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演技再好,也掩饰不了《少年的你》的平庸

沧海遗猪 飞碟说 2019-11-03


本文不讨论影片抄袭、融梗问题,仅讨论内容和评分问题。注意:本文涉及轻度剧透,如介意请谨慎阅读


热映电影《少年的你》,上映4天票房已经破6亿,可以说是今年的现象级大作了。


原因当然也不言而喻,易烊千玺和周冬雨优秀的演技获得一众好评,尤其是千玺弟弟,虽然是偶像出身,但是目前看来已经具备一个好演员基本的成熟度了。


电影本身很值得一看的,有很多亮点,就是豆瓣8.4的评分,实在是不太合适,实际应该在7.5左右(影片7,演员赋值+0.5)。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下文会展开。


打分虚高当然有很多原因,比如题材本身就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容易引起共鸣;比如两位演员的认可度和受关注程度本来就高等等。


但是也不排除一部分原因来自粉丝滤镜,因为演员而一叶障目地看待影片。因为事实上根本不用带着放大镜,影片本身就有不少问题是难以忽视的。



它那么好看,为什么不值8分+?


很多观众观影之后表示很喜欢,认为很好看。当然,它的确是好看的,它的优点非常明显,但它也有不少问题。好的地方不能理所应当地盖掉不足之处,它们是一体的。就好像一个学生数学考满分,语文考60,他就是“瘸腿”的一样。


我很喜欢这部影片,那种拼尽全力,最后还是不得不搭上自己的大好前程,好让恶人从这个世界彻底消失的无助之感。那种不得不推开自己在意的人,倔强地转过身去的勇敢。还有包括绝境里悲怆的,被删除的一张合影,都让人非常动容。


除此之外,它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有社会意义和敏感度的题材,精准的选角,超高还原度的演技等等。无论是周冬雨还是易烊千玺,根本就是影片中的人物本人。


周冬雨一滴眼泪,流尽17岁少女的茫然无助;千玺一个眼神,一腔孤愤中渗出点点希望。只能说,太妙了!



惊叹完优点,我们也理性地看看缺点。


首先最明显的两大问题,一是主题和主线的把握。导演究竟是想要一部深刻的社会问题片,还是一部残酷青春爱情片,又或是一部悬疑罪案片?在观影的同时让人感觉反复横跳。显然,是要素过多了;


二是人物动力欠缺,有明显在硬拗的感觉。怎么说呢?为什么一个看到霸凌不敢反抗的女孩子在回家的夜路上看见社会人打群架会敢报警?为什么一个小混混会因为所谓爱情甘愿冒着死刑的风险给人顶罪?


人物在关键节点上是缺乏动力的,他是被剧情推着走,而不是被命运推着走,这是有本质差别的。



其他旁枝末节的问题,比如反派魏莱。实在不能理解一个被退学的复读生,距离高考就剩两个月,她还能开心地泡吧蹦迪,还有心情天天去堵别人、霸凌别人。这样的人甚至是有实力冲击北大的?匪夷所思。


plmm魏莱(周也饰)


再比如一些老土的台词,“我想给她最好的结局”,“你敢把孩子生下来吗”之类。让人看了感觉,这人话好多……这是不够节制的表现。


最后我个人想提一个,不算是这部电影的问题。当然我非常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电影最后可以说达成了相对圆满的结局,不过只让我短暂地开心了一下。



之前我提到过影片深度问题,它在一个校园霸凌、高考复读的大叙事上,最后实在不该落在爱情上。(别跟我说导演制片说的这不是爱情大于爱情,他们出狱了还在一起这不是爱情还是兄妹情?)


出狱之后,陈念她们家还有债要还,小北也不是个容易洗白的社会人身份。我倒觉得不如互相救赎完之后,回到各自的世界继续艰难求生,来的更真实刺骨。


“能提取温暖以后度严寒”,才更像青春。



影视评分有标准吗?


如果你还是不认同我之前给的这个分数,不妨再来听听我有关评分标准的理由。


影视评分应当有一个标准,它既包含专业的多个维度,也考虑观众的喜爱偏好,同时有一根隐形的及格线贯穿全篇,最后要去掉一个最高值,去掉一个最低值,来计算一个加权平均分。


要说这是标准其实也不是标准,因为标准里的每一个评分维度都有不同程度的主观考量。但是设置标准的思维是对的更是必要的,有标准才能帮助我们看见优点,辨认缺点。


《我和我的祖国》也是优缺点显著的影片


影视是拍给观众的没错,有很多观众认可是影片优秀的参考指标。但影视本身还是有一点门槛的,观众未必能看得那么全面和专业。


同时,许多观众还是少理性的,容易因为一些好的部分“原谅”一些不好的。暑期大火的《陈情令》评分现在基本落在8.2,犹记得它在开播初期只有4.9……观众们看了后面忘了前面,评分一个比一个打得高。


《陈情令》豆瓣评分历程


虽说恶1星也是存在的(令人不齿),但是看到很多评论还说后面不用看到温情加戏真是太好看了,那么这样打出来的评分就是有失公允的。


我真的非常喜欢“阿令”,喜欢忘羡,但是一部剧就应该整体来看,它后半段再精彩绝伦也不能改变前半段问题丛生。


同理,作品拥有再出色的演员,如果剧本、调度、剪辑不行,那也就不行了。100分的演员救不了50分的本子。


不过也不必觉得不公平,尽管一些影视作品在叙事、人设、剪辑节奏等等上有不足,尽管我们有着严格的标准,但演员的优秀和惊人是不会被磨灭的。


比如《你好,疯子!》中的万茜,虽然影片相比话剧弱了太多,也难掩安希这个角色大放光彩。


同样的,小岳岳在《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中追车的片段(要不是写这篇文章我还真不知道这电影叫啥),也是靠演技成功出圈。



一个“苛刻”的标准有必要吗?


流量时代,也许不少人已经习惯了评分不准,买营销稿一通乱夸的部分乱象,可能你觉得我太较真了。但是我真实地认为,一个相对苛刻的标准是有必要存在的,尤其是电影。


首先,电影和电视不同,电视是每家每户几乎都有的,大众化的休闲品;电影相对而言是是影视爱好者的、群体性的消费品。它不是有一搭没一搭消磨时间的东西,它需要额外花钱,所以我们更谨慎看待也算是为了腰包。



其次,有很多前辈们和同时代的优秀作品珠玉在前,我们的期望和参照系本身已经不同了。


电影想要赢得市场和口碑,就是不应该孤芳自赏,而应该接受横向、纵向比较。标准化的眼光从来不是鼓励文化工业,反而是帮助不足的电影尽快找到不足,跟上队伍。李白难学,但杜甫的水平是能靠扎扎实实地练习获得的。


再次,我们将多个甚至将新的评价维度融入一套评价标准,有助于我们直观地感知这个领域和这个行业的发展状况。毕竟没有单一的某个参考坐标是绝对靠得住的。


既不需要妄自菲薄,也不想要美丽泡沫。我们想看的,从来都只是真金白银的内容较量罢了。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节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