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交往潜规则:“没人稀罕偷窥你的朋友圈”

飞碟说 2019-11-05

以下文章来源于槽值 ,作者槽值小妹

本文转载自槽值(ID:caozhi163),如欲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越来越发现,现代人都被迫活成了“戏精”

在不同社交平台里小心翼翼,却练就一身“的本

哪怕面对至亲之人,也是如此。

很多年轻人在朋友圈屏蔽父母,是不想让他们偷窥自己的生活?是想逃离情感绑架?


这样的答案未免过于单一。

石黑一雄在《无可慰藉》中说:

“身处一个科技爆炸、沟通无限的世界,我们感受到的,却是史无前例的孤独无助。在全世界都可以社交起来的时候,我们却无法用最原始的方式获得真正的沟通。

爆炸的信息里,反而也总是那些笨拙的表达,才能让我们麻木的内心为之一动。


那些不好意思在朋友圈说的话


时代发展得太快,年轻人的梗一个接一个。

同龄人间已经彼此相看两相厌,连赞都不想点一个。

但爸妈在朋友圈的真实反应,却让人怼也不是、解释也不是:


偶尔抖个机灵觉得自己特别有创意,但父母的回复总让人哭笑不得:



那些你没人稀罕看的朋友圈,在长辈眼里,都成了“独家新闻”。


屏蔽父母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还有一种,是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最心照不宣的默契——无力招架父母“瞎操心”。


有个朋友跟小妹吐槽,她不过是发了自己和朋友晚上出去聚餐的照片,没过多久,她的妈妈就开始语音轰炸:


“今晚是和谁玩的呀?男孩女孩啊?是不是找男朋友了啊,要注意保护自己啊……”

“可我已经快30岁了啊!”


她心里有一万个“莫名其妙”,却不敢对父母直接说出口。


曾经,年轻人喜欢把工作上受的委屈一股脑发在朋友圈,动作一气呵成;

如今,大多数人的大拇指停在“发表”键,却移回了“不给谁看”,选中了家人分组

一个远在他乡工作的朋友受了委屈,在朋友圈里洋洋洒洒的几百字吐槽,刚发出去不到一分钟就连忙删掉。

修修补补几分钟,他反复斟酌语气,确认不会有同事抓住他把柄,刚准备发送,一个电话闯进手机:

“工作上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啊?有不开心一定要和我们讲啊。”

是妈妈熟悉的“唠叨”。

重新打好的字没存上,正在气头上、手忙脚乱的朋友,说了几句没好气的话。

可冷静下来后,他又深深地自责懊悔。

第二天打电话道歉,妈妈却安慰他, 

“诶呦我可没想这么多!妈妈哪会在意这个。如果有不开心拿我撒气就好了!

他一个大男人,当时只想躲到没人的地方痛快哭一场。


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在有爸妈的分组,发过和工作相关的东西。


“他们什么都懂。你越是说自己过得好,他们越会脑补出很多凄惨大戏。虽然有些时候脑补得很准……”朋友无奈地说。

朋友圈如同一根无形的线,一头牵着父母,一头连着孩子。

那群独自在外拼搏的人,早就被逼着学会了不带任何“真情实感”,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最好一面。

有种温暖,叫“偷偷爱着你”

越长大才越发现,父母的爱开始渐渐变得笨拙,却也更加无微不至。
 
比如,那些中年女人的朋友圈,为什么看起来特别跟得上时代?

可能只因为她是新媒体人的家属,所以少不了帮忙卖力吆喝。


比如,那个平时不苟言笑的中年男人,为什么朋友圈看起来像个20岁女孩?

其实只是家有千金的他,把朋友圈当成收藏夹用了。


让年轻人觉得好笑甚至多此一举的事,其实耗费了爸妈的很多心力。

很多人,是自己当了父母,才能真正理解为人父母的心。

曾经也是年轻人的80后慢慢步入中年,一天到晚为了孩子的教育“跑断腿”。

小妹的一个读者说,有次她在朋友圈抱怨孩子不听话、送孩子补课好累、人生好难,妈妈看见后在家人群里调侃她:

“知道以前我带你多难了吧!你也到这个年纪喽!”

可几个月后过年回家,妈妈小心翼翼地把她拖进屋,说起搬去和她一起住的规划:

打算怎么安顿老家、到了那边可以帮上什么忙、一定不会打扰她的工作、帮她把孩子带大到可以住寄宿学校她就回老家……

她一时被惊到,猛地想起才意识到,那句不经意的吐槽,让妈妈惦念了多久。



萧伯纳说,“家是世界上唯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也蕴藏着甜蜜的爱。

不管长到多大,在父母眼中,孩子就永远是孩子。

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善宇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过得十分艰辛。

一次,她住在远方的妈妈搞“突然袭击”,慌得她连去邻居家借食物和生活用品,甚至还化了妆。

她暗自窃喜,那伪装直到妈妈放心离开,都没被看透。



但她没想到,这一切“努力”都被妈妈看在眼里。

妈妈留下了一笔钱和一封信:


当孩子在偌大的城市里建立起一座心墙,无人想出,也自认无人想入;

那些远在天边的父母,早已变得比我们想象中“懂事”。

那些自以为藏得极好的情绪,他们其实都看在眼里。

他们选择的方式却如此沉默坚定,不惊扰,却掷地有声。

换种方式,传递爱的温暖


总有人喜欢说“来日方长”,却忽视对时间而言,人生是种减法。

每一次的温暖,都是不可求的礼物。


如龙应台所写: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不必追”的爱,在当今时代,有了另一种含义。

提名奥斯卡的动画短片《负空间》中,儿子对父亲表达他的爱,是通过一个行李箱。

和往常一样准备出差的一天,他突然想起,是父亲教会自己如何打包行李。

按大小铺排好、减掉一半、再把它们卷起来;易皱的放在棉质的上边,腰带环绕在衣服周围,最后把鞋子放进去……


全家人只有儿子最明白小物件习惯放在哪

以至于父亲出差前都不需要自己整理箱子,多年来,这个任务就完全交给儿子。

到了另一个城市后,父亲才打开行李箱。

他每次都会用短信发去一句“完美”,让儿子知道,他打包得很好。



这个词,对我的意义无比重大。”主人公说。

这场景好让人熟悉。

逢年过节,万千父母送孩子离家返程。他们带着不同方言口音、各式糕点特产,涌回同一个大城市,又当起了争分夺秒的超人。

打开箱子前,他们永远无法明白,那后备箱塞不下的行李里,又藏了多少爱。

那是让时间慢下来,带着恒久温度的爱。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