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服务为什么不专业?没有初心 | 拾柴
2017/6/20 拾柴 第3期
出品 | 乐助乐仁(ID:lezhuwx)
独特/真实/碎片/思考
分享你的公益洞见
社工服务为什么不专业?——没有初心。
现在社工发展很快,快速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一些问题,在工作中发现很多的人都只是把社工当做一个过渡性工作,所以服务就谈不上专业或是不专业,很多就只是一个活动的组织者;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唯一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指标,而不是为了满足居民的服务。
一名合格的社工应该怀着“助人自助、平等自尊”的初心和信仰去开展社工服务。
——王聘显
今天有幸参与“来都来了”栏目,这是一个书写平凡公益人的平台,发掘不同公益人的心声,传播公益人的理念,中级目标是要为公益人立传的栏目。
二三年之前,处于行业低迷期的我,曾思考过,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我们,默默无闻的缓解或者解决社会潜在的问题,维护着那岌岌可危的社会公平,而自身出路在哪里,哪里能述说我们感人故事,哪里能稍微体现我们服务的点点滴滴,有了创新的想法又能找谁风暴;曾经我也想过自己去采访公益人,自己撰写,发布(公众号早已注册)。刚好今天遇见你,倍感欣慰。
我会运用好这个平台,挖掘身边愿意分享的可敬公益人。大家一起站在这个平台踏上(局部)公益事业的风口浪尖,相互学习。今天刚好遇见你,留下十年的期许……
——折子戏(粤)
看很多机构所谓的新媒体传播,无非是把自家活动的新闻稿发到了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上,不要说别人,你们自己机构的愿意去看吗?甚至愿意去写吗?写得有成就感吗?发出来有什么效果吗?这不过是穿着新媒体的外套干着传统媒体的工作而已。
当然,发机构的动态没问题,甚至对于大多数机构账号来说是规定动作,但至少要想明白你的用户是谁?他们想看什么?你有什么内容可以匹配?这类内容用以什么方式展示可以让用户更容易接受?
比如你的用户是服务对象或潜在服务对象,你的动态就应该以活动的视频、特写、细节、参与人等为主。比如你的用户是第三方,你的动态就应该以活动的流程、影响、特色等为主。比如你的用户是同行,你的动态就应该以活动的逻辑、设计、经验、技巧等为主。这不是个很困难的事,但是个需要用心去做的事,否则随大流注册一个公众号,有什么意义呢?
——李冉
【亚苏论社企】之《解决社会问题的十个路径》
最近几年,似乎一下子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社会企业”,很多NGO或者独立公益人士都在拼命地对外宣称自己正在做社会企业项目。虽然概念不清、对内蕴的“社创精神”的理解亦“智者见智”,但总体来说,也不失是一件对中国社会做了百花齐放的好事。
今天扯点闲话吧。估计有很多人都不清楚,最早把“社会企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大陆的是一家英国机构,不是英领馆,而是 Global Links Initiative(环球协力社)。一个可爱的英国老头带着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女生,2004年把“社会企业家”这个概念带进中国大陆。当年正好是笔者从商业社会转行投身公民社会的第二年,“社会企业”这个概念让人实在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于是,从2004年开始,笔者一直在研学、践行“社会企业”。及至今天,十几年过去了,似乎有了不少的心得体会。回首看看几年前和媒体的一次对话,笔者曾经提及一个观点:解决社会问题有四个路径,社会企业是最佳选择。
如今看来,一来为了玩文字游戏,二来确实社会有了新的发展,于是,今天借这一篇口水文,笔者再次公开提出自己观点(之前在自媒体中有提过):解决社会问题有十个路径,但最佳方案,仍然是非“社会企业”莫属。
所谓的十个路径:1、政府;2、基金会(资助型及项目型);3、海外NGO;4、国内注册NGO;5、草根NGO;6、社工机构;7、学生社团;8、企业社会责任部门(CSR)或有CSR的企业;9、不作恶的企业(有公益慈善行为但未必上升到策略层面);10、社会企业。
为什么要专门把“海外NGO”及“草根NGO”单独列出来作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路径,或者需要另文详细解释,在此先不赘述。笔者的观点是:在乐观估计的五年之内,“社会企业”必将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最佳方式,没有之一。
欢迎任何对“社会企业”有兴趣的朋友电邮聊天:adeyso@139.com。
——亚苏(Adey S.K. SO)
如果你也想加入拾柴
与大家分享你的行业见闻
可以扫码下方二维码报名
投稿邮箱:lezhuwx@126.com
转载请联系微信号:lr719202192
分享到朋友圈,让朋友陪你一起学习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