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建筑技艺》2017全新改版,看过的人都说好
新刊导语
步入新的一年,《建筑技艺》杂志希望用新的面貌来承载更专业的内容,传递更有营养的价值。
在内容上,我们秉承专业性、实用性和技术性,以报道国内外重大项目和新锐的建筑设计实例为特色,突出呈现从设计到建造的过程、节点细部的构造、实施的技术等,深度解读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在栏目上,我们在延续多年来的核心栏目——主题建筑,并不断融入新的特色专栏,如建筑师结构笔记专栏、读书会专栏、特稿、视野等。以精心的策划来展现对行业问题的思考,对设计的回顾,对技术的总结,从而传递一些声音,引发一些讨论,带来一些启发。
在版面上,经过两个多月的讨论和设计,我们在每个栏目的编排、样式、细节上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变,用留白、有层次的版面来突出设计本身的特点,例如我们统一了对撰文作者的介绍形式、排版样式,文中图片的标注形式,技术图纸上文字的标注形式,以及项目的数据信息(除了项目的基本信息外,增加了结构、材料两项内容),以便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项目的整个概况。
我们将从2017年1期开始,用心带给读者更深度的内容和更愉悦的阅读感受。
目录
栏目概览
建筑师结构笔记
专栏主持:张翼 同尘设计
本期话题:竖向结构的水平难题
探讨内容:对竖向结构来说——承载重力不难,是水平方向的荷载任务让框架柱、剪力墙、核心筒这些概念有了意义。除了竖向荷载,建筑师还应多加关注水平向的结构。
特稿
开放的社区建筑——成都三瓦窑社区体育健身中心设计
作者:刘艺,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容:成都三瓦窑社区体育健身中心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公共项目。建筑师针对两个当下的问题做了一些设计上的探索:一是社区感的营造,二是体育设施的“亲民化”。其开放式的功能和空间设计,促进了人与建筑的互动,激活了建筑的公共属性与社会价值。
主题建筑
主题:在地设计
关注:在地性本是建筑的固有属性之一,环境关联也是建筑设计中的基本问题。本期关注根植于此时此地真实的城市/乡村生活,基于建筑所处的地域特征、历史文脉、场地条件,而进行的契入场地并形成场所意义的建筑营造活动。
方向:在地设计-场所营造、在地设计-融入自然、 在地设计-根植乡土
策划:朱晓琳,《建筑技艺》(AT)副主编
在地设计-场所营造
此时、此地、此寺——吉兆营清真寺设计
作者:马晓东,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容:“此时、此地、此寺”始终是设计从未间断的脉络。“此时”虽为现在,但是由于存在着厚重的历史与情感,过去还是难以割舍;“此地”虽为原址,但是时空已转换,建设条件更加苛刻,从过去与环境的自然融合达到现在的缝补与嵌入,从而建立新的环境关联;“此寺”名为“翻建”,实为“新建”,但依然是穆斯林的精神家园与社会活动场所。设计以旧物新用、空间重塑使历史遗存得以延续,用本土化的设计语言讲述了江南新的伊斯兰文化。
因地之名
作者:李 竹,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容:城市化进程不可避免,用新的建筑行为去强化场所的记忆,让场所的结构以某种方式得以延续,这个结构既可以是地形地貌的地理性自然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城市发展烙印的城市性人工结构;通过牛首捌厕、码头书屋、蛇形书廊三个案例,对上述理念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
牛首捌厕
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需要为景区配套建设8个公厕,从地形、地貌、视线、使用者行为及心理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8个不同的方案,且都有自己的名字,而这些名字反映了其所处的环境,为了方便统称为“牛首捌厕”。
【眺望】
【垭口】
【隐匿】
【谦卑】
【地衣】
【竹吟】
【驻足】
【平静】
码头书屋
建筑既要像是从码头生长出来的,又要和它保持脱开的关系。如果说牛首捌厕是建筑对自然地形地貌的在地性体现,那么铜陵江岸的码头书屋就明显侧重于对城市性人工结构的回应。
蛇形画廊
建筑以仿生的姿态在林间匍匐下来,原有的树林空间因为建筑的加入而发生了改变,林下的穿越行为被限定下来,进而转化成了室内的停留与阅读,而
被“盘踞”的那几棵树木则从众多林木中脱颖而出并成为了景。
立地新生——南京下关电厂码头改造
作者:杨 明 、于汶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内容:在工业地块既有建筑改造中,建筑与场地作为工业技术能力的承载,形成了形而下的本体。而如何将工业角色转变,把记忆的片段纳入诗意的连接,则是在地融入的关键。在南京下关电厂码头改造项目中,建筑师以有价值的在地元素为主体,介入新的功能,采用适宜手法形成新的活动空间,从而实现了立地新生。
在地设计-融入自然
银川韩美林艺术馆
作者:张 华,三磊设计
内容:设计以一座地景般的建筑在天、地、山、人之间达成精神的连接,与巍峨的山体相比,韩美林艺术馆以恰当的尺度、体量和线条表达出人的力量,并以当地天然石料为主材,结合清水混凝土构建抽象而概括的雕塑般体块。藉此,形成建筑与自然的共生。
大地的呼吸——后稷农场场前区设计
作者:孙菲、高崧,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容:后稷农场场前区建筑以“含于大地”的设计方式,力图表达建筑对土地、自然的高度契合的态度;农场的后勤办公楼与接待中心设计则尝试了“架空与承载在大地上”的做法。三个不同的建筑与三种不同的对待大地的态度,表现的是自然优先的设计理念,并对当代语境下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展开积极的探索。
场所·微介入·融合——徐州泉山森林公园游客中心及阳光广场建筑创作
作者:祁 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容:建筑定位于适度得体的特征,在空间形态、游客感受、建筑气质、材料质感等方面传达出环境友好、低调内敛的姿态。通过绿地、坡道、休息平台等开放空间,形成一系列丰富的公共交往空间,让游人的活动自然地融入环境,并通过建筑引导人的活动,弱化建筑本身的存在感。
在地设计- 根植乡土
基于公共设施建设与公共空间梳理的乡村更新探讨——浙江鄣吴村的实践
作者:贺 勇,浙江大学
内容:以浙江鄣吴村的建设实践为例,探讨在有限的资金以及时间之下,如何从公共空间的梳理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入手,逐步从内在提升乡村的居住环境品质,带动乡村产业的转型,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培育具有新地方性的建筑风貌。
枣园营造记
作者:唐 涌,原本营造事务所
内容:在乡建的过程中,观念的冲突、造价的苛刻限制、技术的协调适应成为项目实施中的诸多不定因素,建筑师通过采用低技术、低造价策略:尽
量利用当地材料,改良本土工艺,以及驻场沟通协调来实现设计意图。探求一种村落的“日常”,回归原本、自然建造。
活泼的联结——贵州茅石镇中关村人行桥设计
作者:傅英斌,中国乡建院傅英斌工作室
内容:设计用钢跳板和石笼网箱工艺实现桥的建造,就地取材用竹子作为灯杆和扶手,使得桥与自然融为一体,筑桥的意义不止于完成桥的本身,更多的是联结了两岸人与人的关系,并让这纽带在时间的长河里历久长存。
在地性探索与低技术营造——中国援尼日尔综合医院设计
作者:刘 琛,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内容:在援尼日尔综合医院的设计中,建筑师通过基于环境的低技方式来应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外遮阳、屋面隔热、通风廊道、屋面排水、外墙材料),提高建筑本身对环境的适应性,并建立医院建筑的场所感和识别性。
这么多有料的项目和技术总结,快来点击购买吧!
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购买杂志。
2017年2期预告
主题:文化建筑的传承与延伸
主题思想:众多建筑师在如何表达“文化”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利用传统的建筑材料,通过建筑表皮的材质、纹理、色调等表皮信息,表达直观的建筑文化特征;采用传统的建造手法和空间构成,再现场所和情景;对场所属性和环境进行解读,从塑造建筑形象,走向隐喻的抽象表现……再现了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不断探索着对传统文化中的延伸。
主要项目及研究:当代中国美术馆建筑设计研究及思考、于庆成美术馆、台湾故宫南院、喜马拉雅文化及宗教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海洋博物馆、蒲江甘溪文化站等。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2016年《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7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
2016全年《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