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长江图》制片人王彧:中国电影得死一次才有活路

2016-09-17 刘茂品 影视圈Magazine




《长江图》这部自带“银熊”光环的片子一经面世就被分化的影评汹涌包围:文艺片?不叫座?谁料制片人王彧发声,目前票房表现欠佳“情有可原”。更不曾想:镜头感独特的《长江图》在宣发上更是画风清奇! 


作者 | 刘茂品          

编辑 | 赵静              

设计 | 李爽 王芳慧 



《长江图》这部自带“银熊”光环的片子一经面世就被分化的影评汹涌包围:文艺片?不叫座?


查询票房,《长江图》首周三天仅拿到220万,对于深谙“生死首周”这一规律的电影人来说,这个数字不算特别出彩。


记者把话筒递给《长江图》的制片人王彧、导演杨超,询问这部“逆世而上”的作品是否也有心“逆市而上”。


但王彧认为,目前票房表现欠佳但也“情有可原”。嗯?情有可原?


让人更想不到的是:镜头感独特的《长江图》在宣发上更是画风清奇。


“艺术片无须叫座”



首先,片方纠正:这是艺术片,“就怕混淆”。


一直以来,业界、媒体对电影的分类就有含糊,咱先看艺术片是什么鬼:代表作有早期的《美国人的结婚》,《克服胆小病》以及《广岛之恋》等,是艺术的一种表现方式,大多以幽默,讽刺,寓意的叙事方式同时具有一定美感。


《广岛之恋》


从观影人群上、表达方式上来看,杨超解释:“它确实小众,产量极少”,但它在行业的地位,作为资源的可贵性、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得以凸显,照样能获得一部分市场认可。可他强调,艺术片不承担叫座的使命。“这是假命题——对一年生产不足10部的艺术电影,它们都不干这个,目前根本也不承担叫座、大量变现的使命”,他解释:“不同片子各司其职,文艺片你可以要求叫好叫座,商业片就必须叫座。”



▲导演杨超


据悉,探索电影的边界:包括创新影像表达、区分语言形式等;替行业研发电影的新风格、新观念——“这才是艺术片的天职,更是艺术片导演的天职”。


他坦承,艺术电影及其导演当然希望更多人看见、喜欢,但如果为获得观众跟市场认可就放弃这一使命,这就不是艺术片。“号称艺术片却干着商业片的活儿,那就是失职”。


期待观影人次达100万


尽管明确艺术片的基本定位,但片方对票房也有期待。




王彧笑答:艺术片票房的天花板较低,《山河故人》三千多万几乎达到了,这个市场容量、观众群体基本饱和,想突破比较困难,但他更关注观影人次,希望达到100万以上。


而在电影应对市场规则的方式上,《长江图》的选择也让人大吃一惊。


有观众反应,上映当天9月9号白天没有排片的情况,制片人王彧表示,9月8日全国500场点映和9月9日上映,场次都是安排在下午五点到六点之后的时间段;从10号开始全天都有上映场次。


上映第一周排片多重要不言而喻,这片子却不走寻常路。


影院放映:片方呼吁少而精


王彧打从心底不希望有过高排片,这个排片是指:非有效场次。“目前排片率基本是2.5%-3%,但问题是——白天黄金场、次黄金场的排片还不够多”。


《长江图》片方只希望两点:首先,拉长放映周期,别一周就撤下去;另外,可以降低排片率让给其他片子,但求多给相对有效的场次,确保一些观众在想看的时候找到片子。


发出这样的呼吁是因为:艺术片跟商业片最大的不同在于——慢热。


王彧认为,艺术片的观众主要分三层,首先是电影发烧友、高知人群;其次是白领知识分子,然后是喜欢非商业大片的普通观众。




据悉,《长江图》早期上座率多出自文化圈、电影圈、泛文化圈,王彧头疼的是:怎么做影片的外延:催化普通观众进场。


据悉,艺术片多靠口碑发酵引发票房增涨,比如,《百鸟朝凤》上映40天,漫长放映期一定程度上保证票房结果,虽说前期有热点事件营销,但如果像《路边野餐》只放映两周,就算是好片子也很难创造高票房。


变现难点:转化普通观众



▲制片人王彧


慢热的艺术片怎么星星之火燎亮普通观众?


普通观众对其了解度、关注度没那么高,片子也没有如今市场上常见的时髦大明星、顶级特效、好莱坞大片等元素,“没有这些卖点,它更多还是依靠观影人读解、扩散影响,大家了解后才选择观看。”


上映初期大范围的宣传活动中王彧发现,如果普通观众接触到这些信息还是有兴趣进去看,但这个是点对点,“我们没那么多预算去大范围宣传造势,艺术片本身的市场也没那么好,所以更期待观影人次的自然增长”。


票房曲线:艺术片跟大片走势恰好相反


在自然增长中,艺术片的票房曲线与好莱坞大片几乎迥异:《星际迷航》等大片的票房有个迅速攀升的过程,前一两周占据总票房额度非常大,一天或许就达到一两个亿,“但美国大片的生命力也不长,前面高后面低长尾效应,只不过艺术片恰恰相反,从相对小的排片上来,如果口碑好,后来可能有个逆袭”。王彧介绍,《疯狂的石头》、《百鸟朝凤》作为典型例子,票房曲线也都随着口碑传播逐渐加大。




深谙这一票房规律,王彧提出:国内现在的问题是:把艺术片跟商业片放在一个维度上竞争,在终端用市场表现判定上映安排。


我国电影还没到真正形成艺术电影细分市场的阶段,也没到足以独立支撑一条艺术院线发展的阶段。


据了解,王彧也曾亲自收到部分影迷微信,说是想看《长江图》但去影院找不到。“我们尊重影院他们自己的玩法,但比如,万达这么大影院给的排片非常低、有效场次少,这就很尴尬——好的影院在北上广深各大城市占比太大,他们如果不肯给好的排片,对艺术片的来说生存空间真是非常小。”


据悉,国家在发行上也有政策,比如,一年影院放映国产片达到多少比率政府有奖励,但奖励数额还不足以让影院放弃更大的现实利益。




王彧无奈,希望商业影院们有些情怀。影院只要拿出一些厅,哪怕是小厅的一天一两场给为数不多的几部艺术片,那么对行业的探索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这并不是说要他们赔钱,拿《长江图》举例,艺术片“逆世而上”的测试结果令人惊讶:只要拍得精,上座率居然很高:该片上座率维持在17%-18%,甚至最多的一天高达20%。“但因为有些主力影院不排片或者排片不利,所以流失了一些观众,毕竟普通观众没时间等这上映场次”—— 终端影院没有大力支持,本来可以争取的观众流失了,没有形成良性闭环。这也是造成艺术片先天不足、后天羸弱且恶性循环的原因之一。


电影行业要强大,影片类型不再缺失,光靠电影人、广电总局呼吁根本不够,如果产品的终端——影院只图挣钱、不肯同心协力长远打算的话,中国的电影只怕好不了了”。


电影走不出的资本怪圈




▲《长江图》摄影师李屏宾获银熊奖


排片上屡遭挫折的《长江图》尚且顶着银熊奖的光环,更何况其他片子?


说起银熊奖,三大国际电影节历经几年零华语,《长江图》作为艺术片斜刺里杀出来居然成了一匹黑马。


 “大家都来挣快钱,而没有在电影品质上下功夫,如果一直这样,中国电影就没希望。”


我们一直在说中国电影走出去、电影工业复兴,如果每年聚焦在生产粉丝电影,这个目标就太远:今年票房的萎缩还不足以敲响警钟吗?本土都不振奋,还指望什么国际市场?




 “我们太容易被好莱坞大片打败了!”王彧感慨,中国的电影严重缺乏创造力与质量。比如日韩,电影产量或许不太高,但这几年其制作上已接近好莱坞质量,且民族电影在本土市场占据非常大的份额。


“日韩电影的制作基本是80分以上,起码它是合格的作品,然后你再说好不好看,喜不喜欢;我们市场上有九成制作都不合格,光靠鲜肉、八卦话题炒作拉票房博眼球,这种情况很可悲。”


大量不合格的电影充斥市场,观众没得选,“况且中国观众也没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大部分观众还在受主流、媒体影响”,而提高影片质量只能是电影人挑担子,普通观众没有分辨力与专业能力。


行业要有人干正事


“《长江图》等艺术片在电影市场上永远不可能是主流,但我们几乎用一种自残的方式搏一个电影人的尊严”。


从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来说,它委实不合时宜:这样一部心血之作,片方一没有借势推广,二没有票补促销。




 “很多电影擅长话题炒作,用争议演员、知名网红,不考量他们跟片子的契合度、对整部片子的呈现度。但去年,部分电影只用了粉丝号召力极强的明星,制作不走心,票房居然都不错”。可是《长江图》没走这一招,从头到尾都围绕作品干活,而不是围绕明星干活。


对此王彧的解释是:中国电影需要人干正事,需要有人坚持做电影。明星片酬居然占制作费六七成,如今中国不谈电影工业、影视产业,只剩下演员产业,而演员也是青黄不接,戏骨屈指可数,这有什么发展前途?


不但不做粉丝电影,《长江图》更没有票补,从第一天就通知全部影院没有票补,原价售票。王彧坚持:票补算野蛮促销,能培养观众的观影习惯;但坏在它埋着资本的目的刺激高票房,这方式不健康。




用良性方式在不良的环境中竞争肯定大受影响,这也算《长江图》逆世而上又一点,但他坚称:“电影如不通过正常的途径吸引观众来看,用低价获得流客,就容易催生观众跟电影之间的不平等,满足不了大家的消费需求”。


电影要良性循环,就必须在供需上有好的打通、对接,更要从电影行业出发,实现电影工业发展以及电影链条上每个环节的有效发挥,各安其位踏实做事。


资本裹挟电影慢性自杀


▲李安


李安曾感慨:中国电影市场太着急。 


演员经济、放血票补,王彧认为这些乱象基本都由资本催生:资本巨头急着挣快钱,电影变成一种金融工具或者资本的盈利工具。


中国经济正突飞猛进发展,中国电影市场简直历经大跃进——三年前没这么大体量,现在翻着几倍往上涨,表面一片繁荣,其实危机四伏,这才是所有人应该冷静的时候。王彧坦言:“野蛮式增长的电影投资模式使得行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大家没耐心等,只在麦苗快长熟的时候抓着麦尖,差不多了就直接拿出来卖掉”。


“电影市场本该有资本体系,好莱坞也有完善的金融运作模式,但远不像我国这样具备破坏性甚至毁灭性,资本过分逐利形成的结果很难短时间挽回”。片子简单粗暴被分为:赚钱的电影跟不赚钱的电影,行业标准被破坏,演员成为电影的主要因素,剧本、导演、美术、摄影似乎都不重要,这种形势下一定催生烂片。


然而,这不是每个国家电影发展的必经阶段。韩国有过惨痛教训:美国电影进入前,韩国经济发展出现拐点,影视业、娱乐业极大丰富并催生不少垃圾产品,结果随着好莱坞大片登陆,韩国本土电影工业一下子垮了,大量电影人失业、公司倒闭——中国正在重蹈韩国电影发展的覆辙。




中国电影要发展,国家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只占二成且主要在种子阶段的创作上;而宏观大局,还要靠市场自身调节,更要靠行业觉醒。


改变一个国家的电影格局得靠电影人,电影人理应出良心作品并对观众培养引导,逐渐形成成熟独立的观众群体,同时也非常需要熟悉行业、掌握资本的电影投资人、制片人放远目光,不唯钱是问。


王彧痛心的现状是,“大家看得见明天干什么,没人关心后天干什么”。今年一贯好使的明星组团圈钱的“大制作”烂片在票房上遭遇了滑铁卢,这已经是个苗头。资本巨头们、电影人有了教训,明年的电影市场或许因此有所好转,也或许大家死性不改,怀了侥幸心理挣一把就走,变本加厉把泡沫越吹越大,导致整个形势变得更糟。


一切向钱看的行业风气一天不扭转,中国电影的兴盛就一天遥不可及,这种资本裹挟下的繁荣只怕是长不了,但所以——“中国电影要死一次才有活路”,要用冷峻的事实打醒自己重新回到良心做事的道路上。




对此,记者的理解是:


对中国电影来说,


没有大浪淘沙,就留不下干业内干正事的人;


没有置之死地,就无法扭转畸形的发展方向。



—END—


[ 版权说明 ]


本文由《影视圈》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微信ID:circlemag

微信搜索关注:影视圈Magazine



更多精彩内容 


▶ 中秋福利 | 你准备好大声告白了么?

▶ 潘金莲的“演艺生涯”

▶ 活动回顾 | 感谢你们的告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