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1069期|她是央美校花,大一时画的大卫素描至今无人超越,她的经历成就了王小帅的成名电影《冬春的日子》

2016-10-10 观心艺术生活

美好生活第一站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哦!

这是观心第1069天为你分享,希望你也把美好分享给最爱的人!

内容来源:艺术家传播网

不止是校花


她,大一画大卫

入选美术教材封面

是央美建院以来画得最好的一张大卫


每年都有大作展览

作品之多之大

令人震惊


她就中央美院画家喻红





先看她的大卫素描作品








大卫   徐冰

大卫   喻红




大一画大卫入选美术教材封面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

这句话套在喻红身上太贴切,

还在上大一时,

18岁的喻红就以素描习作《大卫》

被刊登上全国高校美术教材的封面,

被公认为“中央美院史上最好的大卫像”。



话说徐冰大卫

当年是徐冰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画成的,

当时老院长靳尚谊先生到画室看了许久没有作声,

后来传出老院长靳尚谊靳老评价徐冰大卫

是央美建院以来画得最好的一张大卫,

成为当时央美学生争相学习的典范。


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喻红大卫诞生了,

当时喻红年仅18岁,那张大卫

是喻红央美一年级时第一张素描作业,画了4周。

这张素描被评价为具有文艺复兴时期素描的血统和精神,

全面超越了徐冰的大卫,代替了徐冰大卫央美第一的地位,

并且20多年来央美没有诞生出其左右的大卫。






长得如此高挑优雅,

还介么的有才华,

当年的喻红

无疑是男生中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




刘小东与喻红






大学毕业后,喻红留校任教,

刘小东则分配到美院附中,两人蜗居一起,生活虚无潦倒。

导演王小帅曾以他们的这段经历为脚本,

邀请喻红、刘小东两人

本色出演拍摄了他的成名作《冬春的日子》。

与电影里喻红出走,刘小东成疯的结局不同,

今天的刘小东已是画作拍卖动辄过千万元的画家,

妻子喻红也像姥姥给她取名时期望的那样












以刻画当代女性形象见长的

当代油画艺术家喻红,

擅长“发现令人心灵感动又无法言表的东西”,

她受蒂芙尼之邀为Tiffany Keys挚友

章子怡、李娜、李宇春创作油画肖像。

与她们近距离接触后,喻红透过艺术家敏锐的视角,

对她们的形象进行了风格化的诠释,

以此展现她们

面对人生无限可能时坚定的内心力量。






章子怡精致的五官让喻红感叹不已,

但聊起她为表演扛下的苦受过的压力,

一身伤病却始终期待一个更出色的角色后,

喻红笔下的章子怡更有从容的意味。

在喻红看来,适合冷色调的李娜在暖色的背景衬托下,

更显飒爽而无畏的性格。


章子怡



喻红为李宇春创作油画肖像

李宇春




并不擅长画画的李宇春

最感兴趣的是调色的过程,

在了解到“冷色块在脸部特别珍贵”后她顿悟,“

正如热情的音乐中突然点缀清冷音色,

打破大规则的逆向总让人惊喜。





李娜膝盖手术后

常年绑绷带留下的白色印迹,

在喻红眼里像一道独特的性格纹身。


李娜




2016年中央美院大展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32kk0l3w&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来自:刻画




喻红

1966年生,北京人。1980年进入中央美院附中,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1994年研读硕士。现任教于中央美院油画系。


1990年在北京举办个人画展,1991年参加“新生代艺术展”,1993年参加“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1994年在纽约举办“喻红、刘小东近作展”,1997年参加“第47届威尼斯双年展”,1998年参加成都“上河美术馆首届收藏展”,2000年参加成都“转世时代—2000中国当代艺术展”。作品还参加“第一届全国油画展”、“第七届全国美展”、“首届人体油画大展”、“八位女画家作品展”等。作品多为海内外私人收藏家收藏。



《游园惊梦》 布面丙烯 500×920cm 2015年




《游园惊梦》

这幅画的内容是在一个大的废弃的园林里发生的事情,

这个园林把空间、结构和有趣的故事串连起来。

比如作品中涉及的“刻舟求剑”、“水中捞月”、“盲人摸象”等,

这些都是小时候就读到的故事。


《游园惊梦》(细节图)



“我挺喜欢叙事性的,

但是我的叙事性不是在讲一个故事,

它是一种象征性,比如说刻舟求剑,

我都不知道它应该是一个什么时代,

也没有一个具体地域,

是南方、北方?古代,还是现代?


所以他们既没有服装,也没有身份,

他们其实就是人,最基本的人。

盲人摸象,刻舟求剑,水中捞月这些寓言

讲的基本上是人的自以为是。

人以为自己很聪明、能够了解世界、把握控制世界,

实际上是盲目和失效的,

我用这些故事来表达人性最基本的东西,

所以淡化了故事本身的情节、背景。”


《游园惊梦》(细节图)




“前几年我用金色为背景画了很多作品,

用金色可能跟我最早的创作,

就是90年代初的那些《肖像》创作是有关系,

那个时候把背景抽离掉,

人和背景没有关系,又好像浮在虚空当中;


后来又画金色背景的时候

也是把现实人物跟周围的环境区别开,

有一种更强的仪式感,象征意义。

现在,我又回到写实和背景空间当中,

这种空间又可以让我去把好多主题去深化。”



《游园惊梦》(细节图)


《游园惊梦》(细节图)


《游园惊梦》(细节图)





《不负春光》布面丙烯 300x640cm 2016年



“《不负春光》

是根据艺术家卢梭的两幅画创作的,

卢梭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画家,

他的画非常稚拙,也很勇敢,真是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所以我就根据他的两幅画的基本结构创作了《不负春光》。”


“也有一些作品是根据传统的绘画而来,

比如说像《奥菲莉亚》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剧中人物来创作,

而且英国绘画当中也有很多关于奥菲莉亚的作品,

我这张就是根据英国的一个绘画基本结构,又做了一些演绎。”






《十字舟》布面丙烯 140x150cm 2016年

金属的声音  布面丙烯,200×200cm,2016年  

《奥菲莉亚》, 布面丙烯,250×300cm,2016年




我希望可以画出的

是心理时空和现实时空交揉在一起,

我想这就是我们在某种意义上的真实状态。”

“我只能试图去接近真实,却无法界定真实。


当我们触摸到一个真实的时候,

这个东西很可能在第二天是不存在的,

也很可能就变成另外一种形态了,

这个事情会使我们对世界产生一种迷惑。”


“画越大,需要的内容和结构越大。

就像你写一个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虽然可能有的长篇就是从一个短篇发展过来的,

但是结构、线索是构架能力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画大是一个挑战。因为我现在还能爬得动梯子,

所以想趁着能爬就先画一些大画,

再过几年爬不动了,以后肯定越来越小,

没准儿画一些小人书那样的绘画。”






《尘世》布面丙烯 150x300cm 2016年

《天门》,布面丙烯,200×180cm ,2015年

《大风起兮云飞扬》布面丙烯 195x260cm 2016年

《唾手可及》布面丙烯 150x140cm 2016年


《观涛》 布面丙烯150×200cm  2016年




2016中央美院美术馆展览现场




《风轻云淡》  布面丙烯,97×76cm,2016年


《判断》布面丙烯 76x97cm 2016年

《方向感》布面丙烯 76x97cm 2016年

《快照》布面丙烯 76x97cm 2016年





《守株待兔》布面丙烯 300x150cm 2016年




画画其实很理性

就是说,你想达到一个爆发的状态,

不一定非得要拳打脚踢,

首先有很多的技术性的东西已经让你去履行。

画完可能挺好,第二天以后哪儿又觉得不行,

再重画,一遍一遍来。


画到最后的时候挺高兴的。

反而是中间的时候很累。

刚开始画,当然在一个白布上画是很愉快的,

等到画到中间有点儿像一个工匠做一个项链一样,

要一个一个环接上,那是很苦的,

但是等你都接好了是很高兴的。


每一次新的技术都会对绘画有影响,

绘画不断地去剥离那些可以被技术代替的部分,

最后可能越来越核心的是只有人能做,

只有需要手工来完成的东西,

那才是绘画性的作品。



荡漾,布面丙烯,97X76cm 2015

火,2015,布面丙烯, 76x96cm

《风起云涌》布面丙烯 140x150cm 2015年





日月同辉   布面丙烯, 200x250cmx2,2014








坤乾 ,布上丙烯, 250x300cmx3   2014


《坤乾》局部 



展览现场




《百尺竿头》,2015年,布面丙烯




我平时也会拍照片。路边电线杆特别有意思,这些复杂的结构特别好看。我们想象的电线杆就是一个杆子上面有些横着拉的线,其实电线杆就像人一样,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样子。


几十年前的电线杆是木头的,现在都是水泥的,外面贴上网以防贴小广告,这些都是社会生活的见证。


这些生活道具上可以体现出时代、生活的变化,挺有意思,我经常会拍这些东西。另外一个渠道是从网上搜集图像。我个人所见范围是有限,不可能看到所有的人或者景象,网络会帮助我看我没有看到的东西,很多人都把随意拍的生活场景放在网上,很有意思,他的角度可能和我的不一样,对我有一定的提示。





《决议》,2015年,布面丙烯

共渡,2014,布面丙烯, 180x200cm




《云层》,喻红,2014年,布面丙烯

《水墙》,2014年,布面丙烯




《开门见山》局部






2015苏州博物馆展览现场








她就是在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榜单上

绕不开的“英雌”

陈丹青语



《云端》250cm×1800cm 2012年



《云端》

长18米,分为六联,是喻红画过最大的一张画。画的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看到的场景”,但集中表现“争斗、性、犯罪、束缚”等元素。


几组人物,出现在不同场景,面貌各异,彼此也没关系,全是生活“最普遍的情景”。画面最左边,一群人垂头蹲在地上,“这些人有可能犯了罪,但你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罪犯,他是一种被束缚、被控制的状态。”右边,七个婴儿被包裹在襁褓中,“是一种社会生活、成人生活的痕迹”。



2014年1月11日,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周末报社主办的2013文化原创榜颁奖典礼在天津环亚马球会酒店举行,揭晓了2013年度的“中国原创文化榜”。年度艺术作品是喻红的《云端》。




局部1

局部2

局部3

局部4


局部5




我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经历也很单纯,整个生活就是这么平静地,一天天过去。咱们的时代就是这样的,没有动荡也没有战乱,但是很多人不相信生活本身真实的样子,老是喜欢一些虚妄的矫饰的,甚至是虚拟的生活。我倒觉得洗尽铅华和处世不惊是一种非常宁静的力量。




这种宁静的力量,

让喻红与现实,与艺术融洽相处。

喻红不只是一个艺术家,还是一个生活家

,一个驾驭生活而不为其所累的人,

一个从日常中切近生活与艺术本质的人。



《素手》




陈丹青评价他的朋友喻红:

“最早的时候我就发现她内心非常骚动,

年轻时骚动很容易,

我没有想到过了十几年到现在,

她还会画出这样的东西。”




天问


《天问》以敦煌莫高窟壁画《赴会佛和菩萨》为蓝本,灵感源于屈原长诗中对天提的170个问题,表现人们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对世界、生命、伦理、发展等事物的不确定性的疑问。




局部1

局部2


天幕


《天幕》以新疆克孜尔千佛洞的《四像图》为蓝本,选取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图片,表现人从生到死,从无知到有知,从得到失的处境。




天井

《天井》以意大利天顶画《大力神和四季》为蓝本。人物是喻红随手拍的,他们各有各的活法,但摆脱不了生命的盲目性。



天择

《天择》以戈雅的铜版画《荒诞的行为》为蓝本,探讨人类与文明的关系。人们创造文明却因文明和贪婪又回到从前,生活依旧平淡。




局部




《天梯》

是根据埃及西奈山圣·凯瑟琳修道院的一幅宗教藏画而来的,原作是木版画,只有40 公分左右。原作的画面上,修士们顺着天梯向上爬,最上面是上帝在接引。


中途有一些魔鬼拉扯着修士,让他们掉入大地裂开的血盆大口,掉进地狱。而天使则在周围观看着这一幕幕。应该喻红作品《春恋图》不是某个特定的宗教故事,而是表现了宗教修行的一种状态,人们向往天堂,但路途中却有可能被魔鬼拉下去。


我没有看过那个修道院的原作,就是在画册里看到过,一看就觉得很喜欢。找这张画花了很多时间。两三年前,我偶然在望京的一家艺术书店里看到这幅画,但当时漏买了这本画册,后来想要用的时候,就找不到了。后来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美国订到了有这张画的画册。


这幅画跟我们现在一些对人生的比喻很贴切。我在画的时候,就把上帝、魔鬼、天使这些宗教的元素去掉了,只剩下往上走的人和掉下来的人。


原画中,向上走的人很虔诚、很向往天堂,而向下走的人则很痛苦,而我画的正好相反,向上走的人左顾右盼,是一种盲目的状态,向下掉的人处在一种失重状态,反而很开心、很享受。其实这跟现在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是一样的。


人生的道路其实非常窄,从小时候开始,上学、考试、找工作、结婚、生孩子,一步一步走过来,其实没有太多选择,而是在被社会、家庭等来自各方面对你的期待推着走。而真的掉下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也不一定是个多坏的选择。





方舟 2012年








妈妈说喻红从小天性豁达,纯洁无私。

豁达就是喻红的第一个法宝,

那不是来自世故,而是来自洞彻。

沉静是她的第二个法宝,

就像她说的,如“静水深流”





春恋图度 250x1200cm 布面丙稀 2008年







《春恋图》我运用了与《捣练图》相同的画面结构。《捣练图》画的是古代宫廷妇女做丝绸的过程,而我现在画的是现代生活,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而且,在画面上是没有与传统相似的那种叙事关系的。我希望再现的是一些生活的碎片,而且是当代生活的碎片。


我的作品画面上是现实生活中或坚毅或脆弱或新锐的中国的当代普通人及其生活的此时此刻,人物与人物没有特定的线索关系。就像现在的社会一样,生活中充满了大量的信息轰炸,一切都是琐碎的碎片。


虽然画的是现代生活,但我希望用自己的方式重新创造它,在保持经典画面结构的同时用现代的人物形象、现代的语言方式重新绘画,通过这种方式与古代的经典产生一种对话。




喻红的经历在世俗看来很令人艳羡:

生的落落大方,能做自己喜欢的事,

还小有成就,能携手自己的爱人,还终成眷属。


这样的女子在现实中是傲娇的,

然而她却并不因此而骄傲,

反而触动了她将视角触及身边平凡的女性。


生命是如此的短暂而脆弱,

正如她和她女儿的成长,

又有谁能预料到明天会是什么样子呢?


赵波和喻红之一

我们俩




出于一种对无常的本能抗拒,

喻红开始关注身边各种职业的女子,

售楼小姐、教师、下岗工人等等,

每个女性都渴望被关注,

哪怕现实中她们是如此渺小,

喻红认真地体会、拍下身边的女子,

以自己的感触为此创作出一幅画,

同时也请她们选出一张自己最喜欢的照片,

两者并置,创作出《她》系列。


《她》系列作品





她—售楼小姐

她—藏女

她—80后作家

她—乐手荣翊如

她—乐手





日常生活—我在脱衣

日常生活—我在水里

日常生活—我在床上




《日常生活》

喻红说:“所有六张画都是关于我每天的日常生活。和大多数人一样,我的生活也很琐碎平常。实际上生活就是这样的。” 的确如此,这些画紧贴生活,喻红画自己在市场买菜,买水果,画自己和朋友们开怀大笑。


画中间或出现的并不和谐的色组合和别出心裁的构图是那么引人入胜,我们停下脚步,踯躅于画前,重新思索这些构成我们生活的日常琐事。


不仅如此,喻红还给每幅画并置了从报纸或杂志上剪下的文章,文章将我们的思绪拉得更深更远。如喻红所说:“这些文章全是关于中国老百姓是怎样花钱的。


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建设小康社会,而我在这种小康社会中发现了中国人与其消费方式之间存在的有趣规律。” 这些剪报的确是发人深思的。



《不能自已的律动》系列  2010年

互相角力 金箔、布面丙烯 250×300cm 2011

平衡




关于健康


我生于60年代,像我这个年纪的女性,一直以来并不是很关注自己的身体。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被教育的是要关心国家、社会、世界等这些大的题目,从来没有人告诉我们应该好好关爱自己。一直到90年代末,我感觉社会才开始大力倡导人们关爱自身健康,这当然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因为身体是人性的基础,全社会只有在开始尊重生命后,才会开始关注身体。我也是从那时候起开始关心自己的身体的。


身边有几个朋友患了乳腺癌,这对我的触动很大,我觉得乳腺癌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会切身发生在自己身边。刚听说坏消息时我会很恐惧,甚至第二天一早起床就觉得自己哪里怪怪的不舒服,现在我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应对。比如每年都会按时体检,只要在北京,就保证每周去健身两次,也会做瑜伽,这个习惯我坚持几年了,还会一直坚持下去。


艳阳天


虚拟生活


关于美丽


我有一个女儿,作为母亲,我尤其感觉到让女孩子,特别是刚刚发育的女孩子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美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但是一种健康教育,更是一种心理方面的支持,让她更好地接纳自己的成长,包括乳房的发育。


我很羡慕现在的女孩子,她们对身体的态度比我们要开放自然得多,她们没有过分的羞耻感。不过有些女孩子也有点矫枉过正了,让她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美非常重要。中国女性对身材太刻意太苛求了,她们更喜欢选择过于紧身的衣服,虽然看起来漂亮,但很可能是不利于健康的。在这点上我比较欣赏外国女性。她们无论身材什么样,都不会影响自信。



我从2005 年开始,尝试在丝绸上绘画。因为我一直对中国的古典绘画很有兴趣,但我不是学水墨画出身的,我就想用我比较擅长的表现方式,与传统的东西结合。所以就选择在丝绸上绘画。我画了很多练体操的女孩,画她们弯腰压腿,做一些看上去很扭曲的动作,我想通过这些,来表现人为了适应社会,会通过各种方式改变自己。当时选了各种材质的布料,麻、棉布、各种各样的丝绸,后来就发现软缎,也是丝绸的一种,比较适合我用水调的这种颜料。而且在丝绸上作画,对速度、颜料与水的比例、作画的时机都有要求。


可是丝绸虽然很华丽轻盈,但也是一种相对比较脆弱的材料,挂起来以后会随着风或者观众的走动而动,我就想再去赋予这种材质以稳定性,能够“凝固”丝绸。后来就自然而然地想到树脂,因为它是透明的。但因为国内用这种材料的人很少,所以可以请教的人也不是很多,国产树脂通常比较黄,透明度也不好。而且树脂容易变形,最初是像清漆一样的液状物,加入催化剂后才会凝固,而凝固过程中会急剧发热,发热之后就容易变形,所以大型的东西也比较难做。过程比较复杂,花了几年的时间摸索,最开始的作品都不是很成功,大都发黄变形了,现在就要拆了重做。


父与子 1997年


《目击成长》系列


1994—28岁怀孕了




《目击成长》系列

是喻红创作持续时间最长的作品,也像一部记录喻红生活的绘画日志。而喻红也确实以一种对待私人日志的态度对待这件作品,只参展,不出售。《目击成长》以“年”为单位,从喻红出生开始,每年选取一张她的照片和报纸上的新闻图片,记录了喻红自己的成长和社会的变化;喻红的女儿出生后,她又加入了女儿的部分。“通过一种个人的线索再现一个社会的变化”,喻红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



我不是个观念型的艺术家,我更注重体验,注重切身的感受。有了孩子以后,我的生活节奏和重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所以4 年多的时间里我都在适应,都在想怎么重新去画,画的内容又要与我对生命的体验有关。


之所以从2009年起开始画《目击成长》,因为我确实关注成长,每天看着孩子一天天变化,孩子长得很像我。但我们确实不是一个人,是两代人,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里成长,不知道两人最后会变成什么样。于是我从我的童年开始画起,然后画到女儿出生的那一年又开始画她。比起一些非常个人化的变化,这个系列更多谈的是社会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女孩与老虎,1995年

1997年作 无题



母性触动诞生“目击成长”系列

张爱玲还说,世界上最悲剧的事莫过于一个才女结婚了。喻红一小心又被言中了,特别是1994年女儿刘娃出生后,她曾说,“看着她的眼睛我的眼泪一直不停地淌着,心情无法言说,静静地感受着她可爱的粉红色的重量,心中明白从此我有了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这份疼惜,接下的5年,喻红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女儿和家庭上,几乎停止了创作。自己的梦想可以慢慢实现,而孩子的成长等不及,不是吗?


女儿一天天长大,面对这么个很像自己的新生命,喻红的心再次被触动了,“但我们确实不是一个人,是两代人,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里成长,不知道两人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彼时,女儿也已经5岁了,会走回跑会笑会说话了,喻红也有时间静下心追逐自己的最初梦想了。于是,她重拾画笔,以编年史的方式回溯自己的成长,从出生开始,每年画一张,再选配一幅当年的新闻图片,女儿出生之后也加入其中。创作的初衷也只是想留住过去。

绿色



我觉得人生总体是悲观的。你去看生命里有趣的东西多还是无聊的东西多,可能是一半一半,甚至无聊的更多些。但如果你天天去看这个,不肯接受,你就没法活了。就好像要交罚单,你死活不交,最后只能自己倒霉。



玩具—鲨鱼,1999年

2008 喻红42岁 100×100cm 布面丙稀(局部)





此时此刻


家谱

繁衍

花花世界



传统的“新生代艺术家”

艺术评说

易英


平面化曾是西方早期现代主义艺术的主要特征,它既是对学院造型规范的反叛,也是建立个人风格的起点。在喻红则是一种折衷,在她形成明确的创作观念之前,学院的基础为她提供了初步的创作模式,然而在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下,她也意识到这种模式只意味着一种写实技巧的展示和个性的丧失,因此,现代艺术最基本的语言——平面化也成为她改造学院模式的最基本的元素。


现代艺术的影响似乎是潜在的,并没有成为喻红的主动意识,这也决定了她日后的发展方向,她始终没有接受真正前卫的艺术观念,而是按照个人的趣味在传统与观代之间进行选择。这种趣味与她后来在新生代中的风格是一致的。

情人们


喻红在人体艺术中的平面化倾向也带有装饰性的意味,既没有仿古典的褐灰色调,也没有俄苏画派的银灰色调,而是亮色与暗色、纯色与灰色的平行并置,显得雅致而单纯。这种感觉来自她对形式的独特理解,不管她后来如何变化,这种形式上的细腻感觉,都与她对生活的感受相一致。


从表面看,形式是一种纯艺术的追求,而实际上它是心灵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整个世界也湿得亮丽而清纯。这是理解喻红的关键之一。

青春高度

走钢丝




金色肖像


她在90年前后创作的肖像画系列实际上包含着一种语境的隐喻。她描绘的都是她周围的人,由于主题的淡化,这些形象仿佛是一种符号式的无意义的存在,她们似乎都不处于特定的情节,没有特定的身份。


形象的无意义性代表了集体意义的消解和个体价值的凸现。在喻红这批大多以“肖像”命名的画中,画中的人物具有双重的性格,她们不仅反映了这一代人在当代都市文化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作者本人对当代文化的态度。


黄花肖像

红色的肖像 1990年

红绿相间的肖像


以《红绿相间的肖像》(1989)和《红墙下的肖像》(1989)等作品为例,画面的设计带明显的大众文化的特征,平涂的颜色、独特的服饰和服装模型式的姿势,这不仅反映了消费文化的影响,也预示了这一代人对这种文化的亲和性,当然也包括作者本人把她在生活中的趣味转换为一种绘画的语言。喻红把她的自传带入了艺术,这也是这一代入共享的自传。


事实上,历史也就在这儿划分出一条界线。随着85运动的终结,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艺术市场的兴起,使艺术家越来越融入商业社会,逐渐由政治理想的承载者转变为在商业社会的条件下实现个人价值的“经纪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喻红的作品超越了自身,它站在一个历史的交结点上。



佳期如梦

灰色的肖像,1989年

斜光肖像

紫色肖像1989年


金色惊喜


1988年作 自画像

怀旧肖像,1989年

1994年 在海滩







系于物,观于心,发现生活本来之美!

她是中国高定第一人,范冰冰、Angelababy等曾穿她设计的礼服惊艳了世界

四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迪拜王子为他豪掷千金,在中国却频遭举报···

这位爱画「无脸男」的插画师,让中国风美出了新高度!

他曾经很富有,当扔掉90%家中物后,体会到真的幸福

这个姑娘29岁辞职作画,让中国绘本走向世界,《纽约时报》评委看了都想哭

出身贫寒的中国穷小子,为戴安娜王妃做了一辈子鞋,也征服了全世界的女人

觀心艺术生活发现生活本来之美

guanxinlife@163.com

主编微信 babywowo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赞一下让我知道你的欢喜,有什么话请留言让我看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