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Chat ID lezhuwx Intro 为你定制的公益人学习手册,与你共同成长。 解决社会问题,本不分商业和公益 「来都来了」 为平凡公益人立传 出品 | 乐助乐仁 来者 | 夏睿 访者 | 曹校明 整理 | 曹校明 编辑 | 小乐 来者何人 夏睿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武昌区心云社工服务中心副理事长、总干事 武汉敏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共晴情绪社交平台联合创始人 光谷创业咖啡创业心理导师 来看精华版采访 来都来了,夏老师先介绍下自己吧 夏睿:我是夏睿,半路出家的公益人,进入公益圈才两年。先前在企业里工作了十几年,最初做过研发,后来转向产品管理,这段经历给我的一个收获就是知道了一个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周期。 前面做了十几年循规蹈矩的人生。但是在大概07年的时候,当时一直在北京工作,觉得整个生活环境好像越来越差。不管是从人口密度,从交通,还有从物价各个方面,觉得压力越来越大,也留意到中国人普遍心理压力挺大。所以当时有一个萌芽的想法,希望能帮助大家把压力减小一点。 那个时候不知道怎么去做,后来看到市面上有些瑜伽馆,有很多人就觉得这个东西还挺修身养性的。很多人特别是女性会有减肥和锻炼的想法,但是实际上它也会对你的心理状态,对情绪有些调节作用。当时一个很初步的想法,就是觉得能不能做一个类似瑜伽馆的东西来帮大家减压。那个时候自己还没有接触到心理学,所以当时就是停留在一个想法上。 后来14年就真正行动了,当时夫妻二人一拍即合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就是通过社交,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来让大家能有心理上的疏导,或者是负面情绪的调整,想通过这样一个功能性的产品去做这样的事情。 在之前七八年的时间,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08年初,我到中国人民大学去学经济学。学经济学是因为在我做产品经理的时候,为了弥补自己的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读了经济学。但读经济学刚开始的时候,对社会科学有了一点点初步的认识。 所有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全部是人。包括人内在的东西,以及人的行为。经济学当中其实是做预测,预测就是不管是个体的,群体的,还是一大群人。要去判断他会怎么去做,他的行为是什么样子? 既然是这个样子,肯定是免不了去了解他的内心的活动,才能做更准确的判断。我发现这一点之后,在学经济学的初期就开始接触心理学方面的一些东西,14年的时候比起先前的时候更加明确一些。 从业以来,有没有一些让您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情? 夏睿:其实我们一直是处在初创时期。我会把以前做的一些案例或者产品拿出来和现在做公益的项目来衡量比较。目前来看,对于我做的产品,我会觉得还是不够好,但对自身来讲,我觉得成长了。我对自己的评价会比产品和项目评价要高一些。觉得自己一直在跨界,不停的吸收很多东西。 有时候当自己觉得现在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或者做得不够快的时候,会拿以前的状态做对比。觉得可能07年或08年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也完全没有接触到公益这个圈子。但是现在认识了很多公益人,也算进入了这个圈子,觉得这块还是很值得欣慰的。 从这段时间的了解,发现公益圈子相对于商业圈子,在管理、设计和产品等等还是有差距。所以也觉得自己有能力把起码手边的事情,产品或者项目再提高一些。所以如果说觉得比较有成就感的事,可能是我们的思路会不一样,会从商业、互联网引入一些新的思维、新的工具来做同样的事情,相信会比传统方式更有效一些。 能不能简单的谈一下您刚刚提到的比较新的理念和工具,如何把它们应用到公益上面去? 夏睿:我们很推崇互助,所以我们在做的共晴App,很强调的是它中间的社交功能。最早我们做了一个调查,没有看到任何一个APP会把类似经历的人和类似情绪的人做匹配。所以我们当时做共晴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匹配。 匹配这个东西在商业领域中,并不是很难。但是我没看到有人用这样一个软件或者互联网的方式,自动把同类的人给匹配到一起。把同一类人匹配到一起之后,才有可能让他们形成一个互助的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做共晴APP最关键的一个东西。 那我们下面就聊一下您刚刚谈到的共晴APP,在做这个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又是怎么解决它的? 夏睿:困难很大,而且做得很坎坷。我们当时是创始人出钱去开发这个APP。当时这个东西是外包出去的,但我自己是做产品的,所以整个产品的设计全部是我自己一个人来完成,开发编码是外包出去做的。 但是这块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外包团队在技术等各方面的一些原因,导致这个产品最后出来和最初的设计稿有很大出入。很多功能没有实现,只是实现了最基本的功能,而且可能还做得不是很完美。 后来我们发现可能走了一条弯路。这个理念我们到现在也认为没有问题,就是通过社交的方式,让陌生人之间形成一个互助的氛围,来缓解大家心理上的压力,同时在平台上,我们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这个方向没有问题。 但是遇到的最大问题还不是这个开发中间。当时开发计划是花两个月的时间,但最后是花了三倍的时间,也就是半年的时间才完成了开发。而且最后上线的产品,只完成了最初设计稿功能的百分之六十。 后来发现还有更大的问题。一个初创型的小机构,拿这样的一个东西怎么去推广?很难,特别是现在APP浩如烟海的时代。而且APP也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做了一个安卓的版本,那苹果手机怎么办?可能一半的用户就没了。再做一个苹果的版本,苹果本身的开发成本比安卓还高。苹果的应用市场也不是那么开放,他的APP上线的时间周期会很长。 所以后面会发现,我们走APP这条路可能不是很合适,后来我们也通过微信平台去做。包括到现在我们还在不断优化这个产品,目前还是处在一个试错的阶段,或者说永远在处于一个试错的阶段。 现在我们想,既然我们自己的东西不太好推,那么我们就用第三方的平台来做这个事情。现在在用微信平台,但是微信平台用订阅号这个方式来做的话,它受的限制会比较大。没有办法去互动,它只是一个单向的,媒体传播的功能会比较强一些。我们最近有在用QQ的兴趣部落,准备把它对接到公众号里面去做,加上QQ群的方式去做,再加上我们线下活动去做。 其实一直都在不断的试错。在整个今年觉得APP这条路前面阻力很大的时候一直在调整。一月份的时候做了天下第一吐槽大会,那是调整的开始,后来反响还不错。但是影响力还是小了一点,在一个小圈子里面反响还不错。 到了后面就开始做情书这个活动,希望把心理学的一些理念进行传播。社会学里面有一个社会参与的概念,就是大家都参与起来,大家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助,这样才是最有效的东西。 从情书到现在,我们又在转方向,还是要把互动给做起来。现在打通了QQ群、兴趣部落和微信公众号。这是线上平台,再把线下的活动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始终是以一个在路上的心态去这个事情。 公益这边也是在接政府购买的项目。从一开始我们制定的公益加商业的道路,就注定了我们不可能完全像社工服务机构,他们只是靠政府的购买来生存,我们不可能走这样一条路。 讲一下为什么要设两个机构来做一件事情吧。对我们来讲,不管是一个商业组织还是一个公益组织,他只是一个组织。从大一点视角来看的话,它只是一个工具。为了实现某一个你的目标或者使命或者愿景的一个工具。任何工具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自己的劣势,所以当时选择这两个工具是为了让它们互补。 我们要做的是什么东西呢?我们要做的是解决一个社会中间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大家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每天有太多的负面情绪困扰自己,在负面情绪下面会导致很多行为方面的危害性。 比如说电视里面讲到怒路症。包括我自己开车在路上,也会看到很多司机会来抢。等红灯的时候,如果你起步稍微慢一点,后面的喇叭马上就响了。学了心理学,就会从心理的角度去考虑,他是什么样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才会产生这样一个情绪。 急躁的情绪是因为安全感的缺失,觉得某种资源自己掌控不了。比如道路本身是一种资源,他希望掌控在自己手里,因为他掌控不了,没有办法尽快让他的车跑的更快,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情绪。 我们想做的就是改善大家的内心状态,这件事情你可以划到商业领域,通过商业软件和商业服务解决。也可以划到公益领域,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或者一个社会现象。一个社会现象或一个社会问题,本身并不专属于公益类或者商业类。 有大量成功的公司,他们提供的商业产品解决了人们的很多需求,人的需求本身不分商业还是公益。从满足这个需求的角度来说,也不必然属于商业和公益。 对您刚刚提到的天下第一吐槽大会比较感兴趣,能简单的谈一下那个活动吗? 夏睿:那是今年春节前办的一个短期活动,吐槽这个词成为一个网络词语,被全国人民运用起来说明大家压力都挺大的。当时想如果有压力的话就吐吐更健康嘛,然后就在网上办了这样的活动。当时主要是针对情感方面,包括情侣之间或者夫妻之间,围绕这个主题吐槽,我们是在一个微信群里面,在固定的时间段里很多人报名来吐槽。 这个还是延续了当时做APP的思路,如果仅仅是吐槽并不能完全解决大家心里的压力,情绪也不一定会得到缓解。所以当时我们使用的方式是,大家首先来吐槽,吐完了之后,每一场活动都会有专业的咨询师驻场。听完之后位咨询师会给一些专业的建议,另一方面也会有其他人参与。会有一些通过报名来吐槽的,也会有一些围观群群众。首先是吐槽,吐完之后,大家会围绕这个槽点进行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后咨询师给出专业的建议。当时就是这样的方式,一共做了五六场的活动。 每场大概有多少人参与呢? 夏睿:是在一个微信群,那个群从最开始五六十个人到最后有一两百个人,参与的可能有几十个人。每场吐槽的点都很有普遍性。有一个女生就说她和她的老公沟通很困难,因为她老公是一个典型的工科男。 工科男从心理学来讲,这样的一个标签贴上去,它的含义就是指他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觉察力会弱一些。女生本身感性一些,感情会细腻一些。这个槽点本身在于她老公在生活中很难觉察到她情感的需求,该如何解决? 因为他老公不在场,建议只能给到那个女生,针对她单方面,第一个就是她的情感表达方式可能需要改变一下。如果太隐晦,人家就不懂。可能最后只能通过发脾气和冷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但是对方还是不懂。表达方式可能是更加重要的,需要更加明确。让老公觉察到这一点。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他进行慢慢引导,总的方向就是这样。 还有就是虽然工科男对情感的觉察力会弱一些,但是每一个人都有情感,他并不是一个木头。当遇到他自己有情感需求时,是一个好的沟通机会。女方可以在这个时候让他老公体会一下他现在的感受。表达我在某些时刻也是一样的感受,你现在的这种感受,如果别人也感受不到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情绪? 有时候我们通过认知的方式效果会很差,在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时候通过讲道理讲逻辑效果会很差,往往是体验式,你感受到了才会意识到。所以这种机会就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感受,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机会。 上半部分结束,下半部分将为你分享: 哪一个项目让夏老师受益良多? 哪一段日子让夏老师特别难忘? 如何协调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如何把产品概念融入公益事业? 绘画和心理学在一起能怎么玩? 本期采访人 曹校明(微信号:cxm950608) 夏睿老师是一位产品经理出身的公益人,和他交流会有不一样的感觉。理性与感性并存,睿智而又儒雅。夏老师强调的产品概念和协作工作工具的使用,是很多公益人需要学习的。公益人只有像产品一样,在学习中自我迭代,这个行业才会更有希望。 ▼ 点击下方标题 查看「来都来了」往期 李沅泽:(X]区间,学习只为选择的自由 赵田松:透过问题表面,家庭才是根本 王文龙:别把公益神圣化,它只是件小事 郭根进:在校园里,做影响心灵的海星 祁先雄:不理解贫穷是中国公益的硬伤 沈叶明:坐立行走间,影响下一代人 莫秀娟:一个多年医务人员的社工之路 高益新:情怀太重,平凡心比较轻 路忠:老年人服务也应该有一家4S店 周茂同:社会工作是一个自生自灭的专业 程彦文:公益也是江湖,占山还是占道 张善辉:公益就像公交车,总有人到终点 王志龙:田野直达餐桌,老乡们不是劳工 孙志伟:有的社会组织变相绑架了政府 张欣欣:别小看智障儿童,他们潜力无穷 阿玲: 构建社工和居民的承载力关系 霍佰义:用商业方法培育青少年组织 王永兵:这条路我想我会走一辈子 沈艳:公益是件高调、华丽、时尚的事 谈路明:从事公益是自己和老天间的事 刘海林:为什么我要和服务对象说“不” 分享朋友圈,让朋友陪你一起学习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Reward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Scan QR Code via WeChat to follow Official 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