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复旦大学博士后的真实成长故事:285本社科类中文经典学术文献浸润!让生命纯粹真实,远离功名,满怀深情......

2017-10-19 老踏 经管之家

推荐阅读: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1:一位90后博士的悟与思:求职、面试、学术、成长、生活......


经管之家《经管人》专访系列2:他是韩国工商管理博士,也是青椒!博士5年他最后1年才“井喷”!共沐一段“温润成长”的故事|经管人

编 辑 手 记

聆听每一个奋斗者的故事,我们都能听到成长的味道。有道是,自助者,天助之。坚韧与坚持,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今天我们为大家隆重介绍的这位嘉宾,他不仅有着丰富的求学经历、丰硕的学术成果,也有着让人称道的人生故事与求学故事……

 

他,是一个七岁女孩的70后爸爸。

他,是一位全国排名进百高校的教授。

他,是一名国内口碑前五高校的在站博士后。

 

他曾后知后觉,在民族地区一所中专学校做过6年宿舍管理员兼公共基础课教师。

然后,他开始奋起直追,在过去10年,把如下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学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再到现在的博士后。

职称从助教、讲师到副教授,再到现在的教授。

出版两部学术专著,发表80余篇学术论文,主持9项科研课题项目。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他的奋斗故事,走近一位奋斗者的冷暖人生……


嘉宾介绍

老踏

高校教授,复旦大学在站博士后,社科科研工作达人,亦是一枚文艺老炮。从事科研工作十余年来,主持9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多项。在国家级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CSSCI期刊32篇,CSSCI扩展版期刊8篇,北大核心期刊5篇。


在科研工作中,老踏逐渐探索和积累很多文献阅读与检索、论文写作与投稿、项目申报与结项、研究选题与拓展的经验技巧,同时也深深感受到科研工作的苦和累,看到太多像自己一样在学术成长道路上孤军奋战的人。为帮助广大社科领域的硕士、博士、高校教师及其他研究人员完成科研入门与提升,他创办了个人微信公众号【老踏科研联盟】(ID:tarenerxing),积极分享科研经验技巧和文献资料干货,努力促成科研合作与学术成长。


老踏认为,正是那些持有“不可能”和“不相信”观点的人,才让我们置身其中的科研环境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老踏不是傻子也不是疯子,说到底,他只是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学术之路,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战——有人愿意敞开心扉与你分享他的学术成长经验,愿意陪你共担风雨,让你不再经历他曾经历的一切。

问1:今天我们很荣幸邀请到老踏教授来到《经管人》专访栏目,在刚才的介绍中,您的勤勉上进、孜孜求学的学者精神相信已经打动了很多人。我们注意到,十年来,在您的“后知后觉”的努力下,依然取得了十分丰硕的科研成果,首先,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您认为如何才能提高“学术产出”呢,这方面您有哪些宝贵经验?进一步的,您认为有哪些学习习惯和方法是高效且有效的?并且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术产出”和“知识结晶”呢?

答:非常感谢经管之家的邀请,让我有幸做客《经管人》栏目,参与本次访谈。关于如何提高“学术产出”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要转变观念,真正意识到“学术产出”的重要性。关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观点,我们科研工作者正生活在一个以结果论英雄的后英雄主义时代。因为国内现行科研评价体制是典型的“以结果论英雄”,我们能否拿到学位、晋升职称,都要以“学术产出”来说话。没有学术产出,我们甚至无法证明自己作为一只科研狗的存在,而能够持续的、高质量的学术产出,也是确保我们在某个研究领域冉冉升起的关键。一句话,学术产出就是我们在科研体制内安身立命的全部本钱,是我们的科研生命;二是要转移注意力,真正把时间精力投放到“学术产出”环节上来。为什么要提这一点呢,因为我看到一个现象,现在我们很多科研工作者都把大量时间精力投放在文献阅读、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参加学术会议等环节,搞得自己很忙很累,却在最为重要的学术产出环节投入不足。其实学术产出是目的,其他环节都是辅助手段,是促成我们达成学术产出目标的手段。说得再直白点,要在落笔成文的环节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因为我们所谓的“学术产出”,基本就是发表论文、提交研究报告和出版著作;三是要选定研究方向,然后在这一方向之下进行“精耕细作”。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没有方向的船,往哪里走都是逆风。找到自己最擅长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然后在这个方向上“深挖洞”,进行持续写作,是提高学术产出数量和质量的关键。


关于提高“学术产出”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我的体会就是时刻带着“接下来我该写点什么呢?”的问题去阅读,读自己研究方向之内新近发表在权威期刊(或人大复印资料等公认的权威转载期刊)上的论文,以及研究方向之内公认的经典学术著作。一旦有了写作的灵感就立刻记录下来,然后围绕这个灵感进行二次检索与阅读。就是说,我们的全部努力都是围绕着写作来展开的,为写出自己论文、研究报告和著作而去读、去调研、去搜集数据资料。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习惯和方法吧。

问2:您曾在您个人微信公众号的一篇文章中提到过“我从来不相信荣耀光环可以轻易鉴定一个人的成长,只有你用心踏过的,才是属于你的路”,那么您认为,作为一名大学本科生,应该如何脚踏实地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同时,作为一名硕士或博士在校生,在求学期间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答:关于本科生如何规划自己大学生涯的问题,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多去尝试多去选择,然后在经历之中发现自己最为擅长而且热爱的领域和方向,让四年的大学时光变成一个“发现之旅”。能够发现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和方向,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功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让自己在专业学科的垂直领域和综合素养的横向领域同样收获成长,成为一个“T”字型复合人才——既拥有自己的专业所长,也拥有正确而笃定的三观、强大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性格特征和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这些能力和素养会成为我们大学毕业时的跳板,依靠它,我们可以跳往自己向往的方向。


关于硕士和博士在校生,我觉得除了延续本科阶段的“发现之旅”和“T”字型复合人才成长路线之外,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专业领域内的探索,努力在学术训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问题意识、研究取向和行文风格(不打算在专业领域内就业的朋友可以忽略这一点);另一个是精神成人领域的探索,认识我是谁,确信我要成为怎样的人,以及怎样成为那样的人。

问3:在如何做好学术研究这方面,您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我们也注意到您刚才提到的一个观点,您认为持续的、高质量的学术产出是确保我们某个领域和研究方向冉冉升起的关键。大量阅读是科研的第一步,那么,就文献阅读与检索而言,您有哪些经验呢?怎样检索到与自己预期学术产出最相关的高质量专业文献?同时,关于如何搜集文献,能否为我们分享、介绍并点评一下这方面的学术资源?

答:的确,在浩如烟海的专业文献中找到与自己预期学术产出最为相关的高质量文献确实非常重要。我的建议是,熟悉和善用电子文献数据库和学术资源网站,会让我们的文献检索工作变得简单而且有效。先给出几个我常用的检索中文电子学术文献的主流网站:

中国社会科学网子网站集群

http://www.cssn.cn/cssnzwdh/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

http://nssd.cssn.cn/

中国知网

http://www.cnki.net/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http://www.wanfangdata.com.cn/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

http://ipub.exuezhe.com/index.html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http://www.nlc.cn/

……

在这些数据库和学术资源网站中,中国社会科学网子网站集群还在建设之中,它的目标定位是要打造全球最大的学术门户网站的,发展前景不容小觑;另外在这些数据库里,目前只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是提供免费下载服务的,一个账号一天之内可以免费下载50篇文献。其他的数据库基本都是收费的,但使用校园网的朋友应该不必担心,因为这些数据库比较常见,一般高校都会购买;如果没有使用校园网,也可以去淘宝碰下运气,有比较廉价的渠道。


具体的文献检索过程呢,以中国知网为例吧,我通常是这样来做:打开中国知网主页,然后先后点击“期刊”和“高级检索”,进入期刊高级检索页面。之后,通过对于“主题/篇名/关键词”、“并含/或含/不含”、“核心期刊/CSSCI”、起止时间等多重检索条件的组合限定,通常可以检索到与你预期学术产出最为相关的,同时也是拥有高质量保证的学术论文。之后,善用“主题排序”“发表时间”“被引频次”等不同排序方式,找到对你最具价值、也最相关的论文。


为了更好地展示这个过程,假定我们的预期学术产出是一篇含有“意识形态”和“国家”这两个关键词的学术论文,那么怎样找到最为相关的高质量文献呢?让我们实操一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1326stf77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怎么样,看到了吧?与我们预期学术产出最为相关的高质量专业文献,基本就被找到了。然后,还可以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进行查缺补漏,一些发表在非核心期刊和非CSSCI的高质量论文,也将被我们找到,为我们所用。

问4:很多人会对论文写作与投稿、研究选题与拓展这两个方面比较困惑,这也是社科类研究中一个相当普遍的热点话题。那么,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能否结合您的研究经历与实践与大家交流一下?

答:嗯,这是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了,而且对于科研工作而言,又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关于论文写作,在遵循基本学术规范要求的基础上,我的感受是一篇好的论文应该在如下三者之中选择其一尝试进行突破: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以及新的数据或资料。够拥有这三者之一,一篇论文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了。当然除此之外,论文的写作是有规律和技巧可循的,是规范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包括论文的题目怎样设计,摘要如何撰写,关键词如何选取,行文的三级标题如何设置,研究框架如何搭建,参考文献如何确定,以及引文的规范和注释的注意事项,等等。这个话题的内容比较庞杂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的微信公众号查阅相关文章,在这里我就不进行更详细的讨论了。


关于论文投稿,以我过去十多年的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经验来看,至少需要明确以下四点一是要找到适合自己论文的目标期刊。很多时候,我们的论文没有被录用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论文写得不好,而是投错了期刊。因此,找到最适合自己论文选题方向、风格相同或者相近的学术期刊,就显得非常重要;二是要找到目标期刊的真实投稿地址。从目前我们所处的期刊投稿环境来看,无论是电子信箱投稿还是网络在线投稿,投稿地址都是鱼龙混杂、盘根错节、真假难辨、险象环生。一旦我们使出浑身解数写出来的那篇论文被投到了一个假的期刊投稿地址,那实在是太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浪费感情了。因此,找到目标期刊真实有效的、官方的投稿地址至关重要;三是要做好论文投稿之前的准备工作。回顾自己的论文投稿经历,其中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而在失败的教训里面,绝大多数教训都来自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仓促投稿了。所以,在东风到来之前,我们要确保自己已经做到“万事俱备”;四是要用正确的方式把论文投稿出去。投稿是一个技术活儿,需要高智商、高情商的参与。其实每一篇论文的发表,背后所凝结的不仅仅只是论文写作这种创造性劳动,也有用正确的方式进行投稿的巨大功劳。无论是电子信箱投稿、网址在线投稿还是邮寄纸质稿件的投稿,都存在一个方式是否正确的问题。我曾在荔枝微课平台上专门开出过一个《社科类中文学术论文投稿的正确姿势》的专栏,里面包括四次微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一下,网址是https://m.weike.fm/channel/57472。


关于研究选题的确定及其拓展问题呢,我的建议是这样:一是从兴趣点和关注点入手。我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在过去一段时间持续关注的那个问题,就可能会是我们的研究方向;二是从所学专业和以往的研究经历入手。这个不难理解:因为所学专业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这会为我们进行研究提供很好的知识准备和理论基础。而我们以往的研究经历,已经通过答辩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和已经发表的期刊论文,都是我们选定研究方向的可靠支撑。这些研究经历会让我们至少是站在了自己的肩膀去看世界,这么说可能有点诡异,但至少我们不是从零开始三是从电子数据库的文献检索入手。可以把这一点看作是对上面两点的矫正和筛选。比如,假定我们感兴趣的问题是“中国模式”,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持续关注,而我们的硕士论文写的又是和中国模式相关的内容——那么,能否把中国模式作为我们的未来研究方向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通过检索文献的方式来了解一下国内学界对于“中国模式”的研究情况。注意,我们只看数量和趋势。让我们以中国知网检索的精确检索中的“精确检索”为例,然后选择发表文献年份的“可视化”。之后,我们就会看到这样的图片:

 

 

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恐怕不好再作为我们的研究选题了——因为研究的高潮部分已基本褪去了,文献数量又非常可观,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做出新意了。

 

让我们再以“民族国家”作为关键词,重复上面的检索步骤。然后你就会看到这样的图片:

 

 

可以发现,国内学界有关民族国家的研究方兴未艾,基本处于研究的持续高涨时期,这样的选题是非常适合跟进的。

 

总之,通过文献检索的方式,从数量和趋势两个直观的方面,就可以对你的研究方向是否可取进行评估。如果前面的努力不幸被第三步,也就是数据库检索环节否定掉了,那么,回过头去,重新进行选择。

问5:在您的很多文章中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关于如何阅读一篇学术论文,您有哪些技巧和经验呢?同时,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的时代,您认为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自我知识管理?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刷新和知识塑造呢?

答: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在公众号【老踏科研联盟】的推文中倡导“精准阅读”,这种“精准”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要做到检索文献的精准,也就是找到与自己预期学术产出最相关的高质量专业文献。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在上面进行了回答;二是要做到阅读观念的精准,改变错误的文献阅读观。我曾经提出“任何不以学术产出为目的的文献阅读都是耍流氓”、“学术产出的欲望和野心才是激励你阅读文献的最好春药”的观点,其实是希望大家重新意识到文献阅读的工具性价值,意识到文献阅读作为我们学术产出的辅助手段的意义;三是要做到阅读方式的精准,也就是怎样阅读一篇/一部专业文献才是最好的阅读,才是最有利于促成我们学术产出的阅读。


关于如何阅读一篇学术论文,我的体会是这样:一篇文章之所以会被称之为学术论文,是因为它从外观上具备如下一些要素:题名、摘要、关键词、1-4级不等的标题、每个标题下面的正文,再加上注释和参考文献。严格意义上讲,除了注释不是必须,其他要素的任何一种缺项,都导致这篇文章不像是规范意义上的学术论文。


那么,怎么读呢?我建议的阅读顺序是:题名→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各级标题→正文。如果有注释,那么,在阅读正文的时候涉及到了哪个注释,就读哪个。而且请大家一定记得:不是每篇论文都值得我们从题名一口气读到正文以及注释。事实上,我们有权在任何一个环节结束阅读,而没有通篇阅读的义务。决定我们是否有必要继续阅读的唯一标准只能是:是否有利于学术产出。记住,我们的目的是写出一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或者是一部专著,而不是要完整阅读1篇或者9999篇文献,手段永远要服从和服务于目的。因此,当我们开始阅读的时候,脑子里一定要不断思考——我正在读的这个部分,对于我学术产出的价值在哪里?一旦有了灵感的火花,就去记录。


关于如何有效进行自我知识管理、知识刷新和知识塑造,我觉得订阅自己专业领域的权威期刊和权威转载期刊,参加自己专业领域国家级学会主办的学术年会,都会帮助我们了解专业知识领域的新进展,当然最重要的保有自己知识新鲜指数的方法其实还是学术产出,用我们源源不断的学术产出愿望去倒逼我们进行自我知识的迭代。

问6:您的奋斗过程几经波折,可谓是“非线性”的。然而,在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之后,您一路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人生目标又十分聚焦。其实,高考之后,每个人都会面临着大量的选择,如何在迷茫的时代做个不迷茫的人,您有哪些见解呢?关于考研和考博这两个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试,您有哪些备考经验和学习经验呢?

答:哈哈,这个问题其实我没啥资格回答呢,因为就算到了现在,我也还是一个迷茫的人啊。其实我倒觉得迷茫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迷茫而蜕变成为一个失败主义者,放弃了一切坚守和全部努力。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不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活,我的观点是:经过思考的人生虽然值得一活了,却也没法活了。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对于人生的思考都会得出一些消极悲观的结论,人生的意义说来说去,都只能是我们赋予它,甚至是强加在它身上的,然后千方百计地说服自己去相信、去接受,认定这就是人生的意义。赋予人生以意义,并且坚信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意义,然后去做、去执行、去努力,这大概就是我对“不迷茫”的全部理解了。


我觉得人生最重要的考试应该是高考吧,那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也是我们“科普人生”向“专业人生”转换的关节点。而关于考研和考博,应该分开来谈。考研,选择专业方向和报考学校,以及报考学校所在城市都比较重要,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预期和生活价值观去进行综合权衡、做出取舍;考博呢,我个人觉得了解和联系导师非常重要,学好外语非常重要。

问7:最近几年,“考博”一直是一个十分受关注的话题,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您认为在做考博的决定时,哪些变量是最为重要的呢?您如何看待工作与求学之间的关系?

答:嗯嗯,好的。关于考博我只想提醒大家一点,千万不要只是为了一些功利化的目的——比如晋升职称、谋职就业、给自己的人生增加筹码而去考博,要有一个相对周全和稳定的研究规划在里面,至少对于学术本身得有所追求才行。这样一来,我们在读博的时候才不会过分辛苦,有着那么一点梦想的指引和内在的关怀在支撑着我们往前走。在我看来,考博和读博都是要带着点情怀才好。关于是否要去考博,其实最该考虑的问题是自己是否有热爱的研究领域,是否有在这个领域做出点成绩的野心。


如果是在职考博,一边工作一边读博这样的,可能光有情怀就行不通了,得考虑外在因素、现实问题,要看自己的时间精力是否允许,以及能否得到家人和工作单位的理解和支持。其实很多人读了博士,拿到学位之后都是要跳槽的,因为身份决定立场,当我们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就不再认为这个工作单位像以前那么适合自己了,开始嫌弃它了。我参加工作以来跳过两次槽,一次是博士毕业之后,一次是评上教授之后。读博有风险,跳槽有代价,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说到底,大家都是在追求自己作为人才资源的一个最佳配置吧。

问8:能否为我们分享一份您的“私人书单”?它不仅可以是有助于学习和研究的经典著作,也可以是您认为经典的社科、经济类的优质读物?

答:真的很凑巧啊,在临近十一长假的时候,我把自己从事科研工作以来积累下的社科类电子学术文献进行了整理,弄出来了一个容量超过3G,包含285本社科类经典学术文献的资料包。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些文献的支撑,也就没有现在的我,这个有幸作为嘉宾参加《经管人》专栏访谈的我了,哈哈。这些文献都是PDF格式的,原著扫描版的,可以很方便在自己的论文、研究报告和著作中进行引注。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老踏科研联盟】(ID:tarenerxing),然后在公众号的后台发送“文献”两个字,就可以得到这个资料包的网址链接和下载密码了。

问9:您如何看待“青椒”这个话题?对于许多的青年教师,您作为过来人有哪些经验可以与大家分享一下吗?此外,关于项目申报与基金申请,能够结合您的经验与我们大家畅聊一下吗?

答:青椒很辛苦,非常不容易。无论教学、科研还是生活本身,青椒所承受的压力确实非常大,话说我也是从一名青椒慢慢熬成老辣椒的啊。对于青椒的苦,自然是感同身受,甚至是心有余悸的。一路走来,我的建议是这样:一是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梦想;二是每天至少拿出一个小时用来从事专业写作;三是要重视健康的重要性,尽量少熬夜。我现在肠胃不太好,还有点神经衰弱,头发也快掉光了,这些都是生活不规律、长期熬夜的后果。


关于项目申报与基金申请,说起来又是一个大问题了。从观念层面来讲,一个是要意识到项目中标是小概率事件,越挫越勇、屡败屡战是申报项目的常态,我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第三次申请才中的,国家民委的项目是第四次申请才中的;再一个就是不要有畏难情绪,怨天尤人,因为项目申报和基金申请也是有章可循的,只要有充分的前期研究积累和深入思考,申报书的填写又符合规范,属于我们的,我们终究还是可以得到的。


从技巧层面来讲,不同级别的项目有不同的要求,同级别不同类别的项目,要求也各不相同。但无论是什么级别和类别的项目,共性的技巧包括:一是要学习领会项目申报公告和选题指南的精神。寻找自己近三年的学术产出与申报公告、选题指南之间的结合点;二是要设计一个好的申报选题。设计一个既能体现自己前期研究积累,又能与申报公告、选题指南精神相契合,还能避开近三年已经获批立项的申报选题——要知道,拥有一个好的选题,我们的申报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三是要形成“我申报的这个选题究竟要研究什么”的系统思考,想清楚了,申报书的写作才能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质量上乘;四是要对学界既有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做出中肯的评价,并因此划清我们申报的选题与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之间的分界,而这个过程其实也就表明了我们选题的研究价值。

问10:您既是科研工作达人,又自称是“文艺老炮”。其实,有很多科研大师,都有着十分深厚的人文或艺术功底,这两者也完全可以有机结合起来。关于科研、关于文艺、关于人生,能否给我们带来一些有温度的分享呢?

答:哈哈,这个问题比较高大上啊,其实我就是业余时间喜欢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弹弹吉他——上大学那会儿我还写过40多首民谣歌曲的,都是玩票儿的。再就是一直在坚持写作,无论是专业写作还是业余写作,这么多年,就这么一路写下来了。我曾写过16万字的小说,还积累下来一些和电影相关的文字。前段时间我把这些文字整理出来了,正在和出版社方面联系合作事宜,我的电影随笔集应该会在明年年初的时候付梓出版。


我曾在自己公众号的文章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愿你的人生,既有所成,又无所用”我的感觉是这样,科研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让人生“有所成”的一个途径。既能用以谋生,又能让自己获得内在的价值感和成就感;而电影、音乐和写作这些业余爱好,是给人生提供一个“无所用”空间和方向,让生命变得更加纯粹、真实,远离功名、满怀深情。电影之于人生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叫做“如果”的人生——用“如果人生”去慰藉日益深陷“后果”之中的我们,让无所归依、艰难繁琐的生命透上一口气;音乐之于人生的意义在于抚慰伤痛、关照心灵、给生命以温润的滋养。透过音乐,我们的内心会变得完整、自由、丰富、柔软而又充满善意,外在会变得阳光明媚,而且有趣。而写作呢,我相信每个持续写作的人都是在用文字与生活在这世界上的那个独特的自我对话、与世界对话,从而确立自我与世界的关联。写作是一种带有哲学关怀的私人事件,而一旦写作的结果——作品产生之后,就具有了变成“公共事件”的可能性:通过阅读,它可以温暖世界上的每一个“我”,把每个独特的“我”温暖地关联在一起,也让每个温暖的个体携起手来,共同面对这冰冷的世界。我相信,写作是一种让灵魂获得自由的最好方式。

问11:在刚才的采访中,我们提了许多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希望是开放式的,也希望您能尽情发挥,能否就您擅长的领域或感兴趣的领域,为我们分享一段精彩的评论或观点或寄语呢?

答:嗯嗯,好的,让我尝试一下……这样,还是和大家聊一下科研工作吧,说点自己做科研的总体感受。一是千万别把科研想象得多么高深莫测,高山仰止,其实说得直白点,科研就是一种技能,通过不断走出舒适区、刻意练习,每个人都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每个人都会成为科研工作达人。这就好像是考驾照的过程,掌握了那些基本的技巧和规则,然后实践实践再实践,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考试,拿到驾照;二是铺摊子不如深挖洞,这是我的博士导师教导我的一句话。这些年来每每回想,我确实是这句话的受益者。当我们能够在多个领域发出声音的时候,我们发出的往往都是比较业余的声音,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专业所长,这样的科研也无法走得长远。因此,我们需要在一个垂直领域持续不断地投放时间精力,形成持续的、高质量的学术产出,而这些学术产出就是我们混迹科研江湖的本钱和生命;三是莫忘初心、停止抱怨、保持单纯,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热爱。就算我们真的无所成就,至少内心坦荡、眼神清澈。其实我们都很清楚目前国内的科研环境并不算好,论文中介满天飞、学术腐败,各种乱象。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因此就放弃了梦想,淡忘了初心。


在这次谈话的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这也是对我影响非常深刻的一句话,他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它。”其实热爱从来不是这世界赋予的,也不是被这世界的美好感化来的,而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热爱、乐观、积极进取,这些是性格特征吗?不是的,这些都是自主选择啊。重点在于,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里。别等到这个世界美好起来了我们才去热爱,事实上,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的热爱才会变得美好的。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以热爱的方式来面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成就自己的人生!谢谢主持人,谢谢经管之家,也感谢《经管人》栏目给了我这么一个难得的和大家交流的机会,谢谢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