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苏韵/盛蔓创始人刘海林:为什么我要和服务对象说“不” | 来都来了

2016-06-16 刘海林 乐助乐仁

苏韵/盛蔓创始人刘海林

为什么我要和服务对象说“不”

从今天开始,小乐要开辟一个新栏目。这个栏目的缘起是我一直觉得,公益届不只需要大咖,更需要一个个普普通通而又有思想有激情的公益人,他们身在不同的岗位,却有相仿的理想。


这个栏目,就是要找出我们身边这样的公益人,他们或正在执行一个项目,或正在管理一个团队,或有丰富有趣的经历,或有迥于常人的思考。


他们就是我们每个人,是公益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是点点闪烁的星光。


这个栏目,就要把他们请到你的面前来,既然来都来了,当然要和你聊聊他们的故事。对啊,名字有了,就叫「来都来了」


「来都来了」

为平凡公益人立传



出品 | 乐助乐仁

来者 | 刘海林应者 | 贾婷整理 | 贾婷编辑 | 小乐来者何人刘海林

网名:苏韵散人

(自嘲散养的“鸟人”) 

苏州苏韵爱心服务队创始人

苏州市姑苏区盛蔓公益服务社理事长


  • 2010年调研公益项目“授渔行动”,拟将非遗橄榄核雕技术与残障人士就业结合。次年10月创建服务型组织“苏州苏韵爱心服务队”。

  • 2012年9月通过新浪微博发起“为白血病小女孩小薇薇PS圆梦环游世界”,引发网友PS了近千张图片,引起基金会及企业捐款近30万元,获百家媒体报道、转载,并上苏州电视台《对话苏州》栏目进行访谈。

  • 2013年,助低收入家庭经济稳步提升“授渔行动”获苏州市第二届公益创投资金扶持;塑造听障人士沟通无障碍公益项目“筑桥行动”获苏州市残联第三批助残项目资金扶持……

  • 2015年11月,创建支持型组织“苏州市姑苏区盛蔓公益服务社”,致力于“为社会组织提供陪伴成长服务”。次年1月,承接苏州市姑苏区沧浪新城管委会(友新街道)锦沧公益坊日常托管及入驻机构培育孵化服务。

来看精华版采访




贾婷:既然来了,先用一两个简单的标签介绍下自己吧~


刘海林:靠谱的人、爱分享的人、喜欢自由的人。




贾婷:那你觉得公益是什么,你是怎样接触到公益的?为什么进入这个行业呢?


刘海林:我是2008年接触到“公益”这个词汇,那时候和大家都一样,汶川地震发生,当时我在青岛,和朋友一同在QQ群发起献血等活动。


同时在网上心理学交流论坛中,被国外留学的朋友问及灾后救援工作的开展。沟通中了解到灾后重建不只是基本的物理空间重建,创伤后心理综合症候群的心理重建工作也非常重要。回想起自己2000年1月,发生重大车祸,被医生诊断下半生有坐轮椅的可能性,当时自己的心路历程,瞬间感受到朋友提及到的心理重建的重要性。


因此就详细询问了心理重建需要哪些介入,第一次听到了“社工”这两个字,以及心理援助、法律援助、志愿者专业服务体系、创业指导等一系列社会服务类的专业词汇,当时就傻眼了。冷静下来回想车祸后康复期间,不论身边朋友的相处,还是所居住的环境设施,都感觉与朋友表述的专业社会服务有所差距。


回想起小时候父亲对我说过的话:


“谁都保证不了一辈子不遇到难事,三年自然灾害时,大家都没饭吃,你正好有一碗饭,那就分点给别人吃,两人都能活。下一顿也许你吃的那碗饭,就是别人分给你的。”


在步入社会时,由于自己的年轻气盛,导致吃了不少苦头,也经历过被人帮助及帮助他人的过程。因此觉得存再多的钱,都不如社会有温度来得保险。要想去做一些事,没有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很难做成,于是就通过网络、书籍及朋友的案例分享,系统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


通过三年多的实践与学习,寻找到其他四位有共同理念的小伙伴。非常庆幸的是他们都在相关领域中的专业人才,他们中有当年一直给我提供案例的美国哈佛心理学、工商管理MBA双硕、有在上市公司品质管理部门高管、有司法培训专家及物业服务领域的项目经理。2011年10月底,我们五人创建了“苏州苏韵爱心服务队”,并对机构进行了十五年的发展定位及规划。




贾婷:恩,那当你一头扎进公益圈的时候,亲朋好友对此是什么态度呢?


刘海林:刚开始我是不敢告诉父母的,因为毕竟自从做了这份职业,不但没有稳定的收入,还投入了不少积蓄及精力。


由于我身体不太好,又不在我身边,会担心我的生活不稳定而导致我的身体吃不消。欣慰的是即将步入大学的外甥女非常支持我,对她的妈妈讲:我小姨在做的是一件你们没看过的事,是我的偶像。




贾婷:从一个汶川志愿者到进入这个行业创业,成立两家不同功能的公益机构你是怎么考虑的?


刘海林:很多机构都服务于边远山区,但是我们身边所生活的城市也有一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像我车祸后的心理疏导等需求,还远远未被满足。我们成立“苏韵”定位做助残类服务。


“苏”就是意味着不离开苏州,“韵”就是指苏州给我的感觉是细腻的、有包容的、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我们的服务就是要细致、贴心,因此起名叫“苏韵”。   


由于理事会成员都有一些特殊经历,觉得社会服务需要做到“关爱不同于怜悯,帮扶不同于施舍,受助不同于索取”,我们都相信“这些服务对象都有自己的梦想,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做些改变”。如若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恰当的服务方式,会对服务对象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团队觉得时间到了,就又成立了“苏州市姑苏区盛蔓公益服务社”定位为支持型机构。




贾婷:听你说苏韵志愿者队伍很壮大,你是如何聚集如此多志愿者的呢?


刘海林:苏韵现有志愿者300人左右。因为我们发起人都是通过网络相识,最初的志愿者招募也是通过网络进行招募。


当时是为服务苏州市社会福利院青残社会融合而特定招募,不会因为满足志愿者的需求而伤害对方。因此对志愿者设定了需要有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年龄、学历、责任心、素养及对志愿服务理解等设定了筛选条件。参加者需经过面谈、培训、审核、试用等一系列流程,服务过程如若不符合要求,机构有劝退的权利。


曾经有志愿者说,我们招的不是志愿者,在某些要求上和企业用工差不多。随着服务的开展,志愿者对机构理念的认同,越来越多的老志愿者会带着身边的朋友加入进来。由于这个项目每月只开展一次,因此每月服务报名都是“秒杀”状态。




贾婷:这么多的志愿者,你们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刘海林:我们一直认为公益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好像像爱好一样,而不是工作。把公益当成负担的时候,就是失败。


我们采用项目组自我管理的形式,每个项目组都有自己的专职,是独立的。自己的小组自己管,但仅限于管理自己项目组,其他小组活动只能参与活动,但不可参与管理。




贾婷:听说你们机构开展活动,都会有很多企业愿意共同参与服务并提供资源,能不能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经验?


刘海林:之所以会这样,一是机构当时招募志愿者时设定的“门槛较高”,多为企业高管、私营业主。


另一方面,曾经有企业想认领一场活动的物资费,我们提出对方需要有不低于5名企业员工共同参与,才可认领经费支出,我们想让出资企业通过参与,真实了解钱去了哪?做了什么?花给谁了?


第三,所有有意向合作的企业,机构都会和企业沟通,了解企业做这件事的初心,以及想达到的效果。我们会做相应评估是否能够实现,如若实现不了,我们同样会拒绝。


例如当年三星公司在“授渔行动”公益项目开展初期,就有意向拿出二十万为当年参加核雕技能学习的残障人士,提供当年开店创业的场地租赁费的支持。鉴于有关政府部门对残障人士创业及创业场地,都有相对完善的支持政策,同时我们自己对服务对象的技术进行评估,还未达到可自主创业的能力。


我们向三星公司做出详细说明并给出建议,将此笔经费用于更需要的群体及项目。后来三星公司将此笔款项用于特殊儿童康复服务项目中。虽然我们没有获得这笔经费,但是我们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贾婷:机构发展越来越大,你认为需要依靠什么来维系呢?


刘海林:三块,理念、舍得、负责人。


理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所以,使命是最好的粘性,因财而聚因财而散,因利而聚因利而散。


舍得。舍,上面首先是一个“人”,左首为上,头脑、智慧,并且有认同他,支持他的与之相伴,可顶天立地有所担当;中间为“干”,做一件大家都认同的事情;下面为“口”,做完后还要分享;得,左半边是“彳”,分享的目的是影响更多的人从事;“于”是更多的人去说(“曰”),得到理想中的一点(、)。


负责人。两个字都有“贝”,是珍贵,大家认同的,同时作为机构来说,也是需要投入的;责的上半部,是个“主”,寓意为做主,拿主意;负的上半部是“刀”,寓意做错了决定要承担损失。法律、政治、政策、道德,这四个边是不能碰的。


同时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有危机感。社会组织运营过程中资金来源需要多元化


政府资金(创投、服务购买、采购等)、基金会资金、社会资金(定向捐助、资源嫁接、服务购买等)、服务收益(服务产品化,产生自我造血收入等)、横向资金对流(综合型服务机构承接大型项目,专业服务型机构为此项目提供嵌入式服务所获取的服务费)。


机构的发展也离不开有效的项目执行能力

  • 对服务对象及资方进行深入调研,根据调研获取服务对象和资方共同重叠的真实需求(占据项目成功率的50%);

  • 并依据需求设计出可落地执行,并能产生成效的解决方案(占据项目成功率的20%);

  • 执行团队能够按照共同认同的方案书进行有效执行(占据项目成功率的10%);

  • 执行过程中具备完善的痕迹和档案管理的能力(占据项目成功率的10%);

  • 项目执行结束,还要进行成效评估与执行过程中反思总结的良好习惯(占据项目成功率的10%)。




贾婷:你觉得一个好的公益组织应该是什么样的,大家普遍欠缺什么。


刘海林:好的公益组织应该是有自律的,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则、有道德底线。并且还要量力而行,考虑自身的精力、能力、经济(资源),做自己擅长并与需求方匹配的服务。




贾婷:未来你还打算做什么有趣的事吗?


刘海林:当机构发展稳定后,我将会考虑自己的养老生活。去建立一个“公益人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等互助养老模式建起来后,也许我会来场“想走就走”的旅行,还有好多植物、动物不认识,很多风土人情不了解,很多风味小吃没吃过(其实我是个吃货),还有很多朋友没认识。


我理想中的生活是,听着鸟叫睡到自然醒,养条小狗,院子里种满紫藤,泡着功夫茶,听着小曲……




贾婷:好吧,说回现在,你从工作到现在,有经验技巧可以与同行分享吗?


刘海林:服务对象要理性看待,跟服务对象要敢于说不。


我们之前有个服务对象让我们派志愿者上门做推拿,2012年我们接到一个求助,说老公偏瘫,需要志愿者上门服务。需求核实时我们走访了邻居,得知他们家有俩儿子,服务对象之前做生意,大儿子有些精障,但正常上班,小儿子买了房买了车工作稳定,住得也不远,当时说让我们每周上门两次做推拿。


我们就问医生建议怎么样?她讲每周三次。我们问需要志愿者怎么做,她说需要志愿者每周上门给老公做两次推拿,她做一次。我们又问小儿子每周上门几次,她说四次。我们就说能不能这样,你做一次是夫妻义务,小儿子做一次是父子义务,我们做一次是社会责任。


她说不行,说小儿子每天上班累,我们又提出可以拿钱去做有偿服务,她说家里经济不够好,但我们认为小儿子有房有车,家里陈设也可以,所以我们当时拒绝了志愿者每周上门做两次。


她问需要怎么样才可以,我说需要她小儿子一起参与,但她不接受,而且很惊讶。她就问我,你们不是志愿者嘛?不是爱心人士嘛?我说我们是,但不代表我们没有筛选机制,我们的志愿者也要上班也要工作,也是用业余时间来做服务。最终我们还是拒绝了她的要求。


所以,我认为社会组织在服务的时候要敢于和服务对象说“不”,我始终觉得,我们做一部分,服务对象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做一部分,这样才是一个持久的帮扶状态。


社会组织同时也要能够具备由于自身项目服务满足不了服务对象需求,而被服务对象说“不”,拒绝服务的心态。




贾婷:聊了这么多故事,那你有什么需求希望大家来帮忙吗?


刘海林:我希望能有跟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做好支持型机构,以及如何实现“公益人互助养老”的服务体系的小伙伴,可以加我微信号:






贾婷:来都来了,最后有什么话想分享吗?


刘海林:分享一句我自己的感悟,也是我的座右铭“吾本山间一坯土,谈笑风生人世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