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为什么有些研究生毕业后会和导师老死不相往来?

2017-08-19 经管之家论坛

来源:李明阳科学网博客。

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698373.html



研究生与导师如何相处是象牙塔内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科学网的一个热门话题。现实生活中,师生关系融洽的比例并不高,导师与研究生在校期间互相抱怨、毕业后各奔前程甚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也大有人在。


请输入标题     bcdef

究其实质,在于导师与研究生需求不同、目标各异,本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只是在短短的二到三年研究生其间,在校园相遇,从而使两条平行线在大学校园短暂相交。毕业后,研究生忙着就业、婚恋、生子,而指导教师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研究生指导工作。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在这短短的二到三年学习期间,师生关系协调的前提条件是双方的需求得到满足。不可否认,大部分指导教师研究生招生首要目的并非培养人才,而是分担数据收集、实验处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科研申报等科研任务重任,辅助处理财务报账、考试监考、报表填写、会议筹备等教学、科研琐事。


当这些基本需求,特别是数据采集、实验处理、论文写作无法达到指导教师满意程度的时候,指导教师怨言便会油然而生。在科研GDP大跃进、教师考核指标节节攀升的背景下,研究生无法保质保量地完成指导教师安排的科研任务,轻则会迫使教师失望之余走上孤军奋战的困境,重则会使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无法结题从而主管部门列入黑名单。


应当承认的是,随着大学扩招、就业难度的加大,大部分本科生读研的目的并非出自对科研的真心喜爱,而是把读研作为一种逃避就业的手段、考取公务员岗位和事业单位编的敲门砖。在所学专业与就业岗位相脱离、学业成绩与未来发展前途不相关的宏观背景下,研究生读研期间必然要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准备公务员考试、考取职业技能证书、寻求兼职实习机会方面。


(图片来源:pixabay)


对于专业学习和学位要求,往往采取敷衍塞责的消极态度,只要满足学位最低要求、混张毕业文凭即可。当指导教师布置的科研任务难度过大、占用时间过多、提供的科研补助过少的时候,便会牢骚满腹。当指导教师不能将所有实验材料准备好、所有实验步骤演示N遍、论文详细框架构建完毕,导致学位论文进展困难的时候,便会心生不满。当毕业前夕平民教师不能发挥人脉、帮助研究生觅得理想岗位的时候,便会心生怨言。


请输入标题     bcdef

双方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圆满完成了指导教师布置的科研任务,推动了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与此同时,研究生本人从中掌握了坚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科研素养,并凭借着这些知识和素养找到理想的工作,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然而,仔细分析,这种和谐共处的前提条件对于大多数院校、大多数专业并不存在。


首先,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读书期间所学的东西侧重于基础理论而非生存技能,学习的好坏与未来的前程关联度不大;在功过于求形势下,大多数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对专业知识或科研素养要求并不高;在拼爹盛行、权力扩张的社会氛围中,学术水平的高低在某种情况与经济收入成反比;在有法不依、潜规则盛行的文化氛围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学子认识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与其努力读书不如尽早实习、兼职,从而积累人脉、情商。 


因此,由于导师与研究生各自的需求不同、目标各异,导师与研究生的矛盾是绝对的、永恒的,而和谐是相对的短暂的。


在校期间关系都难以和谐相处,毕业以后那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境界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短暂的相交后,离开校园,师生关系又恢复成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研究生毕业后不再联系、从此消失匿迹的有之,师生见面、视为路人的有之,极端的反目成仇、互相死磕的也时有发生。更多的时候,逢年过节的时候,发来一条客气的拜年短消息。


其实,这种状况如果从二条平行线的角度看,就很容易理解的,双方的目标不同,都在不同的人生轨道上讨生活,没有交集,又有何必要继续交往呢?


请输入标题     bcdef

因此,研究生与导师的矛盾由于各自的目标、需求迥异,始终是一个矛盾的共同体,并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矛盾良方。在目前这种体制、文化、社会诸种约束条件下,矛盾将会呈现一种尖锐化趋势。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作为导师的一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愧于良心即可;作为矛盾相对方的学生,不管是否对科研感兴趣,不管未来职业岗位如何,不浪费光阴,有所学、有所得才是竞争激烈社会生存的王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