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说我在美国的两个精算实习(完结版)

2015-08-27 经管之家



论坛君
作者是一名在美国留学的本科生,通过自身实习经历向大家分享了他如何选择职业、求职中遇到的各种囧事,以及在实习中该注意的地方,本篇为完结版。



小弟我在美国西海岸的UCLA读本科。大一的时候茫茫然,上了天文、生物心理学等一系列相互没有关系的课。大二的时候转成了Mathematics/Economics major,同时意识到以后还是要吃饭的。受某位好友的“蛊惑”,动起了做精算的念头。一路跌跌撞撞,运气比较好,大二和大三的暑假都找到了精算的实习。今天是我实习的最后一天,趁着心得体会还没有忘光,想赶紧把他们写下来。小弟我经验有限,言辞观点一定有不少偏颇错误之处,大家请尽情指出!我的原意是想给论坛上在美国的大一大二的学弟学妹们看,可以让他们少走弯路,顺便学习我的经验教训。大家如有补充或者指正,请提出!


大一暑假:毕业了吃什么?


我是个好奇心特别旺盛的人。在美国读书的朋友们大概知道,不少大学有一个叫做general education的东西,而且美国也不要求一进来就定专业。因此,我在大一的时候上了很多没有什么互相关系的课:日本历史(我是御宅族),生物心理学(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生物),天体物理(那段时间刚好看了《银河铁道之夜》),语言学(我以前学过人工语言Esperanto,也就是所谓的世界语)……当然,大学物理,微积分,经济学之类的也没有拉下。简而言之,大一是令人兴奋的一年。但是大一暑假一结束,我就突然开始恐慌起来。到现在,我不仅没有决定要读什么专业,连毕业了要做什么都没想好。那个时候我已经对外国人找工作的难度有所耳闻。活了18年,从来没想到有一天会失业!(请嘲笑我吧,哈哈)


接下来的故事就一点都不意外。我和我的一个好朋友说,我喜欢数学,可是不知道毕业了能做什么?他当时在考精算,就和我说,不如你也来做精算吧!精算没有国内吹的那么难,总之你先考一个Exam P看看?照着他的建议,我就去考了,在9月过了Exam P。与此同时,我也决定了我的专业:Mathematics/Economics. 当时我的思路是这样的:我很喜欢数学,不喜欢经济。可是呢,经济似乎很好找工作,而且大家都在读。恰好我们学校有这么一个专业,岂不美哉!现在回想起来,真是犯了天大的错误。读你不喜欢甚至讨厌的专业,是浪费时间,也是在欺骗自己。很多时候你觉得某个专业对就业有帮助,其实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大二秋天:残酷的招聘季


说到秋天,那就是招聘季。过了一门考试的我,带着还算不错的GPA,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屁颠屁颠地跑去了actuarial career fair。我强烈推荐所有大二的学弟学妹们去career fair,体验一下就业的残酷。至少那个时候我的心灵是收到了比较大的震撼:公司就那么几家(西海岸本来公司就少),硕大的礼堂满满的都是学生,个个西装笔挺。和recruiter讲话的同学满脸笑容,在后面排队的同学,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不停地翻看自己的简历,时不时还有同学向我打听,“同学,你知道这家公司给H1B么?”这个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candidate是多么的……弱……


但是说来也奇怪。那次之后,我莫名其妙地被激发了斗志,立志一定要大二找到精算实习。我也不知道我哪里来的决心。这决心,从来没有在我减肥的时候出现过,甚是令我遗憾。言归正传。为了找工作,我第一个想到的是networking。我其实是个比较内向的人,英文口语虽然还不错,但是比较怕生。但是为了找实习,我也是豁出去了,coldmail也写了很多封。然而这并没有为我带来一个实习,所以说从找工作的角度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卵用。但是,这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的。通过和在工作的精算师扯淡,你会渐渐在脑海中有更清晰的概念,这很重要。原来说到actuary,你可能脑子里浮现出来的是一个数学很好的、但是不想读phd的人坐在办公室每天写高深的公式。通过networking,获取信息,你现在会知道,actuary主要在insurance和consulting两个不同的行业里,而这两个行业差别不小。insurance又大致可以分为property,health和life。这不仅对你在面试的时候有帮助,对你自己考虑要不要做精算也很有帮助!


我一边networking海投,一边准备考Exam FM。秋天是我心态最不好的时候,因为整整三个月什么消息都没有。现在想来,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对于当时从来没有找工作经验的我,实在很难熬。雪上加霜的是,12月的FM还没过。但是我没有放弃,12月立刻又报了第二年2月的FM,简历还在继续投。大二的学习学妹们,假如你们过几个月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记住,千万不要放弃。我的offer是五月份的时候来的。你可能申请了100个公司还没有回音,可能你的朋友申请了5个就有了offer,可能你的朋友回国托人找了一个。Just remember, you only need one offer to win the game.另一方面,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压力,也不要不考虑其他行业的internship。我当时的心理状态不是很好,压力太大。我在西海岸,公司本来就少,我还是大二,还是non-citizen,找不到其实再正常不过。完全没必要给自己那么多压力。


大二暑假:P&C,so fancy!


最后大二的暑假,我去了Farmers Insurance的actuarial analytics team做实习。其实一开始我是被分去reserving的,我还很期待,因为我一直觉得reserving是把保险公司和骗子区别开来的部分,哈哈。结果,就在我报到的前一周,我的manager跳槽走了,听说去了欧洲读PhD。于是乎,我就被扔去了analytics team。


我整个暑假就一个project,那就是为车险的severity建立一个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我还记得刚听到project内容的时候,我还问我的manager,这东西用的了这么久?他微微一笑,你做了就知道。真是做了才知道,在课堂外做模型有这么多妖孽的事情。比如我至今记得,我的collision data里大概有5%的数据,性别是unknown... I was like what does that mean...SQL这东西,跟着书上的例子做,怎么这么简单。真的写起来,还是有些难度。我不是统计专业,别说GLM了,simple linear regression都不是很懂,结果只能硬着头皮去问经理借书。经理说他也没有,结果还是总经理笑呵呵跑过来给了我一箱子的书……但是建模本身还是很有趣。举个例子吧,我礼拜天还会跑去图书馆找GLM的资料来研究。要不是公司不允许我们把数据带回去,我就带回去一边看书一边玩了。


这个实习让我学到很多。一方面自然是technical的,我不知道我还有没有机会玩100GB的cvs file和SAS Enterprice Guide,但我至少玩过。公司氛围很好,很laid-back,是我理想中的保险公司。但是现在想来,有几个东西当时没注意,应该注意的。


1.虽然每周都会和两个manager开会,但是他们从来不对我的表现进行反馈。唯一的反馈,只有在internship的最后一天。反馈的内容,他们憋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东西,只是耸了耸肩说:We think you are pretty good and we cannot think of anything negative. 我至今很疑惑这是什么情况。实习的时候,最好还是定期主动让你的manager给你一些意见。第一次在公司工作,可能自己有做得不好的地方自己都不会察觉。


2.我没有抓住机会多和公司里的人networking,这点我至今很后悔。在公司实习的时候,不要犹豫,多约coffee break。自己事先想一些问题。不要随便问,要问自己想知道的,机会难得。不过大概这个也和公司文化有关。我有同学告诉我,在Tower Watson和senior leader约coffee break根本不可能。


大三秋季:不知不觉就开始继续投精算?


Farmers Insurance历来不招外国人的entry level,return offer什么的自然不可能。我是那一届“唯二”的找到精算实习的大二,自然是信心满满,觉得秋季火速拿下internship offer自然不在话下。九月回到学校,想都没想就开始投简历、面试。但是这里我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我没有对大二暑假的实习做总结。说到实习,大家一般的反应都是为简历加分。但是窃以为,不少人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通过实习,你也在面试这个公司/行业!这种说法或许有点自大,但是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无论你做多少networking,去了多少info session,有些东西只能通过实际工作来体会。而最接近实际工作的,恐怕就是暑假的实习。等你做完了实习,有一些问题不妨问一下自己:


这个实习给我感觉怎样?做的事情是否有趣?


这个公司的环境氛围怎样?是否和自己相符合?


实习的时候有什么不如意的地方?是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还是公司的问题?假如是公司的问题,是不是大公司都有这个问题?


你最喜欢实习的哪个部分?这个部分是不是只存在于精算?


总之可惜的是,当时我并没有好好思考过这些问题,而是一门心思找实习。这次找实习,我隐隐约约有个目标,那就是找一个不是P&C insurance的实习。结果没想到也不是很顺,不过还好最后拿到了Cigna的offer。找工作总有一些运气成分,一时不顺利,不用忙着责怪自己,也不用忙着寻找理由。我去年申请了AIG,结果不知道为什么一面都没有拿到;申请了Towers Watson,结果他们把candidate的名单给弄丢了;申请了Liberty Mutual,结果我被飞去了波士顿,有3个小时的时差,凌晨酒店还火警,一夜没睡。不过也可能是我本人运气太差?我在Farmers做了实习,结果他们的大楼被封了;在Cigna做了实习,结果被Anthem收购了,哈哈。


今天从Bloomfield回洛杉矶。趁着飞机还没有起飞,继续写。我看到有一个回复很有意思,大概意思是说“西部公司少,申请东部的不就可以了嘛!”很不幸,that's not how things work......假如有还没进大学,或者大一的学弟学妹在看的话,请记住,假如你十分确定毕业之后一定要做精算,请想尽办法转去东部的学校!


1.东部公司多。公司多就意味着招外国人的公司多,你的机会就多。我已经见到好多朋友,在UCLA的时候怎么都找不到工作,一转去Columbia就找到了实习或者fulltime。


2.保险公司都喜欢找当地人。所以你不要觉得,我申请东部的不就可以了,it rarely works.


3.考虑学校的时候不要光看排名。举个例子,轮排名和学术实力,Penn State应该是不能和UCLA比的,毕竟我们有陶哲轩,哈哈。但是他们的精算系不是一般的强,无论是项目知名度、校友网络,都完虐我们UCLA。大家不妨去他们的actuarial club的网站上看看,他们一届有多少中国人可以找到实习,有多少中国人可以找到fulltime。UCLA我可以负责的告诉大家,2014届应该只有两个中国人找到fulltime,2015届只有一个,不知道到了我这一届会怎样?


大三春季:和SwissRe擦肩而过


大三春季首先我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转系,转成了Pure Mathematics,还有Japanese Language Minor,再也不用上讨厌的经济了,心情无比愉快。然后就是接着不停地面试,然后恶补日语。我是中途通过考试进去的,跳了六门课,语法什么的跟不上。


有两个面试令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Liberty Mutual,这是我第一次飞去波士顿面试。怎知道飞机晚点,到了酒店已经是凌晨;好不容易合眼了,酒店又响起了好几次火警,最后只能一早七点昏昏沉沉去面试,话都说不清楚,表现太糟糕。假如你的睡眠很浅,而且时差对你影响很大,一定要求视频面试!第二个是SwissRe,这个绝对是我遇到过的最愉快的面试。我一直对SwissRe很有好感,一方面是以前和里面的人聊过,另一方面是SwissRe在不少国家都有业务(比如日本)。我还记得当时面试我的人好像叫Ela Krycia,特别有意思。她说她会问很多奇怪的behavioral questions,都是老板让她问的,让我不要见怪,哈哈。她还问我为什么要做精算,然后又接了一句" Of course it's one of the best jobs, but still can you talk about it?" 总之整个面试过程十分自然,完全没有紧张感。结果过了大概三天就收到了电话。可惜的是,因为UCLA六月中才放假,一般公司都是五月底开始实习,所以以这个为理由拒了我。我最后拿到的是Cigna在Bloomfield总部的offer,但是他的面试印象倒不是很深刻。


大三暑假:不算顺利的实习


其实我有点犹豫要不要写这一段。万一论坛上有头有脸的人物看到了,对我产生什么看法,我还是很慌的,哈哈。不过转念想想,我毕竟还是个学生,又不成熟的地方是自然的。不妨写出来给大家看看,大家也可以吸取教训,工作好几年的人也不妨给我提一些意见。


上次说到我今年暑假最后去了Cigna。因为我们学校奇怪的学制,我的实习时间比人家短了一个多礼拜,六月中旬我才到公司报到。然而到了Bloomfield这个地方之后,我的心就已经凉了半截。我在国内的时候是住在上海的,来了美国之后在洛杉矶,两个都算是比较方便的大城市。可是Bloomfield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小镇。接下来又花了一个礼拜渐渐熟悉这个地方,这个时候我已经萌生了“毕业之后我绝对不要来这个地方”的念头。


到公司第二天,我就从经理那里收到了我的project,可是不知道是我脑子反应比较慢,还是我经理解释得不够清楚,我愣是没听明白我的project是什么。后来我又找他多次确认,可是每次他给我的解释都完全不一样。万般无奈的我,只能硬着头皮去找我经理的经理,让他给我解释,解释完了我总算懂了。于是我又找我经理最后确认了一遍,可是他又说,你还是按照我说的做比较好。我现在反思了一下,也不是很清楚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各位已经工作的能否给些建议?


言归正传,简单地说一下我的main project。熟悉健康保险的朋友们都知道,美国各个州都有所谓mandate的东西。譬如说,加州有一个叫cancer screening的mandate,那么所有在加州销售的保险业务都需要cover这一项。然而现在Cigna的large group pricing没有人知道有哪些mandate,也没有人知道我们有没有给他们定价。Cigna的定价,简单来说有3个步骤。没有人知道某个mandate在哪个步骤。我的任务就是:首先找出所有的medical mandate,然后搞明白他们在哪个步骤被定价了。说实话,这和我想象中的精算工作不太一样,不过既然是工作还是要好好做。


第一步自然就是找有哪些medical mandate。我想象中应该是有一个很大的数据库,然后我要写一些SQL。结果我傻眼了:所有的mandate都在一个网页端上,这么一来直接SQL是不太可能。然后我的第二个念头是,不如用Python抓取关键字?结果遇到了两个问题:首先假如想在公司电脑上装新的软件,需要通过层层审核;其次,mandate的标题个不相同,很难用关键词抓取。假设每个州有30条,美国有50个州,那我就需要读1500条mandate。这就是我开始三周的工作,每天打开mandate,读内容,然后自己判断这个是medical,还是pharmacy,还是dental…说实话,project本身真是无聊至极,所以我一有机会就和其他部门的人约coffee break,了解他们在干什么。Cigna不少精算师还是很乐于帮助实习生的。我自己是在large group pricing methodology,但是我通过聊天,对stop loss, ALM actuary, health reserving等等都有了一些了解。就这样,每天我都让自己接受新的信息,一天八个小时还过得快一些,哈哈。


抱怨归抱怨,工作还是要认真努力完成的,这是professionalism的一部分嘛。事实上,实习结束的时候,我收到的反馈也是“按时高质量地完成了项目”。但是对我来说更大的挑战在于social。Cigna几乎每天下了班之后都有各种活动:智力问答,绕着水坝长跑,打球,喝酒游戏,派对。我性格比较内向,对美国文化也不是特别了解,下了班也没力气跑步;相反,我喜欢下了班回家看看小说,研究研究音乐,学学日语,研究黑暗料理什么的。而且我的肝不是特别好,所以喝酒可能不是一件特别明智的事情。于是一开始他们的活动我就没去。事后想想,假如你想要return offer,一定要和公司的人打成一片,所有的活动也要努力去!光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拿不到return offer的!我是到了期中反馈的时候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时我的经理说,program director觉得你不够融入。我觉得挺奇怪,我和不同部门的人都经常沟通(尤其是IT和Legal),我沟通能力应该还不错呀。他说,可是你五点之后的活动几乎从来不去。我心里一沉。回到家,我和另一个中国室友说起来,他说,你以为我为什么要去参加他们的活动?你没发现我一喝酒脸就特别红?“大家也是蛮拼的。”我心里默默地想。


还有一点,我希望大家从我身上吸取经验教训,internship有的时候他们会请人来讲话,这个时候一定要使劲地提问题,哪怕是特别傻的问题也没关系,哪怕是别人刚问过的问题也没关系,一定要不停地举手问,永远不要怕自己的问题有多傻。我听到过有人问:“为什么interest rate上去了,这个expression反而变小了?你们是不是对市场进行了什么假设?”没什么假设,就是因为interest rate在分母上而已。还有,但凡有小组讨论,一定要多说话。有的小伙伴说,可是我在思考呀。你别思考,你就说吧。你要是不知道说什么,你就不停地反驳组里其他人的意见就可以了(这也是我一个小伙伴教给我的,哈哈)。可能有的同学会像我一样有抵触心理,给自己找很多理由,比如“每个人的学习方式不一样”,“这个根本不叫leadership”,等等。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很多时候他们就是这么评价的。所以如果你想要return offer,你就最好这么表现。除非你像我一样肯定不想呆在Bloomfield,哈哈。


后记和反思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似乎还有朋友收藏了这个帖子,受宠若惊。回头看看自己的两次实习,第一次做的开心,第二次做的不是很开心。但是无论哪次,都是宝贵的学习经历。非要说的话,从不顺利的经历中反而收获更多:知道自己的弱点,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知道在大公司工作会遇到什么挑战,这些应该也是很重要的。


其他的,作为一届后辈,实在是没什么更多的建议了。不过,在这里我想说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我在高中的时候,在班级里存在感也比较薄弱,那是因为我在外面做乐队,有自己的圈子。当时的贝斯手A,和我是好朋友,都是从小开始就学钢琴。他大学毕业之后学的是精算,在国内某公司实习。可是某一次机缘巧合,认识了上海某交响乐团里的人。从此每天白天做精算,下了班就去乐团里打杂:复印乐谱。结果某一天,按照他的原话,他“感受到了命运的召唤”,毅然决定抛弃精算,去考音乐学院。他说他想活着,他说他听着他们排练被感动。最后他被美国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的作曲系录取,再过几天就要远赴波士顿,重新开始读大一了。


和我一样家境普通的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果然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不是吗?


来源:经管之家(人大经济论坛)

作者ID:iselige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