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雪域高原上的常德情怀 —— 来自常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报道

常德发布 2019-12-20

隆子县城全景图

站在海拔3986米的隆子河谷抬望眼,热烈的阳光下,喜马拉雅山北麓的群山雄浑而寂寥。若用鹰的视角,便可见苍茫的藏南谷地里,沙棘林如一条多彩哈达缠绕着这片土地,铺陈出林茂水秀的图景。也能在这片绿色之中,发现一座整洁、现代、繁荣的城市。

喜马拉雅山北麓的藏南谷地,一片面积40多万亩、绵延40多公里的沙棘林,如一条多彩哈达缠绕着隆子河谷。一代代隆子人和一批批常德援藏干部植树治沙,成功地把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满目苍翠的“绿色河谷”

这是隆子县,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边境高寒县,对口支援的常德人在这里驻扎、服务、建设……今年已是第25个年头。从一开始,常德市委、市政府就把隆子当作常德的第十个县区来对待,把隆子3万各族群众当作常德人民的一份子来看待,全力支持隆子经济社会发展。四分之一个世纪对于亘古不变的高原来说,只是一瞬。但25载的寒来暑往,却足以让播下的种子发芽,结出一茬又一茬名叫幸福的花朵,成就一个又一个关于美好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创造性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等重要论述,开启了党中央治边稳藏富民新实践。“常德市委、市政府将把这一系列精神落实到行动之中、工作之中、项目之中,进一步加强项目援藏、理念援藏、人才援藏和技术援藏,全力推动隆子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德睿2018年抵达隆子,用实际行动表达加强援藏工作力度的决心。

2016年7月开始,常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攥起“接力棒”,5名干部和45名专业技术人员视隆子为故乡,视隆子人民为亲人,积极履行职责。3年里,隆子实现了全县整体脱贫摘帽,以全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查验收,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成为二级甲等医院……

5月,隆子河谷草木刚刚返绿,青稞苗才冒出了头。在这迟来的春天里,我们循着这些常德人的足迹,见证着“中国梦”的隆子篇章,感受着雪域高原上浓郁的常德情怀。

前往玉麦乡的路上要翻越数座海拔5000米的雪山,很多路程都是在悬崖峭壁上,稍有不慎就有葬身谷底的危险。记者从山南市前往玉麦乡,路上用了8个多小时。返回隆子县城时已经是凌晨1点

摘帽:当务之急 

隆子的藏语意为“万事顺利,实力雄厚”,但是现实却与这个美好的寓意相去甚远。“隆子河谷细又长,就是不产粮,春天栽,秋天亡,到了冬天下灶膛,守着河儿落饥荒……”这样的歌谣,在隆子县传唱了很多年。交通不便、生态脆弱、高寒缺氧、地广人稀,种种因素制约着这片土地的发展。

在官方的记录中,隆子县是西藏自治区认定的4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2535户7020人,占到山南市建档立卡人口的12%左右,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

援藏干部、隆子县委常委、副县长贺吉敏来到隆子的第一天起,就肩负起脱贫攻坚的重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每个月下乡调研10天以上,走遍了全县11个乡镇80个行政村,全面了解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为隆子县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精准脱贫工作规章制度和实施方案。

贺吉敏闭口不谈走遍全县是多么难,但我们仅仅看数据就知道,这个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边境县,人口仅仅相当于常德一个乡镇,境域面积却有常德市的一半以上,有很多镇、村不久之前还只能靠骡马通行。记者此次前往隆子县玉麦乡采访,便深深地体会到了贺吉敏轻描淡写的一句“走遍全县”是多么的沉重,越来越高的海拔和越来越低的气温都不算什么,大雾、冰雹都只是小菜,开凿在峭壁上的简易道路,频繁遭遇的落石才是惊悚的“正餐”,道路还没修到村口,在氧气稀薄的高原上,仅仅几百米的徒步就让记者感觉上气不接下气,事后算了下时间,仅仅单程就用了8个多小时。

援藏干部、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覃歇民和援藏干部们调研隆子县“菜篮子”工程

距离县城3.5公里的叶巴村,100多座蔬菜大棚整齐地矗立在河谷空地上。大棚里,西红柿、青菜、黄瓜……40多个品种的瓜果蔬菜人见人爱,一筐筐新鲜的蔬菜正被工人们搬出大棚装进车厢。这是隆子县的“菜篮子”工程,也是贺吉敏牵头制订的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中,进行的第一个产业扶贫项目。

这个从2016年9月开始的项目,由隆子县和援藏工作队投入2200多万元扶贫资金建设,开创了隆子县有机蔬菜规模化生产的先河,也改变了当地向外采购蔬菜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运行模式,与易地搬迁紧密结合,如今这里已经安排了4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和20名易地搬迁群众前来就业。

来自隆子县雪沙乡的曲培,原来一家人一年的收入还不足2300元。易地搬迁后,曲培在基地找到了工作,不仅月收入到了3000元,还能拿到年底的分红。“感谢党中央的好政策,给我们一家分了房子,在这里工作感觉很轻松,也很开心。”这个41岁的藏族汉子,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隆子县扶贫办主任拉巴次仁特别佩服贺吉敏他们办事的效率,短短6个多月,106座PC阳光板温室大棚和2座智能温室大棚平地而起,援藏工作队邀请湖南省农业栽培技术专家到隆子县开培训班,让世世代代只会种青稞油菜的农牧民掌握了大棚蔬果栽培技术。项目半年建成,半年之后就见效,刷新了隆子县项目建设的新速度。现在,隆子县委、县政府明确将“菜篮子”工程作为全县的产业扶贫亮点来打造,正在着手建设二期工程。

一个基地的影响如同光芒般发散,通过产业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帮助贫困群众转变了“等、靠、要”思想,勤劳致富日益成为共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技术,群众就是不在基地上班,也有能力另谋出路,最近就有几个人准备回村承包土地自己种菜。”隆子镇副镇长蒋林介绍说。

脱贫攻坚,既从大处着眼,也从细微处着手。玉麦乡玉麦村、扎日乡桑巴东村、宗那村等边境小康村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工作队组织了13名农牧民群众赴常德学习汽车维修、广告制作等技术,现已有6名学员实现就业;实施了宗雪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近100多户群众和5000多头牲畜安全饮水的问题;5名援藏干部均联系了1至2名贫困户,确保联系对象能按期脱贫;工作队还将1名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儿童和1名患抑郁症的女青年分别送到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常德市康复医院进行了免费救治。

2018年底,隆子县高质量地通过了国务院第三方评估组的检查验收,实现了全县整体脱贫摘帽。

北京中伏源光伏发电项目,是常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通过积极协调,成功引进北京中伏源公司投资 1.8亿元建设而成的。20 兆瓦光伏电站已完成,并于 2017年 6 月底实现并网发电 

医养:重中之重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是美好生活的“标配”。

隆子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里,老人们的笑容如同高原的阳光那样清澈透亮,毫不掺假。由第七批援藏工作队牵头建设的供养中心,住宿楼、食堂、综合楼、临终关怀房一样不缺,家电家具、休闲设施一应俱全,热水24小时供应,同时还配备医务人员和服务人员。第八批援藏工作队对供养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了供暖设备,还增加了洗衣房、阳光房等设施,老人们生活得更加舒心。 

隆子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内,老人们在户外悠闲地晒太阳

边巴卓玛站在常德路边,望着正在进行升级改造的医院,内心有一股难以言说的激动。她是隆子县人民医院的院长,从事医疗工作已经近20年了,过去隆子县医疗条件的落后,她记忆犹新。2014年,包括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覃歇民在内的3位援藏干部同时患上了“肺水肿”,县人民医院却无法治愈这种高原地区常见病,转移到山南市抢救,医生说再迟半个小时,3个人都可能成了烈士。

边巴卓玛告诉记者,这个始建于1974年的公立医院,正在常德的帮助下发生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近3年,前后有来自常德市各医院的20多名医疗技术人才在隆子县人民医院工作,每一名医疗援藏专家都做到了“三个一”(做好一份本职工作、带好一个徒弟、上好一堂课),他们不仅从医疗技术、行政管理上对医院进行改革和建制,还手把手从技术上培育医疗技术骨干。由援藏工作队牵线,隆子县人民医院还与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签订了三甲医院对口帮扶协议,开辟了医护人员学习提升的“绿色通道”。

2017年1月,隆子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成为二级甲等医院,成功开展了妇产科、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等手术,医院的业务和管理水平有了质的提升。2018年,由工作队牵头,围绕把隆子县人民医院打造成“西藏全区标准最高、条件最好的县级综合性医院”的目标,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并整合计划内计划外资金,实施新建综合门诊楼,改扩建医技楼、食堂、传染病房、住院楼、地热供暖等项目。“预计今年6月完工,项目建成后将让隆子县人民医院成为山南市区域卫生服务中心。”援藏干部、隆子县副县长詹学明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不仅仅是医院,援藏工作队带来的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全面提升。詹学明分管卫生工作,他以“健康隆子”为目标,深入实施健康扶贫,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制度,扎实开展全民健康体检、包虫病筛查与救治、先心病儿童救治等工作,加大对乡村医务人员的管理考核力度。在山南市卫生计生年度综合考评排名中,隆子县从2016年的第7名到2017年的第4名,再到2018年的第2名,实现了“三连跳”。

2016年、2017年,援藏工作队还两次深入隆子县10个乡镇组织开展了衣物捐赠和下乡义诊活动,捐赠衣物5800余件,接诊藏胞病人1800多人,开具1785份处方,发放价值9万多元的药品。援藏干部、隆子县卫计委副主任李军清晰记得,2017年在三林乡义诊,听说当地三安曲林寺有一个高僧,因心肺疾患长期卧床,生命垂危。他带着两名医生直奔寺庙,为高僧把脉听诊,确诊后赠送相关的治疗药物。“临行前,高僧紧紧牵着我们的手说:你们也是救世的活佛!”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玉麦乡,离隆子县城不过200公里,但却隔着日拉山等3座海拔超5000米的大山,几乎成边陲孤岛,曾被称为“三人乡”——大部分时间里,只有桑杰曲巴和女儿卓嘎、央宗生活在这里,守护着祖国的疆土

追梦:任重道远 

蓝白相间的校舍间,红绿相映的操场里,隆子县中学的大课间活动正在进行。学子们随着音乐跳起了珞巴刀舞和山南藏族民间果谐,尽显民族风情。而紧随其后的红色革命舞蹈和现代舞,既展现了青春活力,又传承了隆子县生发而出的列麦精神、沙棘精神和玉麦精神。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援藏教师、隆子县中学副校长戴明参与了大课间活动的设计,在他看来,树立远大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对于隆子的学子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于是这套大课间活动中就融入了这些元素。

常德市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牵头实施并完成了隆子县全县中小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全县1所中学、8所小学均打造成了环境优美、功能配套、宜教宜学的学校,其中隆子县中学与常德市第十一中学建立联校模式

隆子县中学校长索朗朗杰欣喜地看到,这些常德的老师们给这所学校带来的改变:他们提出实行集体备课制,通过集体智慧,解决教学中存在的“散、慢、差”问题;他们牵头,让常德市第十一中学与隆子县中学正式结对,成为联校;他们积极探索适合藏族孩子的学习方法,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树立人生理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比于孩子们考卷上不断攀升的成绩,学校翻天覆地般的建设更加让人瞩目。由援藏干部牵头,协调各方力量,2016年8月,全县中小学规范化建设全面铺开,历经10个月将全县1所中学、8所小学打造成了环境优美、功能配套、宜教宜学的学校,并以全自治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查验收。

“我们共同讨论后认为,要突出理念援藏,结合隆子实际,把在内地经过实践检验的一些经验、方法、理念很好地融入进去,并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形成影响。”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覃歇民在隆子坚守了6年,县情烂熟于心。他牵头制定的工作队三年计划中,“理念援藏”是其中重要一环。

传递市场理念,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提高政府管理的水平。由援藏干部牵头,借鉴常德市“三改四化”经验,实施“县城扩容、划行规市、管线入地、穿衣戴帽、管理外包”等举措,让隆子县的县城建设管理上了一个新台阶。

传递前瞻理念,在规划、建设和资源管理上超前。隆子县污水处理厂差点因方案缺陷“夭折”,援藏工作队对方案进行了重大调整,挽救了这个项目。负责这个项目的援藏干部、隆子县住建局副局长何铨“边干边学”,四处请教专家,不仅大刀阔斧地对县城的管网进行了改造,还大胆地调整了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布局,让污水处理厂5月25日顺利地投入试运行,结束了隆子县生活污水直排的历史。

隆子县日当镇小学的学生面对记者的镜头笑得格外开心

传递开放理念,以勇于担当的勇气,大胆推进有利于隆子县经济社会更好发展的重大决策及重大项目的实施。援藏工作队通过积极协调,成功引进北京中伏源公司投资1.8亿元在隆子县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目前20兆瓦光伏电站已经在隆子河谷铺展开来,并于2017年6月底实现并网发电。站在光伏电池板覆盖着的山坡上,覃歇民迎着风,挥手指向远处公路另一侧的大片田地,“这一片,即将建设隆子支线机场,前期工作就是我们牵头做好的!”

“团结、务实、奋进。”隆子县委书记次仁加措用这3个词形容常德第八批援藏工作队3年的印迹。而我们也可以通过一组数字更加直观地看见他们努力的成果:2018年,隆子县生产总值完成12.34亿元,较2016年增长52.5%,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95元,较2016年增长26%。

面对雪域高原的雄浑和凶险,沉下心来做事,常德儿女用扎实的足迹,让“中国梦”一步步变成了我们目光所至的现实。

薪火相传是最好的援

刘 凌

在抵达高原之前,记者内心一直在揣想:25年的接力支援,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一年又一年数以千万计的资金投入,撒在雪域高原的苍茫大地上,究竟能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走进隆子,我们发现,这里处处都有常德印迹。绵延的沙棘林里有常德援藏干部们的汗水,整洁宽敞的城市中有常德智慧,公路、医院、学校、蔬菜基地、养老院……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一切,都有常德身影。

到了隆子,才发现这25年的接力和坚守是如此艰难!高原反应持续考验着人类的忍耐力。这种难熬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无法体会和描述。坚守在这里的援藏人,任你体壮如牛,快走几步也得气喘如牛,他们有的常年头昏脑涨,有的常年流鼻血,有的常年拉肚子,几乎所有人都无法安然入睡。在内地看似寻常的事情,在这里都要付出加倍的气力。

或许是怕家里人担心,他们从来闭口不提高原上的凶险和艰难,他们的微信朋友圈里,只有美景。或许是习惯了这样的坚守,他们也不愿意多讲自个的成绩。进藏采访的最后一天晚上,大家拿出珍藏的家乡食材,几杯薄酒下肚才难得开启了“爆料”模式。同是援藏干部,隆子县卫计委副主任李军指着隆子县住建局副局长何铨数落:“你们问问他,一个富二代,跑来援藏是找哪门子刺激!”何铨反手怼了回去:“你怎么不说你,杏林世家出身,去哪里不好。看你眼睛天天红得像兔子,你不知道高血压在这里有多危险?!”李军扭头,“我是医生,我心里有数!”何铨起身望着窗外,“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好不好。你们不如问问覃书记,为什么在这里坚持了6年?”

覃歇民,第八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从壶瓶山到喜马拉雅山,他依旧嗓门洪亮,健步如飞。他曾为了准巴乡格巴水渠项目的建设考察,带队在海拔4200多米的山上步行了接近5个小时。雪莎乡曾修建一条水渠,施工方上报的里程数为9公里,覃歇民亲自带队沿途丈量,愣是测出实际数额为不到8公里,省下十几万元建设费用。2016年全县中小学规范化建设中,覃歇民坚持实地检查,9所中小学一圈转下来200多公里,回到单位已是凌晨1点。

这次去日当镇小学采访,校长吉米与覃歇民相谈甚欢,突然得知这位“老大哥”6月就离开这里,这个藏族汉子眼泪唰地掉了下来,拉着覃歇民的手不愿松开。

数天的时间,我们无法知悉所有的故事,这些人的印象或深或浅,却难以轻易忘记。副县长詹学明有种学者气质,随便一种高原植物他都能说出些道道来,如同“藏地百科全书”;县委常委、副县长贺吉敏颇为风趣,插科打诨,段子张口就来,肩负脱贫攻坚重任,这份好心态令人叹赏;皮肤黝黑的隆子县中学副校长戴明,看上去比藏民还要藏民,这个教体育的援藏教师总说自己是粗人,但看他做的那些事情,却考虑周全精细得像在绣花……

也许,这些人真像他们自己说的那样平凡。但是,薪火相传的援藏精神与常德情怀,温暖着雪域高原,也点亮了这片土地的未来。


(来源:常德融媒)

(一审:陈为民  二审:王华  终审:廖资水)

猜你还想看:

【扫黑除恶】关于发动群众检举揭发张月圆、蒋辉等人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

常德媒体团赴古丈县采访援建工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