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农业农村经济何以可持续?项目子课题1:“农村经济与村镇发展研究”提出创新型对策│课题

2015-12-08 刘彦随 规划中国



 主办

 中国工程院


 指导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承办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文对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彦随在会上所做的题为“农村经济与村镇发展研究”的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感谢会议承办方提供资源支持!



精彩内容

1 村镇建设与农村发展现状与问题

2 村镇产业培育与现代农业发展

3 不同区域城乡发展一体化模式与机制

4 村镇建设与农村发展改革创新对策



一、村镇建设与农村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村镇建设发展历程与现状


1、村镇建设发展历程

(1)农村建设恢复和繁荣发展阶段(1978~1991年)

   •农房建设期(1978-1985年)

   •村镇建设期(1986-1991年)

(2)农村建设调整发展阶段(1992~2002年)

   •小城镇重点建设时期(1992-1996年)

   •城市主导下的农村建设和发展时期(1997-2002年)

(3)新农村建设阶段(2003~2013年)

(4)新型城镇化建设阶段(2013~至今)



2、村镇建设发展现状

(1)村庄和乡数减少,建制镇增加;村、乡户籍人口减少,建制镇建成区户籍人口稳定增加。

  •1990年:377.3万个村庄、4.02万个乡、1.01万个镇;

  •2013年:265万个村庄、1.33万个乡、1.99万个镇。

 村、乡户籍人口减少0.70亿人,镇建成区户籍人口增加0.91亿人。

 1996-2014年,农村常住人口减少。2014年2.74亿农民工居业问题!


(2)村、乡人均住宅面积持续增加,镇建设投入稳步增加。







(3)村镇基础设施投资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道路、桥梁和供水设施投资比重大。

村级: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对道路桥梁建设和供水设施建设的投资比重普遍较大

乡级:区域差异,人口大省、经济大省投资较多

镇级:东部>中部>西部


乡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村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镇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二)我国农村发展历程与现状

1、农村经济发展历程

1978-1984,家庭承包制推动农村微观经营主体重构阶段:人民公社转向乡镇体制

1985-1991,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农产品流动体制改革阶段:农村经济超高速发展

1992-1997,农业产业化战略思想下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阶段:初步建立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市场调节框架

1998-2003,市场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下“三农”问题暴露期

2004- ,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应




2、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变化趋势

(1)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发达地区减少尤为明显

•1978-2014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和农业户籍人口数量分别于1996年和2001年开始转型,进入下降期;

•1980-2014年,68.6%的县域出现农村人口快速减少;

•农村人口减少20万人以上的县域单元集中于东部沿海、长江流域分布。


(2)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减反增

•农村居民点用地分散,空置、废弃化趋势明显。

•1996年以来,农村人口年减少1300万,而农村建设用地不减反增1837万亩(国土部“二调”)。村庄“蔓延” ,土地空废!



(3)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呈先增后减态势,劳动-耕地耦合空间差异显著,以“胡焕庸线”为重要分界

•1996-2005年县域耕地、农业劳动力呈减少态势,空间差异显著。

•2000-2010年全国县域耕地普遍减少,1867个县耕地减幅大于4.7%;农业劳动力由2.71亿减为2.29亿,年均减少1.70% .

•耕地变化和劳动力转移区域格局耦合类型空间分布相对稳定。 “胡焕庸线”可作为刻画耦合格局的重要分界线。


2000-2010年中国县域劳耕弹性系数的空间格局



2000-2010年中国县域劳耕弹性系数的空间格局


(4)农村经济发展空间差异明显,高收入县向东部沿海集聚,经济增长空间集聚效应不明显


中国人均GDP格局演变(1982-2010)





  经济水平高的县域渐向东部沿海聚集,而经济水平较低的县域逐渐向西部、西南部聚集。


  1982-2010年,同质县域单元比重从19.6%增加到27.7%,而异质县域单元比重由3.1%减少到2.6% .



(三)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1、村镇建设法律滞后,规划管理薄弱,公众参与不够


中国城镇与农村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变化



中国城市、建制镇、乡及村庄公共设施资金投入变化


2、人口快速非农化,农村空心化加剧,人地关系失衡


2008-2014年全国农民工规模(单位:万人)



2008-2013年我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比例


3、耕地面积减少、利用粗放,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1981-2012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从7438平方公里扩展到45600平方公里,年增长5.83%。建设用地增加很大程度上源于占用耕地。

4、土地征用催生失地农民,农民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民难以获得土地市场增值收益;就业难、补偿低、社保不健全等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困扰失地农民的突出问题;征地引发的社会矛盾与群体性事件数量急剧上升。



5、农民增收动力不足,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困难较多

  返乡农民工年龄偏大、受教育程度偏低,创业需求旺盛,但能力不足、成功率较低,主要是缺乏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6、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发展乏力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

  2014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3.1倍。农村投资、消费不足,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社会事业落后,农村医疗和社会保障体制仍不健全。

7、农村环境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增大,健康问题突出

  全国农村污染物排放量约占全国总量的50%,全国受污染耕地约1.5亿亩。




>>>>

日益严重的乡村病



1

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



2

农村社会主体过早老弱化




农村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



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




二、村镇建设产业培育与现代农业发展


(一) 村镇产业与经济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后,消费结构、需求等导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产品产量、产值不断提升;

  乡镇发展偏重招商引资,弱化了本地产业培育,乡镇工业发展与农业联系较少,与农业相关的轻工业占乡镇工业的30%,对农业带动较弱;

  村镇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缺乏有效的支撑与发展抓手,村镇主要服务业如医疗、教育、休闲向县城集中的趋势明显。

• 村镇产业是村镇经济与建设的基本保障

• 村镇建设为村镇产业发展提供空间支撑

• 经济增长为村镇建设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二)现代农业与村镇经济

1、现代农业与农村三产发展的关系

(1)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现代化的生产手段、技术,规模化经营方式,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综合生产能力。


(2)现代农业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村镇化健康发展

  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潜力,为村镇化、产业化提供劳动力和土地保障。


(3)发展休闲、观光和循环农业,带动村镇第三产业发展

  集聚农村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多功能发展。


2、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特征与趋势

(1)土地资源不断整合,规模化经营趋势明显

  通过土地流转、健全组织,实现土地资源的整合、规模经营。

(2)社会资本不断注入,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经济转型期,社会资本现代农业,走产业化道路,加快农业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

(3)企业、农业大户及合作组织渐为农业经营主体

  土地流转、农业经营主体由逐步由小农户向农业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转换。

(4)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推进多功能、园区化

  亟需农艺、装备、信息、工程、资源利用、生态保护等多领域、多层面的技术集成、应用推广,探索农业多功能、股份制、园区化模式。



(三)村镇产业发展典型模式



1、土地整治带动型

  实行土地整治,形成产业发展硬件设施,因地制宜培育主导产业或发展特色产品。适用于农村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山地区、生态脆弱区。


马沙沟村位于保定市阜平县王林口乡,通过引进种植企业进行低丘缓坡地整治土地2600亩,然后由企业统一经营,进行核桃种植,向村民共支付租金104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2600元。



四川蒲江县两河村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项目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特色种植业及休闲农业。2014年,全村人均增收4670元,人均收入30980元。


2、特色农产品带动型

  依托当地优势农产品,按照“农户+企业+基地”形式 ,实现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拓宽产品销路,带动当地农村产业发展。



山西浑源县泽青芪业公司以黄芪种植基地建设、收购、加工、销售为主。依托3.6万亩种植基地吸纳当地农民就业,直接收购农民种植黄芪,每亩收入8000元,带动2000农户种植黄芪;浑源县蔡村镇尧村创新农业技术玉米套木耳亩收2万元。


3、加工制造业带动型

  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如丰富农产品、充足劳动力等,借助当地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当地农产品的加工或发展其他制造业。适用于具有某种优势资源或经济条件较好、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地区。



河北阳原皮毛加工历史悠久,5万毛毛匠。屈氏皮草有限责任公司具有水貂养殖、加工、皮毛生产、皮草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通过资金入股、配套加工等多种形式,直接带动县域300多农户发家致富。


4、都市近郊乡村旅游带动型

  都市近郊区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由生产型向消费型、服务型转变,表现为观光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


北京市平谷区挂甲峪村通过全村整域开发,实施“电信网络布上山,文体项目建上山,有机果品推上山,旅游客人游上山,生态别墅建上山”积极发展生态种植、休闲旅游与观光,户均收入20万元,被评为北京最美丽的乡村之一。



(四)村镇产业培育方向



1、大力发展村镇绿色、生态农业

  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示范,形成绿色农业经济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

2、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经济

  以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载体,以培养专业型、职业型的青年农民为核心,推进农业组织化、产业化、专业化经营。

3、加快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导向的返乡创业经济

  搭建农民工返乡创业平台,创新农民工创业、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将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村镇产业相结合,打造农民工经济2.0。

4、探索推进农村养老养生服务经济发展

  政府鼓励,市场导向,发展农村社会化养老、养生服务经济。


(未完待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