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9~20日,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建设执业资格注册中心共同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和《建筑结构》杂志社联合承办的"2015建筑、结构巅峰对话:结构成就建筑之美"国际会议在广州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陈雄主持。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副书记、巡视员陈英松,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郭明卓,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文兵,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曾宪川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他们深刻探讨了结构对于建筑的重要性及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并表示在当前建筑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更需要追求建筑的品质和高完成度,也由此表明了会议的重要性。两家主办单位中国院和广东省院更是表示,作为行业龙头设计企业,将积极履行大院的社会责任,为行业发展和进步搭建更多更好的交流平台。
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广东省建设职业资格注册中心主任梁雄光、副主任黄刚,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建筑技艺》/《建筑结构》杂志社社长王学东等。
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25位优秀建筑师和结构师结合自身实践做了精彩演讲,内容以空间结构、超高层结构等经典工程为例,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介绍了建筑与结构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报告内容丰富,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各位演讲嘉宾的报告内容要点如下。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顾问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汪大绥进行了题为《结构美的建筑表达与建筑美的结构实现》的主题演讲。从结构工程师的角度考虑,认为结构美应该考虑符合力学逻辑、具有构图美和细部美这三要素。以央视大楼为例,结合结构形体、外筒支撑等方面,介绍了该工程的结构美是如何通过建筑来表达的;又以世博轴、北京泰康中心、成都绿地中心为例,介绍了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如何通过曲面找形、拓扑分析等实现建筑的美。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孟建民进行了题为《本原设计之实践》的主题发言,对当今城市及建筑的非人性环境进行了反思,呼吁建筑创作要回归理性、回归本原,要以全方位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让建筑服务于人。而且,结合当今的一些建筑案例及自身的实践体会(如滨海医院、合肥政务中心、玉树地震遗址纪念馆等),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建筑本原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健康、高效、人文。并强调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均衡的,而不是孤立的、单一的,应该全方位思考、全过程统和、全专业协同。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任庆英进行了题为《建筑与结构设计的深度融合》的主题演讲。报告结合海南国际会展中心、吕梁体育中心体育馆、玉环博物馆和图书馆三个有特点的工程案例,阐述了在工程设计过程中,结构工程师与建筑师通过深入的沟通交流,不仅实现了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更使结构体系合理、构造简单、造价降低且施工方便;通过建筑与结构设计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了好的建筑作品。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副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张宇主要详细介绍了嘉德艺术中心项目从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具体从城市规划及设计、场地文脉、空间塑造、立面尺度及材质等方面介绍了嘉德艺术中心的设计过程;从逻辑维度、技术维度、工程维度三个方面介绍了嘉德艺术中心的建造过程。以此表达了城市—建筑—结构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生成的设计关系,并探讨了如何运用现代结构体系及技术来表达传统文化与城市肌理的问题。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总工程师丁洁民进行了题为《大跨度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建筑思考》的主题发言。根据长期实践经验与案例总结,将大跨度结构设计分为“安全可靠”、“合理先进”、“融合突破”三个阶段和境界,强调三个阶段的逐步递进与相互靠拢,尤其注重结构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有机结合。结合常熟体育馆、崇明体育训练中心游泳馆和自行车馆等工程案例,说明在大跨度结构设计中,结构师如何与建筑师无缝配合,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巧妙嫁接到实际设计过程中,并努力实现融合与突破。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邵韦平以《技术成就建筑生命之光彩》为题,解读北京CBD核心区的复杂地下公共设施计划,高容积率下的中国尊的核心结构系统、电梯系统、幕墙系统、灯光系统及室内设计难点,Z14-1地块办公楼的刚性菱形网架结构与其顶部博物馆的创新设计,凤凰传媒中心的双向叠合网格结构体系及建筑机电一体化的设计,这些案例都体现了设计的逻辑建构中,建筑师在对抗机械理性之上的创新性,从而赋予建筑以文化性与生命力。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陈雄以《随形共筑——大跨度建筑与结构的密切配合》为题做了精彩报告。结合广州新白云机场航站楼、广州亚运馆等六个案例深入分析与结构的配合互动,指出结构的表现在大跨度建筑尤为重要。机场航站楼和体育建筑的建筑体量和室内空间尺度巨大,结构体系必需与建筑造型及功能相适应。新白云机场航站楼采用了桁架+箱形压型钢板、张拉膜、加强网架等体系;广州亚运馆采用双层网壳、单层网壳及蒙皮技术;花都东风体育馆采用了球面网壳;惠州游泳跳水馆采用刚架。复杂建筑形态的实现运用三维模拟设计技术,是建筑师与结构师在计算机建模中协同完成设计的。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终身教授谢亿民的报告题目为《拓扑优化技术在实现建筑与结构一体化设计中的应用》。介绍基于有限元方法的双向渐进结构优化方法,利用不同的边界条件和判定准则删除结构中低效的部分单元和加强结构中重要的部分单元,使结构达到最合理和节约材料的拓扑优化效果。并以苏州行人桥为例,对该方法在建筑外立面设计,抗震抗风设计,建筑构件设计和复杂建筑节点设计中的思路和案例进行了介绍和剖析。
南京倍立达新材料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监姜永海以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GRC幕墙为例,系统阐述了7万平米复杂的双曲幕墙体系,需采用BIM编程设计解决复杂的工程量,后期依据测量数据对空间偏差的修改,采用全站仪解决三维空间测量并贯穿于整个幕墙的设计、制作和施工。标准机械加工节点扣件,解决几万个不同空间扭曲的定位,做到非线性幕墙施工不动焊;3D打印技术用于双曲幕墙板模具建造,是目前最大的打印设备,标志GRC幕墙行业进入工业4.0。
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李兴钢以北京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世界田径锦标赛注册中心、吕梁体育中心、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室内体育中心为例,阐述了“建筑设计中的结构表达”。报告中提到,他自己倾向“营造”一词来对应一种设计者运用心智而统筹进行的建造活动,也更能将“建筑”和“结构”两个概念和含义整合在一起。在我们的思考和实践中,我们将结构作为对应建筑的人工性及物质性的本体要素之一,成为“营造”建筑形态、空间乃至氛围、意境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元素。既不可走向单纯的建筑形式主义,也不要将成为结构表现主义,怎样才是一种恰如其分的结构表达?或许应该是一种建筑与结构的高度融合之下的自然和微妙的呈现。总之,结构固然是造就建筑的关键设计因素,但结构元素的呈现仍须在设计者对于建筑整体营造意义的把控和权衡之下。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倪阳在报告《建筑那些事儿》中介绍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第三期胜利广场的设计过程,这是整个南京纪念馆建筑序列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建筑设计上,以椭圆纪念广场为中心,周边升起,形成一个内置式的、可控的纪念广场空间,广场东部设有胜利之墙及胜利之路。周边则以柱廊的形式对应城市界面。总平面设计上以景观设计手段积极应对城市绿地问题,将大部分的使用功能置于绿坡下和地下,以消隐其巨大的建筑体量可能对城市造成的压力,还城市一个既具纪念性又具开放性的生态公园。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徐维平进行了题为《高度与对策(武汉中心等高层项目)建筑高度的应对》的报告。超高层建筑的可持续性与经济性一直是被讨论的话题。针对在当今中国城市的多功能、综合性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实践,以武汉中心等不同项目的设计应对侧重点入手,试图寻求适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这些相关工程案例的介绍并就其应对策略进行的探讨,提出在中国当前语境下的建筑发展与实践,更应该提倡一种"均衡"的可持续观:即在建筑的功能、效率、形象、安全、经济、品质等要素之间应保持一种恰当的平衡。
上海通正铝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欧阳元文的报告题目是《浅谈大跨度铝合金结构之建筑美》。报告围绕大跨度铝合金结构建筑“结构即表皮”、“结构即空间”、“结构即建筑表象”的特性,以南京牛首山佛顶宫项目、上海辰山植物园为例阐述铝合金结构的建筑美表达方式。并提出铝合金结构对建筑美的主动表达,铝合金结构为建筑师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同时铝合金结构的轻质、环保、可循环利用,为健康绿色建筑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全新方式。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傅绍辉进行了题为《被限定的建筑与结构》的主题报告,主要介绍了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新科研楼的设计。建筑用地的周边包含有50年代的老建筑、住宅、民族餐厅等,建设条件极具挑战。建筑不仅要满足地方规划法规、各类规范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周边居住建筑的日照要求。因此的边界轮廓受到严格的限制,进而使得结构设计也相应被限制。通过减柱、钢梁(均匀开洞)、错动的中庭楼板等结构处理,达到在极限体量前提下功能性要求、法规性要求及开发性要求的和谐统一。
同尘设计主持建筑师张翼的报告题目是《平衡》。迪斯特无柱的巴西利卡让人看着心惊肉跳,是托罗哈的手术室平衡力偶的智慧解释了此类结构奇观。在更多的包括奈尔维大师的名作中,我们都能看到同类的在空中寻求平衡的智慧,乃至那常见的三铰的门式钢架都开始显得不同寻常。
SOM 上海办公室设计总监姜宇捷的演讲题目为《城市文本的重新结构—空间的场所与精神》。工艺与工程技术源自文化、历史与人性。我们的兴趣在探讨结构如何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与规划/设计结合以创造城市、环境、生活与工作空间被重新结构的可能性,进而修复发展过程中导致的城市肌理碎裂与不延续,并以创新手法在水平与垂直向度上连接并延续与周遭环境、文化肌理的关系。以三个不同尺度与功能的建筑项目(交通、综合体与文化教育建筑)探讨结构与建筑设计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生活与工作空间、与文化建筑的保存与再活化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结构除了力学上的意义,也包含了空间规划的隐喻,透过与建筑设计的结合创造精采而生动的公共空间与独具个性的场所精神。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罗赤宇进行了题为《结构技术创新与建筑效果实现》的主题演讲。报告以广东省博物馆、广州美术馆、保利商务中心等项目为例,既说明了现代结构体系的创新对大跨度悬挂建筑效果实现的技术支持,又解释了结构构件的创新和受力模式的巧妙处理解决建筑空间对结构设计限制的问题,并介绍了超高空索网幕墙及大跨度钢拱架高层建筑等创新技术,从各方面体现结构创新支持建筑效果实现的思路。
中国建筑设计院帷幕中心技术总监罗忆进行了题为《工匠技艺成就建筑——从国家大剧院等工程的技艺说起》的报告,工匠构造成就建筑:工匠始于鲁班,是设计和营造。他认为:要从概念、结构、节点设计反推建筑属性、功能和外观可行,方才落墨,否则图只为图,何以导工?在国家大剧院的屋面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本着工匠精神,精心设计和推敲工艺技术,以简单重复的精美节点,营造出复杂的曲面工艺,保证功能、外观和造价的实现。高设计完成度是工匠的基础;建筑师是为班长,集诸智慧,方成巨匠。
gmp 北京办公室负责人、项目合伙人Stephan Rewolle的演讲题目是《东莞篮球中心——结构即形式》,通过大量设计草图、节点详图、工地现场照片等详细介绍了东莞篮球中心项目的设计建造过程,以及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之间密切的合作,同时也阐明了建筑结构创造生成建筑形式的过程。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北京工作室负责人大桥谕以《过去与现在》为题,生动介绍了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近年来在世界各地建成的一些作品,如香奈儿移动博物馆、伦敦奥运会游泳馆、银河SOHO、望京SOHO、凌空SOHO、南京青奥中心等,展现了事务所从成立到现在35年来一直对建筑美学的追求,表达了建筑技术尤其是结构技术对于建筑美学表达的重要性。
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马震聪广州市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马震聪进行了题为《技术进步与建筑创新》的主题报告,主要通过介绍广州市新图书馆、珠江城、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三个项目,从设计到建造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结构技术难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认为建筑是艺术及技术的结合体,我们的任何创作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和科技的创新。
深圳市中孚泰文化建筑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院院长、美术学教授刘伟平进行了题为《大剧院及演艺建筑的发展方向》的报告。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剧院结构与声学的关系:剧院建筑是室内设计与建筑声学设计矛盾的统一体,建筑声学设计是室内设计的立足点,室内设计是建筑声学的载体;二、哈尔滨大剧院内部构造与纯自然声剧场关系剖析;三、新型剧场结构与声学的实践。
奥雅纳(Arup)院士、董事何伟明做了题为《Archi-Structure》的主题演讲。报告首先展示了悉尼歌剧院、台北艺术中心、水立方、北京南站、新加坡滨海湾双螺旋桥等国内外经典的建筑与结构完美结合的工程案例。然后重点结合国家体育场、央视大楼、天津于家堡综合交通枢纽等工程案例,从建筑造型、结构找形、构件布置、方案优化等方面,展现了结构与建筑通过多方面的配合而实现建筑结构融为一体的作品的设计过程。
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唐文胜通过对获得2015年度国际桥梁及工程师协会杰出结构奖的厦门北站建筑形态生成的过程的回顾,阐述了一座好的建筑必须要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建筑形态与结构体系的统一既要体现在外在形式上,也要体现在内在规律上。建筑师只有充分利用并驾驭好结构力学原理,才能获得建筑形态塑造的极大自由。
来自台湾,筑远工程顾问公司总工程师张盈智,进行了题为《美力·美丽》的主题演讲。从探讨结构工程师的角色扮演,到如何将结构设计融入於全案的建筑表现中。由实例中演释结构力学与建筑美学之折冲与对话。最后以桃园机场ㄧ航厦与高雄图书馆为例,从破题到解题,介绍了如何以巧解与最适合解,分别针对该两工程之关键设计议题进行会报;并总结唯有真心深度地结合美学与力学,方能抵达美丽的境界。美力,即美丽!
本次大会报告邀请了六位知名建筑师进行学术主持,分别是: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江刚、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总建筑师徐锋、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郑勇、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洪卫、德国gmp建筑事务所中国区合伙人吴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肖毅强教授进行主持,他们的精彩点评也为会议增加了不少亮色。
本次会议吸引了行业多家有实力的企业参展,展位前始终人头攒动,充分搭建了建筑师、结构师和材料商的交流平台。本次会议吸引了全国各地三百多名建筑师、结构师到场,大家普遍反映会议报告质量高,会务工作组织得好,希望我们今后能提供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
本次会议还得到了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南京倍立达新材料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倍立达新材料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通正铝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
《建筑结构》近期活动
12月5-6日合肥:第三期《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住宅系列图集》宣贯培训。主讲人:樊则森、马涛、赵勇、高志强、朱兆晴。咨询:18610687469。点击此处了解详情
《建筑结构》微信历史信息检索
直接点击“此处”,可查看“《建筑结构》微信历史信息总目录”,并可通过关键词搜索你喜欢的内容。
关于《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是国内结构设计专业影响力最大的杂志,创刊于1971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届核心期刊评比中均名列前茅。官网:www.buildingstructure.cn。杂志订阅:010-57368777;微信推广:010-57368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