐的那个中午。

 

如果能够回到那个中午,当小二姐问出“你信佛吗?”的时候,张杨导演一定会把饭碗扣到她头上,说“信你mlgb!”,然后夺路而逃。

 

昨晚,一篇名叫《张杨导演,我爱你》的朋友圈爆文横空出世,其主要内容就是,一个92年的妹子遇到了一位让他怦然心动的导演,于是她不顾一切地搭讪套近乎,按《我爱我家》里老傅的话说:张导就是意志力再坚定,也不能这么考验他啊。


 

终于在一次探班过后成功地与这位导演实现了生命的大和谐。

 

她的长文也有不少教育意义,比如我们知道了不婚主义者也可以有老婆有孩子:

比如我们知道了量子纠缠这一物理名词在爱情中是如何作用的:



再比如,我们还知道了在下面六个数字中,可以推导出小二姐与三毛一种用现代科学难以描述的转世奇闻:

说实话,我实在找不出这六个数字的对应联系,而今天小二姐在接受凤凰网的采访时,也表示:我一开始不知道我为什么文笔这么好,后来明白我是三毛转世,我才找到了原因:

 

 

三毛表示:我也想把饭碗扣你头上。

 

文中她还上传了一段视频,亲口叙述对张杨导演的爱恋之情,同时还曝出自己当年交往黑社会男友,被包养以及一夜情等种种历史。

 

耐着性子把文章读完之后,我发现这不是张杨睡了粉丝,而是粉丝把张杨睡了,这件事之后的最大赢家也是粉丝小二姐,此事件之后,她默默无闻的公众号一下闻名遐迩,谁都知道她要为张杨拍两部电影,未来的网红之路已经为小二姐敞开。

 

与此同时,很多人也开始火力全开,嘲讽起“文艺青年”这个群体。

  

 

其实和文艺青年谈恋爱结婚甚至约炮本就是一项风险性极高的活动,两人琴瑟和鸣,水乳交融时候还好,一旦关系出现裂痕,开始撕逼的时候,文艺青年就会露出自己的獠牙。


 

所谓文人启无用,笔墨亦作兵,文艺青年自然不屑于做那种大嘴巴子抽人,跳着脚骂街的莽夫所为,但他们会写,如果他们恰好是那种文豪级别的人,那么恭喜你,你可能会以一种极为特别的方式存留于史册当中了。

 

三国时期的曹植写了一篇《洛神赋》,其实就是高阶版的《嫂子,我爱你》,大家都知道曹植想要绿了大哥曹丕,曹丕也知道曹植想绿自己,但就是没有证据,毕竟人家没点名没道姓。

 

文艺青年可以让你看我不爽又干不掉我,你怕不怕?

 

法国作家莫泊桑写过一篇旅行路上一夜情的短篇小说,小说一发表,法国社会就异常兴奋,特别想找出女主人公,但莫泊桑也算仗义,睡完之后咬紧牙关不说,到现在女主人公的现实原型也是个谜。

 

还好那时候没有网络,放现在,你睡了个大作家,网友能把你小学班主任的姓名都查出来,你怕不怕?

 

如果文青想甩你,人家可以来一句“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明明是一句提上裤子不认账的话,却能上高中语文课本,你怕不怕?

 

如果你甩了文青,而恰恰那个文青又是个导演,那么恭喜你,你的名字可能会出现在大银幕上,《和莎莫的五百天》的导演马克-韦布在电影开头添加了如下字样:

 

 

至于民国时期,各位文豪私下里的那些风流韵事,就更不用多说了。

 

这就是和文艺青年产生情感纠葛的风险,一旦两人温情不再,对方可以写小说骂你,拍电影骂你,写歌骂你(参考泰勒-斯威夫特),而且这些文艺作品流传甚远,杀伤力远不是在演唱会上点一首《算什么男人》能比得了的。

 

但话说回来,上述的文艺青年虽然对当事人来说很讨厌,但作为旁观者还实在是很难恨起来,我举的这几个例子里,这些文艺青年的作品弄得确实精彩,艺术成就在那摆着,看的时候津津有味,回顾起来也意味悠长。

 

他们渣也好,小心眼也罢,文艺水平确实高,所以和这类人发生点什么,即便是风险再大,也总会有人飞蛾扑火。

 

不过现在在网络上,特别是最近几年,文艺青年这个词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出贬义的趋势。我有个朋友也算是满腹经纶,说起话来风趣幽默,知识储备足,但他从不称自己是文艺青年,有一次他说:我当年也是文艺青年。我说那现在怎么不是了?他说:改邪归正了呗。

 

本来热爱文艺没什么不好,陶冶情操,提升修养,但为啥文艺青年这个群体越来越多人嘲讽呢?

 

其实归根结底,大家嘲讽的是“伪文艺青年”而已。


 

互联网普及之后,文艺青年这个词的门槛一降再降,放过去你如果想被称作文艺青年,起码读书、看电影的量要达到一定的基础,学习本是一个辛苦的过程,所以自然也就将不热爱文艺的人隔绝在外。

 

然而网络时代的到来,给了大家一个速成的机会,伪文青们在网上随便找一篇类似《触动你内心的一百句话》的文章,从文章中随便摘一条发到朋友圈里,似乎就一下子文艺起来了。

 

这招初期用的时候可能还会起到让人惊艳的效果,但时间长了,大家就会觉得你发的句子总是空洞无物,让人牙酸,而且又不止你一个人发,所以看多了也就烦了,原本逼格很高的句子也臭了大街。

 

代表例子就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等等。

 

伪文青们看重形式大过实质内容,他们听着早已不算小众的小众音乐,看着欧洲的文艺电影,鄙视着周杰伦、陈奕迅的歌迷,面对走进电影院看好莱坞动作电影的观众抱以轻蔑的哂笑。他们喜欢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穿着棉麻布的长裙加上帆布鞋,拿着米兰-昆德拉或者村上春树,在咖啡馆找到一个靠窗的位置,点上一杯卡布奇诺。

 

然后换不停的角度各种自拍,选出自己满意的照片,再用各种软件修好,最后上传朋友圈,一个小时过去了。


    

然后他们就等待朋友圈的点赞和回复,看着一片“哇,你好有文化”,“真文艺啊”的赞美声,满意地笑了,等挨个回复完,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再看看时间,该吃晚饭了,于是他们合上了还没翻过页的书,心满意足地离开了。至于看了什么?不要在乎那些细节。

 

在我看来,这个在等餐时抓紧时间看《西方哲学史》的外卖小哥比他们更算是读书人。


    


其实伪文青们这样最多是有点可笑,但还不至于招人讨厌,毕竟谁都有表演行为艺术的权利,人家那么生活觉得自在,大家也都管不着。

 

但伪文青们另一个特点就是总觉得“我这样才叫生活,你们只是谋生”,网上总有这样的文章:《去过某地的人生才算完整》,《去过某地,你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我看来,这种文章无异于精神绑架,敢情我没去过,我就残缺了,人生就没意义了?


几年前的时候,网上总在说要去丽江或者大理体验慢节奏的生活,结果把那几个地方搞得人满为患,不少人更是抱着遇到一个“拥有海藻般长发的女子”或者“充满诗意的男子”来一场灵与肉的碰撞,结果被酒托骗的身无分文,失望而归。

 

结果到现在,如果谁要想去丽江旅个游什么的,周围总会飞来几个暧昧的眼神,意思是:我懂你。

 

后来伪文青们把目光对准了国外,其中尼泊尔和不丹成为了他们心中的圣地,之所以选择这两个地方,主要的两个原因就是:穷和宗教。


 

在伪文青眼中,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宗教,就没有信仰,那么人的灵魂就是龌龊的;而这个地方越穷,那就越符合他们对“田园牧歌”的向往,在他们眼中,这群穷人可以没有自来水,没有电,不上网,不上学,可以瘾君子泛滥,走私器官眼中,但没关系,因为信仰,这些人的眼神都“纯净而又安详”。


 

所以他们巴不得这些国家一直穷下去,一直与现代文明隔绝,好作为他们流浪并忧伤的后花园,当然了,他们是不会过这种生活的,不信你给他们断网一周,看他们骂不骂街。

 

而且在伪文青们眼中,公序良俗,道德规范都只是压抑他们天性的枷锁,所以明明是控制不住下半身的约炮滥交,也散发出了反抗世俗压迫的金色光芒(比如小二姐这类的)。当你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会反驳“你一凡夫俗子懂个屁”,还有的会列出一堆名流大师私生活混乱的例子。

 

但问题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是因为他们的作品,而不是因为私生活混乱啊,你干嘛专挑坏的学?

 

就像乔丹巅峰时期,野球场上总有学乔丹打球吐舌头的,不知道他们明不明白乔丹之所以封神是因为球技,而不是吐舌头。后来学这个的把舌头咬了,疼的满地打滚,才终于不学了。

 

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反对文艺青年,也不是说看村上春树的都是在装逼,我只是希望大家明白:做一个文艺青年是需要漫长而艰辛的学习,而这一切,也不是你鄙视他人,无视社会道德的理由。

 

最后,我想对女读者说:尽管联系我,我不会写的。







被污名化的中国老人l那些所谓的传统都是因为穷

一无是处也有资格追梦l十赌九输的科学证明

如何进行金钱教育l一个18件衣服的展览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