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关我屁事?

2018-04-09

作者 丹尼尔


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创始人胡玮炜女士套现15个亿,功成身退,深藏功与名。

 

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连点开看的想法都没有,毕竟我和胡女士素不相识,她就算拿到150个亿,也不会分我一块,所以关我什么事?


摩拜创始人胡玮炜

 

不过作为公众号写手,我知道这种热点新闻肯定会有人以一种匪夷所思的角度切入,果不其然,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很快诞生。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很想笑,我又不是胡女士的男朋友,她拿到15个亿之后一脚把我踹了,这叫抛弃,否则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老太太摸电门——抖起来了,怎么就非得把我抛弃了?

 

按韩寒的话说,这篇文章就是在贩卖焦虑、制造恐慌,依照作者的逻辑,我们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在被抛弃,被长辈抛弃,被后辈抛弃。


 

同龄人王思聪,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把我抛弃了;

 

喊麦的天佑,虽然被封杀了,但人家早买别墅了,也把我抛弃了;

 

00后都在英超进球了,而我连个区队替补都当不上,更是被抛弃了。

 

这么比下去,我活不活了?

-1-

中国人从小就焦虑,可以说焦虑是贯穿大多数人人生的主旋律。

 

从上小学开始,就有着“别人家的孩子”这股神秘势力让你焦虑,别人家的孩子回回年级第一,吹拉弹唱无所不精,一个班级50人,除了第一名之外,其他49个都焦虑,即便他们不焦虑,家长也替他们焦虑。

 

摸爬滚打,好不容易,完成了学业,走进了社会,还是躲不开焦虑二字。同学买房买车了,考上名校研究生了,找到年薪20万的工作了,考上公务员了,都够你喝一壶的。


 

等你事业稳定,结婚生子,以为自己能松一口气了,那只能说明你too young,too simple,孩子上学了,总有那么个别人家的孩子存在,让你替孩子焦虑。

 

孩子毕业了找工作焦虑,谈恋爱焦虑,结婚买房又焦虑,等你有了孙子孙女,带孩子的焦虑又来一遍。

 

可以看看姜昆和唐杰忠的相声《着急》,说的是八十年代的事,表的是现代的情。

-2- 

其实这种焦虑在心理学上讲是人之常情,因为人的幸福感往往来源于对比,美国有个报告就得出过一个结论:一户人家幸不幸福不在于自己的房子大小,而在于邻居的房子是不是比自己小。

 

但在过去,这种焦虑还可以自我消化,毕竟以前信息的摄入渠道少,身边人大多是同一个阶层的,谁也比谁强不了太多,一个蓝领修车工人总不能和比尔-盖茨做邻居吧?


 

然而到了互联网时代,一切都不一样了,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你打开微博,上流社会的生活就在眼前,铺天盖地的奢侈品让你觉得爱马仕唾手可得,美食达人的饕餮让你觉得吃米其林三星就跟吃一顿工作餐一样轻松。

 

然而,每个月拿多少工资你心里有数,于是你又开始焦虑:什么时候能过上那种生活?

 

这时候,有些别有用心的营销号又乘势而起,炮制焦虑,贩卖焦虑。

 

他们制造“中产阶级”焦虑


 

年薪70万不够用,日子没法过了。



孩子没有英文名,还看喜羊羊,得,你孩子离阶级滑落差不多了。

 

于是,中产们一个个焦虑得掉了头发,领孩子去日韩的看着去美国夏令营的焦虑,去美国夏令营的看着去南极的焦虑。

 

他们制造“恋爱焦虑”

 

他们编写出一个个“别人家男朋友”的英雄事迹,写出某个平行时空里的男朋友签下的一个个丧权辱国、毫无人格尊严的条款,然后告诉你们,这才是真爱。

 

他们说不给你买口红的男朋友就是不爱你,不秒回微信的男朋友就是不爱你,送你两百块以下礼物的男人不如送你个自由。

 

除此之外,还有生活焦虑、学习焦虑,总之,只要你还具有社会属性,他们就总是有辙让你愁白了头。


-3-

至于为什么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让你焦虑?不过都是钱闹的。

 

他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你把兜里的钱花出来,花钱了你就不焦虑了。

 

他们说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让你觉得每年出两次国那才叫生活,否则只能称作生存。至于你出去逛一圈之后,还有没有隔夜之粮,那他们就管不了了。

 

他们说你不学习就要被社会淘汰,这话有道理,但反手他们就拿出一个东拼西凑的课程,美其名曰知识变现,告诉你买了课程就可以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了。不说这些课程有没有用,但多数人买了都不会听完就对了。

 

什么?你没钱?没关系,还有校园贷、小额贷帮你,如果你还不起也没关系,你父母不还有房子吗?不想借?拜托,你连iPhone x、LV都买不起,还叫生活吗?你看同龄人都把你甩的多远了?


 

我听过的顶操蛋的一句话大概是这样的:


你十八岁想买一个东西,因为没钱就没买,等二十八岁买得起了,却再也没有了当初的感觉,所以趁年轻,赶紧买。


但问题是,如果你喜欢的东西需要攒十年钱才能买得起,那就说明你十八岁的时候压根不该有这个东西。

 

我十八岁的时候喜欢兰博基尼,横不能让我家把房子卖了买一辆吧?

 

多少大学生在对这些本不应该属于他们的东西的向往下,打通了校园贷的电话,最终负债累累,追悔莫及。

-4-

去年夏天的时候,和合租室友吃西瓜,这个93年的哥们儿说他最近很焦虑,我问为啥。

 

他说他觉得,人到30岁的时候没有200万存款,没开上宝马,就白活了。

 

我说:这有什么的,我长这么大连一届美国总统都没当过,我说什么了?


 

他说你能不能正经点?我说你这问题就特不正经,你自己查查,2016年上海月平均可支配收入才7000块,也就是你一个月能拿7000多,就比上海的绝大多数人强了,更不用说全国了,照你这话,中国绝大多数人都白活了。

 

如果把人生比作爬楼梯的话,假设最高层是一百层,有的人出生时就在95层,他们可以轻轻松松地爬到100层;而有些人生在一层,除非是天选之子,否则他们今生基本和高层无缘。

 

连巴菲特都承认,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抽中了“卵巢彩票”。

 

所以我们在把太多的精力用在跟别人对比的同时,其实更该想想如何与自己对比。十年前你在第十层,如今你走到了第20层,那么,你就是成功的。

 

而且中国有句话叫: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总是把目光聚焦在那些最终的成功者身上,而忽视了他们成功过程中,那些折戟沉沙、最终默默无闻的失败者。

 

我们关注马云的几百亿身价,却忘了,有无数个有才干、有理想的创业者,最终陪个底掉。


 

我们关注C罗拿到了世界足球先生,却忘了,有无数个有天赋、肯吃苦的小球员最终无缘职业球员。

 

幸运儿总是凤毛麟角,包括套现15亿的胡玮炜,我们更有可能是做那个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乃至百万分之一的分母,因为没能成为幸运儿而焦虑,只不过是给自己徒增烦恼而已。

 

看过一个段子:一个父亲教训儿子说: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经常考全班第一。

 

儿子说:林肯像您那么大的时候,都当美国总统了。

 

这个段子折射出一个现实:我们总是要被他人超越的。小的时候,被成年人甩开,成年之后,被同龄人甩开,到我们六十岁的时候,也会有20岁的小伙子在各个方面完爆我们。

 

-5-

回到那篇文章,作者引用了一句话,说:千万不要在你本该奋斗的时候,选择了安逸。

 

问题是:什么时候才是本该奋斗的时候?什么又是本该安逸的时候呢?这事还有个标准的时间点吗?

 

你要问一百个人,可能一百个人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

 

有的人觉得奋斗是一辈子的事:曹操会告诉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备会因为50岁腿上长肉了而流泪;

 

有的人觉得安逸才是一生该追求的:陶渊明会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舒服。

 

有的人觉得就是该潇洒:李白告诉你“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们到底谁对谁错?或者说,谁又敢说他们的选择不对?

 

不同的人对人生本就有不一样的选择,只要这个选择不违法,那就没有对错之分,只要你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行。

 

比如你觉得“大丈夫当带三尺之剑,立不世之功”,那你就努力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不过要做好摔得粉身碎骨的准备。

 

再比如你觉得人生“老婆孩子热炕头,两三亩地一头牛”足矣,那你就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只不过要做好荣华富贵和你无缘的准备。

 

只是选择而已,何来该与不该?


-6-

 

当然了,本文并不是说胸怀大志、努力奋斗是错的。想要成为万中无一的人没问题,但首先你要明白万中无一只是个小概率问题,即便失败了也不用自怨自艾,还没成功的时候更不必焦虑。

 

我们应该去做一个顺其自然的人,学会这点,焦虑会少很多,心态也会平和很多,脑子也会清醒很多,做事情,成功的概率也会高很多。

 

这里的顺其自然,指的是竭尽全力的坦然,而不是两手一摊的不作为。希望大家注意区分。







如何看待死亡l外卖小哥击败北大才子

天腐之国重庆成都l高危职业医生

眼神是刺向残疾人的刀l未来我们需要婚姻吗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