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给自己一个抱抱,节日快乐!

朝阳足音 中国石化报 2023-05-16




Journalist's Day

记者,是一份需要理想的职业,

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记者,是一份有温度的职业,

为凡人善举打光,传播温暖美好。

记者,是一份需要时时自省的职业,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必不可少。

走上这个岗位,坚持下去,就是一辈子的回忆。

今天是第23个记者节,一起走进奋战在新闻战线的,你的故事。







 “融”青春力量

 “记”时代华章

            中国石化报社 “新春走基层”采访团




今年新春佳节叠加北京冬奥会,中国石化报社开展冬奥主题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从腊月十五到正月十八,前方采访不停步,后方编发不打烊。

26名平均年龄28岁的记者组成5个融合报道组,深入燕山石化氢气新能源装置、北京冬奥保供站形象站,走近冬奥志愿者、火炬手、值守员工,记录平凡人的冬奥和春节。

2月4日,冬奥会盛大开幕,燕山石化的氢气点燃冬奥主火炬。氢气新能源装置的员工围坐在电视前,为这一刻欢呼雀跃。与此同时,燕化采访组成员连夜制作视频《中国石化氢气点燃冬奥主火炬》,及时播发,打造春节“爆款”。

凌晨6点,形象站采访组奔赴实润加油站,采访新年第一批走进爱心驿站的环卫工人;零下6摄氏度,志愿者采访组在首都体育馆外,采访冬奥开幕当天石化志愿者的激动和热情。记者们忙碌的身影也被路过的阿姨拍摄了下来。

年有冬奥味儿,冬奥有年味儿。新春走基层采访团成员各展才华,将现场的“活鱼”做成了一席盛宴。

“新春走基层”活动期间,采访团采写文字稿14篇,推出微视频12个、微信推送11条,刊发新闻图片30余幅,新媒体阅读量100余万次,《火炬手吉尔姆的中国年》通过海外社交平台传播阅读量超36万次,形成“破圈”传播。人民日报两次刊载石化报社媒体内容,中国记协对报社关于冬奥的报道两次予以表扬,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声势、出新出彩出精品。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十建公司记者站 吴翠莲




告别,从收拾行囊开始。

这一次的行囊与以往不同,里面装的,都是回忆,美好的回忆。

《十建周报》合订本是要带走的,1988年参加工作,1990年开始与这份报纸建立了联系。这年秋天,我被派到十建报社学习。10月12日,我第一次在这张小报上发表了稿件《一枝一叶总关情》,讲的是企业幼儿园幼教老师和孩子的故事。

报纸的“岁月黄”,仿佛让回忆笼罩在夕阳的温暖中。

即便我选择给生活做减法,36本采访本,还是不舍得遗弃。这是我30多年新闻工作的见证,翻一翻,有些事情还能从遗忘中找到记忆的蛛丝马迹。去过的施工项目、走过的施工装置、采访过的人,即使过了很多年,因为这些采访本,有些也能再次走进脑海。



在一摞培训资料里,我看到了第一次参加中国石化报社新闻研修班的通讯录、合影照和课堂笔记。1998年10月13日在南京开班的这次培训中,我聆听了时任南京师范学院新闻系副院长周斌《从当代中国新闻实践看如何抓好鲜活新闻》的授课。课堂笔记上清晰地记录了鲜活的六要素:新、真、短、快、活、强。虽然是24年前的课程,依旧是当下新闻工作者的追求。

身为施工企业的一员,这些年我经历了无数次告别。常常想起的有那么几次。

1990年春节过后,我去了抚顺项目现场。那是我第一次离开家,也是十建公司第一次大规模外埠施工。那次集体“闯关东”的壮举,让很多人在送别的时候流下了眼泪。那时,青春年少的我并不完全理解母亲的眼泪,心里装的都是豪情和好奇。在淄博火车站那个小小的站台上,现实给了我一个愉快的打击:因为挤不上火车,我被师傅们从车窗里塞进了车厢。重温那段经历,吃过的苦、流过的泪,都变成了回甘。

1994年国庆节后,我到广东茂名施工。这一次远行,我已经做了妈妈,去抚顺时的豪情已经变成了“生活所迫”。父母公婆带着儿子前来送我,泪水流个不停,心里有万般不舍。两岁多的儿子像鹦鹉一样重复着奶奶和姥姥教的话:“妈妈不哭,好好工作,宝宝听话。”

告别,对施工企业的员工来说,就像太阳每天都要升起。但是,如今面临的这次告别,与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我要割舍一段延续了34年的情感,要和我的企业告别,要和我热爱的新闻工作告别了!

挥手作别时,忽然想起一句古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哈,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一线记者说




胜利油田宣传文化中心 李星灼


媒体创作是竭诚又辛苦的过程,每一个优质作品的背后,定会经历激动、紧张、专注、煎熬和牺牲。熬过的夜很苦,但很金贵。我想,记者都是以梦为马的人。这群人,有真挚的眼睛和柔软的心,习惯了天亮才说晚安,每一次出发都心动不已,脚下的百里油区,每一寸都安放着他们的乐此不疲。


江汉油田新闻中心 宋国梁


新闻现场就是记者的战场。山东清河盐碱荒滩、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陕西坪北黄土高坡、鄂西渝东崇山峻岭、云南贵州管道施工工地……油田的事业发展到哪里,哪里就有我追随的身影。


西北油田“访惠聚”队员 李学仁


虽然离开了新闻战线,但驻村以后,我没有停止过新闻采写和拍摄,发表了多部作品,还自己编印了驻村小报《石榴红》。一些以前的同事打趣我:“老李驻村也不休息,看来干记者上瘾啊。”对我而言,只要心中那份职责不褪色,就永远是记者。


上海石油 陆佳宏


成为中国石化报专职记者两年多,有辛苦,更有收获。同事问我,转岗做新闻有什么不一样?我仔细思考,觉得新闻工作更有情感、更有力量。上海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时间,我看着无数同事无惧风险坚守在岗,我不敢停下来,也不愿停下来,用笔和镜头,坚持记录,一直记录。


镇海炼化 袁佳


我是一名一线记者,走上宣传岗位,感受到很多的不一样。2020年9月27日,我在镇海基地见证了4000吨履带式起重机的吊装任务。看着滩涂地上一片片装置拔地而起,我的内心充满了欣喜与自豪。我是这片神奇土地的记录者,时刻“在场”,用镜头和文字记录着镇海基地精彩的瞬间。



南京工程记者站 李舒


在一线,我多次深夜奔赴建设现场,记录建设者的辛劳;也曾顶风冒雨爬上几十米的装置框架,感动于场景的恢宏与壮大。记录故事的同时,慢慢地,我也成了故事里的人。

新闻有大有小,但脚下沾有更多泥土,手中的文字才会冒着热气。如今,我仍在努力前行,坚持纯粹的心,努力成长。




脚下有泥土

心中有光芒

今天,

祝你节日快乐!


 特别关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石化报从11月7日开始隆重推出《能源导刊》(每周一出版)、《市场导刊》(每周三出版)、《环球石油石化》(每周五出版),立足石化做深,围绕行业拓宽,延伸相关产业,追求宏观性、专业性、指导性和前瞻性,进一步提升中国石化报的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

欢迎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查看第一期《能源导刊》!

 


· 马永生到地球物理公司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 全国总工会点赞,无意之举竟换来惊喜签单· 科技感MAX!记者带你“云逛”进博会

素材来源 朝阳足音

转发,点赞,在看,我们需要你的“已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