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子课题4:村镇文化与特色风貌研究│课题
中国工程院
指导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承办: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本文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愷在会上所做的题为“村镇文化与特色风貌研究”的报告进行了简要总结,感谢会议承办方提供资源支持!
现状和问题
一、文化风貌建设的发展阶段
1.原生阶段(发展稳定,自由发展)
外来文化影响比较小,自发的增长和发展。
2.异变阶段(村镇工业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迅速,风貌建设出现多种价值取向。
3.强力建设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阶段)
土地指标向城市移动,迁村并点,农民上楼。
1.乡村生活环境恶化,基本生存条件亟待改善
乡村的环境缺乏治理,基础生活条件还处于降低的水平。
2.老房子条件差,不如新房子适应生活水平的提升
老房子破落不堪,新建筑快速建设。
3.外来文化的渗透,影响对本土文化的认同
人们不断地接触外来文化,开始怀疑本土文化的判断。
4.生土材料弃用,传统技艺失传
生土材料由于生产工艺、市场流通、建造技术等多方因素被弃用。
传统的技艺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而渐渐失传。
5.文化认知观念不清、风貌建设不得其法
重形式、轻内涵。涂脂抹粉,仿砖画柱,形象工程。
6.历史村落、传统建筑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修缮
保护范围还不够全面。村民作为村落文化的真正主体,但缺少保护意识和能力。保护和修缮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保护工作没有持续进行。
7.缺乏适用的乡村规划编制方法
在规划设计、规划文本等方面还是主要借鉴城市设计的方法和体系。
8.设计下乡的条件制度不足
设计审批手续繁琐,设计支付成本有限。
9.乡村建设人才短缺
具备乡村建设的专业素质人才缺少。本地管理人才缺乏专业的培养教育。
1.新常态下,国家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相关配套政策陆续出台。
2.农民工返乡,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村民自治处于起步阶段。
伴随乡村的发展,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开始返乡创业,并参与乡村自治。
3.专业设计尝试下乡,新田园建筑崭露头角。
规划师、建筑师走进乡村,开始专业的设计实践活动,带领村民建设、改造家园。
4.各界学者深入研究、积极参与,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社会学者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中,通过社会学的方式改变乡村建设。
分析与研究
村镇文化构建的几方面因缘
•地缘 自然条件(地域性、环境、气候等)
•血缘 亲情纽带(家族、亲人等)
•业缘 发展导向(共同的职业、产业及产业链条等)
•情缘 熟人社会(共同的感情基础,民族、历史、宗教、方言、习俗、文字等)
地缘是村镇文化形成的自然条件
村镇的地理位置决定风貌特点
血缘是村镇文化的亲情纽带
血缘是村镇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现
业缘是村镇文化构建的导向
乡村产业通常发展单一的某种特色产业,使之具有规模和竞争力。由于某一产业的适宜发展会逐渐聚集人脉,衍生基本的价值观和文化判断,最终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和亲密的文化关系。
情缘是熟人社会构建的核心
同根同源(民族、氏族、历史、方言、习俗)
1.日本社区营造的经验
•编制发展建议书,采取探索式、渐进式规划
•传统文化的创新
•村民自愿签订的乡规民约
2.台湾社区营造(建设三步走)
•文化先行→风貌营造→产业发展
•强调文化对乡情的引导作用
1.与城市的关系
1)城中村(城市中,距离市中心小于10KM)
2)城边村(城市边,距离市中心10-30KM)
3)近郊村(易到达,距离市中心30-50KM)
4)远郊村(方便达到、距离市中心50-100KM)
5)偏远村(难到达、距离市中心大于100KM)
2.四大方面的综合评价
对具体村庄情况的基本判定:
横向:
1)区域规划(区域平衡、规划策略)
2)文化风貌(乡村文化、特色风貌)
3)产业发展(产业类型、发展模式)
4)地域环境(地域环境、内部建设)
判定标准:好、中、差
纵向:
1)城中村(位于城市中,距离市中心小于10KM)
2)城市边缘(位于城市边缘,距离市中心10-30KM)
3)近郊区(容易易到达,距离市中心30-50KM)
4)远郊区(方便达到、距离市中心50-100KM)
5)偏远地区(较难到达、距离市中心大于100KM)
3.分类方式
评价后归类:
4.具体措施总结
5.具体措施选择
→ 第一步 确定乡村和城市的关系(城中、城边、近郊、远郊、偏远)
→ 第二步 对该乡村的区域规划情况、文化风貌情况、产业发展情况、地域环境情况评估
→ 第三步 确定该村庄所属的具体分类(大约60类)
→ 第四步 查阅该分类的具体方案推荐
→ 第五步 选择适合本项目的具体措施
→ 第六步 对选择的具体策略进行排序,确定优先关系,形成最终报告
说明:根据不同情况,选择的措施可多可少,应根据各个村庄的具体特点,适度规划,选择设计。
6.小结
(1)根据实际情况,将全国乡村纳入50多个具体分类
(2)按需要选择、量力而行,可以多做工作,也可以少做
(3)为乡村工作者提供了基本可行的操作方法
(4)保持了基本价值观的一致,坚守乡愁最底线!
政策和建议
1.建立居民对自身乡土文化的认同感
村民参与的第一步就是要树立信心,培养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应挖掘和恢复传统文化,找到每个村庄独特的过去和历史,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注重乡村的社区文化,培养社区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社区凝聚力。
2.恢复乡村生活的社会伦理秩序
社会伦理秩序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色。应挖掘并巩固传统孝道,恢复长者在乡村伦理秩序中的权威地位。同时通过改善乡村生活,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
3.以社区营造的方法实现村民自治
社区营造的方式在于唤醒村民的责任感与参与精神,通过维护共同家园,共同利益实现村民的广泛自治。
4.发挥文化复兴或新兴文化的引领作用
1.根据村庄的具体情况,确定建设实施方案
2.保持山水自然格局
重视并保持原有的自然格局,尽量维持村落原有的布局方式。
3.保持村庄布局,保持空间尺度
在风貌建设中,尽量地保护村庄原有格局、空间尺度、场所环境。
4.实现乡村建设的有机更新
有步骤、有计划的有机更新,建立一定程度的探索机制。
5.创新发展适合当代生活的新乡土建筑
传统建筑或民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具备那个时代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在今天的新环境中,一方面应改善传统建筑对于现代生活的不适应性,另一方面要创造适宜本土文化、乡土环境的新乡土建筑。
6.保留和利用重要景观要素,保护乡愁回忆
代表村中发展历程的重要景观要素,应予以保留和维护。
7.恢复和创新乡土建筑的建造技术
在专项技术上深入研究和创新,包括古旧建筑修复技术、既有建筑加固和整改技术、新建房屋的标准化和可变化建造技术、防灾安全核技术等。
1、从大包大揽转向扶持引导
2、从行政指挥转向合作参与
3、从一次性打造到循序渐进
4、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管理
1、从风貌设计转向社区文化
2、从短期项目设计转向长期伴随服务
3、从专业服务到专业人才培养
4、从分专业设计到一体化设计
5、传统元素装饰转向新田园建筑创新
6、从专业设计转向村民参与
注:根据演讲视频整理,经作者补充、完善后发布,特此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