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经管之家系列·NO.005】xddlovejiao1314版主|一个外行的计量经济学学习之路

2016-12-16 经管之家论坛

经管之家系列,每周五更新,为大家讲讲论坛里那些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事儿~



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从零开始然后由浅入深的,在学习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的结点,大多人都会在某个结点面前止步不前,有些人些沟沟坎坎中摔头破血流有些人迷失在繁芜的枝枝蔓蔓中难以自拔……

 

如果有一个前辈能告诉我们他们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的那曲折的心路历程,让我们能够尽量减少那些完全没有必要的徒劳、让我们知道有些道路虽然艰难但是能够走得通那该多好。本文介绍的就是xddlovejiao1314版主从零开始学习计量经济学心路历程,相信这段路上的那些彷徨和努力都会让读者获益良多。

 

本文选自xddlovejiao1314版主于2015年在经管之家论坛先后发布的两篇原创文章,有删改。

 

一个外行的计量经济学学习之路


入驻经管之家也有一段时间了。起初是抱着学习的心态,希望论坛里的大神能帮忙解决很多计量技术上的问题。可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大多没得到解决,反而帮很多人解决了一些基础的问题。

作为一个非计量非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虽学过一些统计,SPSS和STATA基本操作也会),想着梳理下自己学习计量这一路的历程,或许对于初入计量之门像我一样非计量专业出身但想很好利用计量工具的人有一些帮助和启示。


第一阶段:计量就是统计——很难很高深


大学我算是农林经济管理出身,学过简单的SPSS(那时教我SPSS的老师是搞大豆种植的,故而传授的是t检验方差分析简单的回归分析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等内容)。由于大学期间不用发文章,毕业论文做的也是生态方面的东西,加之大学老师只操作,不讲原理,所以大学学的SPSS基本算是还给老师了。那个时候一度觉得SPSS是很高级的东西(因为不知道软件操作背后原理,也不知道怎么解读结果)。


后来有幸保送到中科院系统一个研究所开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科院系统的学生有一个好处就是会在北京研究生院集中学习一年。由于专业研究的需要(跟着导师做农户微观实证研究)以及自己特别感兴趣(想一窥统计的神秘面纱),故而在北京学习期间选了6门关于统计的课(如《心理多元统计》、《统计分析与SAS》实现等)。其中有些课老师讲得很好(如胡良平老师讲的SAS,通俗易懂),但可能限于学时,老师没有开讲。加之那时还有其它专业课比较繁琐,故而除了课堂听讲,完成作业和课程报告外,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进一步看书消化。经过这么一个过程下来,一些具体的软件实现大概知道了,为什么这样做也知道一,结果解读似乎也知道那么一些。那时的我的统计知识体系算是比较凌乱不系统也一度以为统计就是计量,以为解开了它的神秘面纱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第二阶段:学习统计/计量还得从实践中来


正如我在论坛上发的一个投稿经验交流贴中所述我和大多数在经管之家论坛上寻求帮助的人一样,都想快速的学习到我想要的某种计量统计方法,然后能够利用手里的数据写文章(虽然那时多少有些功利心作祟,有点为写而写——可能大多数人也会经历这个阶段)。然而问题来了,虽然我学了那么多门统计课,由于教授我统计课老师的专业背景不一样(有个是数学专业出身),而且有的更多的是背后的数学公式推导,软件实现涉及的相对较少。同时,在上机课讲解软件实现的时候,只说了怎么勾选一些选项,怎么解读结果,而为什么不勾选另一些选项等问题则可能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开讲。此外,加之缺乏文章写作基本经验,(那时不知道做计量模型前要先提出研究假设,然后去证实/证伪研究假设,更不知道要对数据做基本的处理,如处理极端异常值,对一些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做散点图看趋势等等,只知道将自变量和因变量分别统计出来,然后就建模了这样做会出现很多问题,现在想想还有点后怕。这或许也是现在很多初学计量的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这么一股脑的做下去了。可能由于知识的不系统,故而经常做模型时前一秒做是一个结果,后一秒做又是另一个结果。到处寻求无果(我班上的同学不搞这个,没法交流。还好当时有机会下课后老师请教,学到不少东西),迫使我去买专业的书籍,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第三阶段:查缺补漏——计量似乎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


由于本科学了一点SPSS,加之这个软件交互式的操作页面,故而首选这款计量软件。国内SPSS教材也算比较多的了,如何选成了一个问题。当时也没想那么多,就在老师推荐的基础上买了本张文彤老师写的SPSS高级教程。通过教程我明白了很多细节的东西如做回归分析时要勾选的框分别对应的是什么,也在这本书的指导下写了生平第一篇关于计量的文章。


在学习SPSS的同时,我在北京也经常去图书馆看书,也在网上买了些和我将来专业可能相关的专著。慢慢的发现专著中出现的很多新名称我买的张文彤老师的SPSS高级教程没有了(如结构方程模型,异方差,WLS,2SLS,工具变量法,面板回归等),有的SPSS软件也操作不了或者不好操作(如异方差检验,用STATA命令BP就可判定,而SPSS可能就要依照BP计算原理一步步去做了)。那时也不知道该在哪里去找相关的资料,从而系统学习一下。在网上搜索一些关键词,也只是零散的一点介绍,没有系统的。那时可能考虑到自己现在也不用这些方法,加之也比较忙,故而就搁置在那了。但还是乘机会买了万卷方法系列的几本好书,如《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量化研究与统计分析——SPSS(PASW)数据分析范例解析》、《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等。系统的学习了SPSS和AMOS软件,至此,SPSS基本操作算是入门。但异方差性,WLS,GLS,FGLS这些计量方法那时还是不知道怎么解决,因为买的这些书中基本都没有这些方法的介绍。有的只是一些基本的数据处理,简单的回归分析(OLS)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


第四阶段:躲不过了,硬着头皮也要上


前面个阶段学了一些SPSS的知识,但似乎也只是建立在自己看书学习的基础上。现在是研究生了,不像本科时间那么充裕这样就导致很多知识在看的时候理解了,但过一段时间没用就忘了。而且看的时候有时也没有具体软件操作,所以后要用的时候有时都不知道要到哪里去找一个具体的小知识点了。在这时,有幸从一个师兄那里得到了张文彤老师SPSS内部培训视频(初级和高级),通过密集的视频学习掌握了很多以前没掌握牢固的技巧,进而使得SPSS运用更加熟练和得心应手。在此基础上买了张文彤老师《IBM SPSS数据分析与挖掘实战案例精粹(配光盘)》这本书和相应的视频,进一步在实战中学习。至此,SPSS基本操作对于我来说应该没什么问题了。但还是存在第阶段那个问题——FGLS,2SLS这些是什么我都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看文献,有一天我找到一个idea,去和导师商量后,觉得可行,打算写一篇好文章。可要写这篇文章需要用分位数回归。这个SPSS解决不了,STATAEVIEWSSASR这些能解决。除了SAS外,我对其它几门软件一窍不通。在此情况下,我打算除了SPSS外,另学一门计量软件。于是搜索比较,看哪个软件好学一些。很多人推荐STATA,从此走上STATA学习之路。


由于STATA没有基础,怎么快速学习呢?有前面SPSS视频学习经验,果断去网上购买了连玉君老师STATA培训视频,至此努力学习。初级教程视频看了一遍,没多大问题。到高级教程里面介绍OLS时也没多大问题,但到后面介绍GLS,时间序列分析时,感觉听不懂了。其实也不是听不懂,是不懂这背后的机理,为什么要这么做。于是,搁置一段时间,直到那天两本书的出现。


以前有个师姐打算考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张林秀老师博士,考试要考计量经济学,买了两本伍德里奇写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第三版)》,后来因为英语差1分没上,直接出去工作了,这两本大块头书就遗留在办公室的柜子里。由于相对于经济学来说,我们是跨专业,而且平时比较忙,故而办公室的其他人对这两本书都是望而却步,将其束之高阁。有一天忙完事休息,我去翻柜子,突然发现这两本书,拿下来一看目录,竟然有2SLS异方差处理等介绍,那时真是喜出望外。这时也快要放寒假了,就想着寒假扛回家好好看看。


同时,由于也在学习STATA,想着看看有没有STATA的工具书。通过经管之家找到了陈强老师写的《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以及另一坛友推荐的郭志刚老师翻译的经典书籍《应用STATA做统计分析》。下载了电子版,回家用手机慢慢看。


第五阶段:计量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


可能是受长期中国教育模式的熏陶,我一直都比较急功近利。虽然寒假我将伍德里奇的书扛回家了(对于农村出身的我来说,转几次车拖一个箱子,箱子里着这么两本大块头的书也是不容易),然而我最开始也不是去看它,而是看我下载到手机的两本STATA工具书。看了两本工具书后,我想要解决的分位数回归问题至少在软件实现上没什么问题了。但或许也是机缘巧合,也或许是农村过年无聊(很多我小时候的玩伴都出去打工没回来,只有我一个人还在读博,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我拿起了这两本好不容易扛回家的大块头。

才看没多少页,就有点看不下去了。虽然我大学学了《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线性代数》,自认为也还学得不错。但时隔6-7年了,早就忘得差不多了。故而一看书中最开始推导OLS的高斯—马尔科夫假定就有点头大,但实在是因为无聊,硬着头皮把它看下来了。至此,我的学术生涯可能走向另一条不同的路了。


慢慢的,我越看越有劲。看着里面的很多案例,看着里面写的很多话真的是忍不住拍案叫绝,为什么写得这么经典。可能以前我也有一些底子,故而我看这两本论坛上大家公认的中级教程(初级是古扎拉蒂写的《计量经济学基础》,高级是格林的《计量经济分析》)也没费多大力就理解了。一些长久困扰我的疑惑,如自变量因变量取对数后模型怎么解释,2期数据的面板回归怎么做等也慢慢得到了解决。


经过这一系列过程,再回过头来看我这个外行的计量之路,似乎以前走的有点偏。以前是重实用,为模型而模型。现在更想做的是多探究为什么要用这个模型的机理,我想这可能才是一条长久之路。慢慢现在也意识到了计量与统计的可能不同。同时,也发现计量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了。在国内大家觉得难可能真的是因为国内没有出像伍德里奇写的这么好的教材了(PS:以前在北京通过六维空间下载了西南财大庞皓老师讲的计量经济学视频,也买了他写的书,但感觉太重理论推导了,没学多久一点时间就放弃了)。


自此,自己也将怀着一颗虔诚的敬畏心好好学习计量用好计量。争取做一个地理学中的计量怪咖(我现在专业是人文地理学,搞农村聚落地理方面的研究)。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希望对想学计量但又苦于不知道怎么学的朋友有一点启示吧也希望能与计量大牛们多多交流学习有机会一起合作文章也可。


一个外行的计量经济学学习之路二

经管答疑有感

 

论坛从答疑上线到改版,专门确定经管爱问版块到目前为止已有两个半月,有幸接受论坛的邀请,参与到论坛的答疑中来。两个半月,前前后后答了几百个问题,尝试着总结一点提问者共性的东西,结合这段时间我这个外行计量学习的心路历程变化,写了这个帖子,与大家讨论学习一下。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我真正意义上入驻论坛的时间不长。注册时间是2013年,真正意义上活跃是从去年年前开始。当时入驻的目的可能和现在大多数坛友相同:就是遇到计量/统计上的难题了,迫切想论坛的大神们帮忙解答下,要是能手把手的帮忙指导甚至帮忙做一下数据分析更好。然而正如我在“一个外行的计量经济学学习之路”中说的一样,入驻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想解决的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反而顺手帮许多坛友解决了问题(虽然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很多问题都是初级的问题)。所以慢慢明白求人不如求己,很多东西是需要自己去琢磨的。要想取得成果,非下苦工不可。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第三版)》,整个寒假的时间沉浸在这两本书里面,前前后后看了三遍(第一遍是硬着头皮来的),慢慢的开始上路了。后来又有幸在论坛“蓝色”版主回一个坛友的帖子中发现了谢宇老师的《回归分析》一书,通过此书发现谢宇老师的另外两本好书:《社会学方法与定量研究》和《分类数据分析的统计方法》;再到后面课题组有个师姐写论文要用到HLM软件处理分层线性模型,接触到张雷老师的《多层线性模型应用》,郭志刚老师翻译的《分层线性模型:应用与数据分析方法》等书。我算是如获至宝,第一时间利用各种渠道买到纸质版,网上没有纸质版卖的直接找电子版,然后到打印店打印出来看。拿到书后,集中时间和精力,快速先将书系统过一遍,觉得好的地方再进一步细看。同时,看的过程中不忘写点文章练手。其中,用到了分层线性模型、分位数回归等以前没有用过的方法,近期打算用面板回归处理一篇文章。(PS:上面忘了提陈强老师的《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这本书真心写得好,我前后看了4遍,但由于这本书语句比较精炼,没有一点基础去看可能会很艰难。即使有了一定的基础,有很多地方可能还是需要时间才能很好的理解)。


我时常在想,我一个计量/统计外行,通过自学出道慢慢入门了,要是换一个人来,如果走我相似的路,是否会一样呢?


前几天,和我论坛的导师(现实生活中的师弟)“我的素质低”以及论坛编辑(现实生活中的师姐)“chenyi112982”聊天。我说我是个计量外行,自学出道。大概有个重软件实现轻背后理论——恶补理论——理论与软件实现并重的心路历程(这里之所以把理论放在软件实现前面,是因为现阶段的我认为计量理论是根本,是“道”;软件实现是工具,是“术”。唯有两者并重,可能才能走得长远。不过话又说回来,计量理论掌握好了,一通百通。软件的实现慢慢就会变为其次了。就像我自身学习STATA半年多时间,发现STATA的计量模型实现过程和结果解读,很多可以迁移到Eviews上去,所以现在如果让我去学Eviews,我想应该会很快上手)。同时,和师姐聊到现在博士阶段,作为导师身边的主力,比较忙,不会再像去年寒假时有那么多时间集中的再来学习计量了,只能零散的学习。师姐提到了一个观点,我个人比较认同,可能适用于现在大多数来论坛计量版块提问的坛友们。


师姐的观点大致如下:“计量的学习是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如果只是用零散的时间去学,可能掌握的知识点也是零散的,不系统的。可能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


我个人的经历大概也是这样。就像我上段话中描述的一样,我看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是利用寒假的时间集中看的(第一遍是真心辛苦,尤其是这么多年没碰《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和《微积分》,所以看到高斯马尔科夫假定,看到OLS系数推导等地方时,真心觉得有点看不下去的感觉,还好实在闲得无聊坚持了下来),我看陈强老师《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看谢宇老师的几本书,看分层线性模型方面的书都是集中时间看的,长的10天左右。短的可能就2-3天第一遍就完了。前后一鼓作气看有利于集中精力,且前后相对连贯。同时,持续一段时间集中看书学习,容易找到看书的状态。这种状态找到了,可以帮助持续沉下心来看下去。


现在忙了,好不容易找点空闲的时间看看书,却不一定进得了状态;好不容易进了状态,结果又通知有事要做,导致好不容易找到的状态瞬间没了。等有时间了却不一定有看书的那个状态静下心来潜心系统学习研究。所以,我个人的经历能给后来人的启示可能就是:找好适合自己的资料找到看书学习的状态,集中精力的来系统学习。何为适合?在我看来,就是拿着一本公认的经典书籍,看看自己现在的基础能否看得懂,在多大程度上能理解。就像看计量的书籍一样,零计量学习经历但有一定的数理基础的可以看古扎拉蒂的《计量经济学基础》,有一定计量基础的可能看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较为合适,基础深厚的可能看格林的《计量经济分析》较为合适。不同的基础对应不同的书籍。找准找对书籍对后面的学习很重要。


可能没基础的人看书会看着头大,看着吃力且看不进去。这时,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能会好一些。


如果是这样的话,经济条件好的建议报论坛的计量/统计软件培训班。张文彤老师的SPSS培训和连玉君老师的STATA培训视频我都系统学习过,真心比较好。参加培训班的好处是即使培训后对计量/统计理论还是一知半解,但会多一层感性认识。举个例子,SPSS统计教程书上的前几章内容(如软件功能介绍,数据导入等基础知识)对于没接触过SPSS软件,无计量/统计学习基础但又想自学的人可能会看着就头大,搞半天搞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如果参加培训,看几天都没明白的东西可能经过1个多小时的培训课程就明白了。如果是边参加培训边实践操作,那认识自然会更加深刻。有了这层基础,再回过头来看经典教材,可能就相对容易得多了。我想,我之所以看一些计量/统计教程速度那么快,与看过以上两位老师的视频教程是有莫大关联的。


经济条件差的建议在论坛找找以上我说的书的电子版,然后找准适合自己基础的书,看电子版或买一本来系统学习。同时,现在网上也有很多分享计量/统计学习的视频,也可找一些免费的来学习。


然而,可能需要注意的是,不是买了视频或者参加了培训就会变得很厉害,就算计量/统计入门了。毕竟培训老师讲的再细再好,那也是老师的知识。要系统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好。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这里其实又涉及到一个集中学习的过程了。我个人的经验是:看视频尤其是第一遍视频,即使看不懂也尽量耐着性子硬着头皮看下来,不懂的地方看第二遍第三遍;看的同时,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边听边自己操作。同时,视频系统学习后回过头来集中学习软件实现背后的理论知识。


我在看连玉君老师STATA视频高级部分时,计量理论知识比较缺乏,而连老师又讲得很精炼,所以当时感觉听着很吃力,有点像是听懂又像是没听懂的感觉。说听懂了,是老师讲的通俗易懂,貌似是那么回事;说不懂呢,是因为老师讲的都是高度浓缩的知识点,如果不去看书,没法将这些知识点很好串联在一起,所以就感觉比较吃力。当时,看初级部分视频没问题,看高级部分视频的OLS回归部分没问题,但一到时间序列部分,面板分析部分,我就有点头大了,不得已只好放弃。后来系统学了下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导论》,陈强老师《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慢慢对计量理论的理解更深刻一些,再回过来了看视频就没那么吃力了。同时,反而高度概括的视频讲解对相对繁琐的书籍理论介绍进行了提炼,使得自身理解更上了一层楼。


据我了解,即使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在网上也有培训视频卖,不可谓不是广大计量求知爱好者的福音。总结而言,软件培训更多的是帮助我们增加对软件及软件操作的认识,当然对计量理论的学习,也有一定的感性上的帮助,然而具体深入的计量理论学习可能还得靠自己私底下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看,不断操作实践,进而不断进步。


后来,我又在想,即使计量理论掌握的比较扎实了,基本的软件操作也会了(会用软件快速的实现各种所谓的计量模型),那么就一定能在实战中所向披靡么?可能未必。可能是因为书籍写作章节安排以及软件培训分块相对系统的原因,即使是经典的计量/统计书籍很好的软件培训,知识点也只是相对集中的,对于建立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型而言,可能就是零散的了。


举个具体的例子:我们要构建一个常见的横截面数据的OLS回归模型,经典的计量/统计书籍及软件培训可能会相对集中的分章节告诉我们要构建这么一个模型,需要的数据类型是什么样的(如因变量是连续性变量,自变量如果是类别变量需要处理为哑变量),有一些什么样的基本假定(如高斯马尔科夫假定),结果怎么解读等。即构建这么一个模型的所有细节的东西可能分版块章节讲解了,但没有集中起来。然而我们在实际写文章的过程中,是需要一个系统的思维过程,是需要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的。


比如现在如果要我构建一个横截面数据的OLS回归模型,我可能会考虑以下的东西:


一是构建模型的指标怎么来。在稍微好点的国内外期刊中,模型指标的选取是基于理论/文献/有理有据的常识来的,并会在构建模型前做严格的研究假设。


二是构建模型前数据的预处理。如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看看数据是否存在极端异常值;数据是否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如果不符合怎么处理(如对于含0较少的右偏态分布数据取对数;对于含0较多的右偏态分布数据将连续性变量处理为类别变量);是否将类别变量处理为哑变量;对数据变量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进行诊断等。


三是对数据进行建模,然后对模型进行合理的解释。建模时考虑结果是否稳健,是否存在内生性变量等。


之所以会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我在答疑过程中发现:很多坛友都是拿到数据直接就到第三步的建模过程了,淡化了第一步指标的选取过程和第二步数据的预处理过程。这是可能造成非常可怕的后果。然后我又结合来提问的坛友的可能特征想了想,原因就了然了。经过我个人的观察,来提问的坛友可能大多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多是本科生或硕士生,未学过计量/统计懂一点皮毛的居多。真正计量功底深厚的人大多潜水了,自己有问题基本自己就解决了。这部分人即使有问题,也知道通过何种渠道去找资料,能快速找到相应的资料解决问题;还有一种是介于以上二者之间的,恰如我。懂一些计量,能解决一些基础问题,且正好又比较热心,所以被论坛HR挖掘过来当版主,帮助大家答疑解惑了。


二是对一些计量/统计理论的理解都不深刻,问的问题是相当高深复杂的模型。这部分人层次跳跃很大。举个例子,有个坛友不知道z统计量是什么东西,问的问题是面板Logit模型。着实吓了我一跳。


三是构建的模型多是模仿着文献中的来,自己找同样的指标构建同样的模型却得不到一样的结果。我在第二点中举的例子的坛友可能就在此列。


四是有一腔热血想快速学好计量。这类坛友经常问的问题是如何学好计量/统计/某门软件操作,要多少时间才能学好之类的问题。


我时常在想,对于来论坛提问的大部分坛友,他们中可能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继续深造,或者工作后会用计量/统计较多。更多的坛友可能只是面临写文章/毕业论文的压力,而迫切需要用到计量/统计软件。他们中的大多数可能把论文写完了就工作了,不会再接触这些所谓的计量模型了。


同时,很多坛友基础知识都没掌握好,一来就问很高深的计量模型,这使得我们这些所谓的答疑专家很尴尬。他们的模型构建大多模仿着文献来,软件操作仿着书来。由于缺乏一定的基础,我们即使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他们也不一定看得懂(因为很多时候计量模型的建构是个系统的过程,难免会涉及到一些专有名词,即使是一些很基础的专有名词。我记得我的答疑中有用复杂的计量模型却不知道多重共线性是怎么一回事的)。更有甚至,有的坛友想当然的,“天马行空”式去构建计量模型,指标的选取脱离了理论/文献/基本常识。这使得我们答也不好,不答也不好,很尴尬。对我个人而言,我是本着一颗热情的心,只要我会的还是尽可能的帮助,并会在回答中提到要注意指标的选取和数据的预处理。


我系统梳理了下我的几百个答疑,发现只要是涉及到回归方面的问题大多是没有进行我上面提到的第二步。故而常见的问题是模型的回归系数方向与参考的文献相反与自己预计的方向相反与自己做散点图发现变量间的方向相反。这些问题多是极端异常值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引起的。很多坛友经我一说后,马上去诊断一下,很多就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了。


我一直在不断的反思自己这一路的计量自学过程,深感计量理论的学习软件实现文章的写作投稿修稿到最终稿件见刊的这一系列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弱了可能都会使得文章经历一些坎坷。在这反思的背后又对前面提到的部分坛友的情况感到担忧:文献没读几篇,缺乏一定的鉴别能力就匆忙找篇范文模仿着选取指标了;指标的选取没有基于一定的理论/文献/客观有力的常识,而是“天马行空”想当然的就选取了,且在选取时贪多求全,忽略了模型的简洁性;指标选取后没做严格的理论假设,没对数据做基本的预处理就模仿着文献和软件实现书籍仓促的建模了;有的“更可恨”的是明明是建模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却为了迎合主观常识,人为的篡改了模型数据(这样的结果可能行家一眼就看出来了)


想说的话还有很多,但一看这篇幅,想想还是算了。留待以后吧。需要说明的是,此贴更多的只是在心路历程上和一些宏观的实现上进行了一些梳理,具体的计量理论和软件实现过程还是得靠自己私底下辛勤的付出才行。


越努力,越幸运。与君共勉。

                      

xddlovejiao1314

2015年9月2日于蓉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