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收太原南丨那一抹记忆中的秋意——
金秋十月,我该在哪里观一场盛事,守望一片金黄,把个沉甸甸的季节收入囊中啊。
多少人都从乡村出发,踏上自己的人生路程。或者说,我们都曾经是农民,摇身一变,难免现在变成了什么。莫言从山东高密的农村走出,写出来有名的小说《红高粱》,他变成了作家。我打小生长在小店这个地方,背着书包由北头到南头读小学,再从北面到南面上中学。背书的时候就在附近的田垄间大声念叨,土生土长的庄稼都听过我读的英文。春种秋收,妈让我“吃粮不管闲事”,好好念书,家里的地她们做。干农活可不是讨巧的营生,但男娃越来越大总得加把手,半大小子啥活都要学学的。玉米地、小麦田,红高粱,平时大人们犁锄,到了收获的时节,地里就多了许多孩子的身影,大人们更是磨好镰刀收拾草帽麻袋忙活着收秋了。
“八月深秋,无边无际的高粱红成汪洋的血海,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秋风苍凉,阳光很旺,瓦蓝的天上游荡着一朵朵丰满的白云,高粱上滑动着一朵朵丰满白云的紫红色影子。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棵子里穿梭拉网”。那时小店的深秋也是翠蓝的天色,大块大块的玉米地绵延不断,干枯的叶片薄如纸张,能脆生生爆裂。每一穗坚挺饱满的棒子,笑开了口,露出金黄的颗粒。掰棒子时还能发现地里的副产品,攀附玉米的豆角,偶尔掐一个不大的向日葵,或捡拾一个长长、圆圆、不大光溜的南瓜,都会让人半天的惊喜。男人们挥镰砍秸,背袋行进,婆姨们倒穗装袋也很麻利,彩色的头巾在田里飘来飘去。
(@因吹斯挺! 提供)
劳作并不诗意,农活就叫受苦。我白皙的皮肤晒到紫红,胳膊上剌出了道道印痕。装起粮食的平板车老沉老沉,我推车的脚步好重好重。月亮走,我也走,嗅着从田地里飘来幽淡的野草气息和果实苦涩微甘的气味,当平车爬上了田路上的斜坡,步伐开始轻盈。
(@小导弹 提供)
年年国庆假期,我们揣着梨、枣、苹果和几个月饼,加紧收秋。小四轮蹦蹦车来回穿梭,也有一声鞭响,马车拉着满满的玉米经过。待田里的庄稼全部运回,场院、屋顶,就开始堆放着金黄的玉米,晾晒着秋天。
(@贾建萍 提供)
奶奶的故事讲过许多,我偏偏记得小店曾经叫凤凰村,北头的真武庙,南面的宝莲寺是凤凰的一尾一头,我家的老院就坐落凤翅之地。小时的村里人分明是只只燕雀,忙着为吃食奔走,命运从来与凤凰无关。我也是个需要跳出农门的孩子,读书考学是唯一出路,倒有些“凤凰涅槃”的悲壮。我在村里的路灯下捉过蝼蛄,学过骑车,交过朋友,也偶尔打架。因为不满父母舍不得让练习骑家里唯一的自行车,把钥匙装进了自己的小背心。闯祸的结果是上街角的茅厕,那钥匙自由落体,遗臭万年了。
(@發發發 提供)
生活不富裕,我们这一代却曾经和父母一起过过苦日子,种地挑水,和泥烧火。到过井边,看过倒影,也晃荡着扁担存水进缸。挑过烧土,拌过煤泥,还要趁寒流未到打些煤糕。我们知道父母的苦,父母不忍我们的累,以至于后来的一点咽炎让母亲耿耿于怀,总说小时挑水撑着了我。如今肩扛责任的感觉如同扁担压肩的感觉,特别真实,丝毫不敢懈怠了。
(@發發發 提供)
“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是难以言传的。中秋是祭月节,也是秋收节,收秋自然是一年最盛大的农事。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庆丰收的习俗。我的小店,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越走越快,庄稼地越来越少,看到收秋的情景都有些奢侈了。
(@冰蝎 提供)
这世界变化快,小店如今高楼林立,商场众多,周边不断延展,道路越来越宽阔,三层四层的房屋挨挨挤挤,容纳着许多的打工者,连我这样的本地人走进去也时常会迷路。我们也开始进餐厅吃野菜,开汽车去运动,过上了城里人生活。不多的田地只有老人打理,年轻人再也无心去照料庄稼,耕耘收获的快乐自然难以真正理解了。
(@浩哥 提供)
在网上偷菜微信晒照片的时代,我曾经被农具磨过的手掌早已圆润光洁,握起笔杆,而我在村里的同学们各操各业,衣着光鲜,没有一位守着一亩三分地,倒都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从来不谈论种点什么的问题。想起秋收肯定是不合时宜的,我甚至有些失落,如同有满把力气没处使的后生,莫非这也是一点淡淡的乡愁。
(@心静如水 提供)
城市与乡村在城中村的改造中逐步交融,我们都在为美好家园许一个美丽愿望,等它发芽,成长,收获。
(@MIAO 提供)
每个人心里一亩 一亩田
每个人心里一个 一个梦
一颗呀一颗种子
是我心里的一亩田
用它来种什么 用它来种什么
种桃种李种春风
开尽梨花春又来
那是我心里一亩 一亩田
那是我心里一个 不醒的梦
作者:红枫,七零后。生在太原南,长在太原南,有着对上世纪本地生活的体验与了解,也在努力体察新时期社会变化,记录日子的点点滴滴。此前在小店通文章如下:
↙↙节日买点啥点「原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