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丨2015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完美收官
由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学会地下空间与工程专业委员会、《建筑结构》杂志社共同主办,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与地下工程设计院、《建筑结构》杂志社和《建筑技艺》杂志社承办的“2015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技术交流会”于10月21~22日在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成功举办,邀请了院士、国际专家和国内资深专家学者进行共同的研究和探讨,来自全国各地的34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
10月21日上午大会开幕式,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贾坚主持,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孙英出席并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孙英女士在致辞中提到,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大型骨干科技型中央企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城市地下空间的规划设计、标准规范编制等方面的工作,希望搭建平台与各方合作交流。出席的嘉宾还有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熊衍仁、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院长严阵、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与地下工程设计院副院长谢小林等。
随后,《建筑结构》杂志社主编、《建筑技艺》杂志社社长王学东先生主持上半场学术报告。首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总参科技委常委钱七虎就“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为题,总结了我国地下空间开发规模大、速度快、类型多的现状,以及目前在法律法规、管理、规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发展的趋势进行了预测。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贾坚以“综合交通枢纽中的地下空间开发”为题,就同济院设计实施的宁波站、兰州西站、重庆西站等综合交通枢纽中地下空间开发的案例进行了介绍。提出在综合交通枢纽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改善地面交通状况,实现了站城一体化的发展,使得综合交通枢纽演变为新的“都市中心”,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以正在建设中的“北京CBD核心区规划及地下公共空间设计”为例,解读在如此高密度区域的中央公共绿地以及道路下方,进行集交通、市政、景观以及综合防灾功能为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地下多层空间的立体规划、地下空间的人性化考虑、市政综合管廊的优化设置是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设计与思考,值得大家学习。
株式会社日建设计副社长中分毅以“TOD站城一体化中地下空间利用”为题,梳理了日本城市中地下街的发展,从站城水平连接、站城垂直连接,到街区间连接,再到近年的再开发联动,还有结合停车场的地下街的众多实例,可以看到日本在站城一体化开发中地下空间利用的便利性、人性化、集约化等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奥雅纳工程咨询(香港)工程顾问、董事殷国强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再造空间——城镇化建设中的空间利用新探索”,以新加坡深层污水处理系统、吉隆坡的洪水管道设置,及韩国国立大学Hana 广场的地下交通和停车场等案例引发我们对地下空间利用的思考。同时针对香港的自身特点提出了通过地下空间开发进行基础设施的重组、海底行人暨购物通道开发及利用溶洞等大胆的探索。
日本大阪地下街株式会社董事兼设施部长井下泰具以“大阪地下街的防灾政策”为题,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大阪在应对海啸、内涝、河水泛滥等,从浸水对策协会对灾害的预测,制定防灾基本方针,到确立浸水时避难引导,以及成立自卫水防组织等,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高效的体系。
下午的会议侧重于从技术规范、施工建造及与地下开发相关的土壤、水利、停车等专项内容进行重点介绍。首先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王恒栋,详细讲解了由他主编的《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中管廊的平面布局、空间设计原则,及不同管廊设置的特点与注意事项,并对新老城区管廊施工给予明确建议,同时规范强调了管廊的精确化预制装配施工与精细化维护管理。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洪卫以“广州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与思考”,介绍了广州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确立2015、2020、2050年的分期建设目标,在未来形成一核五片多点的规划格局。同时面对地下空间逐渐综合复杂化、分层深层化、交通主导化、资源共享化、人性化的趋势,提出了诸如政府角色定位、地下商业开发业态选择、涉及海绵城市的水土保护研究、地下综合管廊合理埋深等问题,引人思考。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人防和地下空间研发中心总建筑师赵贵华以“地铁车站与周边地下空间一体化模式探讨”为题,梳理了我国一体化发展中因开发主体、合作模式、物业形态、开发范围、开发时序等不同形成的特点,从而指出政策要完善土地出让与权属,管理层面要明确开发程序,技术层面要做好一体化控规与充分预留未来开发空间。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副总工程师黄美群以“城市大型地下空间一次扣拱暗挖建造新技术”为题,阐明“一次扣拱”暗挖建造技术是在充分研究传统暗挖法和盖挖逆作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用于修建大型地下空间的新技术,并从新技术的提出、新技术核心,到新技术的优势及推广应用等多方面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此技术具有施工工序简捷、速度快,控制地面沉降显著,施工安全性好,工程质量高等诸多优势,在北京、长春、哈尔滨等地铁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水利工程系刘曙光教授则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城市深层地下空间开发与城市防洪减灾”为题的报告,以上海市防洪处涝规划与设计的不足,阐述了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原则,结合加拿大、东京、伦敦、广州等国内外典型案例提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深层地下蓄排水系统、绿色屋顶技术等。同时随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深度不断加大,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愈加突出,引发大家普遍关注。
艾珂(上海)环境技术工程有限公司环境事业部部长王迪以“地下空间开发中的污染土修复再利用”为题,通过众多国内外地下空间施工工法、土壤修复技术及其改良后再利用方式进行了详细介绍。随着当下城市中原有工业用地的再利用,土壤修复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设计事业部副总经理余地华结合自身多年来的超高层施工建造经验,以“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建造新技术探索”为题,针对基于快速建造超高层建筑地下空间设计施工联动(上下同步作业)关键技术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结合案例,对带地下建筑物地面预筑弹性顶托整体微差下沉施工技术(预筑落成法)也做了全面介绍。
北京鼎伦公司董事长刘庆华以“地下空间综合交通规划与建筑结构设计的相互影响”为题,从项目经营、开发角度阐述了地下空间停车场设置原则与智能管理系统,此解决方案为诸如北京CBD核心区地块、苏州中心等众多大型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的地下交通与停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会场外专门设置了企业展区,为企业和代表之间搭建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共有广州奥雅丽固、同济院、同济大学出版社3家业内知名企业参展,他们与参会代表近距离交流,反响很好。
22日上午,在会务组的组织下,代表们参观了上海市闸北区312街坊33丘商办和海门路55号地块两个项目的施工现场。代表们首先听取了相应技术负责人对参观项目的关键建造技术进行的讲解,再至项目现场进行实地参观,代表们不时地与负责讲解的现场施工技术人员交流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建造技术和施工措施。代表们均表示,会议报告同项目现场的参观相结合的交流会形式非常好,自己也收获颇多。
近年来正值我国城市面临转型的契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是城市更新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不仅涉及综合交通枢纽的站城一体化开发与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地下空间开发,同时也涉及到城市地下管廊、防洪减灾、土壤修复等基础设施问题。可以说,此次论坛在第一届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讨论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问题与趋势,期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实践的逐步成熟,我国城市地下空间获得良性发展。本次会议《建筑结构》杂志还汇编了论文集,以增刊的形式出版,来稿209篇,录用了119多篇,这也是对我国近年来地下空间技术的全面总结。
============================
《建筑结构》近期活动:
11月19-20日广州:"2015建筑、结构巅峰对话: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国际会议,汪大绥、孟建民、任庆英、张宇、倪阳、谢亿民、丁洁民、邵韦平、陈雄、徐维平、李兴钢、马震聪、傅绍辉、陆轶辰、唐文胜、张翼、罗赤宇及gmp、Arup何伟明、大桥谕、台湾筑远张盈智等国内外知名建筑师和结构师精彩分享。本次学习计入“广东省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选修课20个学时”,结构工程师无。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日本PCa住宅工业化深度考察”(12月7-12日),参观藤田公司工业化现场、Pca制造工厂、工业化专厅、日本天空树电视塔、京东古建筑等,全程讲解。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建筑结构》微信历史信息检索
直接点击“此处”,可查看“《建筑结构》微信历史信息总目录”,并可通过关键词搜索你喜欢的内容。
关于《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是国内结构设计专业影响力最大的杂志,创刊于1971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届核心期刊评比中均名列前茅。官网:www.buildingstructure.cn。杂志订阅:010-57368777;微信推广:010-5736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