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金贷新规落地!大撤退只是序曲!噩梦才刚刚开始......

2017-12-02 黄希 国际金融报

12月1日傍晚,银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冯燕在“银监会近期重点工作通报会”上称,银监会将把“现金贷”纳入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范畴,相关整治要求将形成文件于近期下发。

仅两个小时后,便传出了由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和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代章的《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明确了开展“现金贷”业务需把握的原则:

依法接受准入管理,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

借款人综合资金成本应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

不得以任何方式诱致借款人过度举债,陷入债务陷阱;

不得通过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

不得以“大数据”为名窃取、滥用客户隐私信息等。

通知对网络小额贷款清理整顿工作提出要求:

暂停新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

暂停新增批小额贷款公司跨省区市开展小额贷款业务;

已经批准筹建的,暂停批准开业;

对于不符合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已批设机构,要重新核查业务资质。

同时,严格规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来源审慎管理。

但似乎,在经历了坊间关于监管政策的多个传言之后,官方的监管《通知》并没有在业内真正引起太大的反应。

这对背靠牌照、真正合规经营的平台不会造成致命打击,而那些一直被唱衰的将要被取缔的“99%的平台”早已做好最坏打算。

“抢跑”众生相

从上周开始,就有来自无数渠道的各种针对现金贷整改的信息,行业内风声鹤唳。

实际上,不少现金贷未等《通知》下发,早已在行动,抢跑政策“空白期”。

现象

1

平台迅速缩量

据记者了解,现金贷平台最早的在半个多月前就有控量。在上周,有更多的中小型平台加入了抢跑缩量行列,多头借贷现象更加严重。

“我们已经连续高强度加班一周了,几乎每天九点半左右上班,晚上十二点左右下班,这种状态会一直持续到下周三。”一位现金贷平台风控部门工作人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缩量”的气氛感染了整个行业,谁都不愿意成为最后的“接盘侠”,头部平台也早已按捺不住了。

11月29日,《国际金融报》记者收到的一张照片显示,头部平台如日放款量在3亿元左右的掌众也已经开始缩量。该照片拍摄于掌众公司内部的大屏幕,大约在当日中午十二点,放款量在5000万元左右。而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正常的时候掌众的放款量应该在一亿多元。

现象

2

催收坐地起价

这场“缩量之战”,除了控制放款量外,加速催收回款这个环节也不可缺少,以全方位降低在外的待收余额。

催收业务近期有多“火爆”?

从价格上得到直接反映。一位接收委外催收业务的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委外催收业务已经“坐地起价”,而且只有部分委外催收公司愿意高强度持续加班。

“半个月前一个席位的价格大约在8500元,最近一周已经一路飙涨到12000多元,而且不是出得起钱,催收人员就愿意持续加班的。”上述人士谈到。

现象

3

回款套路满满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还了解到从11月27日开始,已有平台在正常催收的基础上玩起“套路”。

一是直接提前扣款。比如,天神贷就已多次被用户反映在借款用户实际到期前提前在用户的银行卡中扣钱。

二是通过“说要给你提额,让你提前还款”。

三是“还完款不给放新款的”。

一位业内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说要给你提额,让你提前还款”是目前大部分现金贷平台用的手法,而“还完款不给放新款的”这种比较简单粗暴,灵感来自于银行催收。

现象

4

趁乱“薅羊毛”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趁乱“薅羊毛”者。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抢跑收缩的现金贷平台中,发现了“逆流”的平台。那些平台在正常做“市场推广”,一般通过qq、微信或者论坛发帖的方式,但是综合费率可能高达2000%。

明知违规而为之。高达2000%的综合费率,也相当于在很直白地告诉你:“趁火打劫”!

有业内人士透露,这就是为了薅这帮无法从现金贷再接款的人的羊毛。

无限担保“愁煞”创始人

从“野蛮生长”到“一地鸡毛”。在等待政策落地的96个小时里,现金贷平台、与现金贷业务有关的,抑或是有用户重合的平台,人心惶惶。

参与者还能留下多少胜利果实?

《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解到,日子最煎熬的还是那些接了外部现金贷平台的网贷平台。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虽然有部分网贷平台以股加债的形式与现金贷平台合作,但实际情况是网贷平台对现金贷平台的运营掌控情况较弱,没有绝对话语权,对后续催回率把控相对而言较小。

那么如果现金贷平台的催回率急剧恶化,而网贷平台资产端严重依赖现金贷的话,加上各类运营费用,网贷平台还会有可能出现亏了本金的情况。

与此同时,接入网贷平台资金的现金贷平台高管个人的处境也很“难”。

前述业内人士指出,此前某头部平台创始人曾多次签订个人无限担保责任协议。这意味着,一旦催回率过低,而占用现金的资金成本开销依旧很大,现金流吃紧,出现无法按约偿还资金端的情况,很有可能倾家荡产。

据其了解,很多现金贷平台创始人都曾签订此类协议,因为“之前做现金贷都要签这个,不然拿不到钱”。

静待更多细则出台

在“抢跑”这么多天下来,平台面对这份12月1日晚间下发的《通知》时,内心似乎未有太多波澜。

《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近期的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将要被“驱逐”的中小型平台已经提前做好了最坏打算,正在按部就班催收;大平台也在收缩业务量,仅针对信用良好的老用户放款,严防自己成为最后吃坏账的平台。

看到《通知》的时候,大家反倒是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份《通知》并没有预期得那么“糟糕”。

在昨晚采访的一位现金贷平台的高管桌上,记者看到了这份刚出炉的《通知》。

记者注意到,该高管将他认为重要的地方用荧光笔标注了出来,比如“设立金融机构、从事金融活动,必须依法接受准入管理。未依法取得经营放贷业务资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经营放贷业务”,“单笔贷款的本息费债务总负担应明确设定金额上限”,“逐步压缩存量业务,限期完成整改”,“P2P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提供无指定用途的借贷撮合业务”等。

但上述高管表示,目前这份《通知》并无明确具体整改期限、也尚未对具体费率作出上线规定,静待细则出台。

此前,监管方面曾表态称最高综合费率不应超过年化36%的红线。

不过,有不少业内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比如,11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科技与互联网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杨东对外表示,旧的法律当中,有一些解释并不完全适应新的业态,两者之间需要协调。

杨东重点提及了最近关注度比较高的现金贷,他认为,对于24%、36%这样非常敏感的年化收益率,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之下,可能需要突破,辐射到没有得到金融服务的一些群体。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刀切切掉,改回到线下的民间高利贷,反而会更加危险。所以,金融要重点覆盖这批人群,哪怕是年化收益率高一点,与其堵死,不如留下一个通道,规范化发展。”杨东称。

随着行业业态的不断创新变化,监管方面在“后监管”的路上还有很长时间要走。

记者 黄希

▼ 好文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