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攒钱-裸辞-环游世界?你怎么这么天真?

望远镜 飞碟说 2019-11-10


 

这两天,一条#情侣3年2次裸辞旅游,看中的婚房涨价150万#的新闻引发了网络热议。裸辞、婚房、说走就走、求职遇阻,这个事件中聚合了不少撩拨年轻人的因素。

 

杭州的年轻情侣小西和小龙,三年内两次长途自驾游,每次还都长达半年,总共花费了50多万元,行程86000多公里,实现了环游中国和东南亚部分地区。

 

 

第一次行程结束,是在2017年元旦,两人顺利找到新工作,并且薪资还比辞职前上涨了将近一半,这让他们受到鼓舞。

 

但第二次却事与愿违,2018年5月,两人第二次裸辞,历时八个月,2019年元旦返回杭州。回来后,由于半年多的工作空档期,两人面试多次受到质疑,2016年曾看中的房子,也从250万涨到了400万,资金缺口更大。

 

关于如何看待,则毁誉声参半。批评者们认为这种行为简直骄奢淫逸,毫不负责,没有考虑到长远打算,甚至很多新闻的热评第一,戏谑这对情侣的发展趋势,一副男生受到玩弄的过来人姿态。

 

 

也有很多人认为,这种说走就走的人生态度,是自己盼而不得的,这段长途旅行的经历,其间沉淀的体验和见闻,金钱很难衡量。

 

日前,小西和小龙两位,据称已经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也对这一事件公开做出回应。

 

他们强调,这段旅途的所有资金都来源于自己,绝无啃老,并称,两人都来自互联网行业,工作中很愿意拼搏,也会全力享受人生。

 

彼时,舆论也开始呈现一边倒的态度,只要自己能为想要的生活买单,外人无可厚非,更多人也羡慕这种肆意洒脱的态度。

 

 

实际上,所谓的裸辞旅行,早已不是新鲜事。抖音上大火的牛肉夫妻,因为一篇游记相识,两人在30岁后选择辞去稳定工作创业,用爱好养活自己,成为旅行博主,获赞超470万,俘获了大批艳羡者。

 

 

拍摄视频记录旅行,为他人定制旅行路线,与众不同的是,他们把旅行这件美差,变成了工作,很多追随者表示羡慕不已。

 


在我看来,情侣裸辞旅行这件新闻,两个问题值得讨论。首先,支付得起费用,就意味着承担得了及时行乐的生活方式吗?第二个问题,买房,仍旧是必行之路吗?


你消费得起?

 

在价值观越发多元的今天,年轻人的心态更加开放,节衣缩食的时代已经过去,月光族遍地都是,更多的超前消费者,用花呗和信用卡提前买单。

 

“买买买”

 

“遇到喜欢的人已经很难了,遇到喜欢的东西就买了吧”

 

“20岁喜欢的东西,30岁买得起了,但那份喜欢已经不在了”

 

这些论调很容易传播,消费主义的刺激,网络购物便捷性的加持,购物情绪和行为的迅速扩散,人们看到越来越多同类者,很容易降低对自己超额消费行为的负面评价,迷失在过度消费的泥潭。

 

根据麦肯锡4月26日发布的《2019年中国奢侈品消费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大陆民众在境内外的奢侈品消费额达77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三分之一。年轻人开始成为大陆奢侈品市场主力。以“80后”、“90后”为代表,分别占奢侈品买家总量的43%和28%。

 

中国的GDP总量占据世界三分之一了吗?显然没有。但这可不影响高端消费,这一代年轻人在购物这件事情上毫不胆怯、敢于冒险,可谓消费转型的中坚力量。任何商品打上变美的标签,就能轻松勾勾手指俘获一众女生,男生们入手各种游戏设备、球鞋手办,也像患上病瘾,哪怕为此吃上一个月泡面也在所不惜。

 

一个月入5000且家境普通的上班族,背着一线奢侈品包包,挤地铁上班,下雨天还要弯腰俯身为包包挡雨,这种看似“不搭”的配置却多见不怪,或通过外在物质为自己赋值,或攀比心理作祟,或纯粹满足自己的喜好,种种原因,很容易引起人们超额消费。

 

自己挣钱,自己买单,所有支出来源正当,并且一切都是凭借自己劳动所得,别人有什么资格品头论足。

 

看起来如此理所应当,这种心理暗示下,一些年轻人缺乏存钱和理财意识,在应对日常生活,也许还凑活得过去,但一旦发生任何非预料的风险事件,个人抵御系统立马崩坏。长期的非理性消费,号称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但这种负责,往往朝不保夕。

 

这种境况下所谓的“消费得起”,前提是生活顺风顺水,排除各种意外可能;而放眼长线,不堪一击。

 

图源:齐鲁壹点

 

据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35岁以下的年轻一代,有56%的人未开始储蓄,开始储蓄的44%的人中,每月平均储蓄仅1389元。”[i]

 

今年4月,湃动传媒CEO沈帅波在一次演讲中表示,00后的存款是90后的两倍,00后平均存款1840元,而90后只有815元,钱都被房东剥削了,在一线城市也买不起房。[ii]

 

以上两组数据,虽然代表不了所有年轻人的状况,但足以反映问题。

 

这种财务现状下,动辄一场疾病或意外,轻易可以把一个消费中产的“负翁”打回原形。


平时习惯了大手大脚,吃穿购物从不含糊,但存款数字几乎为0,万一哪天身体出现问题,需要用钱你却囊中羞涩,难道迈入成年已久的自己,还要开口去拿父母的养老钱吗?一向出手阔绰的你,又有那个颜面去寻求大众的捐赠或众筹吗?从享乐主义的月光,到处处拮据、面临窘境,不是没有可能。

 

撇开意外,如果没有理性消费,定期储蓄的习惯,那么随着年岁增长,个人的提升空间和机会选择也会受限。20年前,父母也未曾想过会进入信息化时代,不会使用计算机也会被社会淘汰,同样,我们也无法预知未来,是否会进入更加智能化的时代,很多人工劳作的职业工种被AI取代,而没有资金的储备,连学习新技术的消费能力也没有,更别提失业风险的抵御能力。

 

因此,那些义正言辞,声称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有足够能力为选择买单的人,在坚信及时享乐主义的价值判断时,真的需要仔细思量一下,你的负责,能够坚持多久,能够承担多少,能够耐挫多强?

 

 

买房结婚,天经地义?

 

好像很久了。房子问题的争锋,作为女婿与丈母娘之间一场阔日持久的拉锯战。

 

这则新闻事件中,强调的150万房产差额,引发激烈讨论,甚至遭到调侃,称这是房产市场软文广告。这显然反映了在当下人们的观念里,买房仍然非常必要。

 

多少人,把房子视为结婚的必备筹码,又有多少人,安全感被房子套牢?

 

腾讯卫视综艺节目《女儿们的男朋友》,其中一期关于结婚买房问题,几位明星老爸截然不同的态度,颇有意思。

 

面对女儿的男朋友家人一方,提出的结婚租房这一观点,上海老爸范志毅,立马表示坚决反对,说在这种原则性问题上不会让步。

 

 

而两位来自香港的艺人老爸秦沛和黄日华则表示,不介意女儿租房结婚,秦沛表示,目前香港房价实在高不可攀,很多年轻人已经放弃了买房的念头。

 

 

实际上,在娱乐圈,也有很多明星选择租房居住,或租房结婚,因为在综合考量下,买房已经不是一种最优选择。

 

大鹏在参加《奇葩说》节目时,面对马东的提问,他表示,自己目前是租房居住的,因为租房可以随时随地换住所。

 

《拜托了冰箱》节目中,张歆艺自爆和袁弘也是租房居住,面对何炅的讶异,她表示说,付五年的房租还不够交首付的十分之一,那么就没必要买房了。

 

而在日本,人均GDP高于我们,年轻人收入也更高。在结婚买房的问题上,也呈现截然不同的境况。数据显示,年轻人85%结婚租房,5%的人选择和家人同住或住在公司宿舍。[iii]

 

在买房问题上,日本的税收起到了天然屏障的作用。父母要把房子转让给子女,或父母去世后房屋由子女继承,牵涉到高额的“财产赠与税”和“遗产继承税”, 最高税额达到40%,意味着房子一半的价值要交给政府。[iv]父母买房,子女居住也需要交纳租金。当买房变成年轻人自己负担的事,高额的房价让很多日本人选择放弃。

 

很多发达国家,三十七八岁才开始买人生第一套房。纵观全球,中国人置业年龄最低,很多27/8岁年轻人买了人生第一套房子。从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人这么看重房子。

 

在奇葩说第二季的一期辩论节目中,辩题为:买房or租房。虽然马薇薇、陈铭等辩论大咖助力,还是未能扭转局势。最终投票结果,仍然是持有买房意见者占据明显上风。

 

奇葩说辩题:《买房or不买房》现场最终投票结果

 

中国人的买房态度为何如此坚决?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结婚对象的经济实力,是街坊邻居、三姑六婆百谈不厌、喋喋不休的八卦话题,这种评议压力下的精神监视不可小觑;中国社会对离婚男女、尤其女性的社会评价尚不开明,因此需要一些物质保障来填充离婚成本;租房市场也不成熟,房东年年涨价,租客和业主始终不能同权,一旦房屋不能续租,就得面临搬家,年轻尚且可以忍受折腾,一旦有了孩子,这种颠沛流离令人难以心安。

 

房子,是一种保障,它的资金价值代表一种抗风险能力。正如前文所说,为了增强个人在时间长轴上的生存能力,储蓄一些保障是必要的。但这份保障,一定要以即刻实现的房子为载体吗?


高居不下的房价,尤其一线城市,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等同于天文数字。用一个或许十年也无法达成的物质准线,作为结婚的必要条件,俨然扼杀了很多年轻人适龄阶段结婚的可能性。

 

试想一下,搬家的波折和现阶段买房的重压,哪一个成本更高?在经济计算的基础上,将买房计划后置为一种未来量力而行的选择,给自己和对方足够的准备时间,或综合双方经济实力做出决定,也不失为一种体谅的态度。


很多路,走了一遭之后,才知道当初的选择是不是正确,但是当下很多人在择偶的问题上,还没有在这条路上前进,步子都没迈开,就把大众认准的东西作为前置条件,让房子成为大部分潜意识中的拦路虎。但扪心自问,你真的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吗?这个观念,是被灌输的,还是你基于经验和成熟思考沉淀的结果?

 

买不起的占据大多数,即便有些勉强交了首付,也同时意味着,背上了巨大的贷款压力,房子像一块圈地,限制了工作、交际、生存的活动空间。那对杭州情侣如果选择买房,恐怕很难再说走就走,每月固定的贷款金额,别提裸辞,就是工作空档二三个月,也会立马陷入还款的焦虑。被房贷绑住的生活,意味着选择权大打折扣,试错的成本变高,每每想要改变现状,但无奈已经不能承担失败的代价,过上一种被限定和框架的人生。

 

哲学上有个概念“异化”。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的生产及产品变成一种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房屋本来是用来居住,它的开发和建造本是服务人类的,但在当下的社会,它的高价属性与强力吸引反而绑架了人类,成为限制和裹挟人类脚步的异己力量。

 

资金的积累是个过程,人们却往往想要直接得到积累的结果。

 

房子的价值,无非是背后的经济价值,当它的权重被无限放大,潜力值、忠诚度、契合程度却屈居其后。如果是安全感只能凭借固定的物质获得,那这份安全感并不牢靠。



参考文献


[i]《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存钱了?存款超3万的白领仅3成!“90后”、“80后”爱买奢侈品》中国经营报

[ii] 《湃动传媒CEO沈帅波:年轻员工说不得 00后存款是90后两倍》 金融界

[iii]  《为什么日本年轻人85%租房结婚?不是父母抠门,是实在送不起!》喜马拉雅头条频道

[iv] 《高收入的日本人,为什么宁愿租房,也不爱买房子?》 百家号 日本二三事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