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以为我会将理想照进现实,

直到我深入方家胡同开始了三个月修行;

我以为我会哭,但是我哭着笑了;

我是方家胡同的驻(xiu)场(xing)设计师,

我是能HOLD住现场的曾师傅。


我是曾师傅,男,是一名规划院里的建筑师,从业7年,干过住宅、学校、商场、展馆,也干过概念规划、城市设计。当然,作为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更新所的一员,风貌提升与立面改造更是看家本领,从西北到江南,从稻城到塞罕坝,都留下过足迹,但这次经历是对我全新的挑战。


01

假胡同

“我的天!这就是真实的北京胡同?”


2017年的盛夏,“封墙堵洞”行动进行得热火朝天,这股热潮在网上也引起了大讨论,有人欢迎、有人观望、有人也提出疑惑和见解,其中8月初有一篇关于胡同的报道格外引人关注,也刷爆了我的朋友圈。


没过几天,所里临危受命接到了一项新任务——安定门街道的环境改造提升工程,一项恢复北京老城古都风貌的工程。基础资料还没收到,项目组一群人就风风火火地开拔去现场开始调研。


一路上,很多跟胡同有关的细节在我的脑袋中潮水般袭来,





一进、两进、三进院,

影壁、砖雕、广亮门,

上马石、抱鼓石、磨砖对缝,

垂花门、抄手游廊,正房五间为上,前出廊,后出厦,

东西厢房,东西配房,东西耳房,

东跨院厨房,西跨院茅房,

倒座儿书房五间为待客厅。

……






“经验丰富”的我甚至一瞬间闪过许多个之前积累的项目经验,还没到现场时,三个胡同改造的基本方案已经在我脑中成型了。  


一到现场,我就傻眼了,天上飞满了“蜘蛛网”,墙上都是“大补丁”,这场景和我想象中的老北京胡同相去甚远,但又有些似曾相识,原来这就是那篇报道中的胡同。


认真的来回走了一遍,发现这条胡同:





大疤墙、大杂院、门楼失修还没几个,

两头窄、中间宽、有点空地还全停车,

有学校、有厂房、中间还有截办公楼。





说好的灰墙、门楼、大槐树,说好的磨砖对缝、砖雕、影壁,都哪里去了,难道我来的是一个假胡同?  


02

小胡同大历史

“居然有800年的历史,666!”

随着工作的开展,我才发现,方家胡同这个看似“假胡同”的地方,其实有着800年的“真历史”。


这里有国子监南学的旧址,有古刹白衣庵的遗存,有尚书宅邸,还有王府里的小学,


曾经驻有清神机营马队厂,也曾办有北京第一代图书馆——京师第一图书馆,


有新中国工业史上重要一笔的第一机床厂被称为“机床胡同”,自发转型升级成就了“胡同里的798”——46号院……


更让我揪心的是这里的人,

这里的老人与残疾人占比高达28%,

而即将步入60岁的居民也是这里的大多数,

这些居住在这里的人,因为公私混合产权复杂,

前院修房压断后院下水管他们不知道找谁来修,

只能揪着我们一遍遍跟我们反映……


当精英阶层们惋惜或精致或豪放的有着异域风情小店消失的时候,生活在这里的嘴边老挂着“胡同没有个胡同的样”的大爷大妈为终于能睡个好觉而踏实。 


这群人他们也许絮叨,也许糊涂,但他们不管白天在哪里努力地上班、闲适地遛弯还是激动地炒股,晚上都得回到这个胡同里,因为这里是他们唯一的家。


想到这些,沮丧和决心一起涌来,

不仅是因为我这人比较轴,

越是难的东西,就越发想弄好,

更是因为,越了解这个胡同,

越发觉得在这个连接了封建与开放、传统与当代的锚点,

只有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

活化与改善百姓民生,发扬与创新产业与文化, 

才是让这条有着800年历史的人类遗产活化和复兴的出路。


我们一定能做好,我们一定要做好。


03

从夏到冬的一百天

“从盛夏到寒冬,大干一百天之后,我崩溃了……”

一场攻坚大会战就此打响,白天办公室的工位上基本没什么人,大家都泡在胡同、社区、街道、房管所、规划局、图书馆……,拍照、测量、挖历史、统人口、查产权、入户访谈……和这条胡同所有有关的事我们都希望能全部知道。


到了晚上大家又带着自己收集到的信息集合在会议室里剥茧抽丝、条分缕析,梳理看似互不相干的事情之间表面的关系和内在的逻辑。 


时间在摸现状、作分析、搞研究、画立面、画景观、画施工图、画节点大样,伴随着汇报、改图、汇报、增项、再汇报、深化、审查的过程中,飞速跑过。 


经常早上六点下楼买早点的时候,摊煎饼的大爷会带着一点心疼一点幸灾乐祸地跟我说:





早啊,今儿又你最早,还是煎饼果子?

送你杯豆浆吧!



终于,

8月的最后一天,

据临危受命不足一月的时候,

我带着满腹的自信、满腔的热血和满背包的图纸,

开始了我到发稿时已经一百多天的驻场生涯。



从穿短袖都嫌热的9月,到戴皮帽子都嫌冷的12月,

我基本每天都会出现在方家胡同,

在每天用20000+登顶微信运动王者的同时,

另外两项大奖也随之而来,

让我觉得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其一是我涨了10斤肉(别问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用问我长胖经验了谢谢)


更主要的是,每天开墙如开奖,变卦如变天 。


你永远不知道剔开墙的面层之后,

里面会出现什么,

本来觉得考虑充分、设计周全的方案,

总会被各种原因打破,

调研时候看着挺好的一面墙,

一剔开居然大部分都是碎砖头,

红砖青砖上下双拼的,用手就能抽出砖块来的,

一碰就成渣的不胜枚举,


如果说建造的问题都算专业范围之内的话,那

街道有苦衷,

大妈不同意,

大妈同意了大妈基本上不在这住但每周回来一次就正好被我赶上了的儿子不同意,

我就真有点措手不及,招架不住了


04

我在方家修胡同

“写出来给大家感受一下”


从夏到冬,我在方家的驻场整整有三个月。


在胡同里呆得越久,我越发现那些技术问题,总有解法,但更难做到的是解决各种人群的需求,缓解他们的担忧,调节他们的心态。


这三个月里,我很开心,

我的强迫症渐渐地有治愈的趋势,

我不再纠结图纸上的精确捕捉、对齐和垂直,

反而习惯于和大爷大妈一起琢磨小广场的座椅放在哪里更方便聊天,还不影响隔壁街坊家孩子晚上做作业。 


这三个月里,我越发感觉只是拍照、测量、画图,所有房子、整条胡同永远都隔着一张纸、一个屏幕,只有在大爷大妈的闲聊中、街坊邻里的吐槽中、每天的在胡同里留下的脚步中,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作为设计师自己好像什么都能干,又好像光自己什么都干不了”的感受。


这三个月里,发生了很多很多好玩又纠结的事儿,每当我从工地跑了一天回到家里,躺在床上,那些让我心如乱麻的电线、李大爷慢慢悠悠一直挂不掉的电话、76号院里人们一万种上台阶的方式,还有那些让人捉摸不透的僵尸车,轮番闪过。


于是我决定把他们一一写出来, 


这就是《我在方家修胡同》。


这些故事有关胡同的掌故历史、有关胡同里的人们,有关胡同的点点滴滴,当然更多的是各种棘手的问题和我的各种蒙圈。


在此和大家分享,如果你也遇到过,或者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欢迎留言交流!


延伸阅读


我在方家修胡同(文末有彩蛋~)


文中项目相关图片由曾师傅提供,其它由编辑所加,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