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续)项目子课题1:“农村经济与村镇发展研究”│课题

2015-12-08 刘彦随 规划中国


三、不同区域城乡一体化模式及其机制



(一)城乡一体化及发展机制





中国城乡地域系统及融合发展的科学认知


  以村镇建设为新平台,通过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构,促进人口、土地、产业、资金、设施、产品、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推动乡村转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乡发展一体化及村镇建设创新机制




(二)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


  本研究以地级市为评价单元,采用加法模型,从社会、经济、环境和空间四方面综合评价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分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空间差异。


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三)城乡一体化发展主要问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显著

• 城乡收入比仍远高于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

• 显著的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主导因素之一

• 村镇发展乏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



  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分布,2016-2020年每年减贫1170万人,每月减贫100万,任务艰巨!




2、农村事业财政支持力度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大


用于农村和农业事业的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但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发展仍有较多欠账,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难度




3、耕地减少、经营分散、小规模,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快速城镇化耕地持续减少,导致失地农民、农业衰退、农村空心化。当前人均耕地面积仅1.34亩,小规模、分散化阻碍农业产业化。空间分异潜伏着日益复杂的生态、经济、社会问题。

>>>>地域空间、城乡差异、转型问题、规划决策?


1) 地域差异格局:适宜区(5%)、较适宜区(21%)、不适宜(74%)

2) 中国空间冲突:胡焕庸线以东耕地、农业、人口、城镇化聚焦区



干湿指数变化特征


1981-2014年耕地“南减北增”,华东、华南地区水稻田减少55.5%,东北增加44.5%。

土地开垦水胁迫。1kg产量用水:玉米368kg,小麦513kg,水稻1t水。 冲击“生态红线”!农业农村经济何以可持续?


4、农村青年持续外流、老弱化与农民工“双漂”问题突出





(四)区域城乡一体化战略与路径

1、总体思路

2、基本原则

3、以单位国土面积的经济承载量为依据,结合石玉林先生的农业区划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把我国分成6个城乡一体化发展区


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四类区域


(1)城市密集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建设,利用发达的交通网络,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和设施农业。在大城市周围,可以借鉴“精细休闲农场出租模式”


(2)主要农业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围绕十三五规划的总目标:稳粮增收、提质增效、质量安全、持续发展,在面、线、点三个层面上实现城乡一体化。

面上:注重乡村景观建设和乡村经济发展,农田整治和农田规模经营,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现代化

线上:利用较完善的交通线,结合基础较好的城市,进一步完善镇(乡)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和服务

点上:重点城市、城镇建设,以点带面,以城带乡,城乡协调


(3)山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 线上:山麓、河流山谷地带往往是农村居民点和人类活动集中的地区,也是主要交通线敷设的廊道。重视河流山谷的村镇建设与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 点上:重点推进中心县、重点镇、中心村的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形成带动辐射作用


(4)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结合人口流失的时序,评估和预测这些区域生态恢复的节奏。在有条件的地区(如重点村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富有地区特色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四、村镇建设与农村发展改革创新对策



(一)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思路



三大核心要素人口—土地—产业;

乡村要素变化人口非农化转移与兼业化态势;土地非农化与非粮化态势;产业非农化与多样化态势;

要素变化影响单一要素或多个要素变化对村镇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的重构施加重要影响。



人口—土地—产业系统与村镇建设关系


问题:青壮年劳动力流失、村庄空废、公共设施配置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血亲关系淡化等问题。




农村地域功能:在要素的整合、系统外部环境的变迁以及社会需求的驱动下,农村地域功能不断发生着演化和变异。


乡村重构:随着乡村经济形态、空间格局和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需要地方行为主体对这些作用与变化做出适时的适应与调整,重构村镇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和文化空间。




村镇化发展的机理模式






(二)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模式
——基于农村发展动力源的差异性和综合村镇发展主导功能





  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空心村土地精准调查技术,研制村域尺度空心村土地三级分类系统;构建以村域为单元的精细尺度下空心村宅基地利用格局智能化识别技术。











(三) 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模式的典型案例


工业企业带动型——山东桓台县马桥镇

农业产业化带动型——山东禹城市房寺镇邢店村

乡村文化产业带动型——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

专业市场组织型——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

旅游产业带动型——安徽省黟县西递村

劳务输出带动型——重庆开县

城镇建设带动型——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



1、 农业专业化、产业化带动型——山东禹城市房寺镇邢店村

1995年前,传统农业带动村域缓慢发展;

1995年以来,村支书带领下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和大棚蔬菜种植为产业支撑,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合村并居,形成土地流转、农业发展、村镇空间重构的村镇建设模式。




2、工业企业带动型——山东桓台县马桥镇

• 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传统农业主导阶段,被戏称作桓台的“西伯利亚”;

• 90年代后,走出一条以两大集团企业为产业支撑基础、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通过政府主导实施镇村统筹、镇社区化


  形成土地流转、产业发展、村镇空间重构互动的村镇建设模式,实现了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3、乡村文化产业带动型——河南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

  人均耕地较少,限制了传统农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以工笔虎绘制为主导兼绘人物、花鸟、山水等的绘画产业,并开发了布老虎、虎头靴、虎头枕等涉虎产品,形成“培训+创作+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带动本村及周边市县数千名农民创作或销售画品。


4、专业市场组织型——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适时调整传统产业结构,走“以市兴村、以商富民”的路子,盘活农村有限土地资源,利用非农建设用地创办以建材装潢为主体的九星综合市场,并先后建立九星物流等12个子公司;

• 坚持“以地生财”的原则,将土地当成资本经营,不断提升级差地租收益,促进土地经济收益的迅速增长,实现村集体从土地经济中的持续获益;

• 通过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使全体村民能够长期享有土地和集体资产的收益分配,实现“人人有工作,人人有保障,人人有股份”、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树立了典型样板。



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



(四)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建议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村镇建设制度体系,系统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税费制度改革,强化农村制度、措施实施的精准性


• 发掘凸显乡村价值的农村特色产业体系,增强村镇发展活力和动力,搭建农村产业发展和推进乡村创新、创业的市场平台


• 加快完善农业生产安全支持政策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农村水土资源基础,提升农业科技与安全保障水平


• 逐步完善惠及和保障民生配套服务体系,加大国家对农村低保、医保、新农保等公共资源的投入力度


• 健全村镇建设及其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创新农村基层民主制衡机制,重构村镇自治体系


• 推进创新不同区域类型村镇发展战略体系,优化村镇空间体系、重构乡村空间格局,分区、分类探索村镇规划技术和标准


构建村镇建设新格局——村镇建设与管理之基

  新型城镇化,县(市)区村镇建设格局、战略、产城融合路径。定位决定地位、格局决定结局!



  
  村镇建设格局,是指乡村地区县城、重点镇、中心镇、中心村(社区)空间布局、等级关系及其治理体系。其价值在于村镇发展新主体、新动力的塑造,推进形成中国特色的城市、村镇、农业、生态“四位一体”国土新格局



(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