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T】建筑师视角下,对教育建筑设计的再思考

AT建筑技艺 2021-07-02

AT 新刊导读

2018年4月

 多元、开放:教育建筑设计 


主题策划 :刘笑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教育理念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在新理念催发之下,教育也变得更加灵活、多元和开放。


从使用主体的角度出发,教育建筑服务的主体是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的学生。建筑师应当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习惯,鼓励学生自己去赋予校园空间以各种功能属性,并积极与校园环境产生互动,最终创造出利于学生学习、成长的校园空间。


从教育建筑本身来看,教学行为是教育空间内的最重要内容,影响着教学空间的形态和模式。现代教育强调校园各层级空间的高效利用,建立室内外结合的非正式学习空间,构建网络化的共享教学体系,打造行为和场所相融合的教育空间,以适应当代教育理念的新变化。这些都需要建筑师在设计时给予充分考虑。


本期专题特别邀请了在教育建筑领域,特别是中小学建筑设计方面有着丰富经验的建筑师,分享他们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的设计思考,希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



 教育建筑设计 • 观点 


 从“未来学校”的研究到“未来学校”规划设计的探索 

撰文:王小工,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世界范围内教育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变革和发展,在世界经济文化互联互通的大趋势下,我国校园建设实践中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与未来教育变革的接轨中亟待提升什么?近些年,在参与国内外校园建筑规划设计实践的同时,我们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思考并寻求应对方法。


在当今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校园规划建设中,“大规模同质化”校园规划建设如何与急速发展变革中对“未来学校”日趋个性化教育理念需求相适应和衔接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本文既是我于2015年在《建筑技艺》杂志发表的《中小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实践与思考》一文中所关注问题在实践中的延续思考,也是对国内外近些年一些新型教育项目案例的学习心得。




 教育建筑的未来焦点 

撰文:荣朝晖,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目前随着社会进步和教育模式的改变,出现了许多新型学校,这些学校无论在办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模式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教育建筑社会性极强,谈到建筑的趋势必然先要谈教育的发展。学校应该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而学校建筑自然就是承载这种生活的空间背景。


围绕学生在校期间的四个方面兴趣:谈话式交际方面的兴趣、探索和发现方面的兴趣、制造和建造方面的兴趣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兴趣。对学校建筑提取关键词,并还原到与学校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方面来得出密度、界面、复合、剖面和弹性,这些关键词,逐步引出对教育本身和教育建筑设计的思考……




 两次北大附中改造背后的设计思考 

受访人:董灏、 蓝冰可(Binke Lenhardt),Crossboundaries建筑设计事务所


受访人结合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的两次改造——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和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朝阳未来学校,一同交流、探讨中小学教育建筑的设计思考。前者是有所保留和新旧兼容的改造,而后者则是更为全面、相对彻底的改造。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以及空间理念和教育理念结合的创新,不是依靠某一种新奇的建筑材料或者新鲜的建筑形式,只有建设者、教育者和家长从教育理念的本质去思考,才能共同推进教育的发展。




 教育建筑设计 • 实践 


 关联的语义—— 杭州古墩路小学 

撰文:朱培栋、吴海文,浙江绿城六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GLA)


近年来,全国正兴起“集中补课式”的基础教育建设风潮。究其原因,一方面或许是因为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基础教育配套失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大量早期建设的校园空间和布局难以适应当下的教学要求。


通过竞赛,浙江绿城六和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标杭州古墩路小学项目,本项目正是针对前一种原因进行探索的典型案例,我们期望通过四组关联的语汇(场所与城市、主体与客体、边界与渗透、表皮与材料)还原项目背后的设计思考。




 基于校社共享理念的教育建筑综合体探索 

 —— 张家港凤凰镇中心小学 

撰文:李晓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许潇,上海九城都市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陈泳,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九城都市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当今社会中,学校往往是一个区域的资源中心,也是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提升该区域的竞争力和活力。但是,在目前大规模、高强度的新校园建设热潮中,大部分校园特别是中小学校,仍然采取封闭的空间管理模式,以获取管理的低成本与理想中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建筑师们往往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视野与固有经验,缺乏城市思维与相应的方法,再加上规划管理的缺失,使得校园丧失与城市融合的机会,这也是国内许多城市的共同现象。


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校园空间开始变得灵活、多元和开放,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校园建设与城市环境互相融合的内在需求与社会价值。张家港凤凰镇中心小学的规划与建筑设计将校园视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尝试探索校园与社区和谐共生的新型关系。




 传承为本,创新为源 

 —— 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设计回顾 

撰文:范须壮,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各类中小学乃至规模更大的大学校园项目,不论面积大小,少则半年设计、一年建造,多则从设计到建成历时三年。也许这就是新常态下的一种校园建造速度,不仅挑战着建筑师的驾驭能力,同样也挑战着校园的建造质量,而从长远来看更挑战着每所学校未来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存在的价值。从设计到建成用时八年,这所学校就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江南四大名中”之一的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校区。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新旧校园和传统之间的平衡,以“两轴一线,记忆传承”、“筑台观景,空间创新“、“组群布局,第五立面”为设计主线,完成设计。




 平常策略,开放校园 

 —— 北京市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 

撰文:石华、 褚奕爽,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历时五年的设计与建造,北京市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于2016年9月1日正式开学。孩子们的到来为校园带来了欢声笑语,也开启了这个学校建筑的生命之旅。这个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的定向安置学校,是北京市西城区旧城保护定向安置工程的主要配套教育设施,它的建成促进了北京旧城市民的疏解,也提升了北京城市边缘的教育环境。在这样的语境下,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需求和限制,设计工作以一种“平常”的适应性策略来应对这一系列问题。


对于一个中小学校园来说,在设计上采取非常规的技术方式在现实操作中其实很难实现,我们需要采用建筑学中最为朴素的一些设计策略以营造适应当下教育的开放校园,以“空间·情境”、“材料·表情”、“光线·场景“、“技术·适应性“几个关键的设计点来塑造校园空间。




 从剧场到礼仪 

 —— 深圳龙岗贤义外国语学校 

撰文:郭江波,深圳市立方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在深圳市龙岗区贤义外国语学校的设计中,我们一直在苏考如何将剧场化这一当代特征通过重建“仪式”来表现,从而将个人的需求结合到集体的记忆中去。怎样在一个没有历史痕迹和一个普通无序的城市环境当中,创造出一个具有仪式性独特凝聚力的校园空间,来营造一个“世界中的世界”。


这个小建筑所蕴含的宏大目标——创造一种空间图像学。设计应拒绝任何仅为了漂亮的东西,而是要发现打动人心的原初力量。建筑师不仅是创造者,更应该是一个发现者、传承者,所追求的是个人的情感与集体的记忆在日常生活的仪式感中融为一体。




 书香翠谷 

 —— 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 

撰文:孙新峰,江苏中锐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江阴市第一初级中学前身是由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于1907年创立的励实学堂,“励实”也成为校训沿用至今。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是1910年由美国建筑师规划设计的“春晖楼”,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建筑几经重建,原先的春晖楼已不复存在,但我们依旧能从校史档案的老照片上寻觅到其昔日的风采。


我们在设计中,先对基地和交通流线进行梳理,在建筑层面确保一、二中的相互呼应,在传承老校园和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始终相信,建筑不只是简单地解决“功能”、“形式”这类基本问题,建筑师必须承担起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建筑师要根植于当下的教改进程,顺势而行,在现有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适度的前瞻性研究,在满足规范和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为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多的可能,适应时下的教学模式,创造出被更多人接受的学校建筑。




 交往触发器 

 —— 南京市丁家庄A14 地块小学 

撰文:杨靖、普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交往空间则作为一种媒介,提供了人与人交往的场所。小学生的交往通常更多是课堂以外的自发性活动,如学生或师生之间的交流、协作与玩耍,而校园内学生的交往空间则通常是与建筑有关的课余活动场所,是建筑师在创作中有意识的产物。学校离不开人的活动,在素质教育改革正深入人心的当下,小学建筑也需要密切关注教学空间以外的空间质量,注重营造舒适的环境和愉悦的交往空间,进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更加全面的呵护,将单调乏味的空间形式向多元化、人性化和个性化转变。


空间中预期交往行为的产生,除了学生的自发性行为外,也需要建筑师用一定的设计机制来触发。营造触发小学生交往行为的教育空间新模式,也正是南京市丁家庄A14地块小学的设计尝试。




 未来学校设计初探 

 —— 坑梓中心学校初中部扩建项目 

撰文:沈晓恒,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在整体性教育变革的时代,教育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在面临一系列转型,学生是真正需求的创造者,建筑师是需求平台的塑造者。在坑梓中心学校扩建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无论是对各个层级空间更高效的利用,还是对正式学习空间与非正式学习空间的整合,抑或是对充满自然庭院空间的营造,都是为了打造行为和场所相融合的教育空间,希望通过空间和环境的塑造鼓励学生在授课空间以外进行更多的交流和分享,以适应当代教育理念的新变化,也能够让孩子们在舒适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更多精彩内容,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购买本期杂志。

==================

《建筑技艺》近期活动:

=====================

《建筑技艺》代理产品:

产品一

由建筑师曹晓昕7年前设计的时尚便捷工具包“函包”重出江湖,全真皮材质、大厂定制五金、手作皮具,售价仅599元/个。《建筑技艺》倾情代售,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产品二

由米俊仁、曹晓昕、张同共同设计的斗栱图架正式上线,可提供基座刻字定制服务,售价588元/个。《建筑技艺》倾情代售,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产品三

由杨晓燕设计、曹晓昕监制的全球首款座包2.0版全新上线,和COACH、GUCCI同一代工厂优选顶级生产商,售价299元/个。《建筑技艺》倾情代售,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

产品四

光辉城市的VR软件云平台Mars,详情请点击图片。


=====================

关于《建筑技艺》

《建筑技艺》(AT)前身为《建筑技术及设计》,创刊于1994年,国内外公开发行。隶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愷院士任编委会主任。《建筑技艺》微信现有微信粉丝300000。微信和杂志推广合作电话:010-57368773,307926062@qq.com。


轻点图片,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建筑技艺微信

欢迎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32元/本,全年384元,赠送四本《建筑幕墙》杂志。可在邮局订阅,邮发代号82-680,亦可在www.atd.com.cn(请认准唯一官网)通过支付宝、银行电汇等订阅。咨询电话:010-57368780。(杂志近期主题包括:“在地建筑、木建筑、绿设计、BIM、装配式建筑、医疗养老建筑、旧建筑改造、室内外一体化设计、互联网影响下的建筑”等,欢迎订阅)


轻点图片,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微信订阅《建筑技艺》杂志

=====================

重要启示

《建筑技艺》2015年推出《建筑幕墙》杂志和微信,关注幕墙技术的小伙伴可以添加关注微信号BCWjournal。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