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陈俊武|少年胸怀石油梦,以身许国绘“金花”
至今,抚顺石油二厂北催化车间门前仍立有一块石碑,书有“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1965年5月”字样。这座被称为中国炼油工业“五朵金花”之一的装置凝结了许多石油工作者的辛勤劳动,陈俊武就是这套装置的设计师。
流化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的关键技术,当时,这类装置在全世界不过几十套,技术被层层封锁。
1946年,正读大学二年级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第一次见到了日本人留下的煤制油工厂,中国石油工业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窘况对他产生了巨大冲击,心中当即立下志愿:挽弓当挽强,一定要投身石油工业,用己所学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1959年,横空出世的大庆油田给国家提供了充足的原油,但当时国内的炼油技术却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时的中国,急需独立自主研发炼油新技术。
【资料图】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状况
1961年冬,石油工业部决定抽调科研、设计、制造、基建和生产等方面的骨干力量,自力更生开展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及有关催化剂、添加剂等5项炼油工艺新技术攻关,尽快改变我国炼油工业技术落后的面貌。这5个项目,后来被称为炼油工业“五朵金花”。
34岁的陈俊武,受命担任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
然而,装置应该是什么样子,怎么设计,怎么制造?他心里却不太有底。
“有一则童话:一群从来没见过大象的人,只得到一只象耳朵、一条象尾巴,却必须要画出一头完整的大象。”在陈俊武看来,这5项技术难题是横亘在我国炼油工业前进道路上的“五座大山”。
怎么办?那就摸着石头过河,消化资料、分析计算、对比论证,边学边干、边干边学。陈俊武常常一天伏案十几个小时,脑子里全是数据和方案。
和这种热火朝天的工作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和同事艰苦的生活状态。
1962年,全国正处在“大跃进”后的困难时期,回忆起那段艰苦岁月,陈俊武莞尔一笑。他说,科学报国,就是要有牺牲精神,咬着牙也得熬过去。
紧张工作3个多月后,主要技术方案已经完成。当年6月初,国家科委决定选派人员赴古巴考察,陈俊武名列其中。
“站在人家的装置下面,第一反应是想起了十来岁上中学第一节英语课的情景。老师用纯正的英语朗读:阿里巴巴来到山洞前,喊道,芝麻芝麻开门吧。”时隔50多年,陈俊武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眼中依旧闪烁着光芒,“那道通向宝藏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豁然开朗。”
资料只可作为参考,设计还是要靠自己去完成,特别是主要设备必须由我国自行研制。上百套仪表,数千个大小阀门,近两万米粗细管线,都要在设计中做到准确无误、万无一失。
在陈俊武主持下,1963年1000多张设计图纸完工,1964年开始施工备产。陈俊武没日没夜地“泡”在现场,忙得像个不停转的陀螺。
1965年5月5日,当清晨的第一缕霞光拂过地平线,位于抚顺石油二厂南端的60万吨/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展现出钢筋铁骨的雄姿。历经4年多的艰苦攻关,这个由我国自主开发、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安装的第一朵“金花”一次投产成功,带动我国炼油技术一举跨越20年,接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庆贺,石油部和抚顺石油二厂领导招待全体工作人员吃了一顿饺子,厂区里一片欢呼雀跃,陈俊武却没有吃上这顿具有历史意义的饺子。
“那天正好轮到我值班,我没能去。”他轻描淡写地回忆道。
选自石化新闻客户端APP
记者 徐徐 李建永
制图 刘斌
编辑 魏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