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推荐:常德河街散记

常德发布 2019-12-26

以下文章来源于阅海听涛 ,作者周宏伟

作者简介

周宏伟,湖南沅江人,祖籍益阳县。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旅游与管理专业。已公开发表各类文章若干篇,出版传媒研究、舆情研究、时事评论、文艺评论等论著5部,纪实作品3部,旧体诗文集1部,摄影集1部(诗歌配图);主编和参与主编丛书、著作5种;主持和参与省级舆情研究课题3项。

编者按


此文是作者于2018年9月回母校参加活动之际的“回乡偶书”,记录的只是当时游历故园的一丝丝情怀。不想文章在微信圈分享后,受到了不少朋友的关注,一些微友还来私信交流,颇出乎作者意料。为方便更多朋友分享,特编发此文,欢迎交流。



大概有河的地方就有河街。对湖乡而言,围绕河湖形成集市、城镇,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说起水乡,可能人们印象中只有秦淮河、周庄、乌镇这些名角。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那些有名的水乡古镇其实就是地地道道的河街,只是他们的河微观一些,河的脾气也温顺些,被民居、商铺包裹着,成了镇中河、庄中河而已。你不觉得《清明上河图》也是这样一幅河街图吗!

虽然在常德旅游规划者的眼中,河街并不占据C位,也不一定是乡愁所在,因为他们有全中国人更大的共同精神家园——桃花源,但就更多的河街而言,它们无疑是乡愁的载体。比如,在长沙求学时,湘江边上有一条著名的下河街,虽然我没有去过几次,但是说起在长沙的生活经历来,如果不知道下河街,似乎你就没有来过长沙一样,让人感觉心里发虚。

常德河街当然不是周庄那种小家碧玉的形式,严格来说,它并不在城中,而是在城外,是在河道与城墙之间的夹缝中自然形成的集市,只是奔流不息、源远流长的沅水岸边的一些连续性村落,一串串珍珠。

大凡河街皆因河而生,因河而兴,也可能因河而废。当陆上交通日趋发达,水运逐渐淡出历时舞台,这些因河而生的街道要么荒废,要么被迫改变对水运的依赖而进行经济转型,继续发展。我儿时的记忆中,家乡的两个小镇也是依运河而生,河两岸的趸船和码头曾经是人流最密集之地,而今都已让位于公路而形单影只。

 常德河街也不例外。虽然常德有二千多年历史了,但是河街之名进入史书也就二百多年。而在抗战中,常德城池尽毁之后,河街难以恢复。常德解放后,也因河运逐渐让位于日渐发达的陆上交通和抗洪需要,河街不得不被拆除。

也许是为了给发展起来的常德还一个精神的故乡,常德市在原来城外的河街旧址建设了可以进入吉尼斯纪录的长长诗墙,近年又采取集中重建和浓缩的形式,把老常德的大小河街等三条代表性街道集中在穿紫河边重现。这里白天人来人往,不时有黄包车经过;晚上灯火通明,打更人的吆喝声响彻街头巷尾,好一派河街景象。

人们大多见过秦淮河两岸的繁华,见过苏州河的夜景,见过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枫桥夜泊,但不一定在穿紫河上的游船上看过码头重现昔日市井气象的河街印象表演。这种情景还原的不只是精神的故乡,还有常德的历史情怀和常德精神。

从书店里一本本沈从文散文集的世界里,你可以看到常德的风土人情,历史沧桑。从被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常德血战中中国军民以几近全城尽毁、全军战死的壮烈代价击退倭寇,你可以看到常德人、湖南人、中国人的血性。从随处可见的擂茶馆,点一份擂茶,配备的一二十种小吃摆满圆桌,不得不让人感叹常德人生活的讲究和精致。

在近代中国人的谋生创业史上,有三个词人们最为熟悉: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其实,在以历史常德为中心的洞庭湖地区,还有一个词——出湖,与这三个词类同,但我以为,前三者多有被迫、不得已之感,而出湖多有主动且出人头地之意。这种出湖的精神应该是旧常德地区人们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而作为当年常德政治中心治所的河街,正是这些出湖者的奋斗之所、成长之所和谋求更大发展的过境之所。

 遥想当年,河街之上,熙熙攘攘来往的都是出湖之人,一大批踌躇满志之士从这里走出家门,走向世界,又或从这里回到家乡,报效故乡,这是激励当代人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也是重建河街的重要原因吧。常言道,盛世修谱,这重建的河街又何偿不是所有常德人的一种立体的家谱!

(来源: 阅海听涛

(一审:陈为民  二审:王华  终审:廖资水)

猜你还想看:

光明日报:丰沛的常德

【价格调整】五一嗨起来~常德市3大景点门票降价了!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