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临沂市现代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
一、项目背景
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城乡规划的关注视角有三个变化——从关注大中城市的发展,转向关心县城、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发展;从“自上而下”的视角,转向与“自下而上”的视角相结合;从“以经济发展为本”,转向“以人为本”。
传统“三结构一网络”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基于城镇本身发展而制定的“自上而下”视角的规划,没有关注农村;对城镇发展的指导方面,也仅仅止步于重点镇及以上城镇,对于其他广大小城镇没有关注;同时,重视经济发展和物质空间建设,是重物轻人的。新时期的城镇体系规划,需要优化以下三个方面:一,对农业和农村进行指导;二,对所有小城镇进行有针对性指导;三,重视人的发展与需求。
二、项目创新
《临沂市现代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项目,在传统城镇体系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市域发展分区”、“城镇功能分类”和“城乡统筹”这三个板块的内容,来解决上述问题。这也是该项目最大的创新——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面域的特征,通过“市域发展分区”,可以理清不同地区的城乡关系以及农村和农业的特征,用来分类指导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式和空间模式。
传统的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分类的方式,是抓重点发展地区,满足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对于广大小城镇来说,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文化价值的体现。因此,不能单独依靠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来衡量小城镇的价值,传统的规模等级分类方式也就不再适用。通过“城镇功能分类”,则可以对所有小城镇做出具有针对性的特定政策配置。
满足“以人为本的要求”,则需要通过增加“城乡统筹”的内容来实现。
三、详细介绍
“市域发展分区”的目的是指导农村地区的发展,片区划分的时候主要依据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村劳动力析出水平,同时结合城镇发展和生态保育等因素,将临沂市域划分成四大城乡空间发展分区:第一类片区是都市化地区,受城市产业辐射带动最为明显,该片区空间模式是极化带动,因此在该地区规划新市镇和农村新型社区;第二类片区是粮油类作物产区,农村劳动力析出明显,因此在产业上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同时由于该作物类型适合机械化、规模化种植,耕作半径较大,因此农民有条件集中在小城镇与农村新型社区;第三类片区是蔬菜、瓜果类产区,农业是支柱型产业和富民的主要途径,在该片区主要鼓励物流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涉农产业发展,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要谨慎推行,以不影响农业生产为基本前提;第四类片区为临沂的生态保育地区,人烟稀少,不进行大规模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中,农业生产要防止面源污染。
“城镇功能分类”的目的是对所有小城镇进行针对性指导,而不仅仅局限在重点镇。本规划将临沂市域所有小城镇,依据其自身特征不同,划分为三大类:城市带动型、资源优势性和基础服务型。其中,资源优势型小城镇,又依据其自身资源禀赋不同,细分为综合优势型、劳动力资源优势型、高效农业优势型、矿产资源优势型、旅游资源优势型五个小类。针对不同类型小城镇,在产业发展扶持、建设用地指标支持、服务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均配套不同的针对性政策。
体现“以人为本”,则需要“城乡统筹”的规划内容,该部分紧密围绕“市域发展分区”与“城镇功能分类”来展开:通过对劳动力就业策略的思考,满足人的发展需求;通过对城乡建设用地统筹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以及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策略,来满足人的生活改善需求;通过适宜的村镇基础设施配置策略,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注:本文出自《城市规划通讯》2014年第12期“中规院专栏”.责任编辑 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