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装配式建筑的再思考

2017-04-28 现有粉丝近30万 《建筑技艺》杂志

《建筑技艺》2017年3期精彩导览

主题:装配式建筑的再思考


主题策划:吴春花,《建筑技艺》(AT)


从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到“推广装配式建筑和钢结构建筑”写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与《十三五规划纲要》,再到全国多个省市相关配套措施的出台,可以说装配式建筑进入了新一轮的全面发展期。


当我们再认识装配式建筑,应当更关注其在主体、外围护、内装方面的设计,以及出现的问题;更具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研究必不可少;还可以更加“绿色”,将低能耗、被动式设计加入到装配式住宅中,创造健康的居室环境;再进一步,可以引入更多提升舒适度的技术,实现健康、舒适并举,更大程度提升住宅的品质;对于大量的既有住宅改造,也可以发展一定的内装技术和部品,这样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绿色、环保;此外,将已有的装配式建造技术应用于公共建筑中,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点,国内目前已经有一些实践探索,或许将在未来得到更进一步的推广。


装配式建筑的推行,于国家和社会层面而言是一种向绿色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于个体而言,健康、舒适、绿色的建筑品质与室内环境,才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这或许才是价值最大化的“绿色装配式”!


目录


特稿:可移动机械楼板在极小户型中的运用

作者:张海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近年来,我国房地产政策的调整一直处于一个不断收紧的过程,尤其是关于户型设计的政策,自2006年出台的“70/90”开始,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出台了大量相关政策予以限制住宅设计,尤其对“偷面积”现象的限制更是严格。


尽管各地的标准都不同,但大致单层计容高度都在4.5~4.8m之间。这样的层高限制对于跃层住宅来说是非常尴尬的,由中间分隔两层后,反而由于整体层高的不足使上下空间均不舒适,但如果不分隔又浪费空间高度,整个层高限制普适于住宅和商业办公。目前由于一线商住存在的价格倒挂,这就使得面积小、总价低的商办建筑对于一线城市的年轻人而言成为了唯一的选择。但这些特殊的小户型有着很多硬伤,难以满足年轻人丰富多元的生活方式,造成生活品质的降低。“生活在蜗居,工作在CBD”的巨大反差,成为当代中国年轻一代的常态。


笔者希望另辟蹊径,通过建筑、机械、科技和互联网的联姻,打造一个智能建筑物联系统,其核心技术是机械可变建筑构件。在第一阶段的研发中,着重于可移动机械楼板在小户型的运用,即通过手机物联控制楼板移动,灵活控制楼板高度,在极小空间内打造多变功能。




装配式建筑的再思考 • 公共建筑

一种技术,别样设计

——成都建工绿色产业园产业化研发中心

作者:李峰 杨扬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内容:项目业主成都建筑工程集团公司致力于装配式建筑构件的研发和生产,具备一定的预制混凝土制造能力及施工经验,本项目是业主单位装配式构件生产基地的办公研发楼。我们的设计以此为契机,决定采用装配式预制混凝土建造体系,通过与业主单位的技术互动,将构件的生产制作和施工安装纳入设计考量范围,不断推敲设计,改进制造、生产、安装及节点方案,最终实现了对业主而言也是一项技术挑战的工程。而设计的初衷并不止于此,我们希望提供一个契合于环境、服务于场地的设计,在厂区环境中置入一个安静舒适的园林庭院,艺术化地使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语言,建立起办公与厂区之间的隐逸关系与对话,最终呈现出一个空间、材料及建筑形态上都别具一格的建筑作品。



万科云城一期 03 地块装配式办公建筑实践

作者:王春才 邹兴兴 龙玉峰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建筑产业化公司

内容:万科云城一期位于深圳市留仙洞战略型新兴产业总部基地,是集公寓、产业用房、商业及公共配套活动广场等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工程,也是深圳首个大规模建设的装配式高层办公建筑群。


项目建设地块西侧为创科路,北侧为留光路,南侧为留新南路。万科云城一期03地块为研发型产业用房,方案设计旨在为地块内各部分建立高效的连接,分别在水平和竖向上设置了城市公共走道、空中花园、休闲空间,提升研发产业办公环境。项目总建筑面积约33.4万,商业部分面积为0.9万,其中7A、7B、7C、7E、7F、8B座共6座高层塔楼为装配式建筑,均为办公、研发用房。装配式建筑面积约28万㎡,其中7A座建筑高度为148m,地上36层,地下1层;其他楼栋高度为97.8m,地上24层,地下1层,三层及以上为标准层,层高为4.0m。


本项目采用內浇外挂体系,所有建筑外墙采用预制外墙构件,楼梯采用预制楼梯,主体结构采用铝模现浇,室内隔墙采用轻质混凝土条板,并运用自升式爬架等装配式施工技术,预制率约为17%,装配率约60%


PC 技术在深圳前海企业公馆项目中的应用

作者:肖诚 深圳市华汇设计有限公司
           许丰 筑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内容:前海企业公馆位于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首个前海企业实体办公区。业主希望园区体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打造前海梦想小镇。

前海企业实体办公区项目采用BOT模式开发,属于临时建设用地,代建方对该地块仅有5~8年的经营权和使用权。根据项目开发计划,面积约为1.2万的一期展示区需在2013年12月7日前建成开放,从设计到建成只有不到5个月的时间;二期部分则要求在2014年底完成,从设计到施工的周期仅1年,这无论对设计还是施工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面对施工周期短的挑战,设计之初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施工方式的便利性上都应该有所考虑。在建筑材料上,应尽量使用可回收的绿色环保材料,减少因临时建造带来的浪费,同时实现绿色建造的目标;在施工方式上,尽量使用工厂预制装配的方式,避免现场湿作业,缩短施工周期。PC的特性正好适应项目的要求,我们在对自然采光要求较低的建筑巷道(交通及后勤等功能区)以及太阳光照强度较强的西面设置PC墙体,在其他方向则主要以玻璃幕墙为主,很好地适应了办公空间的功能需求。


装配式建筑的再思考 • 居住建筑

公租房项目装配式与超低能耗技术的应用实践

作者:王凌云 潘悦,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装配式建筑工程研究院

内容:北京市焦化厂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由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建设,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保障性住房,率先实践装配式建筑。2015年7月,北京市住建委组织了专家论证会,从技术可行性方面进行论证,最终确定在焦化厂公共租赁住房项目中选择3栋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3万)开展超低能耗建筑工程试点建设。项目于2015年9月启动,由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促进中心提供技术咨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项目设计;2016年4月,项目通过了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组织的施工图设计专家评审;并于2016年9月动工,是北京市第一个将超低能耗与装配式技术相结合的项目。


项目位于朝阳区东南部垡头地区,用地面积9.8ha,容积率3.0,建筑限高80m,其中地上公租房建筑面积23.5万,户型套数共计4 646套。项目以开放共享、健康社区为理念,布局采用组团围合、开放街区、混合功能的方式,将原有大尺度的街区划分成多个小街区,在中间围合出一个公共广场,同时将商店、办公、SOHO、绿化、教育体系等多功能空间结合在一起,使整个社区形成公共、开放又相对独立的系统,进而减少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压力。


积水姑苏裕沁庭装配式钢结构住宅项目实践

作者:李新华 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张子彦 积水常成(苏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内容:随着目前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的不断发布,各地逐步展开了较大规模的装配式建筑实践。但总体上来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居多,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尤其是住宅,其主体结构部分以外的工业化围护系统、非结构部品件及内装系统与钢结构主体的一体化集成技术,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在此方面,日本积水住宅株式会社(SEKISUI HOUSE,以下简称积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发了大量低层独栋及联排别墅,均采用一体化装配式钢结构体系,通过先进环保的材料、精心细致的“以人为本”理念,打造安心、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对我国加快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及产业链系统的完善性与先进性有很大的参考学习意义。


装配式内装工业化体系在既有住宅改造中的适用性研究

作者:周静敏 苗青 陈静雯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同济大学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内容:在既有住宅改造中,传统装修方式在内装的更新改造中工序复杂、周期长,主要依赖工人现场大量的湿作业,不仅质量差、效率低、污染严重,还存在各种重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在住宅产业转型升级之际,必须推动绿色建设的发展,提高居住环境品质,改变现场湿作业的方式,采用装配式工业化的方式进行内装的更新。


通过建造实验样板间的方式,可以进行全过程的摸索和尝试,最为直接地探索和实验我国既有住宅的内装工业化改造方法与模式。在样板间完成以后,通过邀请住户在建成的样板间中进行体验,并进行问卷调查和采访,可以了解居民对于内装工业化的意见和满意度,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既有住宅内装工业化改造体系提供参考。


同济大学周静敏研究室自2014年开始,通过实验样板间进行了装配式内装工业化体系在既有住宅改造中的适用性研究,希望可以通过工业化部品在既有住宅改造中的应用总结经验、摸索方法,从而实现既有住宅的安全、高效、高品质、可持续的更新。

更多精彩内容,请识别以下二维码购买杂志。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杨晓燕设计、曹晓昕监制的全球首款座包2.0版全新上线,和COACH、GUCCI同一代工厂优选顶级生产商,售价仅299元/个。《建筑技艺》倾情代售,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轻点图片,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80。(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轻点图片,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