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从设计到建造,建筑师是怎么做的?
AT 2018.2 新刊导读
从设计到建造
建筑师之于表与里的策略
主题策划:吴春花
一个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完整实现,是每一个建筑师关心的不变的话题。在建筑呈现出空间、细节、材质与色彩的同时,也表达了建筑师对于建筑及其设计本身的思想与态度。在“建筑师负责制”被热烈讨论的当下,面对亟待提高的建筑完成度,建筑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与策略,怎样整合建筑、室内、灯光、景观、幕墙等多专业,怎样应对不同地域、不同施工状况下的差异,怎样最大程度发挥建筑设计的价值,成为每个建筑师思考的重要问题。
此专题作为2016年《跨越“边界”:建筑师之于建筑表与里的策略》专题的延续,再次关注建筑从设计到建造的“漫长”过程,期间可能充满着场所、环境、造价、施工等外部客观条件的变化,也有业主不同意愿、决策的主观影响。建筑师应当从更广义的维度挖掘和发现项目的本质,或聚焦于“朴素”的设计手法,或着眼于建筑、地景的营造与生态环境的恢复,或专注于新型设计体系的重构,或探讨源于原型与环境的策略应对,或回归简洁、理性的设计表达……达到设计概念、建构逻辑与工程实现三者的平衡。真实地面对建筑,必然会以一种“克制”、“谨慎”的态度去融合建筑、人、空间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使设计呈现出有限条件下的一种“表里如一”。相信这是每一位建筑努力的目标,不忘初心,使建筑设计回归应有的价值。
从设计到建造 • 场所营造
1
响堂佛学研究中心
文:吴耀东 李冰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响堂佛学研究中心的营造目标可以用三个词来描述:不俗、讲究、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与响堂山石窟、与磁州窑、与那块土地、与那块土地上的先贤有更多精神上的共通。矿区变景区绝非易事,生态修复是核心课题。现在已引水上山,将废弃的矿坑注水后修建了仙庄水库和集贤水库,响堂佛学研究中心北侧的放生池和荷塘也已成型。有了水,植被的生存就有了保障。我们与业主和政府达成的重要共识是,响堂山建设的首要原则,第一是种树,第二是种树,第三还是种树。这样,我们在原有建设用地上重新营造的新建筑、新景观、停车场就有条件掩映在绿树丛中,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隐于自然。我们等待大自然的自我修复,静静等待时间的奇迹。我们建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不应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云就是云,风就是风,响堂就是响堂,期待响堂山早日回归绿水青山、天地人和的美景。
2
整合与分解
——复杂环境下广西荔园饭店的设计与实现
文:徐维平 柯国新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广西荔园饭店用地相对紧张,地形标高变化复杂;由于紧邻荔园山庄,对建筑的体量、高度要求比较严格,需要做到拟建建筑与既有建筑之间互不对视;同时又要求其尺度需与周边山庄建筑的尺度相匹配,并与景观融为一体。但作为一个城市酒店,项目又需要呈现一种完整、壮观的城市形象。所谓“看不到”和“被看到”如何在对立中实现统一?这些问题既形成了项目设计的制约,也成为了设计的起点。正是这种思辨促使建筑师在整个过程中探索并研究建筑与城市、自然、人之间的构成关系。可能与大多数工程类似,项目从设计到最终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期间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条件变化和业主不同决策的影响。为使项目能有条不紊地推进,建筑师不仅需要“克制”主观的设计欲望,还需从更广义的维度来挖掘和发现项目的本质,并聚焦于以“朴素”的设计手法强调建筑、人与环境之间的融合。最终,荔园饭店以低调、内敛的形态掩映于山庄的湖光山色中,并与周围的青秀山、邕江共同勾勒出一幅宁静、优雅的城市画卷。
3
屋顶上的话剧社
——重庆大学城303青年剧场
文:李竹
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原是大学城青年广场的配套附属用房之一,该广场是一个以绿化为主、辐射周边用地的城市开放公园。甲方是一位相熟多年的老友,与政府合作对配套用房进行改造再利用,以充实青年广场的文创业态构成。改造内容包括酒店、培训学校、艺术工作室、轻餐饮等,其中重要一环就是引入一家话剧社,于是303话剧社——近年来活跃在重庆话剧行业的一个炙手可热的社团,选择在这里安营扎寨。在建筑的走势上,架起来的新建筑并没有完全顺应原有建筑,而是在靠近道路处改变方向后插入了场地的绿岛中。这样一个转折的举动,就在原有的外部空间中划分出一个半围合的内广场,同时朝街道也形成了一个入口小广场,原本控制力很弱的建筑逐渐获得了较强的场所感。为了抵御千城一面,扎根我们的土地、抓住场地的特征是重新联系建筑与土地的纽带。但有时候,当场地特征已经“断层”,如何去重新拾起?试着去找寻自己内心的“血地”,或许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方法。
从设计到建造 • 内外融合
1
大与小的辩证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停车楼综合体创作手记
文:胡铮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境工作室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停车楼综合体与高铁站跨街相望,也与机场航站楼紧密邻接。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停车场。人们在路边下车,拖着行李,烈日炎炎下穿过露天停车场到达航站楼出发大厅;小汽车和出租车涌入停车场,争抢车道,景象混乱;紧邻停车场的航站楼候机大厅也因为规模限制无法为日益增多的旅客提供充足的休息空间和配套设施。于是,重建城市与机场的联系,疏解和补充航站楼的配套设施,整合高铁、航站楼的交通关系,就成为这栋建筑的使命。综合考虑机场片区的城市条件及限高要求,一个水平“巨构”几乎成为看似激进、实则理性的必然选择。从宏观上看,综合体背倚青山,南瞰大海,其超长的水平天际线及完整的体量将强化山、海、物的关系,重新构建该区域的地理景观。而在此冷静、理性的“巨构”内,一幕幕活色生香的城市生活场景将缓缓展开。
2
城市氧吧•体育公园
——青白江区文化体育中心工程设计
文:郑勇 肖迪佳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青白江区文化体育中心项目设计工作始于2012年底,是青白江区为举办“成都市第十三届市运会”开展的工程,同时将区文化项目进行集中建设,作为体育和文化的综合体,它的建成将满足未来城市人口发展至60万的需求,并成为青白江区的标志性建筑。该项目建设工作于2014年5月全面启动,经过三年的施工建设,于2016年4月全面完工。项目建成后,先后作为2016年成都市第十三届运动会、第四届特奥会、第八届残运会及其他大小赛事、演出的承办地,受到业主及广大市民的一致好评。“好的建筑一定是精致的”,设计团队为了这个目标付出了很多的努力。项目从2012年底开始至2016年竣工,历时近四年,整个阶段设计团队高度重视、用心投入,最终实现了项目的高完成度。整个设计以“为城市增添一点绿”作为出发点,力图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城市公园”,集文化体育中心和城市公园为一体,为市民提供公共活动场所与绿色、生态的城市空间,提升城市的整体空间品质。
3
超级互联与空间缠绕
文:罗劲
北京艾迪尔建筑装饰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我们为神州优车集团设计并改造了其位于北京中关村东区的新总部基地UCAR PARK,改造后的新总部园区在满足企业多元化业务需求的同时还承载了更多、更全面的板块功能,整个改造后的空间为吸引、容纳更多的精英人才创造了良好的物理环境。在项目中,我们尝试最大化地体现“超级互联”的移动场景化办公模式,以内区主街为轴线,通过次要流线在各个夹层空间逐渐展开互联移动式的办公空间。几处楼层空间的打通,不但引入自然天光,更带来了错层连通的无限可能。从主街依次展开的各条路径穿过各个功能区块并形成相互交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回路模式,将各个职能区域多角度重重围合,在路径中适时地植入开放式、半开放式的不同场景和形态的交往空间和移动办公空间,它可能是休息栈道,可能是转弯处不经意的卡座,可能是适于专注思考的独立盒子,也可能是恢复体力的睡眠仓……随意抬眼望去,总会在各个层面发现有趣的“连接体”。
从设计到建造 • 技艺建构
1
木结构成就建筑之美
文:郭卫兵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现代木结构建筑的发展,一方面传承了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建造智慧,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基于现代科技,木结构以科学的方式与其他现代材料相结合,在应用的广泛性、技术的可靠性和审美的多元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是现阶段重要的建筑发展方向之一。木材是来源于自然的绿色建材,在建筑业高速发展的今天,相较于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在生产及再利用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是低能耗、低污染的环保材料。树木在生长时吸收二氧化碳,加工所得的产品仍可以在数十年至上百年的时间内继续吸收二氧化碳,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做出贡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
设计体系的重要性
—— 以武汉西北湖双玺项目为例
文:凌克戈
上海都设营造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自发形成的共同体基本都产生于飞地,如20世纪90年代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东村,与2000年后的798、费家村、宋庄、草场地,以及2005年后的高碑店村,成为了共同体的早期范式。飞地的天然隔离性是孕育差异事物的温床,正是在这些飞地里,代表未来生产方式转型的艺术家群体,组成了一种基于共同生产、共同居住的新共同体,这是基于血缘、政治的共同体模式被基于市场、城市化进程的个体化社会模式取代30年后的当代回归。正是在这个飞地之中,油画院开始从一种基于城市语境的“单位共同体”模式,向基于乡村语境的新“公社共同体”转变,飞地条件的艰苦性反而促成共同体生活的形成。对油画院而言,我们没有做太多设计,仅是将已经存在的共同体关系物化为一种建筑学形式。油画院十年的发展证明,这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才是真实、有效的一种迭代更新式的增长。
3
偶尔寻见彼岸
文:崔岩 赵涛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当下,“设计之都”的建筑师们推崇一体化的无界面设计,保证建造的高完成度,让设计构思有更完美的呈现,而当下中国各设计界面尤其室内设计,更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被割裂或被大多数建筑师放弃表达,导致好的设计理念和构思不能在建成作品中延续,甚至程式化的室内设计完全破坏了建筑师创作的初心,造成很多艺术上无法挽回的遗憾,也浪费了大量时间和人力成本。因此,一体化设计的思维应该被提升成为建筑师主动应对中国现状市场的意识策略,是专业主动的争取和出击,同时也是保证原创构思完美呈现的自我救赎。意识的觉醒至关重要,在此结合最初亲历的两次特殊设计案例,分享我对一体化设计思维的初识和理解。一体化设计是以建筑师为核心对资源的统一调配与整合,是确保人性化设计落地实施管理的回归,建筑师可以通过一体化设计延长对建筑创意构思的更全面表达;一体化设计实践更是建筑师与国际接轨、有能力承担建筑师负责制的充分必要条件,更为探索建筑师实践的自我突破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想了解本期更多精彩内容,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购买本期杂志!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产品一
由米俊仁、曹晓昕、张同共同设计的斗栱图架正式上线,可提供基座刻字定制服务,售价588元/个。《建筑技艺》倾情代售,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产品二
由杨晓燕设计、曹晓昕监制的全球首款座包2.0版全新上线,和COACH、GUCCI同一代工厂优选顶级生产商,售价299元/个。《建筑技艺》倾情代售,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产品三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详情请点击图片。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轻点图片,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80。(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轻点图片,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