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就一个优秀博士生的几个方面

2014-04-15 经管之家

作者:喻海良先生


读博士,不是一件很轻松的工作。“博士,读的是自己的一点想法,读的是几分好奇,读的是二两苦涩,读的是家人多重期待,读的是儿时的一个传闻”。


不可否认,每一个人在读博士之前都是有一个美好的憧憬的。在博士期间,要参与重大课题,要发表多少论文,要获得多少个专利,要获得多少个奖励,毕业后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然而,进入博士课程后,就会发生很多不一样的事情。半年完不成一个实验,一年写不出一篇论文,两年也不知道如何去申请发明专利。有时候,看到好几万的奖学金名额都被别人拿走了,心里对自己成绩不够而窝火。的确,读博士不容易,读好博士更不容易。


1)多找导师交流。我不知道现在国内研究生平均多久找一次导师,介绍自己的工作进展。但肯定有一部分人,半年也不和自己导师交流一次,或许自己忙,或许导师忙。在澳洲,我们组的博士生是每一个礼拜都要向导师进行汇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上一个礼拜做了什么,做出了什么样的结果,下一个礼拜计划做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并不一定真的能够帮助你解决一些课题上的实际问题,但是,他能够很好地督促自己每一个礼拜都做一点点东西,思考下一个礼拜要做一点什么东西,即使只是在看文献。


现在的研究生导师,大都比较忙。如果只是一般性的自己就能够解决的问题,他们肯定没有太多兴趣。相反,如果你能够想到一些好的讨论点,与他们进行交流或者请教,导师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


2)文献必须天天读。很多人现在都埋怨导师根本不看论文,他们没有指导自己太多的创新点。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对于研究生,导师通常都只给予一个“模糊”的方向,提供一定的实验经费,对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把关。至于研究问题的细节,他们可能一点也不知道。很多人或许会认为这样的导师不合格,其实不然。天下没有一位导师对现在研究的问题都懂,如果他都已经懂了,就根本用不着你去研究。解决这方面的最好办法就是不停地看文献。不只是博士一年级的时候要认真看文献,博二博三照样天天看文献。我现在也是基本上每一天都会看几篇文献。一方面及时补充自己的知识点,另一方面,了解一些行业的发展趋势。当然,看完文献之后,有必要对这些文献进行一定的整理,这些对今后写论文大有帮助。


很多人天天对自己博士课题的主要研究问题和创新点感到发愁,咨询导师,也只是一些模棱两可的答复或者鼓励性话语,其实不知,创新点就在于文献之中。创新模式有很多种:用他人之方法研究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方法找到应用的领域或者具体问题;通过学习别人的方法,找到自己解决问题的点。


3)多掌握一些实验设备操作。我读博士的时候,一直都认为想法是最重要的。只要有好的想法,找师兄弟和工程技术人员帮助就能够实现。而我也是这样度过了自己的博士生涯。基本上知道做什么事情需要找什么设备,什么设备能够实现那些结果。然而,在澳大利亚的两年多生活,让我突然间意识到自己的缺失。很多基本的设备操作都需要从头学起,而很多设备由于排队时间较长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拖,而最终予以放弃。因为,这里的所有实验设备都是学生自己操作,而老师只是负责培训。而和国内不一样的是,这里也有很多学生,但是我没有能力要求他们帮助做很多实验。当然,小批量问题不大。


也因此,在读研究生期间,千万要在设备方面下功夫。只有自己懂得了大量设备的操作,才可能从一个实验“榨取”最多的“成果”。而且老祖宗有一句话,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可以晚上12点才回家,但没有道理要求同学老师也和自己一样晚上12点回家吧。


4)尽可能地帮助他人。很多人把“乐于助人”看做是一种品德。我觉得乐于助人应该是一种人性或者一种本能。然而,现在社会环境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加,这让很多人不愿意去帮助他人,即使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就我自己而言,有时候也会这样,帮助几次就失去了耐心。但是,这么多年来,我总结的最为深刻的事情,还是要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就会需要他人的帮助。


这两年在卧龙岗大学做研究,自己善于做模拟工作。而现在的科研,已经不能再只是简单的模拟一个事物的过程,也需要大量的实验验证。而工程学科做实验研究和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学科完全不一样,一个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去实现。也因此,每走一步,都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所以,在学期间尽可能地多帮助他人,这样他人才会愿意与你合作,给你帮助。


5)不要怕吃苦。做科研,很多人认为最大的需要是坐的住。其实,还有一条,要有吃苦的精神。我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去哈尔滨电机厂做现场测试。每一次测试的时间需要将近20小时。同时铸造车间,将近晚上12点的时候,现在会进行浇铸,那PM不知道是多高了。即使如此,为了实验数据,必须坚持。在澳洲也是一样,我有很多实验需要到新南威尔士大学去完成,每天早晨5点起床赶火车,晚上8点坐火车回家。而且,每一次实验都是连着三天,我必须喝红牛才能够维持体力。我们学校环境学科有一个副教授,比我大2岁,现在的组已经有20多人的团队了。听说,他经常晚上两点多给学生发邮件,安排他们第二天的事情。


做科研没有不吃苦的,不要认为自己的导师没有自己“苦”,他们都经历了你的成长过程。想起一句经典的话,舍不得今日吃苦,就少不了明日吃苦。


6)有大局规划。有一句俗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与其说读博士,不如说谋博士。首先要了解博士课题领域的大环境。如果所做的课题与工作符合行业长久发展趋势,毫不犹豫,坚定地做下去。相反,如果所做的课题与工作,在别的学校10年前就已经完成,并且已经实现工业化应用了,那么这样的课题只适合做导师的横向课题,而不宜做自己的博士论文。如果一定要在此坚持,虽然可能能够帮助先人完善他们的工作,但是,很难找到好的大的突破口。即使最后也达到了学校博士毕业要求,拿到了博士学位,在找工作、谋科研岗位也是非常困难的。第二,要谋划博士年度计划。在博士开学一年后,大家都会有一个开题,其中都有年度计划。然而,里面很多人都是没有思考就瞎编了一个进度,最终的结局就是延期毕业。第三,要及早谋划博士学位论文。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在博士毕业前两年就写完了,然后,就是不停地修改。因为,每搁置一个月,都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而我身边,有很多博士生,都认为博士论文也就是一个月能写完的东西,最后,没有办法,还是一个接一个延期了。


攻读博士也就三四年的时光,像这样的黄金年龄都不能好好地谋划,何以谋划自己光辉一生?


在这里似乎我还有很多条建议,如在学期间,一定要多和师兄师姐交流,有时候,他们比你导师教会你的可能更多。还有,做完实验与分析,尽可能地把结果及时整理出来,这些年我一直在写东西,似乎那些年起草的论文,虽然水平不是很高,但是都找到地方发表了。


最后一条,博士生年龄都不小了,别只顾着学习,把对象找好也很重要,我就曾单身了30多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