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就该是奇形怪状的”,这句话出自结构师之口,有点想不到吧,但事实就是如此。生活中历来是欢喜冤家的建筑师与结构师日前(6月1-2日)在成都上演了一场精彩论战,双方从各自的角度辩述了对建筑与结构关系的理解,吸引了近400名听众观战。这场活动的学名是:"2016建筑、结构巅峰对话:结构成就建筑之美"高峰论坛,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建筑技艺》杂志社、《建筑结构》杂志社、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承办,今年已经是第四届,之前分别在上海、北京、广州成功举办过。一起来回顾下本次活动的精彩瞬间。
在6月1日上午的开幕式上,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修龙,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龙卫国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们深刻探讨了结构对于建筑的重要性及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并表示在当前建筑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更需要追求建筑的品质和高完成度,也由此表明了会议的重要性。两家主办单位中国院和西南院更是表示,作为行业龙头设计企业,将积极履行大院的社会责任,为行业发展和进步搭建更多更好的交流平台。出席开幕式的嘉宾还有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熊衍仁、副院长王学东等。本次会议邀请了国内外25位优秀建筑师和结构师围绕空间结构、超高层结构等经典工程案例做了精彩演讲,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介绍了建筑与结构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汪大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顾问总工程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题为《结构美的建筑表达与建筑美的结构实现》的主题演讲中,从结构工程师的角度出发,认为结构美应该符合力学逻辑,同时满足构图美和细部美。以央视大楼为例,结合结构形体、外筒支撑等方面,介绍了该工程的结构美是如何通过建筑来表达的;又以世博轴、北京泰康中心、成都绿地中心等为例,介绍了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如何通过曲面找形、拓扑分析等实现建筑的美。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兼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以“让思想与操作连贯,学理与工法融汇————建筑与结构共同成就美”为题,源引《建筑论》,提出“建筑与结构的全体论”,即思想与操作的连贯,学理与工法的融汇,知识与技能的共轭。从而进一步指出当前影响建筑使用质量之外的因素是缺乏建筑策划、建筑与结构离析、设计与工法脱节,这正是值得每位建筑师深刻警醒的。通过中国国际会展中心——幸运的四叶草,展现大型城市会展综合体对城市土地、交通、景观、运营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回应;四叶草造型体现出与功能和效率、景观的结合;集约布局下的超大体量城市景观的控制;连续柱廊(尤其是入口24根节气柱)的营造,形成一个大体量建筑(高大展厅)与城市之间的缓冲的宜人空间,结合交通通道功能,实现与城市的有机衔接和空间过渡。220KV变电站上的电力科技馆、通辽马头琴博物馆创造了“共鸣腔——有功能意义的结构体”都体现出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不同材料交融砌筑,从而应对周边城市环境肌理。冯 远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基于市场对刚性屋面体育场结构体系的需求,提出一种新型自平衡杂交空间结构体系——大开口车辐式索承网格结构,兼具车辐式张拉索膜结构和传统杂交空间结构的优点。介绍了此结构的构成和基本受力原理,并基于“力随形,形定力,结构性能与建筑形态相依相存”的理念,介绍了建筑形体多参数变化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力求取得建筑造型、功能需求与结构性能的统一。对重要节点设计时,在满足力学要求的同时,充分考虑建筑效果。该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徐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设计中。丁洁民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总工程师以《上海中心大厦结构设计中的绿色思考》为题,重点介绍了结构技术中的9项绿色创新技术:“复杂环境下大直径深基坑及地基基础设计技术”,“基于空气动力造型的抗风设计技术”,“磁涡流TMD阻尼器系统设计技术”,“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技术”,“大尺度受力构件及复杂连接节点设计技术”,“竖向荷载及用钢量优化设计技术”,“悬挂支撑玻璃幕墙体系设计技术”,“结构受力性态监测系统技术”,“结构设计中的BIM技术”。这些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结构效率,降低了材料用量,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最终节省造价至少1亿元。毫无疑问,结构设计与绿色建筑的统一,将是全面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最佳途径,应当进一步挖掘结构设计中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将绿色建筑理念在结构设计中全面推广开来。梅洪元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结合实际案例做了《从建筑创作思辨到原真建筑探索》的演讲:以尊重山地环境、应对寒地气候形成合院的大连东软软件园;以山脉起伏为意象、竹构为支撑结构的眉山五馆一中心;从新疆雪山、戈壁等特色地貌中提取元素,围合式布局顺应当地主导风向,有效抵御寒风侵袭的新疆冰上运动中心;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大厦,则针对寒地年可利用建设时间短、建筑用材多等高层建筑特殊性问题,通过标准层建筑、结构、设备优化集成,每层节省高度0.5m,降低了工程造价,缩短了建设工期;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北京四季冰雪中心、郑州博物馆、郑州大剧院项目则体现了结构与建筑环境融合、建筑形态塑造、空间建构的协同。这些都迎合了原真建筑共生性、适候性、集约性、逻辑性的特征。邵韦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解读了北京CBD核心区的复杂地下公共设施计划,高容积率下的中国尊的核心结构系统、电梯系统、幕墙系统、灯光系统及室内设计难点,Z14-1地块办公楼的刚性菱形网架结构与其顶部博物馆的创新设计,凤凰传媒中心的双向叠合网格结构体系及建筑机电一体化的设计,这些案例都体现了设计的逻辑建构中,建筑师在对抗机械理性之上的创新性,从而赋予建筑以文化性与生命力。倪 阳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在报告《建筑那些事儿》中介绍了731陈列馆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胜利广场的设计。
731陈列馆首先用绿地公园将遗址与周边的城市分离,缩小周围的空间形态与其形成的巨大反差。其次,以保护原有遗迹为原则,设计专用导游线路,同时恢复731部队时期原有路网及周边的围墙作为场地设计的记忆框架。陈列馆的建筑构思为记忆黑盒。设计上为降低其高度及减少体量感,特意将建筑体块斜插入基地之中。之后,黑色方盒被两道刀痕割裂,形成三个展示区域,裂缝也成为揭开罪行和反思历史的空间序列线索。建筑场景设计时,特意将731部队消毁罪证的三个烟囱做为竖向构成,与水平的体块形成对比。通过三个烟囱,光线被缓缓引入冥想厅,慢慢揭开这段黑暗的过去。设计试图用一种平静的态度表达对这段反人类历史的反思。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第三期胜利广场是整个南京纪念馆建筑序列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建筑设计上,以椭圆纪念广场为中心,周边升起,形成一个内置式的、可控的纪念广场空间,广场东部设有胜利之墙及胜利之路。周边则以柱廊的形式对应城市界面。总平面设计上以景观设计手段积极应对城市绿地问题,将大部分的使用功能置于绿坡下和地下,以消隐其巨大的建筑体量可能对城市造成的压力,还城市一个既具纪念性又具开放性的生态公园。李兴钢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以北京地铁昌平线西二旗站、世界田径锦标赛注册中心、吕梁体育中心、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室内体育中心为例,阐述了“建筑设计中的结构表达”。李兴钢倾向用“营造”一词来对应一种设计者运用心智而统筹进行的建造活动,认为这样更能将“建筑”和“结构”两个概念和含义整合在一起。在具体的思考和实践中,他将结构作为对应建筑的人工性及物质性的本体要素之一,结构也由此成为“营造”建筑形态、空间乃至氛围、意境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元素。在他看来,既不可走向单纯的建筑形式主义,也不要成为结构表现主义。那么怎样才是一种恰如其分的结构表达?或许应该是一种建筑与结构高度融合之下自然和微妙的呈现。总之,结构固然是造就建筑的关键设计因素,但结构元素的呈现仍须在设计者对于建筑整体营造意义的把控和权衡之下。冯正功 / 张 谨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总经理、总工程师建筑师和结构师进行了题为《营造建筑的风骨》的主题发言。“风骨”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诗文、书画的美学要求,简言为“风清、骨竣”。“风清”即指自然天成,气韵生动;“骨竣”则为结构严密,刚健挺拔。(延伸到建筑设计的概念,可认为前者更多是对建筑创作的风格要求,而后者更多代表为结构设计的理想目标)。
中衡设计“延续建筑创作中心”多年来坚持以精炼的设计语言表达建筑设计的内涵,努力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的有序“交融”,并“悦纳”健康、人本的多样性功能。 案例工程“中衡设计研发中心”正是我们创作实践原则与策略的集中体现。
在建筑创作以多种方式追求自然生动的风格表现时,结构设计的目标也在于以最精炼的手法、最恰当的技术,最大程度地表现建筑设计的意图。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基本前提,是建筑师与结构工程师之间充分的沟通与理解。结合到具体案例,如“无法设梁的大跨雨篷”,“不同寻常的钢筋混凝土楼梯”,整体悬挑8米多、却看不到大梁和斜撑的“博世总部大楼”,“新颖的轮辐式展厅”,高度9米,仅10公分立柱直径的江南“四方雨”;以及悬挑17米、重叠超限体型、而土建每平方米造价不超过1800元的“苏州工业园区档案管理中心”等。分享了如何把日常结构设计,即便是一楼梯、一雨棚也尽量做到生动有趣;以及如何把看似复杂的建筑经济合理地实现。
总言之,杜绝造作的过度设计以及粗糙的应付设计,努力营造自然生态、“风清骨竣”的建筑,应是建筑师与结构设计师等共同的实践目标。
杨 瑛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在《散漫游观一一一种设计的策略情境策略》的演讲中,杨瑛通过安化军事博物馆、雪峰湖国家地质博物馆和苏仙岒景观瞭望台三个项目的设计与建造,幽默风趣地诠释了一种轻松自在的情境建筑观,通过散点、漫迹 , 轻松自为的形式,可游可居可行可观的路径,自由自在的状态,从多维的角度和广阔的视野审视事件,从全面自由的位置经营多元的空间。
因此,当建筑项目融入景观空间时,场地会呈现一种新的维度,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建筑与公共空间存在共生关系:
1)考虑建筑与土地的敏感关系,借助自然大力加强同周围环境之间的依从关系,同时还要发挥建筑新的作用;2)引入更为宽阔的视野与视角,获取自由的空间位置;3)关注建筑自身与道路、管道等长距离建造物之间的位置关系;4)明确建筑对场地的影响,权衡运用掩饰的设计手法,促进建筑与景观的相互融合,或者以迥异的设计姿态,创造全新的空间景观。并借助现代技术材料和方法创造天、地、人、神共生的情景空间,建立诗化的形式秩序,造就新的人文自然与生物文明。张盈智台湾筑远工程顾问公司总工程师在《解构·结构》的主题演讲中,以台中圆满户外剧场、富基渔港案、高雄图书馆及桃园机场一航厦增建项目为例,提出探讨如何解决工程问题,重点在于如何找到关键因素,用最少的动作,达到目的。安全为里,形式为表,表里合一,最是美力。设计者尤其应深度思考问题的本质,切勿见山仅识得山,见水只知是水。发掘最源头之病因,破题为先,解构之,结构之。刘 鹏奥雅纳工程顾问总工程师以《结构设计的理性边界》为题,介绍了北京CBD核心区Z6大楼和湖南郴州友阿国际广场天幕的结构设计过程。这两个项目分别是造型复杂的超高层和大跨结构,结构工程师通过创新的设计思想和精细化的设计方法,提出了新型的混合结构体系,并对结构构件和幕墙板块进行了综合优化。在满足建筑形态的同时,结构与幕墙体系的造价、施工和后期维护都得到了充分的考虑。庞 波 / 庞少华广西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总结构师建筑师与结构师以《建筑之表,结构之里》为题,同台演讲,结合广西体育中心主体育场和体育馆的实例,介绍了从建筑的整体到细节、由里至外,感性的建筑师与理性的结构师如何通过精巧配合,实现建筑和结构的合理、合一。
设计中,任性的建筑师可以无拘束地从自然界的生物形态中演绎出建筑的自由形态;同样,结构师也从自然界仿生结构中得到启发,采用相同的结构构成,用简单的结构单元,清晰的结构构成关系,构造出复杂形体的建筑空间曲面,实现了建筑复杂自由的形体,使建筑得到充分的表现,论证了建筑与结构在建筑中“表”“里”如一的关系。
项目中的建筑师与结构师生活中为亲兄弟,他们在项目中的高度默契及本次同台演讲的生动互动,也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
郑 勇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进行了题为《建筑与结构的共融》的发言。四川大剧院包括1600座甲级剧场、450座小剧场、电影城以及配套用房等,总建筑面积5.8万㎡。首先,大剧院设计结合城市风格,完全融入城市空间中。其次,大剧院建设用地1.1万㎡,非常局促,为此建筑设计将所有功能竖向布局,采用架空的手法为城市提供了广场,同时小剧场叠加在大剧场上,这在国内的剧场建设中尚属首例,完美地解决了城市空间和建筑功能的矛盾。在整个设计中结构采用混凝土、局部预制混凝土、型钢混凝土、钢结构、黏滞阻尼墙以及变截面钢桁架、组合截面斜交单层网格结构等多种材料和结构构件形式相结合的设计,并和建筑、声学密切合作共同成就了四川大剧院之美。钟 阳云南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副总监在《结构追美》的演讲中,从结构师的角度阐述了对建筑与结构关系的理解,认为建筑是人类与自然的交集,结构工程与建筑学只是学科专业的细分,真正的设计师总是超越这一切,他并非在技术或艺术层面,而是实现思想上的超越。建筑就应该是奇形怪状的,因为它的内核是人类的思想与自然的造化,这两者的丰富性与多择性并不能被划分种群,而是共同构成这世界的创造力与趣味。
结构美学除了力的形式感之外,更多的时候表现为‘隐藏’:当一栋建筑物的结构不被人注意,甚至让人忘记的时候,它对建筑美学的成就才达到极致。因为结构自身具有的专业属性,并不奢望由大众来予以认可,但结构工程师应清醒地认识到,即便不为人所见,结构自身也有美丑之别,这种美,首先体现为‘真’,对自然规律的追寻与崇拜,而非对设计规范的盲从。
设计师应该随时准备向过往提出挑战,走向未来,这就是人类对智慧与美学永不会停止的追随。
唐文胜中南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在《大跨度结构的民族性表达——内蒙古几座大跨度建筑》的演讲中,以内蒙古几座大跨度建筑为例,阐述了在民族地区建造大跨度建筑时如何从游牧民族传统帐幕结构中“套瑙”、“哈那”、“乌尼”等构件和建构方法中获得启迪,在现代大跨度结构设计中传达民族性的同时又达成力与美的统一。
呼和浩特铁路客运东站运用辐射桁架构成穹顶,中间受压环吸收了“套瑙”的原理,内蒙通辽国际会展中心采用折板栱+帆栱支撑穹顶,通辽珠日河草原赛马场采用四叉柱支撑悬臂弧梁+单层球面网架,呼和浩特汽车客运东枢纽站采用清水混凝土栱座支撑折板钢栱等技术,是对游牧民族帐幕结构轻量化、装配化、单元化、标准化的一种现代条件下的传承和发展。
任炳文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兼深圳分院院长以《建筑与结构的和谐之美》为题,追溯了在人类建筑的发展史中,建筑与结构的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关系,并结合团队近年完成的郑州机场T1、T2航站楼、深圳会展中心、深圳大运会主体育馆、沈阳机场T3航站楼等几个有特点的工程案例深入分析了现代建筑结构与建筑之间“技”与“艺”的完美结合关系,强调“各专业和谐才是美的真谛”,倡导建筑师不仅要追求建筑方案的美,更要关注项目最终的高完成度及投用后的功能属性。欧阳元文上海通正铝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以《技艺成就建筑之美——关于铝合金结构建筑的技艺思考》为题,主要围绕铝合金结构在选材、制造、施工及细部解决方案等方面的技艺如何实现建筑之美进行探讨。在成都现代五项、南京牛首山佛顶宫、上海辰山植物园等项目中,铝合金结构从原材料、建筑材料到构配件加工均为标准化、高精度的工业化制造,其一体化构造设计及全装配式施工等精湛技艺可以完成精致的细部处理,得以实现精美的建筑。郭成林威卢克斯(中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设计总监在题为《公共建筑大跨度屋盖结构的结构选型与采光、通风、遮阳的案例研究》发言中,通过对国内外三个大跨度屋盖系统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和太阳遮阳的案例的介绍,分析了该类型建筑的结构选型与上述三种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实现以上功能的相关建筑材料和技术要求。为建筑师、结构师处理类似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王跃林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进行了题为《结构胶的发展历程》的主题演讲。从建筑用硅酮密封胶的施工性能、使用性能,及有机硅行业的迅速崛起等方面进行深入阐述,并结合目前国内现有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行业标准、美国标准及欧洲标准进行对比,展开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研讨交流,对 国内外有机硅行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进行全方位解读,洞悉产业未来趋势,把脉行业发展先机。刘 洪四川南玻节能玻璃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在题为《建筑节能玻璃的发展趋势》的报告中提到,虽然low-E节能玻璃在技术和产品上已非常成熟,但大众对节能玻璃的认识、评价指标知之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主流双银、三银节能中空玻璃的大规模推广与应用。
现行标准中的遮阳系数Sc值已不能准确反映玻璃的隔热性能,gIR才是衡量玻璃隔热能力的准确指标。在这一新评价指标下,双银的透热率仅为单银的1/3左右,三银仅为1/7左右。gIR的大力宣贯,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双银、三银玻璃的节能性,从而大力推广其在建筑中的应用,并进行中央空调中的合理设计,降低社会综合能耗。
反映温差传热性能的传热系数是衡量建筑玻璃保温性能的另一重要指标。现在通过相关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将玻璃的传热系数K值降低到与传统墙体材料相当。多墙体、多膜特别是南玻首创的室内面保温膜BW88的组合中空的使用,是实现建筑玻璃传热系数K值有效降低的非常有效的手段。陈铭波广东南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创作总监以《玻璃科技新技术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应用》为题,深层次、多角度地讲解文化艺术数码彩釉节能玻璃技术在建筑创作中应用。展示和分享了南亮科技如何协助建筑设计师利用数码彩釉节能技术,让人文、自然、地域文化等多元素融入建筑,让一个个商业建筑,文化建筑提升价值。SBG南亮科技在建筑玻璃领域耕耘多年,文化艺术数码彩釉玻璃技术在多个大型文化建筑项目上成功应用,例如都江堰万达中心,重庆中渝广场等等,为2016年中国建筑设计、理念的创新注入了新元素和新动力。张宝贵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进行了题为《厚土·后土》的演讲。认为“材料成就建筑之美”,建筑通过结构实现设计之美,如果又能融入材料特点,特别是变废料为原料,就会产生另外的效果,这种空间不仅是看得见的,还有思考,看似虚实则实。
多年来,宝贵石艺在与建筑师的合作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理念。王辉的山西五龙庙,屈培青的汉皇祖陵博物馆、贾平凹艺术馆,崔愷的中信金陵酒店,张锦秋的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等等,无一不是变废为宝,以石渣石粉为主要原料完成的,特别是天津大学建筑馆,年久失修墙皮脱落,最后是把所有墙皮粉碎后作为原料重新上墙,用丟弃的废料做骨料,水泥是胶,合在一起做成夯土墙板。
环保不仅是口号,是理论,更是实践。心在天而行于地,始于创而成于恒。跨学科创新的行为会成就建筑的大美,而这种大一定不仅仅是物理的。
开幕式及大会报告主持人本次会议的开幕式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钱方主持。学术报告邀请了六位知名建筑师和结构师进行主持,除报告专家中的郑勇和钟阳外,另外四位分别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薛明、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赵元超、华建集团华东都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建筑师戎武杰、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总建筑师徐锋,他们的精彩点评也为会议增加了不少亮色。本次会议吸引了行业多家有实力的企业参展,展位前始终人头攒动,充分搭建了设计师和材料商的交流平台。本次会议还得到了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通正铝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四川南玻节能玻璃有限公司、威卢克斯(中国)有限公司、广东南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本次会议吸引了全国各地近400名建筑师、结构师到场,大家普遍反映会议报告质量高,会务工作组织得好,希望我们今后能提供更多这样的学习机会,也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后续我们还将有BIM论坛、海绵城市、一路一带、医疗养老论坛、建筑师负责制、工业化、观演建筑论坛等,欢迎大家参加。(关注建筑技艺和建筑结构微信,可了解更多最新信息)。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建筑技艺》微信历史信息检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建筑技艺微信历史信息总目录”,并可进行关键词搜索。
微信公众号新增加“置顶”功能,如果你喜欢《建筑技艺》微信,欢迎置顶,方便阅读。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28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2016年《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
2016全年《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最新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