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果│《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

2015-07-07 李铭 规划中国

  甘肃处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地带,是黄河长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多民族交汇融合地区,是中原联系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的桥梁和纽带,在全国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全国的差距持续拉大。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实现了持续和较快的经济增长,城镇化和城市建设有了明显进展。2010年5月,国家出台了支持甘肃发展的针对性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旨在推动甘肃省转型跨越发展,在中央高度支持下,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逐步成型。在此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做出实施新型城镇化的部署,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给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甘肃省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甘肃的发展既有西部地区一般的普遍性,更有自身的特殊性,无论是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还是其城镇化进程。本次规划既要尊重一般性的发展规律,更要通过针对性分析研究,抓住其本质特征,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规划措施。规划按照模式转型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立足甘肃省基础发展条件,深度识别省域城乡空间发展特征与面临的现实问题,根据省委省政府新时期的任务安排,从空间角度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


  在规划思路上,立足甘肃在国家发展中极其特殊的地位,包括两千多年始终未变的“通道区位”、三大高原交汇带来的“多样化生态”条件以及长期面对的“贫困问题”,在研究这些“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在“国家战略平台”落位甘肃的背景下,按照新型城镇化目标和省级战略部署,客观评价综合交通枢纽、通道、网络和多样化生态条件对省域城镇化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全面分析省域城镇化动力要素和发展路径,挖掘问题和不足。多角度评价资源环境条件对城镇化的承载能力,系统梳理甘肃省城镇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针对明显的差异化本底条件,分类和分区深化研究省域城镇化的空间特征及发展模式。创新路径、优化布局,全面推动具有甘肃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在规划理念上,突出几个针对甘肃特征的研究重点:加强阶段特征和区域环境研究,突出 “内外结合”;加强经济增长和扶贫脱贫研究,突出“发展导向”;加强生态和资源环境承载研究,突出“生态优先”;加强省域城镇的分区分类指导,突出“差异推进”;加强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研究,突出“文化提升”。


  在规划重点上,一是强化转型动力机制,构筑支撑甘肃省转型跨越发展的综合性空间平台。贯彻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各项要求,充分利用既有的国家战略,科学利用国际化、区域性等外部动力,激发和挖掘省内发展潜力,加强空间资源的整合协调,形成符合甘肃省转型跨越发展要求的动力条件;。二是强化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甘肃特色的城乡空间格局。充分认识支撑甘肃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前提,剖析资源承载、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异,在兼顾发展效率与空间成本的条件下,构筑与多样性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条件相匹配的城乡空间格局;。三是强化统筹城乡发展,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和脱贫。把握甘肃多民族、多文化、差异大的地域特征,创新城镇模式以强化城乡统筹互动、消除农村贫困,构建与区域条件相适应的多元城镇化组织模式。


  规划根据甘肃省的发展实际,划分了八个差异化的城镇化推进分区,制定了针对性的城镇化路径和措施,确定了全省优先发展的地区和重点扶持发展地区,作为落实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战略的空间载体。

  2015年4月7-8日,规划成果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的专家技术审查。


区位图



自然生态条件分析图



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核心发展地区规划图



新型城镇化分区指引图



省域城乡空间管制图


(项目组人员包括王凯、朱波,李铭、石永洪、陈卓、王璇、李壮等)


注:本文出自《城市规划通讯》2015年第10期“中规院专栏”.责任编辑 肇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